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过创伤体验的人,该如何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案例1-1

我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偏低的人,会把别人的正常行为举止看成对我不利的做法,会在心里过分放大别人的行为举止对我的伤害。我目前单身,之前谈过几段恋爱,每次都因为这个问题结束关系。我很想问问: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应该怎样进行自我疗愈并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引自一位29岁男士的自述)

问题的产生

该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都遇到过这一问题并且感觉很棘手。现在先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自我价值感偏低不会让人把别人的行为举止看成对自己不利或伤害自己的行为。案例1-1中这位朋友的表现更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一个人在遇到某些事的时候,误以为曾经经历的创伤事件再次发生了,于是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措施。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如果经常被爸爸妈妈暴力对待,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自我防卫反应,长大以后,一看到陌生人甚至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朝他举起手,就会蜷缩起身体或抱住自己的头,甚至直接攻击对方,以保护自己。他不会认为对方举起手只是想挠痒或拥抱他,而只会认为对方想攻击他,并因此产生自我保护的行为。

案例1-1中的这位朋友就在几段亲密关系中做出了类似的反应。每次认为女朋友可能伤害他时,他都会先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自我保护。有些经历过分离创伤的人,一旦在亲密关系中发现对方好像要离开他,就会直接切断这种亲密关系,抢先离开对方。比如,接连打了几个电话对方都没接,他就会认为对方在冷落他或者要离开他,进而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反应:一、非常害怕这种失联的状态,想尽快与对方取得联系,于是拼命给对方打电话;二、挂断对方打回来的电话,对对方不理不睬,甚至直接提出分手。这些都属于自我防卫反应,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心,使之不再受伤。

如果总把自己看成受害者,就会把所有人都当成施害者,也就是说,只要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或曾经是受害者,人们就会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中把对方当成可能伤害自己的人,拼命寻找对方伤害自己的迹象。那么,这种受害者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

幼年创伤性体验

在很多情况下,伤害都来自一个人幼年时父母尤其是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在亲密关系中重复幼年时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母亲忽略,就可能对被忽略的感觉特别敏感。在亲密关系中,一旦发现对方不经意间忽略了自己,或是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其内心就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恐惧或愤怒。

一个人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指责,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很糟糕,日后就会对这种指责性言语特别敏感。一旦在亲密关系中被对方指责,会认为自己非常糟糕,同时也会判定对方是坏人,正在伤害自己。

在成长期间经常被嫌弃同样会让人对被嫌弃的感觉格外敏感。在亲密关系中,若对方表现出不屑、冷漠、嫌弃或否定,这个人就会表现出暴怒的状态,那种暴怒状态会让其感觉自己拥有了强大的力量和掌控感。其实,这种暴怒背后是一种无力感,或者说是深深的挫败感。

在成长期间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也属于创伤性体验。如果母亲一直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或是一直处在比较忧伤甚至抑郁的状态中,不及时给予孩子需要的反馈,不对孩子的情感诉求做出良好的回应,有时甚至连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也不能马上满足,就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母亲之所以对孩子不够关注,是因为母亲比较自以为是或自恋。这种母亲不是按照孩子的实际需要来满足他们,而是自己认为孩子需要什么,就强迫孩子接受自己提供的一切。这种做法同样会给孩子造成创伤性体验,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有过上述创伤性体验的人,成年后都有可能在亲密关系中去寻求幼年未被满足的一切,或者寻找一个能悉心照顾自己的人,这个人与自己的母亲时常忽略自己的状态截然不同。于是,不难发现,恋爱中的男女经常会退行,也就是通过退回到幼年时原始、幼稚的行为方式来降低焦虑以启动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我要回到幼年时,让自己未被满足的一切得到满足,我必须让自己满足;我特别渴望对方能满足我一直压抑的诉求或需求,好像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对方是爱我的,才能证明自己是被爱的。案例1-1中这位朋友的亲密关系就是如此。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只是在不断重复过去的经验或体验,而对方是谁可能并不重要,这样的人只是将对方看成自己投射的一个对象而已。那么,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几个认知偏差

在谈到如何做出改变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母亲是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经常陷入抑郁状态。由于我的父亲经常出差,她一个人要带两个孩子,但她相当负责,对孩子特别好。她也常常为此忽略自己的需求,这会让她感到情绪低落,总是一副很不开心的样子。孩子天生爱母亲,我当然也很爱自己的母亲,总会想方设法让母亲开心一些。我从很小就开始帮母亲分担家务,关注她的情绪,猜测她有什么需要。如果我自己有什么想要的,也会尽量压抑。我一直表现得很听话,可惜不管我做什么,母亲还是经常表现出不开心的样子,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挫败。当然,这些细节都是后来我和心理咨询师一起讨论后才慢慢回想起来的。

长大以后,我在寻找亲密伴侣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找跟母亲相似的人:表情忧郁,看起来很不开心。我会给我的伴侣买礼物,用各种方式对她好。只要她露出开心的表情,我就会产生满足感和价值感。发展到后来,只要看到对方的表情中带着悲伤或忧郁,我就会觉得特别着急,会想尽办法让对方开心。不过,我的办法并不是都能奏效。如果最后对方还是不开心,我就会有强烈的挫败感,感到特别难过。有一次,这种挫败感和难过让我对女友发起了脾气。原本我一直无法接受女友在我面前哭,可那一次,她不仅在我面前哭了,还是因为我对她发脾气而哭的。那次我几乎崩溃,觉得自己糟糕透顶,对她毫无价值,甚至觉得她即将离我而去,喜欢上别人。我这种体验和案例1-1中这位朋友体会到的“会在心里过分放大别人的行为举止对我的伤害”是一样的,这其中实际上存在以下几点认知偏差或逻辑错误。

第一,要明确对方的情绪与我们有关,但并非全部由我们引发。

大家要明白,只有年幼的孩子才会认为对方所有的情绪都是自己引发的。母亲脸上露出悲伤的表情,可能只是因为她和父亲吵架了或是其他什么原因。但孩子不会这样认为,他们会认为母亲的悲伤是由自己引发的,自然而然地把责任全都揽到自己身上。如果母亲能明确地告诉孩子:“一切与你无关,妈妈不开心是因为别的事情”,那么孩子才能真正意识到母亲的情绪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其他事情让母亲不开心了。如此,孩子的内心就能建立起和母亲之间的边界感。

武志红老师说过,男性谈恋爱其实多数时候就是在找一个妈,而且找的这个妈与自己幼年时的母亲非常相似。当然,他们也可能找一个与母亲完全相反的女人,但相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个与母亲很不一样的女人越来越像自己的母亲。这时,他们会感觉非常懊恼或恐惧,不知道对方怎么会变成这样。其实,所有关系都是双方互动的结果。在关系中反复与对方互动,就是为了影响她,最终把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人内心一直迫切想要达成的愿望。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在发生矛盾后就会把责任全都推到对方身上。

第二,要明确我们有时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一种融合的感觉。

所谓融合的感觉,就是不分你我。这有什么好处呢?比如一个婴儿,母亲要随时随地关注他的所有情绪,会想办法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不分你我就类似于婴儿和母亲的共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己所有的需要对方都能觉察,有些东西即便我不说,对方也能知道。这就是一种融合或共生的状态。为什么这种状态会如此吸引我们呢?因为我们对他人不够信任,所以就想用自己的能力控制对方,把对方变成理想中的那个人,那个人会时刻关注我们。好像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感觉自己是被爱的。

第三,要明确自我价值感偏低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

自我价值感偏低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得不到他人的爱,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值得被爱。即便如此,自我价值感偏低也不该成为破坏亲密关系的理由。不妨重新定位一下自己,既然对方愿意和你建立亲密关系,就意味着对方已经接受了部分真实的你,在对方心目中或生活中,你虽然并不是那么完美,但已经是男一号或女一号,这样的认知完全可以抵消一部分自我价值感偏低的感觉。另外,人们不会主动伤害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只要彼此成了对方生命中重要的人,双方就会好好爱护彼此。如果你经常感觉自己被伤害或认为对方可能会伤害自己,不妨利用这一认知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很多时候,我们对外界和他人的猜测,其实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如果经常用某种臆想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就会陷入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封闭世界,一个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抛弃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建立正常亲密关系的技巧

下面根据以上几点对认知偏差的分析来解决案例1-1中的问题: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应该怎样进行自我疗愈并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第一,在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时,不妨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对方。

所谓恐惧,就是个人特别在意的东西或特别敏感的方面。两个人刚开始恋爱时,就该把这些告诉对方,并说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此一来,对方就有可能对此予以接纳、包容。

第二,尝试和对方分享秘密。

比如当对方不接电话时,自己会特别害怕。但出于面子或自尊,你可能不愿向对方暴露这种秘密。其实,如果能够坦诚地和对方分享这种秘密,往往可以换得对方更真诚的回应。在亲密关系中真诚地互动有助于建立对彼此的信任。

第三,要能主动且非常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诉求。

注意只是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要附加任何指责。即便诉求得不到满足,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不代表对方不愿满足这些诉求,对方可能无能为力。这时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诉求是否合理。如果认为诉求合理,则向对方表达诉求并设法得到满足,如此便可体会到对方值得信任,双方会更加亲近。如果认为诉求并不合理,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合理的诉求,是否要坚持这种诉求并向对方表明立场。你要审视自己,是不是把对方看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在表达诉求前,一定要先明确诉求是否合理。

利用上述技巧并非为了确认自己是否会被对方伤害,而是为了从对方的积极回应中得到满足与愉悦,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并逐渐确定这种关系是安全的,相信自己是对方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消除亲密关系中的恐惧,才能避免一味地在亲密关系中寻找可能存在的伤害性体验。如果内心总担心别人会伤害自己,就会时刻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惴惴不安、小心翼翼,这样,让你害怕的事情反而极有可能发生。 /V5HVtJj2bSJ4AoqBdOhD0QOGjFxUenDthBf+M90XG/oaNd30EFUInTJKuXlhw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