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国都在创新增长方式,为经济注入新动能。例如,美国提出了“国家创新战略”和“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均旨在加速制造业升级步伐。服务产业受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冲击,正在加速转型升级。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达成“杭州共识”:共同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和包容的世界经济。
建立创新型经济,加速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科学家、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更需要大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目前,我国就业难与“技工荒”交错,不少行业技工岗位需求有70%以上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近2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强劲发展。但仍不能满足中国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对职业人才的需要。在北京,尽管高校云集,但适应高精尖产业结构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仍有较大缺口。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院校是培养工匠的。我认为,传统工匠是指传承师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匠人;今天,适应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职业院校培养的当代工匠,应是具有创新意识、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工巧匠”,即“创新型工匠”。因此,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职业院校浓厚的职业文化和创新文化氛围,会孕育出一些具有企业家潜质的“苗子”,对部分拥有天资、潜质,努力且有机遇的学生,职业院校会成为他们创业的“孵化园”,最终培养和引导他们走上创业的道路。
我校是一所面向首都现代服务业,以财经、商贸、旅游与艺术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被誉为首都商界的“黄埔军校”“经理摇篮”和“商业智库”,备受行业、家长和社会的尊敬。
北京的第三产业创造GDP占比超过了80%,是典型的服务型经济。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服务业,职业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服务类技能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做法是:构建课程、大赛、孵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第一,坚持12年创业教育,对全校学生开设必修的创新创业课程,同时举办企业家创新创业讲座、组织创新创业训练营。2005—2016年,有1万多名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有1000多名学生进入创业训练营接受训练。通过教育与训练,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
第二,依托三类大赛,包括组织“财贸杯”创业计划大赛,参与“发明杯”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彩虹人生”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以赛促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近几年,我校在“挑战杯——彩虹人生”首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中,获奖56项,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中,获得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在内的22个奖项。为此,我校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了“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发明教育基地”的称号。通过各类大赛,遴选了一批创新创业的“苗子”。
第三,做好重点孵化,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孵化中心、创新创业社团,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给予创业资金与创业场地支持。对入选北京地区高校“优秀创业团队”的学生,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通过指导、孵化,结出不少创新创业的“果子”。
我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十多年的坚守与努力,带动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较为明显:一是学生就业率连续8年超过99%,2016年达到99.89%。多数学生毕业后获得了有尊严的工作,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2.8%。二是毕业生从事创新型工作岗位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提高。近两年我校有40多位毕业生成功地独立创办企业。三是在2014—2016年北京市高校“优秀创业团队”竞选中,我校有20支团队入选。张洋、宁帅豪等同学都是在校学习期间创办企业,很快拿到百万元以上天使投资;马明宇同学是一个农村孩子,在校期间创办了“高校社区O2O项目”,已经入驻中关村创业大厦。这几年,我校培养出了百余名“创业英雄”,带动实习就业人数近千人。四是形成校园创新文化,孕育了不少创新人物。王博和张鑫两名同学先后荣获全国第七届和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个奖在全国所有大学生、中学生和职校学生中遴选,每届只有100人,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最高奖项。我校两名学生连续入选,是非常难得的。五是促进了中外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我校与国外合作院校如新西兰国立中部理工学院、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等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部分学生在国外独立创办了企业。
我校十多年创新创业教育的体会:
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重视创新思维训练、方法辅导,更要重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我校坚守13年财贸素养教育,以“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五板块教学内容,滋养了学生的职业品格,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我校牵头成立北京商贸职教集团,共建5家企业冠名商学院,设立8个企业奖学金、2个企业奖教金,深化了“双主体”育人机制,也大大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为学生提供良好创新环境,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乐趣。例如,我校根据专业特点,把职业院校通常强调的“工学结合”发展为“研学结合”“创学结合”;大力发展各类创新创业社团;在专业实验、实训的基础上,在文科学校中首个建设工科实训室,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我们最大的体会是:必须树立“人人是胜者,人人都能赢”(Everyone Can Win)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是我多年从事职业教育所形成的基本看法。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从戈尔曼“情感智力”学说、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到斯滕伯格“三元智力论”,都说明传统智商概念所测量的主要是“逻辑思维能力”,高考考的也主要是这种能力。但是人除了这种能力之外,还有情感智力、创造智力、情境能力等,总有一种智力是相对发达的。只要我们发现学生的优长、潜能,激发其兴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成长,人人都能赢。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扬长教育”,不是“补短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发现最好的方面,做最好的自己”。因此,工业“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急需改变。在牛津和剑桥等名校,有一类教师叫tutor,类似于我们过去的私塾、助教,从本科生开始,一名教师指导两三名学生,实际上就是导师制。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个性化教育、兴趣教育。只有加强指导、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才能促使学生成长、成才、成功。
目前,在职业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既有理念层面的,又有办学模式层面的,还有政策层面的。
第一,职业教育的“低层次”认知。就社会观念而言,因职业院校录取分数较低,职业教育被视为“低层次”教育;就职校学生本身而言,往往自视为“失败者”,多数比较自卑,自信心不足。这种偏见制约了学生创新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第二,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僵化。一是因袭普通教育“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多样性选择,不利于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职业院校的开放性不足,国际化程度较低;三是职业院校在社会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上也远远不足,在校企合作上存在障碍,校企没有形成天然纽带关系,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和愿望,加之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在职业院校主动贴近行业企业时,容易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未形成产教相融、校企互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共生局面。
第三,教师的创新性思维与创造力不足。职业院校师资薄弱,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多数教师来源于普通高校,虽有博士、硕士学位,但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真正来自企业一线的“双师”比例较小;即使是“双师”,有一定的基层实践经验,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和教学经验。
第四,政府有关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还有待完善。需要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增强办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创新性;解决好配套政策支持问题。
如何搞好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营造“创新为本,技能为王”的社会氛围和职业教育文化。全社会,包含职业院校自身,要认同“创新型工匠”的价值,营造适合大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风尚;在职业院校中,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举办技能竞赛等形式,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第二,改变职业教育体制,即改变职业院校低分录取政策取向。北京市创新推出“贯通培养”职业教育模式,是一个大胆的改革试验,从初中毕业生中吸收部分较高分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与国内外普通高校(应用技术型大学)和著名企业合作,协力贯通培养高精尖应用人才。这种改革试验为职业院校搞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端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第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解决好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利问题,在建设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校企合作育人的激励政策,鼓励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课题申报机制。加大对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探索。
第四,职业教育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对职业技术应是“七分传承,三分创新”。改变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教学“流水线”上解放出来,开发多种创新课程和创新项目,搭建各种创新平台,建立各种创新机制,在学籍管理、学分管理、实习实训管理中,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体验创新的机会。同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推进校企文化相融。
第五,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中外联合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国际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层面鼓励扶持职业院校开放办学。作为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如通过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办海外分校,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与国外职业学校联合研发实践创新课程,国内职教集团与跨国企业及国外院校合作培养等方式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展望未来,职业教育面临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等多重挑战,必须承担起应对技术快速变化、产业升级,推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谷,实现创新发展、健康发展的使命。我坚信,职业院校只要努力探索,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创新型工匠”,甚至播撒创业的种子,孕育培养出一批新型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