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首都的发展定位与需求,从以纵深产业化经营为主向横向的多功能拓展转变,农业与二三产业关联日益紧密,农业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1.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良好

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向多功能拓展,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自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二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北京启动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和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年)》,开展以配水节水为中心的农田水利改善工程、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农田培肥工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的田园清洁循环工程、以农田景观建设为中心的沟路林渠配套工程四大工程,全力打造了113万亩优势产业田、优良生态田、优美景观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农业生态、生活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北京全面实施以新农村建设街坊路硬化和绿化、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污水处理、垃圾分类、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为内容的“五项基础设施”工程,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的“三起来”工程,实现了村庄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优美的环境增强了要素集聚能力,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北京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设施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和露地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种植业实现节水技术全覆盖。围绕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北京市不断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能力。截至2019年,北京市共有菜田面积39.7万亩,其中设施菜田面积28.7万亩;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菜篮子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覆盖率将达到60%;“三品”生产比重居全国前列。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方向发展。2014年,北京农业劳动生产率25197元/人,土地综合产出方面,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6137公斤/公顷,蔬菜平均单产达到3.6万公斤/公顷,万元农业GDP耗水507立方米,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

(3)现代服务业高速发展。2019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3%:16.2%:83.5%,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4%,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北京市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北京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增强了首都农业的竞争力。

2.产业内涵日益丰富,多业态蓬勃发展

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北京农业的外延与功能拓展。农业外延产生了籽种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物流业等新的产业形态。在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大力开发了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服务功能等。新的农业产业形态和价值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和拓展,实现了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进一步延伸,向为城市服务的进一步转变。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融合特征日益明显。籽种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景观农业等成为引领北京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高精尖产业。

(1)纵向延伸产业链,重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是三次产业融合的载体,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北京市为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的函》(京政办发〔2009〕41号)、《北京市都市型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13〕20号)等政策文件,大力发展以果品保鲜贮藏及精深加工、净菜及脱水蔬菜加工、畜禽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蛋制品加工、饲料及其他生物资源开发及加工转化为主的加工农业,构建发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北京市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品牌,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三元食品、鹏程肉食、汇源果汁等品牌知名度不断上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加快布局京津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预计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

(2)横向拓宽产业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会展农业、景观农业等新业态。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向都市。农业以服务城市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展示了其多功能属性,满足了市民“养眼、洗肺、乡愁”等多种精神文化需求。通过让农业进城,让市民下乡,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拓宽了农业增效空间,实现了农业开放发展。休闲农业呈现“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品牌升级”的良好态势,吃住行、游购娱功能日益齐全;设施农业发展提升了首都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应急保障功能;会展农业极大地丰富了农业内涵;景观农业让北京的农业可看、可参与。2019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37.6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3.35%;设施农业收入4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72%。

(3)促进产业价值链向高端环节拓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强,创新驱动特征显著,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作用突出。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生产有机融合,可实现经济的服务化。北京市依托其丰富的科技、人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链按照“微笑曲线”向两端延伸,发展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大力发展籽种农业、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等新业态;全力打造北京籽种农业作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集聚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的“三中心一平台”地位;推进现代生物农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辐射;探索农机、植保等农业专业化服务。根据北京市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截至2016年末,北京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7168个,其中,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4633个。2019年,种业实现收入15.1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5.36%。

(4)深化农业产业内部融合,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满足首都宜居城市建设对生态屏障与优美景观环境的要求,北京市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循环发展,实现了小麦秸秆全部还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6%;推广越冬作物35万亩,减少扬尘3500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减施化肥近万吨;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10.4%。北京市农田环境总体保持清洁,循环农业示范模式初步形成,为首都“蓝天、碧水、沃土”做出了积极贡献,农田生态与景观服务的隐型价值逐步显现。农业特有的生态优势向二三产业延伸所产生的农业生态经济服务价值得到重大提升。2018年,北京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贴现值)为10992.22亿元,与2006年的5814亿元相比增加了89.1%。超万亿元的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有力地支撑了全市3万多亿元的GDP运行,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概况见图4-2。

图4-2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2015年。

3.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拉近城乡距离

农业产业融合以消费为导向,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领域渗透,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络连接,缩短了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

(1)现代生物农业发展成效突出。以峪口禽业、伟嘉人生物科技公司、大北农集团、嘉博文公司为代表,由生物育种、生物疫苗、生物饲料、生物化肥、生物农药等共同构成的北京现代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全国领先,总体规模近百亿元,占全国生物农业产业的20%左右,北京已经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科技成果高端辐射的中心。

(2)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智能化水平。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以承担首批国家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为契机,加大农业智能化装备研发力度,探索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陆续在13个郊区县5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在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机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顺义粮食万亩示范方,已将物联网、北斗导航、4G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生产领域,亩均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达30%以上。金福艺农生态园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病虫害发生降低了50%,减少用工70%,水、肥等投入品使用减少60%,亩均节本增收20%以上。

(3)以电子商务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流通模式快速崛起。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在流通主体、组织方式、上下游影响等方面都呈现了积极的创新和变化。以京东、我买网、佳沃市集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不断丰富电子商务业务,实现了网上选购、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全程服务;以大北农、顺鑫、天安农业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纷纷自建电子商务运营支撑平台,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监控、农产品安全追溯中的应用,实现了自有农产品产供销环节的电子化,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取得了良好效益。

4.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作用增强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和联盟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惠农效益持续提高。北京市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9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3个,涉农上市龙头企业10个,后备上市企业达到40个,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12万人,农民直接年增收6.5亿元。龙头企业在提升农产品安全水平、提高首都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北京农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推进北京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4733个,合作社入社成员数11.6万人,合作社服务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以“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为主的有2138个,占54.4%;以生产服务为主的有1612个,占41.02%;以购买服务为主的有31个,占0.8%;以运输服务为主的有132个,占3.4%;其他有17个,占0.5%。北京市共培育创建市级示范社216家,示范社在标准化生产、规范财务管理、生产基地建设、统一各项服务等方面规范化程度高,引领作用显著。农产品流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农业互联网联盟等社会组织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行业规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5.公共服务支撑有力,引导要素集聚

北京市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探索构建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1)强化信息支撑作用。北京市搭建了“221信息平台”“12316”三农呼叫中心、益农信息社等公共服务平台;做实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推进城乡信息服务的同质化;实现光纤100%进村,农村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70%,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建立了市、区、镇、村完善的电子政务体系,农业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达到90%以上。

(2)加强金融服务,畅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北京市以支撑与服务农业产业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断完善;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单元,凝聚中央、在京专家资源,建立了10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团队总人数达到434人,全年组织产业技术调研1291次,开展新技术攻关360项,高新技术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直接效益超过5亿元,有力地支撑了首都农业发展。2010年起,北京市组织实施了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到2018年,全市在岗全科农技员超过2800名,入户指导38.6万次,解决农民生产难题47018个,农民满意率达到96.5%。全科农技员成为分布在生产一线、将公益性农技推广自上而下拓展延伸到村的重要载体。 x7PK96TePoHPjUjWYvTkeiNeEwnsl0U0goe/IWHS/zQFOGTnTTcLzkUcIg7ot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