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个现实选择,是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本章以北京为例,研究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2003年,以“221行动计划”为标志,北京市政府大力推进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农业发生了重大的功能性和历史性变化,有力支撑和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北京市明确提出,首都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多年来,北京市通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和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渗透融合等,形成了多类型的农业产业融合方式,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使农民享受到了产业融合带来的收益,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从发展历程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便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阶段,北京农业主要功能定位是供应城市居民鲜活副食品和部分粮食,突破长期形成的城市郊区农业“以粮为纲”的禁锢和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局面,解决城市副食品供应不足的问题,起到稳定物价、稳定居民生活和稳定社会等作用。此阶段,我国农村改革建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进入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建设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全新经营方式,使农工商贸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市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了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大幅上升,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北京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空间逐渐被压缩,生产资源受到限制、生产成本变高,传统农业逐渐失去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北京农业已经进入到农业和城市关系的高级阶段,必须用城乡一体化思路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农村开始共享城市发展成果。2003年,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城乡发展全局,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北京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并把它作为农业发展核心战略和方向选择,在全市范围内铺开。2005年,《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从此提档升级、加速发展,农业多功能性得到充分拓展。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跳出农业看农业”,农业是少数但绝不等于小数,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越发明显;农业隐性价值逐步显现,且不断增值;农业环境得天独厚,北京消费、科研、政策等优势无可比拟。初步奠定了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框架。2009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重新认识首都“三农”问题: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首都“三农”的新认识为北京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在谈到农林水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按照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农林水发展的新要求,2014年9月,北京市发布《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北京进入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为主题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阶段。《意见》中指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与首都功能定位相一致、与二三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衔接的农业产业结构,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北京农业进入价值链再造阶段,产业融合成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将继续贯彻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主要标志,以一二三产业深入融合发展为路径,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打造高精尖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历程见图4-1。

图4-1 北京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CNF2eYM0oD8dZbDTbbJzH1YOu0hzz6QHWzv2bGXc+eXv6XQIeAp7TMqUB9f4KN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