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模型”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有四个,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此外,还存在政府与机会两个辅助变量。“钻石模型”每一个要素都可单独发生作用,同时,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都会产生影响。机会和政府是通过对某一产业的四个要素产生影响来对产业竞争优势起作用的。
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的原动力。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也为农业与服务业价值链上高度相关部分的断裂、分解、重组提供了内在动力。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创新,使服务业与农业边界的技术渗透扩散成为可能。技术上的融合,促使服务业与农业的技术壁垒逐渐消失,使不同产业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带动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务融合,乃至产业融合。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联系使产业融合成为可能。而现代服务业所具有的高新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优势,恰恰是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活跃的环节;现代农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现代服务业实现其创新理念或创新模式的物化过程,符合服务业赢得效益的需要。创新内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的出现,推动着产业的进步。
消费需求变化影响着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的动力是产业发展的源泉,进而决定着政府经济政策走向。随着分工的深化和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服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因为农业固有收益率不高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城镇化使农业劳动力流动性加大,所以农业生产更需要专业化服务以及良种、化肥、农药、市场信息的及时提供。同时,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子化和人口老化、文化气息浓厚等因素影响着消费者需求,使地方与特色旅游、各类户外休闲运动需求增加,精神消费需求增加,便捷高效服务需求增加。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服务业更具有需求收入弹性,市场需求变化将更多地向服务业转移,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将带动服务业比重的上升。
消费经济实力决定产业的独立性。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服务收益大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那么分工就会持续。服务“内部化”向服务“外部化”演进的内在机制就是服务收益大于成本,且这一优势能长期保持。基于这一理论,专业化服务能为农业生产需求持续提供“服务商品”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生产者必须有一定购买能力从外部专业市场购买生产者服务,这一能力足以支撑农业服务成为一个独立于农业生产的产业而生存和发展。消费经济实力影响着服务业产业规模、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消费者有闲暇时间和足够的支付能力购买农业体验及服务化活动,才能促使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服务性商品。根据经济学的原理,比较高的收益率、边际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农业服务经营的收益水平只有在社会生产的平均利润之上,才能够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其劳动生产率才可能达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农业服务业才能步入现代化,达到发展的目的。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成为推动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本质。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一个个专业化的节点。各节点生产效率的提高,不能仅从农业自身技术进步考虑,还应该考虑在农业生产中融入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迁,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业产业软化,即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市场购买更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性投入要素。服务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中去,可以促进农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民的收入。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基本价值链理论分析可知,农业基本价值链是由种植、生长、施肥、收获、销售组成的,其中,种植到收获统一归为农业生产价值活动。农业辅助活动则包括研发、采购、销售、农产品的初加工、培训和质量管理等,这部分活动由农业生产和服务业共同创造价值。从产业耦合视角看,农业与服务业共同创造价值的环节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潘锦云等,2011),这些环节为服务业与农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展,原来属于生产者提供的服务,转而由专门机构向消费者或生产者提供,或消费者和生产者有偿使用由专门机构提供的服务。因为服务活动本身具有商品属性,所以为农业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也是一种“商品”。在分工的基础上,产业链条上的产前及产后的农业良种、技术、农机作业、养殖业的饲料加工供应、优良种苗以及防疫治病等环节活动,可以由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价值链条上相关部分的服务需求和供给分离开来,使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服务发展成了可能。
在分工的基础上,农业和服务业面临着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和服务业都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由于专业化分工,现代农业产品创造的价值链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在价值增值环节方面,农业生产组织可能在某一环节拥有优势,但在另一些环节上,服务企业可能拥有优势。竞争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例如,农业生产价值创造辅助活动,如研发、采购、销售、加工是可以外包的,而服务业在这些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农业服务外包衍生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生产、技术、物流、信息、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服务组织被聚集起来,最终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
规范和限制放松消除了产业融合壁垒。政府政策对产业融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些宏观调控措施或制度促使农业与服务业价值链断裂分解为散落的价值链条,然后价值链条再重新进行交叉、重组、整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不同管理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当不同产业分别由不同管理主体进行管制时,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各自的边界和进入壁垒,导致产业系统的封闭和产业结构的稳定。因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的结构形态。美国学者施蒂格勒认为,在严格的政府经济性规则下,进入壁垒是新企业进入过程中比旧企业多承担的成本。规范和限制直接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和机会,如果在政策、资源与行动上能得到政府的支持,那么服务业发展速度、市场结构以及竞争能力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要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需要放开一些制度限制,允许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这些产业当中。
激励政策促进产业融合。政府可以增加必要的激励政策,促使服务业加入农业竞争中,使服务业价值链活动与农业价值链活动相互配合,从而逐渐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集体、个人投资;国家给予支持,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和其他各种资金都相应提高投入比重。政府要强化多元市场主体发展格局,促进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长。在融合过程中,政府应关注服务业与农业的发展动态,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服务业与农业融合的影响,同时实行监管融合。农业产业融合的条件和动力见表2-1。
表2-1 农业产业融合的条件和动力
根据“钻石模型”可知,产业融合主要改变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四个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产业融合的动因就在于单个产业或企业所不具备的却由产业融合带来的一系列发展优势。
要素在产业间的竞争优劣态势,必然影响基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的行为。而在开放的产业系统中,要素、信息的自由流动,必将通过融合将原有产业资源禀赋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弱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新型产业形态。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了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个领域发生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以及各种创新技术的整合。各企业通过创新、引进和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技术创新能快速适应和影响市场需求。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动、集聚与分散,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部门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并使不同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促进产业融合现象的出现。企业通过要素的融合,实现优势要素的强强联合,实现了“1+1>2”的目标;而非优势要素,则借助其他产业优势,让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巨大的影响。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结构或者说产业结构必须服从市场需求的结构,市场需求的结构不仅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也间接地决定着中间产品的数量和结构。从发展趋势上看,市场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高级化,这必然带动产业结构向多层次和高层次升级。细分的国内市场需求变化,给原有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使企业在竞争合作战略方面做出调整,改变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和规模;市场需求的变化又进一步促进产品的创新,进而影响生产要素使用价格差异和关联产业变化。
合作竞争理念源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将时间紧密联结在一起的背景下,企业必须面对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顾客忠诚度降低、顾客消费个性化回归等现代市场环境特点。传统的建立在产业分工基础上的独立经营竞争优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合作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新模式,竞争使企业个体保持了足够的发展动力。合作又使企业与合作方优势互补,企业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功能调整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生产资料供应商、企业与其他相关群体的合作竞争关系变化,影响了关联产业价值链条的重新组合、要素条件优劣态势变化、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等,进而发展出新的价值传递链和网络中心,使传统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从而完成产业融合过程。
范围经济是指扩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会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最根本的内容是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种类。不同产业中的企业为追求范围经济进行了多元化经营、多产品经营,企业通过技术融合创新改变了其成本结构,降低了其生产成本,通过业务融合形成了差异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引导顾客消费习惯和消费内容实现了市场融合,最终促成了产业融合。
由于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着互为投入产出条件、互为技术支持的互动优化关系,所以某一产业与上下游其他产业的密切联系程度,产业链和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竞争关系,决定了该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同时,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是动态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本来不存在密切关联的产业会产生关联,有些旧的关联状态可能被新的关联所替代。
利益诉求是企业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合理的利益分配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通过将原本分立的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融合,也就是产业链的纵向或横向联合,使关联产业经营主体建立新的利益联结机制,从而降低关联产业的开发、交易成本,来快速响应多变的、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关联产业之间的协作,改变了部门间生产技术联系的中间产品直接消耗,联结方式、关联程度等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了产业关联不同的特征。融合后的产业比原有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使新型产业形态得以形成和维持稳定。
政府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只有通过引导“钻石体系”其他要素发展才能做到。政府的作用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非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对于生产要素,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关于竞争,政府需要做的是鼓励自由竞争,严格执行反垄断法。政府对经济的另一大影响措施是政府采购,在这一点上,政府可以扮演挑剔客户的角色,这对国内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尤其重要。随着社会发展,政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管制的放松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农业产业的竞争中,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产业融合形成机制见图2-1。
图2-1 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产业融合形成机制
经济的信息化、服务化趋势带来的机会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外在动力源泉。外部需求、经济、社会等环境的变迁,牵引企业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物资和能源是重要资源,物质流是产业之间联系的主导方式,产业信息传递主要靠实物。进入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时代,产业之间以信息流、服务流为基础联结方式,改变了传统以物质流为基础的产业联结方式。信息的适用性、精确性、时效性、易用性和可获得性等属性得到充分发挥,使用价值大大提高,信息的共享性被各行为主体广泛利用。当前,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运行平台在整个产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等环境的变迁,成为牵引产业融合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模型见图2-2。
图2-2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