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捡史

明清狠事儿:这才是人狠话不多的至高境界(上)

从春秋到明末,“气节”这俩字最重要的用处就是正道统,辨华夷,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以身殉国,以身殉道,振奋世俗民心。

故事本身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关键是我的水平实在有限,我也没怎么上过学,跟人家一聊天,各个都是大学文凭,或者是出国留学的博士前、博士后、博士左和博士右什么的。我什么博也不是,所以说跟大家聊天的时候老心虚,大家也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别跟我较真。

这些日子我的演出多一些。今年上半年其实一直没怎么演,因为去年演得太多了,去年是德云社成立20周年大庆,四五千人以上的大型商演,我们前后一共演出了111场。而小剧场演出,整个德云社差不多演了3000场。我说不能这么演,要这么演的话,就算咱们再敬业,也累死了,所以今年放慢了脚步,也推掉了很多商演,包括电视节目什么的,今年我是能不做就不做。所以说好多节目,不管是喜剧类,还是其他什么节目,所有的演员孩子,连我在内,能休息就休息,也充实一下自己,所以今年就没怎么演出和录像。但现在到了年底,陆陆续续的事情都找上门来了,以前答应过别人的工作也得去做,不演不行,你要想说相声,就必须上舞台,就像军人必须上战场一样。

这几天我都在上海。算起来,我在上海也演了有十多年了,这地儿还挺好演。头一年,第一次在上海商演的时候,我们的演出方从没干过这行,要不试试吧,结果一开票,偌大的体育馆,一下子票全部卖光了,而且还要加场,加了一场又加第二场,一直连着演了三四场,所以说我觉得上海这地方挺好。这两天跟主办方在一起,琢磨着想吃点儿什么,其实我现在也不以吃饭为目的了,顶多就想吃点儿上海的特色小吃,甭管是葱油面,还是生煎,好歹吃点儿就行!

于是昨天,主办方安排我们去吃了螃蟹宴,小笼包和蟹粉都还挺好吃的。就是最后上了一汤圆把我惊着了,也是我孤陋寡闻,世面见得太少。最后上的这汤圆,我以为是豆沙或者黑芝麻馅的甜品,没想到我咬开一看,竟然是螃蟹馅的!我长这么大从没吃过螃蟹馅的汤圆,看着倒是挺新鲜的。

昨天吃饭的时候,大家闲聊天。一个朋友带着孩子来的,孩子挺喜欢研究什么天文地理、历史语文的,对这些挺有兴趣。吃完螃蟹,他就问了我一问题,说:“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有一个词翻过来念跟正着念意思就不一样,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我就说:“你别问太难的,太难的我是真不知道。”然后我就问他想问什么词,他就说:“我就想问问您,这个‘节气’跟‘气节’有什么区别吗?”他问完这个问题,我就乐了,跟前还有好些个人,都乐得不行。我说:“孩子,你说的这两个词,根本不是一回事儿。二十四节气说的是气候,这是咱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因为咱们中国是农业社会,种地要了解太阳的运行规律,所以说你必须知道太阳是怎么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标准。”大伙儿其实也都知道,春夏秋冬分四季,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夏季就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秋季就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冬季则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但是吃饭回来之后,我自己还是惦记着这个事儿,我心里想,孩子们的想法还挺好玩儿的,居然能把“气节”和“节气”这两个词联想到一起去。你要是问一个外国人,他绝对说不出来,为什么两个一样的字在咱们这儿调换一下位置,就是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今天正好想起来这件事儿,就想跟你们大伙儿分享一下这个话题。节气我就不用多写了,刚才都写完了,大伙儿多少有些了解就行,节气就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里边记载着太阳运行情况的补充历法。

但是调一过儿,“气节”这个词的意思就不一样了,气节一般都是说风骨气节。从春秋到明末,“气节”这俩字最重要的用处就是正道统,辨华夷,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以身殉国,以身殉道,振奋世俗民心。当然,要是玩儿命地解释的话,其实也挺复杂,我的水平有限,也不敢跟大伙儿掉书袋地去谈论这些事情。但是这些年我说书的时候,或者我在查看史书的时候,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其实提到了好多人,他们的故事都跟气节挺有关系的。

比如说有一位有气节的志士,叫方孝孺,前两天我修改剧本的时候,正好就涉及这一位。我会唱一出京剧,戏名叫《碧血丹心》,说的是燕王扫北,建文逃难,方孝孺草诏敲牙的故事。这是一出南派的传统京剧,北边好像很少有唱这个戏的,昆曲里倒是也有《草诏敲牙》这一出,说的也是方孝孺。我们南派京剧唱这出戏,前边唱的是建文帝,一直到唱完高拨子 ,走下台之后演员把脸洗了,清水脸 打个小眉子,打个小眼角,或者不打也行,就这样素着,然后穿白戴孝,就要上台唱方孝孺了。

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帝最亲近的一个大臣,建文帝是他的知遇之君,方孝孺对建文帝也真是忠心不贰。燕王朱棣要夺取皇权,清君侧,开篇我就写了这个故事,所有的清君侧只有朱棣取得了圆满成功。朱棣夺得皇位之后,要找一个人起草他的登基诏书,但这个人不能随便找,一定要找一个权高势重、广得民心,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都强的,方孝孺就是最佳人选。你要当皇上了,在门口找个炸油条的给写一个诏书,那多不像话,那炸油条的顶多能写“又酥又脆”四个字。所以朱棣就找到了方孝孺,但这方孝孺一心忠于建文帝,他倒是写了,可只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这就厉害了,方孝孺就是因为这四个字死的,他家里边的亲戚朋友跟着他一块儿,好像一共死了好几百人,也有说好几千人的。

其实朱棣身边还有一个特别厉害的谋士,就是黑衣宰相姚广孝。在朱棣来南京之前,姚广孝就叮嘱朱棣:“你到了南京成功夺权之后,千万别杀方孝孺。”为什么呢?因为要是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当时朱棣也答应姚广孝了。南京陷落之后,朱棣成了明成祖,也就是历史上的永乐大帝。文武群臣都来朝拜新皇帝,只有方孝孺闭门不出,天天跟家里边穿白戴孝,哭建文帝。明成祖就吩咐人,找方孝孺过来,要跟他说事儿。方孝孺还真来了,但这位大爷穿着一身白,见着朱棣就哭,就连朱棣也被感动了,说:“先生,你不要这样,我不是造反,我只是效法周公辅成王。”方孝孺就反问朱棣:“那你说成王安在?”这里的“成王”,其实指的就是建文帝。成祖说:“成王已经自焚了。”方孝孺又说:“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呢?”成祖说:“国赖长君。”方孝孺又问:“那怎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燕王就挺心烦的了,说:“此朕家事。”然后就把笔给了方孝孺,让他快写自己的登基诏书,还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意思就是我可以死,但要让我给你写这诏书,门都没有!

这个场合,这么些人都瞧着呢,明成祖也确实难受,就问方孝孺:“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意思就是,你死了无所谓,难道你就不管家里人吗?没想到方大爷大声说:“便十族奈我何?”他的意思很明确了,你不说九族吗,杀我十族我也不写!朱棣气急败坏,就把方孝孺的嘴角割开,几乎一直撕到耳根子,并且搜捕方孝孺所有的亲戚朋友,十族就是连学生带邻居都算上了,一起押解进京。你方孝孺说诛十族都不怕,好,朱棣就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杀一个问一次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但是方大爷咬住了牙,强忍悲痛,一直到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押过来的时候,方孝孺的内心确实挺感慨的,按史书中的记载是,方孝孺当场泪如雨下,他没想到自己的弟弟倒是很从容,哥儿俩互相鼓励了一下,最后,方孝孺也被押到南京城聚宝门外被剐了,他遇难的时候才四十多岁。

很多人都说过“靖难受祸惨烈者,亦莫若孝孺。无论知与不知,无不义而悲之”这样的话,清代的学者们也不例外。老南京人也都说,明朝的午朝门外丹墀上,有一块血迹石,那就是方孝孺的血溅上去的,据说那石头的颜色鲜红欲滴,仔细一闻还有血腥味儿。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是大伙儿觉得这位方先生太厉害了,古往今来要讲气节的话,这方孝孺可称得上是头一位。方孝孺的媳妇和孩子们也全都受他牵连,据说一共有873人!再加上被抓起来入监狱和充军流放的,少说得有几千人。方孝孺死了之后,到了阴曹地府,见到建文帝的时候,也能拍着胸脯说:“我能面见您,真的很厉害!”

当然了,方孝孺在这个位置上,有气节也是应该的。有的人因为身份和状态不同,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而有的人的做法却能让人刮目相看,这个人就是文震亨 ,也叫文启美,苏州人氏。可能有的人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提到他的曾祖父大家可能就都知道了。明朝有一大书画家叫文徵明,文震亨就是文徵明的曾孙,字启美,也就是所谓的启美先生。这文震亨在崇祯年间做过官,不但做过中书舍人,也做过武英殿的给事,还曾经供职于南明。他写过一本书,记载了弘光帝在南京继统的过程,但是后来遭到好多大臣的排挤,最后不得不辞官退隐。南明也挺好玩儿的,大臣们每天连饭都吃不饱,但一天到晚的也没正行,等有机会咱们再分享一下南明的故事。

因为文震亨是文徵明的后代,所以他家里边藏了很多的诗书绘画,他还善于园林设计。文震亨出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现在还有待商榷,据说有两种念法,一个说是《长(cháng)物志》,一个说是叫《长(zhǎng)物志》。这个“长”字其实就是长短的长,“物”就是动物的物。《长物志》,有人说这个“长物”指的是剩余之物、多余的身外之物。因为这12卷书里边,全是关于花木、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和蔬菜水果什么的,这是文人雅士的雅兴、雅玩和雅趣。因为这些个东西不入主流,算是歪财,所以有人说这应该念cháng。当然也有人说念zhǎng。解释不一样,我水平有限,也不敢说具体念哪个,但是我把这两种说法都搁在这儿。文震亨就是这么一个主儿,第一,他真是高富帅;第二,他是一个正经的玩家。就是这些个玩物,没有人家不懂的,没有人家不精的,他就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顺治二年(1645年),按照南明立法来说就是弘光元年,清军攻占苏州,这位文大爷蔽居在阳澄湖。后来清军推行剃发令 ,“剃发令”大伙儿都知道,就是要求所有人都得把头剃了,不剃就活不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那个剃头挑子的上面,现在挂手巾的地儿,其实最早的时候是用来挂圣旨的,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道圣旨。清初的头发不好看,就是所谓的金钱鼠尾 ,而不是后来大家在香港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清朝长辫子,演员留起来还挺帅的,甚至有的时候还能打分头。最早的时候,清朝要求把明朝时的龙发包巾全剃了,剃到最后,只剩下后脑勺上面一撮金钱鼠尾,很小,可能就比一块钱硬币大一点儿。就留这么点儿玩意儿,甩一小尾巴下来,那能好看吗?所以说那会儿好多人就因为这个,觉得很难受,但是你要是不这么剃头,就得被杀。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文大爷,这位风流才子,这位大作家,因为这件事情自投于河。他居然跳河自杀,反正要他剃头,他就不活了,后来他家里人把他救了起来,救起来之后,他又绝食了六天。文震亨确实挺了不起!

有人说,气节无关乎文人武人。实际上,我们能隐约瞧出来,文震亨那么热爱生活的一个人,为了气节,最后竟然能够绝食六天,可见剃发令这玩意儿确实让人不好受。

提到气节,还有一位也是不得不提的,这位也很厉害,就是杨涟 杨大洪。明朝的时候,杨涟这主儿死得很惨烈。他是湖北人,也算是个东林党人。天启五年的时候,大明天下被魏忠贤控制。那会儿魏忠贤非常厉害,多少文臣武将都以管魏忠贤叫爷爷为荣。你别看魏忠贤是个太监,实际上至少有一万人跟他说过“我是您孙子”。

在这种情况下,杨涟竟然弹劾魏忠贤,还列出了二十四条大罪,就说魏忠贤怎么怎么坏、怎么怎么欺君祸国。魏忠贤要办他简单至极,最后就说他受贿。那么杨涟受贿了多少钱呢?魏忠贤说他受贿了十万两。但无论怎么打,杨涟都拒不认罪。史书上有记载说,每五天打一回杨涟,打到不能再打了的时候,就先让杨涟休息,歇几天再打。最后打到什么程度?把杨涟的下巴颏都打掉了,但杨涟还是一个字没招。

魏忠贤手下有一走狗,叫许显纯,他拿利针编成的刷子去刷这位杨大人的身体,这个很厉害,把杨涟刷得体无完肤。史料上有这么句话记录了杨涟当时的情景,说他皮肉“碎裂如丝”!咱想一想,杨涟被脱一光膀子摁在那儿,大刷子在他身上刷,把这皮肉撕下来,这玩意儿估计就跟当年岳飞那个披麻拷差不多。披麻拷也很惨烈,就是把类似沥青的东西涂在身上,然后贴上麻袋往下撕,连皮带肉一起撕下来!只有人才能做到这么狠,老虎都不会,老虎吃人是一口先咬死,不让你受苦,然后再慢慢再吃。但人要给别人上刑的时候,他能想尽一切办法,反正就是要让你招供,但是杨大人就是不招。

可就算杨涟不招,魏忠贤他们也有办法,他们是怎么杀杨涟的呢?因为不能留证据,所以不能拿刀杀,也不能拿剑杀,还不能有明显的皮外伤。许显纯损大了,他拿铜锤砸杨涟的胸口,把杨涟的肋骨都砸折了,但杨涟也没死。这个杨涟的特异功能太厉害了,一般来说,这样打,谁都得被打死,但杨涟就是不死。于是许显纯又拿着布袋压杨涟的身体,这招儿在监狱里边经常用,专门用来对付像杨涟这种不听话的犯人。

今天晚上咱们就用布袋压杨涟,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他弄死! MLWS9XoEa61+1nyucyb58WCWleKLgN6brKB/vtUQD4cGFeErEEo331QMUV95xA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