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前言

《德国人》是德国著名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温千百年来的德国人历史。

作者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人非同寻常的历史。他以挚诚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而在作者笔下的德国历代统治者,从古代条顿族首领、德国的皇帝和将军,到纳粹头头希特勒,无一不背信弃义、野心勃勃,妄想征服全世界。

这本书写成于40多年前,是正当全世界人民对德国民族的所作所为都感到困惑、惊愕、愤怒和仇恨的时刻,于1941年出版。作者对德国法西斯深恶痛绝,早年迁居瑞士,并于1932年加入瑞士籍。1940年以后,路德维希定居美国,《德国人》是他在美国写成的。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德国人盲从希特勒,到处杀戮抢劫,对人类犯下了滔天大罪。路德维希深刻地解剖了德国人性格上的弱点,并且指出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甘心忍受战败屈辱的地位,听信了希特勒蛊惑人心的谎言,心甘情愿听任法西斯的驱使。路德维希谴责德国人的愚昧无知,为他们误入歧途而惋惜不已。读者从作者的分析中,会看到他对德国人的否定多于肯定,但贯穿全书的,仍是他对德国人的深情厚谊。希特勒发动战争的罪责,已由历史做出了公正的结论。作者在这本出版于战争期间的书中对德国人的无情鞭挞,用意在于期望一切追随希特勒的德国人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改邪归正,使德国悠久和优秀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译者深信,由于作者爱之深切而对德国人做出的严苛的批判,不会抹杀德国人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

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年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Breslau,现波兰的弗罗茨瓦夫。——编者注)。他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创作了《歌德》《拿破仑》《俾斯麦》《威廉二世》《天才和性格》《艺术和命运》等一系列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而蜚声欧美文坛。他曾在对美国记者的谈话中称:“我15岁开始写作。在20岁到40岁期间撰写了一系列戏剧,其中有12部戏剧汇集成一部文集,半数在舞台上演出过。早年受到霍普特曼和尼采的影响。30岁以后,首先试图撰写俾斯麦传,此后利用青年时代为写戏剧搜集的素材,专心从事创作刻画心理的传记文学。……我从来也没有要找到新的历史材料的野心,更多的是利用众所周知的材料,塑造形象性的人物,使读者读起来,好像在大街上邂逅故人旧友一样。”《德国人》也许是作者撰写的最后一部巨著,他在数十年创作无数德国历史伟人传记的基础上,通过本书将德国历史串联一起,刻画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阐明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梦想主宰世界的查理大帝,发明铅活字印刷的谷登堡,终身从事宗教改革的路德,发现行星规律、为牛顿万有引力奠定基础的天文学家开普勒,狂飙运动中兴起的伟大文学家歌德,愤世嫉俗的天才音乐家贝多芬,一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一直到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在作者的笔下无不栩栩如生。

这本书是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侨居美国的德国人的反思。这本书在战后湮没了近30年后,美国又于1980年重版发行,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来说,温故而知新,无疑也会从中得到启发。

译者
1988年10月于维也纳 l3LsZg4og/ncpA/NYP9qyz0uFF95kVcxgnObNtm0ZoCfew7JXoIBTOBr+6MsoU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