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致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全国各党派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抵抗日本侵略。华侨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是国民一分子。在祖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召下,在南京国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有效动员下,华侨也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纷纷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中,或捐款捐物,或抵制日货,或开展航空救国,或从事国际宣传,为祖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乃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记忆,华侨援助祖国抗战是华侨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因而也成为侨史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关于华侨抗战的研究硕果累累,既有涉及全世界华侨抗战的专著,也有若干专题研究。就本书所关注的美洲华侨抗战来说,最近几十年来,也有几本中英文专著出版,如美国华人学者于仁秋的《救国自救:纽约华侨衣馆联合会简史,1933—1950's》,运用报刊、衣联会档案及访谈资料,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纽约华侨衣联会维护华侨权益,支持祖国抗日战争的“救国自救”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 美国华人学者黄玉智(KevinScottWong)则利用英文报纸、有关档案及访谈资料,较为深入地考察了美国华侨既援助祖国抗战又支持美国作战的方式,服务于美军驻华第十四航空队的士兵与军官关系,种族隔离与族群荣耀,美国人的民族主义与美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关系问题。 [1] 李春辉、刘伯骥、麦礼谦、黎全恩等学者有关美洲国家华侨史的著作,也有专门章节论及美洲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近年来,一些学者利用南京国民政府乃至广东、福建等侨务大省的相关档案资料,研究南京国民政府及地方政府的侨务政策、难侨救济等,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以美洲华侨为主体,研究其对祖国抗战的贡献,仅利用国内出版的报刊资料,而对英文资料,特别是来自侨社本身的报刊及档案资料利用不多,则是研究的一大局限。国外学者则由于语言文化的障碍,多利用当时的英文报刊、相关档案资料,而对华侨自身的资料则关注不够,特别是对美洲华侨报纸资料挖掘不多。

笔者近年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档案馆、图书馆等相关机构资料及网络资源的广泛搜集,已掌握不少美洲华侨抗战史料,特别是笔者于2013年及2016年两次前往美国华侨史料最为集中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族裔研究系图书馆及东亚图书馆等,进行五个月的资料收集,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史料基础。概括来说,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资料:

第一,国内的侨刊乡讯。抗战时期,国民党海外部、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外交部等部门,以及广东地方政府相关机构为动员华侨抗战,创办了《华侨半月刊》(1932—1937)、《海外月刊》(1932—1935)、《华侨动员》(1938—1940)、《华侨先锋》(1938—1948)、《现代华侨》(1940—1948)等30余种侨刊。这些侨刊刊登了大量的涉侨言论、侨务政策、祖国抗战形势、华侨动态等,对于本书研究中国政府的华侨动员、海外侨情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广东侨乡民间创办了不少侨刊乡讯,特别是在美洲华侨的故乡——台山、开平等地,宗族、村镇、学校等机构和相关人士创办了不少这样的刊物。侨刊乡讯是由华侨捐资、在侨乡编辑出版,并寄往海外侨胞的一种“集体家书”,以保持海内外同胞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感情联络,其目的在于维系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流散在世界各地同胞之间的凝聚力,重塑侨胞的故乡意识和责任。自1909年创刊的《新宁杂志》出版后,广东许多县、区、乡、族等相继效仿,在华侨资助下,面向海外侨胞,纷纷办起了乡刊、族刊。抗战前,仅台山全县已有63种杂志、族刊。 这类资料对考察华侨与家乡的联系和互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美洲侨社的华文报刊及相关侨团的档案资料。抗战时期美洲华侨所办的报纸有国民党海外部旧金山总支部的《少年中国晨报》、国民党芝加哥支部的《三民晨报》等,左翼进步人士创办的纽约《先锋报》《美洲华侨日报》等,美国洪门创办的报纸则有《公论晨报》、《世界日报》(该报与宪政党合办)等,加拿大洪门创办的温哥华《大汉公报》,政治上相对中立的有旧金山《中西日报》等。这些报纸的发行量不一,多者有8 000份,少者只有3 000份。 战时的华侨报刊多刊登有关抗战的社论,国内相关部门及使领馆等的通告、文告及主要官员的抗战言论。美洲各国华侨救国会、各侨团的抗日宣传、抗日动态,以及相关组织的章程、宣言、议案、决议和正式的公告或启事,在当时的华侨报纸上都有登载,其史料价值很大。另外,抗战时期一些侨团的档案、特刊、征信录等,也是研究华侨抗战的重要史料。

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美洲华侨抗战,需要关注当时美洲华侨援助祖国抗战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华侨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本书力图全面把握国际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深刻把握抗战时期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和侨情,将战时华侨援助祖国抗战置于中国、华侨居住国、日本这三方互动的大环境下,同时注意到美洲国家华侨、当地族群及日侨等多族群关系,还要注意到侨社内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对华侨援助祖国抗战的影响等。由于美洲华侨所处的洲情、国情不同于南洋地区,其侨情也有一定差异,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其对祖国抗战贡献的方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航空救国运动、国民外交运动等。当然洪门组织在南洋大部分地区遭到殖民政府严禁时,美洲洪门则势力较大,其对祖国抗战的贡献也值得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抗战期间,从法律身份和居住状态来说,由于当时美洲国家的排华政策及中国政府采用的血统主义国籍法,华人移民多为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但文中有时也用“华人”来指称这一群体,这更多是强调其族裔属性,而非法律身份,特别是在英文文献中,或在种族关系互动的语境中多采用这一概念。另外,本书中一些地名为当时华侨习惯采用的指称,且是对当地语言的粤语音译,如美国加州屋仑(现中国大陆称为奥克兰)、罗省(洛杉矶)、舍路(西雅图)、砵仑(波特兰)、积彩(底特律)、必珠卜(匹兹堡)、市作顿(斯托克顿),加拿大的云高华(温哥华)、域多利(维多利亚)、满地可(蒙特利尔)等,有些地名,可能还有多种名称,如墨西哥的索诺拉(Sonora)州,又称顺省、顺奴来等,主要是当时中国对外国地名没有采用统一的译名。这些地名有些出现在引文中,有些则为当时华侨救国团体的专有名称,不易改动,但在一般情况下则采用现行通用的中文译名,并在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加注。书中人名原文为字母拼写的,译成中文时一律为音译。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美洲华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分为以下八章。

第一章概述美洲华侨历史发展的脉络,包括华人移民美洲国家的规模和结构,移民的成因和主要方式,美洲国家排华法的制定与排华运动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前期美洲华侨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状况,主要社团组织和文化机构。

第二章考察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期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华北的不断入侵,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美洲华侨以空前的爱国热忱投入到祖国的抗日战争中,纷纷成立救国团体,揭露日本侵华真相,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及时报道中国抗战消息,呼吁国际友邦主持正义、制裁日本的侵略暴行,并在财力和物力上援助马占山将军、十九路军等前线抗敌将士,拥护国内学生和救国人士的抗日民主运动。

第三章考察七七事变爆发至1945年抗战结束期间美洲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包括美洲各地华侨抗日救国团体的成立,国民政府及美洲侨社内的救国团体、华侨报纸对华侨的抗战动员,华侨捐款捐物的种类、方式、数量等,以及华侨的抵制日货运动。

第四章从情感和思想层面考察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与美洲华侨祖国认同的建构。九一八事变,特别是七七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主体的社会各界为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努力争取海外华侨支持,积极通过侨刊乡讯、华文报刊、侨社公共活动等方式阐发民族主义,一方面利用领土、主权、人民三位一体的民族国家理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略和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侵害,积极构建华侨与中华民国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又运用华侨与祖国间存在的血缘、历史、文化等纽带,塑造华侨的祖国认同,将离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整合到抗战建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中来,夯实华侨抗战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第五章考察全面抗战时期美洲华侨开展国民外交的情形,首先论述美洲华侨开展国民外交的背景,以及国民政府就国民外交的重要性、任务和目的、方式和路径等所给予华侨的指导;其次叙述华侨开展国民外交的具体行动,包括创办报纸杂志、致电总统和游说政府、发表宣言和演说、举行游行示威、协办博览会等,用这些方式开展国际舆论宣传。最后两节以美国华侨开展国民外交的典型个案,即“一碗饭”运动与纠察废铁赴日运动,来说明美国华侨开展运动时所表现的组织纪律性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以及运动对美国社会所造成的广泛舆论影响。

第六章分析美洲华侨航空救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对祖国抗日战争的贡献,特别考察了华侨航空救国团体的组建、航空学校的兴办、华侨捐款购机运动的开展、航空人才的培养,及航校学生回国服务等。美洲华侨航空人才回国参战,为捍卫我国领土和领空打击侵华日军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七章探讨抗战时期随着国内外抗日形势的发展,美洲洪门在国内社会名流和国民政府积极有效的侨务工作下,以民族利益为重,本着救国救乡的宗旨,抛弃过去对政府的成见,组织动员洪门成员乃至整个华侨社会支援祖国抗战,为祖国抗战捐款捐物,坚持民主团结抗战,反对专制分裂投降,对中国抗战作出了一定贡献。

第八章考察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袭广东沿海地区所实施的种种暴行,给广东侨乡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美洲华侨所开展的大规模救乡运动。为动员美洲华侨踊跃捐款捐物、开展救乡运动,侨乡官民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向侨胞寄发信函、侨刊乡讯等,或派专员赴美洲募捐。美洲侨社认识到“救乡即是救国”,纷纷成立各种救亡组织,向侨胞募捐。广大华侨在救亡团体的有力动员下,痛感日军侵略之残暴、侨乡民众生活之凄惨,慷慨解囊。美洲华侨一系列的救乡行动对于缓解家乡灾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侨乡的灾荒。挽救侨乡,仅仅依赖华侨的捐款是不行的,还必须对中国政治进行彻底的改革。

[1] Kevin Scott Wong, Americans First : Chinese Americans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wGPjDCHQd/CQ+3zuHG0wHtXj3XHjkFFwlnqDRxL2x3YRPdt8/JojNiDuaORenWO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