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在讨论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时候,很少提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这大约是苏联理论界影响的结果。其实,在任何时候,人们所能理解的世界都是他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而人们感觉到的世界,便在根本上决定了他们思想的空间。五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就曾指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从孔子的时代到上个世纪末,中国思想家没有一个人有过到公海冒险的经历”,他们的生活经历完全不同于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的大漠,西部的高山,东方和南方的大海,在当时的技术手段与交通条件下,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生活的古代中国人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一个不同于希腊人的世界。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人们用于表达世界的概念也有了自己的特点。战国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叫“四海之内为一家”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感觉到的“世界”的范围。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有一个常用的概念,叫做“天下”。与国家相比,天下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冯友兰先生说这个概念可以翻译为“世界”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把世界表述为“天下”,也是由于他们所面对的地理条件。

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感受到的世界,是一个有着方圆四至的统一的整体,中国思想家观念中的国家也是这样的国家,北海、南海、东海和西海便是思想家为他们观念中的国家所规定的四至,在他们看来,国家只能有一个政治中心,“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于是,尽管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所面对的是一个小邦林立的现状,可是,在他们的意识中,仍然逻辑地存在着一个统治“天下”的政治结构,可以说,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大一统”观念,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与中国社会的地理条件相比,地中海沿岸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从意大利到希腊再到北非的迦太基,思想家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城市国家,所以,希腊哲学家所感觉到的国家,是以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城邦。在希腊哲学家看来,每一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制度,城邦之间以对等的方式存在是正常的,因此,在希腊哲学家那里,便很少能够看到中国思想家那样强烈的“大一统”情结。

有趣的是,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想象出了一个规模宏大无比的国家,而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下的希腊哲学家,在谈到国家的规模时却十分谨慎,即使柏拉图在构想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的时候也只是说:“让它既不要太小,也不要仅仅看上去很大,而要让它成为一个够大的且又统一的城邦。” 他从来没有讨论过雅典和克里特岛是否应该统一的问题。至于战国思想家所说的“四海之内为一家”,则是希腊哲学家根本想不到的事情。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尽管也曾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至于中国历史为什么能够一直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古代中国人对于国家的理解和对统一的向往则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希腊哲学家所设想的优良的社会生活,主要是在一个城邦里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法律与政体,而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设想的优良社会生活,则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离开了这一前提,优良的社会生活就将无从谈起。战国思想家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这一问题时答道:“定于一。”这句话虽然出自孟子之口,却是那个历史时期大多数思想家的基本看法。这种政治观念,成为中国古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社会现实的政治秩序背后,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思想的秩序。

大陆地理环境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政治思维方式。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古代思想家所想见的范围内只能有一个国家。当然,古代思想家也未必不知道在他们所生活的范围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国家和不同类型的文明。但是,如果说理想中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模样,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答案仍然是只有一个政治中心的世界。即使是生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的康有为,因为曾经游历欧美诸国,见识不可谓不广,他所撰写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政治哲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但是,《大同书》中设计的“大同”社会,归根结底还是传统儒家大同理想的翻版。康有为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在组织结构上不过是一个在“公政府”管理之下的规模宏大的集权国家。

在生产力极不发展的远古时代,地理环境在根本上决定了一个民族可能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在客观上限定了思想家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如前所述,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人们主要的生活空间是陆地,从很早的时候起,农业便成为中国社会决定性的社会生活部门。而在雅典城邦,则是商业与海上贸易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在理解社会生活时,便极其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思想家就形成了农业为本业、工商为末业的观念,并且自觉不自觉地把农业生产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秩序联系起来。商鞅说:“国待农而安,主待农而尊。” 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也主张“省工贾,众农夫” 。此后,农为立国之本便成为大多数思想家所认同的观念。古代思想家强调农业是本业,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如何发展生产,改善人们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当这种观念在思想家那里得到广泛的共识以后,它也成了评价政治良否的重要标准。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好的法律就是“贵农夫”而“贱商人”的法律,好的政治就是“崇本抑末”“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人“各食其力” 的政治。中国古代思想家大多主张,专制国家的经济政策应该无条件地向农业倾斜。从两汉到明清,并不是没有人认识到工商的重要,但是,一旦回到专制国家究竟是依赖农业还是工商业这一根本问题上时,几乎没有人敢于更多地强调工商业的重要性。

然而,希腊思想家却是用多元的方式理解经济生活的。苏格拉底在与别人讨论城邦的正义时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就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自给自足的,“因此我们每个人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在城邦里生活的人们,是通过交换关系相互依存的,“每一个人分一点东西给别的人,从别的人那里拿来一点东西,每个人却觉得这样有进有出对他自己有好处”。 所以,在这个城邦里,不仅需要农民,而且也需要工匠、店铺老板和商人,在全部的社会生活中,没有哪一个行业比其他行业更重要。所以,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便没有中国思想家那样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倾向。

地理环境对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影响,显然不止这些,但仅就上述几个方面,便足以证明地理环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决定性作用。 V+ne+JszoSGtJvxIe5j+f4GpQjftc9ye7UPttz055PeFZb7cAmf1pL8L593RU2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