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金融学类学科代码为0203。有金融学(020301K)、金融工程(020302)、保险学(020303)、投资学(020304)4个基本专业和6个特设专业,其中金融学为国家控制布点学科。
金融学类专业通常旨在培养具有夯实的经济学、金融学及管理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金融学分析方法及专业技术,了解金融领域的前沿动态,具有出众的研究能力、中英文沟通能力及国际视野,能够进行金融学学术研究以及从事金融业行业实务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国内金融学类专业主要包括金融学(020301K)、金融工程(020302)、保险学(020303)、投资学(020304)和金融数学(020305T)、信用管理(020306T)、经济与金融(020307T)、精算学(020308T)、互联网金融(020309T)、金融科技(020310T)共10个专业。
金融学和金融工程是目前国内金融学类专业中招生院校最多的两大专业,其中金融学属于金融学类的基础学科,经过数十年学科发展,金融学总体上可以分为宏观金融学与微观金融学两大部类,彼此交汇融通。在宏观金融学方面,涵盖货币与金融、银行与金融、国际金融、制度金融、房地产金融以及金融市场与监管等方向。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涵盖证券投资、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数理金融和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内容的发展与成熟,背后是过去六十多年现代金融学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缩影。事实上,自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维茨提出“投资组合选择理论”之后,现代金融学见证了投资组合、资本结构、资产定价、期权定价等一系列微观领域开创性的理论突破,同时又经历了货币金融、国际金融等宏观领域多次分水岭事件的洗礼。今天,金融学的理论与实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金融学专业本身也在超越文理科界限,向着文理交融的方向前进。
相比之下,金融工程则对数理水平有着更高要求,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学习,具备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设计能力,满足市场某些参与者特定的、非常规的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于所涉及的产品定价、策略设计、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的内容均有了解和掌握。尤其是随着金融产品复杂程度的提升,上述环节的专业能力要求也不断增强。因此,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不但要精通金融学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造性的系统思维,掌握数学建模、数值计算、仿真模拟等数学工具和计算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以及资本经营的效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投资学专业则初创于20世纪80年代末,并于2013年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是一门在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其核心是跟踪国内、外投资与融资领域理论与实践前沿,系统研究投资与融资领域资本运行规律、投资决策与管理等相关问题。
保险学和特设专业中的精算学,则是直接与保险业务、保险行业相关的专业。国内保险与精算学科发展始于1952年,最早建立保险学专业的高校是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涉及保险经营各个环节,包含保险法律、保险精算、理赔核赔、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非常庞杂。正因为保险学的学科交叉性,学界对保险学的认识和定位就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些人认为保险有着显著的资金融通的特点,因此它应该属于“大金融”的一部分,隶属金融专业学科,可设立于财政金融学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保险学科不应简单定位为金融学科,它既涉及经济、金融、数学、统计学知识,也涉及法律和多种专业技术知识,因此保险学科是一种复合学科,需要宽口径教学,所以也可以归于经济学院、商学院,乃至独立设置保险学院。国内高校对保险专业的设置也基本归于上述两种模式,而精算学更加专注于研究保险产品的出险概率及出险后的索赔分布,保险产品的赔付可能性及现金流分布,从而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研究对该综合保单未来的赔付现金流分布做出预测。并且通过对利息理论、金融市场的学习,确定保单价值,同时能理解及运用保险公司的经营业绩报告的各类一般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状况、损益状况等。
信用管理专业,则主要研究信用活动与信用管理制度的发展规律、信用法律法规、信用政策、信用管理技术、社会综合信用管理体系等,是非常典型的社会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应用学科。信用管理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能够从经济运行或社会治理角度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从经济学、金融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数学等视角,研究信用资源配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资本价值度量、信用风险控制等问题。信用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与管理学知识于一身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开设金融学类其他特设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尤其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新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专业,目前尚处于初创期。
金融学类专业培养方向主要侧重于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投资学与资本市场等领域。一般而言,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实务能力的坚实基础;(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术研究能力;(4)熟悉金融市场发展历程和状况,了解国家有关的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
由于金融工程、投资学等专业均为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交叉学科,加之相关就业岗位的学历要求,所以从近年来不少高校的实践来看,相关专业国内深造及出国留学的比例均较高。
金融学和保险学亦有不少学生会针对相关专业的细分领域寻求进一步深造,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为例,其毕业生进行深造的比率接近七成。
精算学专业则较为特殊,在学生进行深造的同时,亦有不少高校直接将精算师职业资格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力求让学生在就读期间能够通过中国精算师乃至北美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从而获取上述含金量较高的执业证书。
金融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通常为银行、保险、证券、公募及私募基金、信托、期货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亦有部分毕业生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金融局等金融监管机构和各级财经部门。
以中央财经大学投资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为例,其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本科生毕业五年内的平均薪酬在内地高校毕业生中居于前列,有近40%人均2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