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理论与实践
(1844—1846年)

当恩格斯遇上终生知己马克思,

他们找到了打开历史唯物主义

新世界大门的两把金钥匙——

实践重铸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名言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的最后一条,后来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将其作为附录一并发表,并赞誉它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956年,当马克思墓被重新砌上墓碑时,这句话也被一同刻了上去,作为马克思的墓志铭。

写出这句话的时候,马克思不到27岁,恩格斯刚满24岁。正如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副标题《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显示的那样,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样的词句去捏造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这种五花八门的思想观点,问题在于真正洞察到历史与现实的真相,并代之以实践的活动,是谓“改变世界”。这是两个有志青年为人类解放制定的新世界观。

就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家”而言,“解释世界”已经颇为不易,毕竟对于常人来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能给世界一个通透的解释。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本不屑与“哲学家”为伍,这个词在他们那里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例如他们认为费尔巴哈可以算得上是体面地达到了这种程度的“理论家和哲学家”——在他们看来,“解释世界”反倒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而真正的本务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改变世界”即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是超越全部旧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的根本基石。

用实践重铸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中国古人看来就是“知行合一”。这是恩格斯与马克思结成伟大友谊的共同基础,是唯物史观诞生的方法论开端。他们向全人类展示了青年人能够创造何种惊人的成就,他们携手掀起的欧洲工人运动新高潮,通过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思想的火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随着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共同创立,随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成果的不断积累,我们无形中将唯物史观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基因密码融进了自身的思想血脉,也在“理想国”“太阳城”“乌托邦”“大同世界”之外通晓了“共产主义”的科学内容。 DYscW8HSCt5pG1pTDKC+zvEIut7g3A0yopt385xighUDkb1kMKK9qpJ8vpO8On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