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科学的主宰

严: 在我们前面的讨论中,您作为“介入的旁观者”剖析了我们国际关系研究存在的长处与不足,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这门学科存在的“美国重心”及“大西洋现象”,还通过回顾欧洲大陆的研究,思考了未来我们的国际关系研究的思路。您强调国际关系研究应当是科学、艺术和人文三位一体的,国际关系学有着三副面孔,但是我们现在把国际关系学科归属在社会科学的分类里面,好像国际关系学只呈现出一副面孔,即科学的面孔。

王: 讨论国际关系学的科学面孔,我想首先要界定“科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内涵。从历史角度考察,最早对科学进行系统论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所谓科学是通过逻各斯(概念化语言和逻辑规则)研究恒常不变事物的分科之学;它关注的是共性而非个性,强调的是公共性知识而非个性经验。另一种理解古典时代科学内涵的角度是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对比,科学(Scientia)指的是关于理论的学问,而艺术(Ars)则指实践的学问,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观点直至15世纪早期仍然流行于欧洲,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科学的艺术毫无价值、科学是通向艺术的道路。

有一个故事,说15世纪初建造米兰大教堂的时候,法国建筑师和当地的泥瓦匠工人发生了争执。泥瓦匠认为那些几何科学是不能用在建筑上的,建筑是艺术,和科学是两码事,而建筑师则反驳没有科学的艺术是毫无价值的。当时人们对科学的观点和现在大不一样,没有这种所有事情都可以由科学主宰、统治和解释的想法,至少科学和艺术是分庭抗礼的。

在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完成后,近代以来的科学观念与古典时代相比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牛顿力学、日心说和血液循环说各自在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科学革命的遗产是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思想为基础的世界观念让位于“新哲学”“自然哲学”或“机械哲学”。其中最大的影响,是以经验主义为基底的实证主义思潮,取代了古典与中世纪时代的人本主义与规范传统。

政治学(Scientia Politica, Polizeywissenschaft)在17世纪晚期成为一门以系统化方式进行教学的科学(Scientia, Wissenschaft),而不再仅仅是从实践中获取“艺术”的学科。人们普遍认为,19世纪法国哲学家 孔德 将实证主义引入社会科学研究,开创了“社会的自然科学”,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社会科学研究的大门。

严: 您提到 经验主义 实证主义 取代了人本主义,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中的理性力量主宰了我们的研究?

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

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重要代表人物为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和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实证主义之父孔德(Auguste Comte)

实证主义哲学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它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临床经验,指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17世纪由英国人约翰·洛克进行系统的阐述,后被大卫·休谟(David Hume)和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发展成熟。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相对,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

经验主义认识论在19世纪表现为实证主义哲学。以孔德的哲学思想为例,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上,反对讨论经验之外的抽象本质、第一因等形而上学的问题,并认为知识是相对的、经验性的,而不是绝对的。

王: 理性对我们研究思维的统治是科学革命一个重要的结果。摩根索曾经反思,他认为这个时代的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对理性的依赖,希望借此从假设的或经验的前提中通过一系列逻辑演绎获得哲学、伦理和政治的真理,并且通过理性的内在力量以这些真理为样板重铸现实。

“理性主义”这个词,我们现在看来是客观、审慎、智慧的同义词,但是在古典意义上它指的是从先验的假设中推导出假说。比如霍布斯的《 利维坦 》就是古典理性主义的代表,他从“世界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这个假设,推导出了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诸多假说。

《利维坦》

《利维坦》( Leviathan ,书的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是托马斯·霍布斯创作的政治学著作,1651年首次出版。《利维坦》一共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论人”,以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为出发点,论述“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的问题。第二部分“论国家”,主要论述了由契约所产生的国家的各种形态、主权以及人权。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主要论述了教会的政治地位与个人的信仰自由。第四部分“论黑暗王国”,主要对宗教、哲学以及政治思想展开意识形态的批判。《利维坦》详细阐明了社会契约论的一般形式,为后来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欧洲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开创性著作。

然而自18世纪后半叶以来,哲学开始从经验中寻找基础,理性主义就变成了科学的同义词了。除了最初的理性主义哲学在一系列科学术语的幌子下持续对我们的文明施加影响外,摩根索认为17世纪和18世纪的理性主义,以及19世纪和20世纪盛行的思维模式还有两点共同之处:第一,它们都根植于理性主义的假设,社会与物理世界可以通过同样的理性过程变得可理解;第二,只需求助于理性过程,我们就能实现对社会、物理世界进行控制。

从源头上看,这可能是17世纪人们在工业革命取得进展的情形下的一种自负表现,当时流行的哲学观点是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都统一于人的理性,理性是自然赋予的,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都需要通过理性来塑造。这和中国的“天道”观念有类似之处,认为万事万物都依循“天”。这种哲学观点反对把社会世界从属于自然世界,虽然承认理性可以理解一切问题,但绝不同意理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17世纪以后,理性成为理性主义,成为一种教条、信念,坚持认为社会与物理世界统一于理性,认为人类心灵有能力通过运用同样的理性原则来塑造社会与物理世界。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著作《利维坦》的封面:由人民大众组成的主权者“利维坦”,头戴王冠,右手持象征王权的宝剑,左手持象征教权的法杖,以上帝视角守护着城市与农村。土地、宝剑、法杖构成了一个类似基督教中“神圣三角”的画面,言外之意是“利维坦”取代了上帝,成为人间的最高权威。

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toryUt6xDbYQdMacS6CJaW0KG5UuWVSRFMaaJMnZFTf3L0UGEGmLNLWXgMQM/Dz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