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摘 要 “十三五”期间,上海实现了率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既定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以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效能等方面积极探索,系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促进了上海公共文化设施向广覆盖、促均衡、提效能转型;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从文化系统小循环向包含系统外、体制外在内的全社会大循环转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向在场、实体和在线、数字“两轮驱动”转型;公共文化活动运作机制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支持、群众受益转型;公共文化建设主体从单一主体向丰富多元主体转型。

关键词 “十三五”时期 效能提升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上海市

一、上海“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基本特征

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实践,“十三五”时期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总体成效和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 5 个方面:

(一)服务目标均等化

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统筹资源,均衡配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项目清单。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布局均衡、功能集成、服务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市、区、街镇、居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通过建设城市文化广场、主题图书馆、文化服务点等形式,大力拓展都市公共文化空间。按人口和服务半径均衡布局、差别配置,进一步提升“15 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水平。

(二)供给主体多元化

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推进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动员组织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深化基层自我管理和文化志愿服务,加大鼓励公益性低收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扶持和鼓励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文化机构以及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和社会文化团体,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运行机制专业化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管理,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提升公共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专业素质。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及文化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流程。

(四)公共服务效能化

围绕群众文化需求,进一步界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注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群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更加强调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体系。建立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库和菜单式配送目录,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平台。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五)管理体系制度化

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体系制度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完善公共文化绩效评价工作体制,完善多维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体系。

二、上海“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和基本经验

“十三五”时期,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对标中央和上海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不断探索,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数字化,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逐步形成了“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专业化,公共服务效能化,管理体系制度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治保障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方面都走过了一条法治化发展道路,即从顶层着眼,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法律,确定发展公共文化的基本政策,保障政府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支持社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明确公共文化机构的地位、义务责任等。“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积极探索,系统谋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健全公共文化协同工作机制。 上海市不断完善市级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综合协调机制,密切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合作,构建起全市层面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网络、大格局。市文广影视局和市总工会联合召开“加强上海职工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推进会”,共同研究制定并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职工文化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作备忘录》,明确了 14 项合作项目,将共建共享落到实处;市总工会、市文广影视局达成《关于共同推进职工文化发展合作备忘录》,并召开全市推进大会,充分用好各类文化阵地、基层服务点等设施场所,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强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统筹部署。 上海市每年定期召开“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会议”和“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及时总结上一年度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审议部署当年度重点工作。2017 年,依据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明确了文化领域 7 个服务项目和 1 项残疾人文化服务,明示服务内容、保障标准。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将文化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数字文化服务”等主要任务。2018 年,召开“寻差距、找不足,提供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座谈会”,对标“十二艺节”,激发群众文艺创新创造活力,编制《文化上海全景地图》,打造上海文化艺术品牌。2019 年,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两次召开创建推进会,协调统筹各部门、各区全力推进“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确保创建目标全面实现,93%的区在年末创建工作评估中达到优良成绩。上海自我加压、主动跨前的做法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及专家的高度肯定,专家评估后认为,上海全域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为全国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示范,走在了全国前列。

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法规。 上海市围绕“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研究制订了《上海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加快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卓越的全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9 年 11 月,新修订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经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20 年 10 月,《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出台,该条例对接《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共九章六十八条,内容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群众性文化活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保障措施与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地方法”,为本市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颁布公共文化相关政策及建设标准。 上海市规范市级公共文化配送标准、采购流程,制定《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修订《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工作指导意见》,印发《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加强公共文化课题研究。 2017 年,上海市文广影视局深入 16 个区 66 个居村开展大调研,征集居(村)委综合性文化活动室优秀示范案例,形成《上海市居村委综合文化活动室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制定《关于切实加强本市基层(居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召开上海市加强基层(居村)公共文化服务现场会,大力推进“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各区围绕“五个有”,即有阵地、有内容、有人员、有经费、有评价,认真落实,制订了推进计划和措施。

开展文化扶持与资助。 2017 年,上海市重点修订了《上海市群众文化项目资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7 年版)(以下简称《办法》),并确定资助总资金为 700 万元。当年全市共申报了 193 个项目,经资格认定和项目评审,最终通过 57 个资助项目,其中,文艺创作类 23 个项目,资助金额为 150.4 万元;文化活动类 34 个项目,资助金额为 549.6 万元。

编选公共文化优秀案例。 为展现上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全貌和特色,上海文旅局编选了《上海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层优秀实践案例》,包括“公共文化空间拓展全方位多元化”“公共文化基本服务广覆盖均等化”“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聚合力精准化”“公共文化活动组织上云端品牌化”“公共文化运行管理社会化”5 个方面,共计 140 多个创新案例。这些案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基层的角度,生动反映了上海市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上海公共文化建设的创造力和活力。这既是对上海公共文化工作的一次检阅和总结,也促进了全市基层各个单位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对今后公共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统筹均衡发展,整合各类文化资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整合全市各类文化资源,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质量。

优化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相继建成了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上海金融博物馆暨银行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新馆、程十发美术馆、国际乒联博物馆、奉贤区博物馆等文博场馆,并陆续开放;上音歌剧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一批文体设施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完成展览陈列扩容并重新开放;“十三五”时期计划建设的三大市级文化设施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以及宛平剧场改扩建项目、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上海马戏城中剧场迁建工程、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等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根据市政府先行推进本市文体类公共设施附属空间对外开放工作部署要求,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印发《关于推进文化类公共设施附属空间对外开放工作的通知》,对全市各主要文化设施开放情况进行梳理确认,并推进开放工作。至 2018 年底,各主要文化类公共设施在开放空间和时间上有了进一步提高,阶段性工作目标已经完成。

保障居民享受便捷文化服务。 2018 年,上海市文广影视局会同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市农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12 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18 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 4 500 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有关工作的通知》,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明确组织领导、经费保障、创建标准等具体实施要求。截至 2018 年 10 月底,全市 16 个区 5 129 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先后通过三轮验收,完成年度目标的 114%,在硬件更新、阵地服务、内容供给、运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提升、新突破,编实、织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居村(第四级)网络,进一步满足了市民文化新需求。上海还首次发布“公共文化服务标识(Logo)”,作为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辨识度高,可视性强的统一标识,广泛运用于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文广影视局、市总工会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设立功竞赛活动,激发基层有质有效的推动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 2019 年底,上海累计完成 5 546 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提升,基本实现居村全覆盖。徐汇、杨浦、闵行等区还积极推动建设基于街镇、村居中间的 3.5 级邻里中心、街区中心、客堂间、睦邻点等基层服务点。

上海市各部门努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改造升级,其中,市科委推动 83 家社区创新屋提升发展;市民政局新增 40 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市体育局新建改建 112 条市民健身步道、76 片市民球场、345 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团市委推动 1 035 家青年中心建设,打造青年文化服务阵地;市文明办加快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并形成试点经验加以推广。

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公共文化好去处。 上海着力在商圈、地铁、机场等公共空间打造城市公共文化客厅。推出“上海艺术商圈”3.0 版,突出“一区一品”和“量身定制”,在全市 60 个商场中开展 600 余场活动。在滨江岸线注入公共文化内涵,“望江驿”“小木屋”等新空间营造出可阅读、宜漫步、高品质的滨水城市文化氛围,成为百姓所欢迎的“网红打卡点”。在楼宇、公园绿地布局“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等新型阅读空间,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各类公共文化新空间完善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市民在日常通勤、休闲漫步中充分感受上海的人文情怀和城市温度。

总分馆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 市文广影视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海市区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上海市区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上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实际情况,按照“区级馆为总馆、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分馆、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为服务点”的模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现资源区域内联动共享,全面推进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2018 年 12 月,对全市 16 个区开展区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督导工作,各区按照制定的工作实施方案基本完成阶段性建设目标,其中嘉定、浦东、长宁、杨浦、闵行、金山、奉贤等区图书馆总分馆已经挂牌。到 2019 年底,全市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在推动资源整合下沉、扩大有效覆盖、提高服务均等化水平方面取得新突破。

文旅融合拉动城市文化消费。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推出“百万市民看上海”系列活动,发布上海文化旅游春、夏、秋、冬四季主题精品路线,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深入推进“建筑可阅读”项目,老建筑开放数达 1 237 处,实现应开尽开,并设置二维码 1 827 处,推出327 种建筑可阅读文创产品和 87 条建筑微旅行线路。发布上海市民“休闲好去处”130 处,首批 106 个文化旅游场所实施夜间开放。黄浦区、松江区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静安、虹口等区深度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分别打造融入式的旅游咨询服务和开放式的“城市建筑博物馆”。

公共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上海市文旅局牵头实施“戏曲进乡村”等专题配送演出和活动 1 万余场,持续开展暑期农村青少年公共文化教育活动;市电影局组织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 6 万余场次;市农委牵头举办各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开展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多途径推介农耕品牌赛事活动;开展“非遗在社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传承传播项目,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 2018 年,上海与浙江、江苏、安徽等兄弟省市成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覆盖 39 个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所在地市级城市(区),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开展首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论坛,发布了《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虹桥宣言》,通过了《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城市合作机制章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联动融合发展。

上海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聚焦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目标,推动“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深化长三角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合作机制,成立长三角少儿阅读联盟、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长三角博物馆联盟、长三角美术馆联盟等一批场馆联盟,开展长三角地区阅读马拉松大赛、长三角美好空间创新大赛、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等一批联动活动,为长三角地区老百姓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社会化发展新格局

文化体制改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是发展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上海在此过程中,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向纵深发展。

深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管理。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各区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管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全面梳理已完成的“一中心一方案”,形成总结报告,印发《材料汇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着手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管理“合格供应主体”制度。市文广影视局开展了合格供应主体征集推荐工作,按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标准化、运营社会化、管理专业化、供给精准化的目标要求,推选出了具有相关项目运营管理经验、体现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管理运营能力的 112 家社会主体,向社会发布《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管理合格供应主体推荐目录(2017)》,供基层选择。

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上海市按照《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分类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在对全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调研的基础上,2018 年,上海图书馆以及浦东、嘉定、黄浦、青浦、长宁、徐汇、虹口、杨浦、闵行、静安、松江、奉贤 12 个区级公共图书馆成立了理事会,其中,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和嘉定区图书馆 3家公共图书馆被列为全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和经验,为区级图书馆做好示范。截至 2019 年底,上海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刘海粟美术馆及 16 个区的 58 个公共文化机构成立了理事会,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共同议事,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 成立市文广影视局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2017 年市文广影视局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节点,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工作。结合文化领域社会组织实际情况,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行业组织、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市民政局、市文旅局联手编印《文化类社会组织规范建设指导手册》《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汇编》,切实加强对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指导和培育,推动行业自律和健康发展。市文广影视局制定《上海市文广影视局主管社会组织规范建设指引(试行)》,并配套形成《上海市文广影视局业务主管社会组织规范管理事项目录清单》,面向文化类社会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系统和全面地梳理出在党建、财务、人事、对外交往、开展活动等各方面的规范要求,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繁荣群众文化团队及走亲机制。 上海市、区两级以多种方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群文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力量举办博物馆美术馆等项目。各区积极发挥群文骨干、团队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文化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闵行、金山、崇明等区大力开展群众文化团队“文化走亲”活动近 5 000 场次,宝山、松江、奉贤等区积极引导“文化能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力补充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教育、科普、文旅、卫生、体育等领域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氛围浓郁,成效显著。

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 上海市依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来沪务工人员、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市文广局与市总工会联合开展劳动节、国庆节“同在阳光下”农民工假日电影放映、“青青夏禾 知行明德”青少年暑期活动、“社区阳光院线”电影放映和老年优惠观影等品牌活动项目,到 2018 年,实现了连续 13 年“一月一村放映两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印发《关于本市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本市老年活动室规范运作,提升服务品质,2018 年新建改造老年活动室 303 家。拓展老人优惠观影活动影院覆盖面,线下优惠观影影院发展至 180 家。推动戏曲进校园列入 2018 年文教结合平台项目,制定《2018 年“戏曲进校园”实施方案》,在浦东、嘉定、宝山三区进行试点。推出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活动,持续推进“悦读青春”上海青少年深阅读计划,发放“少儿数字阅读卡”8 万余张。

文化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2016 年,上海开始实施“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历时两年,共建成 231 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实现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的目标。上海市 41.8%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建共享设施,为志愿者参与文化服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通过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场地、技术、人才、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使志愿服务组织各展所长,有助于实现志愿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在稳步推进中取得重要成效。2017 年 12 月,由上海市文明办、市文广影视局牵头,成立了“上海文化志愿服务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13 家。截至 2019 年底,全市长期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文化机构共计 48 个,其中国有文化场馆 32 个,民营文化设施 16 个,全市拥有文化志愿者团队 5 146 支,文化志愿者人数约 10.5 万人。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成为文化志愿者服务的重要平台,三节累计招募文化志愿者 4 800 人次。

(四)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在公共文化领域的任务同样重要。持续三个五年的建设,上海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融合发展”,强引领、补短板、重需求、求精准,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向基层下沉。 上海市指导各区推进配送工作由三级向四级延伸,逐步完善四级配送机制,成效初显。市级配送资源继续向远郊区倾斜,奉贤、金山、崇明 3 个远郊区人均配送额度比市区高 50%,配送总量占市级配送总量的 20.3%。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配送精准供给,开展首届公共文化配送产品设计大赛,发布“百强”暨优秀社会主体展示交流活动,首次让配送工作各方从线上走到线下,开展现场“体验”,提高配送精准度。

上海落实加强制度保障、丰富产品结构、升级平台功能、强化人员培训等相应举措,制订《2018 年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工作要点》和《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手册》,发布面向居村的资源目录 330 项。为了创新供需对接机制,举办新主体新产品展示交流活动,推出居村配送专属二维码。

市文广局整合市、区两级公共文化配送平台,实现产品征集、申报入口、项目评审等多个统一,进一步提升配送资源供给效能。宣传部、文明办、教委、科委、民政局、文旅局、体育局、工青妇等相关部门将宣传教育、法制宣传、科普教育、体育健身、健康养生、家庭亲子、非遗传承等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居村下沉,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采会促进公共文化供需精准对接。 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精准惠民新路径,举办“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采购大会”,有力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应活力,有效推动供需双方信息对称。2019 年,市文旅局联合长宁区共同举办“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240家参展单位(582 个产品)、1 500 家采购主体参加,超 1 万人次观展,现场成交意向金额超 1 亿元。浦东新区、杨浦区也分别举办“文采会”,大大丰富了公共文化供给资源。文化和旅游部对上海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并在上海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

重大文化活动凸显惠民效应。 上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承办“十二艺节”群星奖决赛,开展惠民演出系列活动,推出云上群星奖,实现“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观众在现场、千万观众在线上”。市群艺馆、长宁区、徐汇区选送的《捍卫者》《和·鸣》《看见自己》3 个群众文艺作品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占全部 20 个获奖作品的 15%,为历届之最。市文旅局、市文明办、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各区开展了上海市民文化节、“我们的节日”、市民修身行动、上海书展、上海市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上海科技节、上海公益伙伴日、上海家庭文化节、百万青少年“红色大寻访”“礼赞新中国、建功新时代”第二十一届上海读书节、上海职工文艺汇演、“最美劳动者”上海职工微电影节等活动,为市民、职工、学生提供展示舞台,持续激发了群众参与和创新创造活力,营造了浓郁的节庆文化氛围。

市民文化节与社会力量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民文化节在巩固和展示五年办节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耕厚植,创新办节机制,联合长宁区、杨浦区、闵行区、徐汇区、普陀区、嘉定区分别开展了市民舞蹈大赛、“阅读好声音”全城微朗读大赛、市民合唱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市民艺术创客大赛、少儿曲艺大赛等重点赛事活动,推出“百支优秀市民舞蹈团”“百个阅读好声音”等百强团队。“十三五”期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为城市营造浓厚的全民阅读文化氛围;市新闻出版局与团市委密切合作,成功举办针对青少年的“悦读青春”阅读推广活动;市教委依托“文教结合”平台,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非遗校园传习教育计划,新增 16 家市级优秀非遗传习基地,总数达 109 家;同时做好“打开校门、打开师门、打开艺术之门”公益活动,开放高校音乐会、讲座、场馆等,提升大众艺术素养。

群众文化创作百花齐放。 市民文化节期间,推出群众文化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全市各区、各系统、驻沪部队和单位上报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4 个艺术门类共近 100 个原创作品,举行了多场展评选,评出一批优秀作品和新人。同时,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平台和公共文化配送渠道,组织开展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和“群星奖”获奖作品在全市的巡演,覆盖全市 16 个区,足迹遍布社区、学校、企业、远郊,获得文化部表彰。

(五)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深化“互联网+文化”行动,搭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信息平台,健全“文化上海云”平台管理。

文化上海云、文化云盒建设。 在云平台与上海 16 个区级子平台有效打通、对接的基础上,加大与团市委、市总工会、市文联等单位的对接,积极推动工人文化宫、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上线。推动资源集聚、技术更新及大数据分析,促进公共文化机构提高服务效能,实现空间利用更充分、内容供给更精准、场馆服务更规范、活动反应更有效、保障投入更有力。

加快全市东方社区信息苑转型,提升综合服务效能,并不断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更新和服务功能。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规范标准化建设工作,并列入市质监局地方标准的立项计划。

结合 2018 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提升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功能”,探索建设面向居村的“公共文化云盒”,推动居村文化服务云端上线。举办“2018云上市民文化节”“5·18 云上博物馆日”“云上影视文化季”“公共文化万人培训”等线上品牌服务,实现“线下”“线上”同步办节,盘活、用好各类资源,将公益活动、公共服务直接延伸到市民“手中”。

“十三五”期间,“文化上海云”尝试与抖音等商业平台合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渠道。2019 年,闵行、松江、奉贤、青浦、普陀等区推进“文化云盒”进居村,促进基层数字文化服务广覆盖、智能化发展。团市委继续在新媒体平台开展“带着国旗去旅行”活动,微博阅读 384 万人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突破10 万人次;承办第三届全国“网络青晚”,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 1.4 亿人次。

(六)建立多维度监督评估机制,提升服务能效

绩效考核是公共文化服务监管的有效方式之一,而绩效评估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监督评价机制,2017 年,上海市制定《上海市各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将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市对区级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中,建立对各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年度绩效考核制度。2018 年,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群众评价为重要参考,完善区级公共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各区自评及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结果,2018 年绩效评价 16 个区均达到良好以上,其中 12 个区考核成绩优秀,优秀率达 75%。

上海市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评估工作。2017 年,按照文化部第六轮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要求,完成对全市 20 个区级图书馆的考评。文化部第五评估组对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少儿图书馆两个省级图书馆进行实地评估,对嘉定、浦东、宝山、长宁四个区级图书馆进行抽查,评估组认为上海的公共图书馆工作重投入、有亮点、讲创新,定级评估实施有序。

2018 年,上海市文广影视局组织开展 2014—2017 年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估定级工作,经初评推荐、复评核查、审议公示,命名发布全市 202 家中心评定等级,其中有 60 家被评定为示范中心。市文广影视局、市文明办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配合市审计局做好“2015 年至 2017 年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运营管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对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指导督办各区按要求完成整改。

为进一步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日常巡查机制,落实“两月一点一查”的要求,市文广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共暗访 1 570 余次,巡查了 398 处公共文化设施,收集到 1.2 万份有效问卷,综合测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得分为 90.46 分。上海以标准化理念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迈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发布上海市地方标准《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服务规范》,填补国内空白;开展嘉定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徐汇区社区文化活动管理两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工作,并均以高分通过国标委验收。

三、推动“十四五”时期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处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性放置于“十四五”时期上海新的发展格局中。“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价值功能将融贯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和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发展力度,实现机制层面的长效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运作的体制机制,构建系统内外良好循环,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合作的建设格局。

“十四五”时期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将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政府为主导,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各个环节的参与度,在供给端持续发力,提供与需求精准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体系,实现全领域、全环节、全方位的结构性优化,推动资金、人员、组织、机构、运行、管理等全要素配置。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动力机制的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 在“十三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上海在“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拓展社会化的发展路径,在文化与旅游、体育、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以市场的机制和消费的力量吸引社会和市场各种主体的积极参与,提供更为多元的空间、设施和服务。

公共服务发展方式的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显著表征。 “十四五”时期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产生深远影响的阶段,要深刻总结这次疫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更为重要的是要研判疫情所催生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实现质的提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线上服务激活存量、扩大增量,改变以往的非常规化模式,尽快实现常态化。发展方式的创新还要聚焦未来基层社区的“场景”革命,完成基层文化设施物理空间和数字信息新基建的硬件升级,提升基层文化设施的审美品质,打造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 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最为关键的衡量标准不是量化的定性指标,而是价值观的构建,是人的文明素养的提升。“十四五”时期,上海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超大城市发展实际,把握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上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上海由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升级,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全面建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GtQkkexQgyaM4uGwCnOOuyWpCH32lquF4kbDedFuMMG2+QjIdbIdKs+URR7tmB1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