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协同发展,互促并进:长三角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践与经验

李阳

摘 要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相互嵌入、深度融合、协同并进是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在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在博物馆联展联动带动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机构串联特色旅游路线、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景区、举办非遗文旅市集、利用文化打造网红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方面,涌现出许多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经验,并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文旅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和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 文旅公共服务 长三角一体化

文旅融合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相互嵌入、深度融合、协同并进是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既包括事业的融合,也包括产业的融合。与两者在产业领域融合的高歌猛进相比,公共服务领域的文旅融合虽在逐步推进,但整体上进展比较缓慢。虽然文旅融合的主战场在于产业的融合,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也是其重要方面,更是两者融合发展过程当中的难点问题。长三角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区,具备文旅一体化发展的先天优势。而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在两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已经涌现出许多创新实践与先进经验。在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的推动下,更是出现了许多跨区域的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新探索,这对于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文旅公共服务如何实现均等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策背景

2009 年 8 月,原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的《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份关于文化旅游发展政策的文件,从顶层设计明确了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主要措施。同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提出全新的定位,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业与文化等相关行业融合发展。这两项重要政策的出台,使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8 年 4 月,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进行了职责整合,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随后,全国各省、市、县(区)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机构改革同期展开,开启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虽然文旅融合的主战场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但是公共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方面

自 2011 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启动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纷纷以高分通过创建验收,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行区,提供了大量先进经验,具有良好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基础。且宏观来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已经进入“都市连绵区”阶段,城市群的都市圈已经属于成熟型都市圈,中心城市带动力强、城市之间联系紧密、整体城镇化水平高 。2018 年 11 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体化”和“高质量”的要求。2019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实现都市圈内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共享,扩大公共服务辐射半径;形成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生活休闲开敞空间;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途径,符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任务与新要求。

二、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脉络

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也进入提速升级阶段。在政府合作层面,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和江苏省也先后出台了各省(直辖市)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落实国家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与要求。2018 年 11 月,首届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协会联席会议召开并通过了《苏州宣言》,达成了“设立长三角旅游事务协调共商发展机制、加强长三角跨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推广、打造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共同体、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加快长三角旅游优秀人才的共同培养”五项共识,为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 年 5 月,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文化和旅游部门签署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打造联合开放、充满活力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 2019 年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的 25 项重点任务。2020 年 8 月,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共同发布了《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一岭六县)文旅一体化联盟合作协议——安吉倡议》,共同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政策、组织等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产业合作区专业化水平,实现长三角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

同时,政府也持续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力度,在做好公共服务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旅消费一体化进程。2019 年 11 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宁波、芜湖和上海徐汇 7 城 1 区文旅局与阿里文娱集团联合成立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化联盟,共同推进长三角文旅消费一体共商、文旅资源载体网络共建、文旅消费惠民举措共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共赢的一体化进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还联合推出了“长三角PASS”文化旅游年卡,支持畅游杭州、上海、南京三地的 71 个景区,其中包含上海科技馆、上海儿童博物馆等 27 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占到总数的 38%,这也充分说明公共文化服务在旅游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与融合发展潜力。

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公共文化机构的共享与联动也越来越频繁,建立了“长三角图书馆联盟”“长三角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联盟”“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协会”“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联盟”“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等多个平台,推动长三角各级各类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展开更全面深化的合作,也为实现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长三角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实践

长三角的文化和旅游体系建设一向走在全国前列,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上,也在博物馆联展联动带动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景区、举办非遗文旅市集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探索。而在长三角“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下,跨区域的文旅融合也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助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得到整体推进和旅游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积极助推长三角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博物馆联展联动,营造长三角文博圈

伴随着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爆红,博物馆的旅游功能也日益突出,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长三角人文底蕴丰厚,博物馆的服务也不断推陈出新,并通过主题联展等形式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了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

2018 年 5 月 19 日,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博物馆、安徽博物馆等29 家单位共同启动“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大力推动各联盟成员馆的教育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2019 年 11 月 22 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的文物部门在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上,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推动文物博物馆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协会(学会)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文创联盟协议》三项协议,正式形成了长三角文博圈。这对长三角地区博物馆事业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文创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助力区域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在博物馆联展与活动的联合打造方面,在“江南文化”的共同背景下,2017 年 12 月上海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共同推出了“艺游江南”展览教育联动项目,以此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2019 年 10月,由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墨韵江南——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博物馆馆藏扇面联展”在青浦博物馆开展 。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博物馆也举办了不少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如上海博物馆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南京博物院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浙江博物馆的“幽居与雅集·明清山水人物画中的文士生活”,苏州博物馆的“集其大成——苏博馆藏董其昌及晚明各流派绘画特展”等 。各类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观,并通过体验式的活动设计,让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些联展活动,充分利用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区域文旅融合成果,打造长三角的“江南文化”品牌,同时也形成了以艺术展览、演出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向居民和游客展示长三角城市群的独特人文魅力。

(二)以同源文化为纽带,串联特色旅游路线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不少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公共文化设施,这些“网红”建筑,尤其是年轻人旅游的“打卡地”。除了这些单体“网红”建筑外,公共文化机构也开始产生了“群集”效应,聚集在一起或邻近的多个公共文化设施,也因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串珠成线,形成了特色的“文化路线”。长三角尤其以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为纽带,串联起区域性的特色旅游路线。

2018 年,上海市虹口区、黄浦区、徐汇区,江苏省徐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台州市、衢州市,安徽省六安市 8 个地市(区)共同成立首个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并发布了首批 12 条红色旅游路线,串联起了 8 个地、市、区的重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例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一市三省”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打造了“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淮安周恩来故里—皖西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嘉兴市与上海市青浦区联手,共同打造了南湖景区、陈云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线路,并会同上海共同推出“重走一大路”,开通“上海—嘉兴”红色旅游专线,推出首创之旅、奋斗之旅、奉献之旅红船精神主题旅游线路,还开辟了特色水上红色游线。昆山旅游局与上海青浦区旅游局、嘉定区旅游局、江苏太仓市旅游局共同规划了“昆韵大道”全长 327 千米,共计 57 条公路,串联昆山81%的文化旅游景点和 87%的特色传统村落,并着重突出了世界级非遗昆曲文化和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代表的水乡美食文化

(三)跨省开设分馆,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景区

伴随着文旅融合步伐的加快,全国各地产生了许多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服务送入旅游景区的实践。苏州美术馆将分馆开到上海田子坊,是公共文化服务与开放式的旅游街区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田子坊是上海市“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是国家 3A级景区,日均吸引国内外游客 5 万人次,是上海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2019 年 12 月 7 日,苏州美术馆将分馆开到了上海田子坊艺术中心内,以小而精的展览展示、交互体验等方式,围绕“江南主题”与苏州特色文化,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呈现江南文化魅力,同时提供丰富的苏州旅游信息和旅游服务 该馆推出了“三生记忆是江南——上海书画名家特展”等一系列具有“江南特色”的精品艺术展览,为居民和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体验,同时也提升了田子坊景区的文化艺术氛围。馆内将苏州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的《艺浪》馆刊、展览画册以及相关书籍免费提供给公众阅览,并围绕江南文化主题,开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文化创意商品开发及销售,打造苏州文化IP。馆内还提供苏州旅游地图和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充分融合,对苏州文化和旅游的推介起到了积极作用。跨省开设公共文化机构分馆,苏州美术馆是国内第一家。在同根同源“江南文化”的背景下,这既是拓展全民艺术普及渠道的崭新尝试,也是长三角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域协调一体化的新路径。

(四)打造文旅夜市,开展夜间文旅公共服务

近年来,夜间旅游市场逐渐兴起,尤其是文化场景的夜游需求旺盛。文旅公共服务在夜间的繁荣程度,既是城市活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老百姓幸福感的重要评价指标。公众既需要实体餐饮的消夜,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夜食堂”。在夜间文旅公共服务方面,长三角也做出了积极探索。作为整个长三角城市文旅消费季的重要环节,多个长三角城市亮相“2020 文旅市集·杭州奇妙夜”,跨省联合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复苏与振兴。在文旅市集上,杭州市文旅局带来了历史文化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基于杭州美景和文化研发的文旅产品;南京市文旅局带来“跟着考古游南京”等 50 余种亲子研学旅游产品;苏州市文旅局围绕着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 6 个主题,主打“姑苏八点半”文旅产品;宁波文旅则开发了囊括八地 50 家景区的文旅生活“年卡”;黄山旅游推出 12 款黄山祈福香囊整点秒杀活动,还带来了杭州奇妙夜“开门见黄山”定制产品。在活动现场,杭州市图书馆首次打造了户外流动的“杭州书房”,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室外借阅空间 ,为文旅市集增添了文化氛围。上海引入了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并从 2019年 7 月起,14 家博物馆开始探索夜间开放长效机制,在每周五试点延长开放时间。苏州则在端午夏夜活动中开辟了非遗特色专区,邀请 20 多名非遗传承人前来展示元和缂丝、御窑金砖、陆慕蟋蟀盆、巧生炉等非遗魅力,活态展示与传承非遗项目。

(五)嵌入交通网络,文化造就网红服务区

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旅游出行服务 。伴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和游客对于高质量出行体验的追求,旅客对于旅游中转集散地的服务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也为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机场、火车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旅游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旅游通道的节点,公共文化服务嵌入高速公路服务区能够推动服务区实现转型升级和功能完善,为游客带来更加美好的出行感受。

近年来,长三角的高速公路相继出现一批“网红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仅为来往游客提供文旅公共服务,甚至还成为了“打卡点”,其中最为火爆的当属沪宁高速上的阳澄湖服务区,以“梦里水乡、诗画江南”为设计理念,集园林式建筑、商场花园为一体,总建筑面积达 5 万平方米,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高速服务区。在建筑风格上,阳澄湖服务区主体大楼借鉴了苏州园林的特色,选取吴冠中大师水乡水墨画的抽象线条作为外立面设计风格,将江南文化深植其中 。在场馆设计上,服务区内设置了非遗馆、科技馆和螃蟹博物馆,苏绣、宋锦、扇面、木雕、核雕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这里进行综合展示。在服务内容上,服务区内设置了小戏台,每天下午 2 点进行昆曲表演,向来往游客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独有偶,距离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约 6 千米的梅村服务区,将陶艺和紫砂体验馆引入其中,吸引无数游客前去参观体验。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无锡宜兴的紫砂和陶瓷已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弘扬这一城市名片,梅村服务区建立陶艺体验馆和紫砂第一村展示区,让来往游客在休闲的同时,感受紫砂文化的独特风韵和别致魅力

四、长三角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旅游相关服务;如何在旅游公共服务中植入、融入文化艺术服务。长三角的创新实践,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是为区域性的文旅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整合文旅资源,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互促并进

旅游需要文化增添底蕴,文化需要旅游拓宽市场,文旅融合意味着两者要实现互通与兼容,整合配置文化和旅游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同属依托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公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两者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等资源层面均有交集,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消费卡等方面,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全面整合文旅资源,有助于激活公共文化服务动能,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互促并进。例如长三角地区充分激活红色文化基因,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纽带,串联特色红色旅游路线,推动了深层次的研学旅行和文化旅行路线的开发。再如高速公路服务区内设置专门舞台,进行非遗项目展演,更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公共服务完美融合,使过往游客在旅途停歇的同时,还能够享受精神文化大餐,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公共文化场馆转型升级,满足主客共享新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体制的障碍,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很少考虑旅游需求,旅游设施中也很少考虑公共文化服务,而国家有关部门合并打通了这一阻滞。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从设施、资源、活动到服务等多方面相互嵌入的趋势也越发明显,涌现出一批文旅功能复合的新型文旅公共服务设施。这些新型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既能够服务本地居民,又能够展示城市特色,成为城市吸引游客的新亮点。例如杭州各具特色的主题图书馆,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不同方面的特色图书,佛教图书馆、钢琴图书馆等特色主题图书分馆也成为了游客的打卡地,形成了杭州的特色文化旅游路线。在长三角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区域联动共享,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苏州美术馆上海田子坊分馆这样的兼具文旅公共服务功能的新空间,将公共文化服务承担的全民艺术普及功能融入开放式旅游街区,提升了景区的文化艺术氛围,真正实现了文旅深度融合所倡导的主客共享。

(三)政府高位推动,以多元政策机制统筹区域发展

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入新阶段,文旅融合需要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双向促进关系,在统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合作,带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在大框架下的整体性提升。目前,一市三省各级政府高位统筹,从标准规划、政策激励、资金保障、公共服务、人才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促进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一体化的可行性政策。并通过整合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建设旅游信息库,建立文旅信息联合发布机制,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和开发探索推出“长三角PASS”文化旅游年卡等方式,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发展。同时,在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长三角还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旅行社、公众所共同构建的文旅公共服务支撑网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发展空间,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与调动多方资源,支持和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

五、结语

借助于天然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长三角区域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引导下,积极响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径,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不可否认,长三角文旅一体化进程中也还面临着区域内竞争日趋激烈,缺乏独特性的龙头项目,缺少对优秀文化题材的创造性演绎等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当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企业、协会、公众等社会力量参与长三角地区文旅一体化发展的热情,强化区域内文旅目的地之间的引流作用和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常态性的区域人员流动机制,进一步探索长三角地区文旅深度融合路径,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 InOk8uTSKZ6zEmfrFwiZ8jcD8r/oY0deB35/mI98jbF/GW351dqEzP5PKed/+1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