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迈向卓越全球城市:升级文化功能空间布局 |
|
党的“十九大”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从 2020 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 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进一步指出:预计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 万亿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到 2035 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包括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需要树立率先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城市标杆,形成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上海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5)》的目标,是到 2035 年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也将带动整个长三角把握好“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率先实现新发展的格局,在国家要求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规划和实施,是在其他世界级大都市纷纷制定和实施面向 2035 年和 2040 年远景规划的背景下展开的。2010 年以来,上海对标的其他世界级大都市先后颁布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规划。它们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和各自的市情,各显所长,各擅胜场,也表现出诸多相通的共性,如《芝加哥 2040》规划涵盖了芝加哥市和周边的 7 个县和 284 个自治市,形成了对大城市群的层级布局和整体协调,显示了注重大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它强调可持续增长,把创新引领、经济辐射、文化魅力、智慧效能等目标综合起来;它注重人文关怀,让五大湖地区的城市和各级乡镇风貌充满愉悦感,并与湖区的生态保护相结合等。而《纽约:强大而公平的城市规划》则强调了面向未来的四大愿景:增长与繁荣、公正与公平、可持续增长、富于韧性,在未来要把增长与繁荣、公正与公平、可持续增长、富于韧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城市治理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纽约建设成为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广泛吸引力、在未来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世界之都。
表1 世界级大城市群及核心城市的愿景规划
世界级大城市群及核心城市升级重点:创新驱动、可持续增长、文化吸引力、智慧治理
从国内情况看,在国家大力推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等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2019 年)提出分三个阶段建设全球标杆城市:到 2025 年,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 2035 年,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深圳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要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创新。它包括: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弘扬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可以说,标杆已确立,标准在提高,标兵在行动!这给上海“十四五”文化产业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上海“十四五”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适应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塑造文化设施功能的新格局。跨入 21 世纪以来,上海瞄准建设“五个中心”“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卓越的全球城市”等目标,先后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多个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规划中提出了文化设施功能布局的要求,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十二五”时期,上海提出“一轴两河多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并且与上海“一城九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十三五”时期,上海实施“跨江东进、越河北上”战略,把内涵充实与合理补缺相结合,兼顾适度集聚与布局均衡,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设施,逐步形成“一轴双心、沿江沿河、一环多圈”的城市文化空间发展新格局,在城市更新中融入文化元素,在新城和新市镇建设中留出公共文化空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不断完善基础性文化设施网络。
表2 上海多个文化发展规划和研究成果中对设施功能布局的要求
*参见《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参见《上海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化设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上海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东西延伸,南北推进”,形成东西“一轴”(城市文化中轴)、南北“一带”(黄浦江文化创新带)、激活“多芯”(文化活力中心)的发展格局。该格局将会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和更加多样的“机会地区”,特别是把上海的辐射力与长三角临沪地区的聚合力形成强有力的对接,依托上海与苏浙皖文化产业的双向赋能,焕发更加强大的动能。这种对大都市圈的“机会地区”的开发,也是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近年来重振活力的一个宝贵经验。上海这一格局的“一轴”,向西延展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丰富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展示体验;向东延展至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打造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设施功能;其“一带”向南北推进黄浦江文化创新带,形成以旅游、休闲、艺术为重点的文化设施功能带。它将注重历史人文挖掘打造,创新建设模式,利用黄浦江两岸老厂房、老仓库等历史遗产的改造,打造与“世界会客厅”相匹配的文化创新发展带。这一格局将激发“多芯”发展格局,加强市区联动,发挥各区积极性,形成多样的文化活力中心,建设和提升黄浦表演艺术新天地、静安区苏河湾滨水艺术走廊、奉贤九棵树文化生态创新空间等一批文化设施功能组团。
上海在“十四五”文化产业建设中,要把加强市区联动,形成格局多样、动能强劲的文化活力中心组团作为浓墨重彩的新华章。“十三五”以来,上海积极贯彻“上海文创 50 条”,充分调动市和区两级的积极性,推动文化产业的布局功能向着集约化、规模化和精细化的方向不断优化。这一过程不仅仅要利用物理空间,而且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记忆空间”和“感知空间”,这是百年城市历史在人们心理上积淀的集体记忆和感知密码,依附于城市的物理空间,又赋予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需要上海的文化产业进一步去激活它们。传承文化资源仅仅是起点,关键是把它转化成为文化资产,即经过提炼和创造,产生以文化内容为主的知识产权,成为可投资、可交换、可流通的专有权利,并且与货币资本、技术资本、社会资本等结合,成为文化资本即可以增值的价值量。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产,再到文化资本,将构成上海“十四五”文化产业开发的一条主线。比如上海闵行区文化产业建设将依托全区丰富的产业、人文、生态资源,构建“一轴双核,一带三芯”的空间大布局。所谓“一轴双核”是沿着七莘路—沪闵路形成南北延伸,重点加快虹桥国际文化中心、七宝—莘庄艺术文化中心两个发展核的建设,形成“北有国际虹桥,南有科创中心”的呼应之势;所谓“一带三芯”,是紧紧围绕上海南部科创中心这一重要目标,实行东西跨江联动,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入文化产业建设,打造最“智慧”的双创文化带,串联起三个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心,包括文化智造——南部双创文化示范区,结合紫竹科学园区、闵行开发区先进装备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形成科创+文创+云创的产业集聚区;多元融合——马桥多元文化体验区,结合马桥文化考古体验中心、马桥人工智能小镇等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区域“历史文化+人工智能+生态休闲”的叠加优势;休闲引领——浦江休闲文化活力区,形成集生态休闲、文化传媒、科创教育于一体的浦江文化游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