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挥核心与枢纽的作用

(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文化引擎

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的战略定位是“一极、三区、一高地”,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十四五”时期上海文化产业要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核心与枢纽的作用。

国家对长三角一体化提出了两大阶段性目标:到 2025 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六个方面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有效;到 2035 年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长三角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其陆域面积占全国的 3%,GDP占全国总量的 23%左右,更以江南文化的悠久文脉和强大的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著称于世。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华文化的各个流派中,江南文化最注重诗性的审美精神。它真正体现出 1 000 多年来江南人对中国文化最独特、最重要的创造,开辟出精致、清新、儒雅、流变、更富有细腻情趣与高雅美感的新体系。“江南文化是中国本土比较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思想文化谱系。”

从 2010 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贸易走势低迷的情况下,长三角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它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始终保持在 30%以上。2018 年长三角四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 365.92 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 34 722 亿元的 31.3%。这也是全国七大地区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总量比重最高的地区,而且历年占七大地区的榜首。长三角在连续十一届评选的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共 330 家中占比达 34%,在 2009 年以来连续颁布的国家对外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总量中约占 1/3。这为长三角文化产业贯彻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方针,打下了重要基础。

图 4 长三角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全国总量的比重(2010—2018 年)*

*此图系作者根据长三角各省市颁布的有关数据综合绘制,包括参考了顾江编著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 2020》(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年版)的有关数据。

(二)培育创新性的区域组织架构

近年来,长三角的文化产业集群正在逐步从规模化优化迈向创新型集群。其重点是建立一种创新型的组织架构,让所有参与该网络的企业共享创新的成果,以带动周边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输出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这种产业集群包含三层:核心层、联接层和相关层。第一层核心层,是由一个或者多个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所组成,具有创新研发的强大动力;第二层联接层,包括大量的服务商、供应商、相关的中小微企业和配套服务机构;第三层是相关层,包括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外部政策和环境。从全局看,骨干企业和重点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对创新研发投入较大的资源,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中小企业具有灵活善变的创新能力。它们的成果可以很快地被大型企业和投资基金认可,从而获得有效的投资匹配,加快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化过程。

长三角文化产业升级的基本动力来自这样一个逐渐成熟的产业创新生态。其中的一批重点文化产业企业把创新作为内生的增长动力,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意领导力和创新组织化管理,在三个战略维度上不断推进。第一,价值创新和成本创新,即通过技术创新和内容研发而率先开发新领域,形成新的价值链,如喜马拉雅FM,率先开发“耳朵经济”,手机用户规模突破 2 亿,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第二,市场创新和容量创新,即敏锐把握整个大市场环境的变化,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联动,开拓大容量的蓝海市场,如上海“灵石中国电竞中心”,集聚了EDG、拳头游戏、视拳、量子体育、香蕉游戏等一批电竞企业,形成了内容制作、赛事运营等电竞生态。第三,学习创新和边界创新,从产品消费到服务消费再到体验消费,不断突破已有的产业边界,激发消费市场的潜力。

正因如此,长三角成为全国范围内拥有文化产业领军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比如:长三角拥有的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数量最多,在连续 11 届评选出的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共 330 家(次)中,长三角占总数的 34%,包括宋城演艺、华策影视、上影集团、东方明珠、世纪出版、凤凰出版、安徽出版等,在各地区中遥遥领先。长三角四省市在 2018 年全国文化传媒类主板上市公司中占有33.8%。它们并非是各立山头,而是在各个细分领域发挥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领军作用,形成了创新研发的引领作用,成为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

图 5 长三角四省市在连续十一届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中拥有席位(家) *

*本图系作者根据新华网颁布的历届“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名录整理和绘制,http://www.xinhuanet.com/ 2019-05/18/c_1124512454.htm,2019 年 5 月 18 日。

(三)中心辐射与双向赋能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说: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部署中看,上海的龙头地位没有变,但发挥龙头作用的机理在变,上海与周边的同城效应不断提升,过往的单向对外辐射,更多转为“双向赋能”。换言之,上海周边没有“弱邻居”,要当这个“龙头”,对自身功能和协同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水涨船高

要在 2035 年实现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上海的 6 400 多平方公里面积有限,发展文化生产力不应该停留在做“源头”还是做“码头”的争论上,必须具有国际化大城市群向网络结构发展的前瞻视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城市,上海要高度关注与长三角接壤的机会成长地区,把上海离开市中心较远的边缘地带和跨边界的融合地区,发展成为新的文化产业网络节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一个寻找机会和把握机会的高手,他在说到上海改革开放时指出:“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至今仍然是发展上海文化产业的重要指针。

跨入 21 世纪以来,全球城市的区域性发展,正从过去城市等级的配置管控转向网络化、区域化的协调发展。在过去的城市等级体系中,一个大区域中的大中小城市组成了一种金字塔结构,塔尖是高居其上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处于中间的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塔基是各类中小城镇,它们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在新的国际分工和城市区域条件下,在进入中等以上的发达水平以后,不同城市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城市网络间的关系,差异带来互补,合作带来机遇,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潮流为上海在长三角接壤地区开发新的文化机会热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上海与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合作探索了大量的新平台、新模式。它们不是单向辐射,单边推送,而是双向流通,双向赋能。如上海市徐汇区及南京、杭州、宁波、绍兴、蚌埠6 个区、市,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联合主办首届“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论坛”,共同签约建立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上海市虹口区、黄浦区、徐汇区及徐州、嘉兴、衢州、台州、六安 8 个区、市党委宣传部,成立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上海静安区作为红色文化初心之地、江南文化传承之地、海派文化辉煌之地的优势,加强与长三角文旅产业的联动,与长三角地区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列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常州“三杰”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开展密切合作等。与此同时,长三角文化产业的重点企业和优秀项目也频频入驻上海。

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宋城演艺王国·世博大舞台”将以十余台驻场演出丰富上海的文化产业生态。它的建设方是先后 11 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 30强的宋城演艺。该企业经过 20 多年的励精图治,成为全国演出场次最多、每年吸引观众人数最多、演出票房规模最大、打造旅游演艺项目最多的领军企业。它以“一切始于文化,一切围绕文化”为主线,在杭州、三亚、九寨、丽江等地分别开发旅游演艺基地,形成了“千古情”演艺系列,并且形成了“六间房”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旅游演艺新业态。宋城演艺从浙江进入上海,恰好可以利用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消费市场的优势,形成两地优势互补的格局。而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之一华策影视的母公司——杭州大策投资集团投资的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项目在 2020 年全面启动建设。华策影视经过近 20 年的艰苦奋斗,成长为中国电视剧上市公司第一股。它每年出品精品电视剧和综艺节目 1 000 多部集,成为全国生产电视剧规模最大的领军企业,也是全国电视剧在国内外营销规模最大的流通平台。江苏和浙江所培育的强势影视、演艺、媒体、文化装备制造企业和流通平台,也是上海文化产业亟待弥补的短板。这种双向赋能的态势,将在“十四五”期间获得更大的提升,为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提供更大的动力。

自从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国家都把创新作为跨越危机、重启繁荣的关键。在整个创新大系统中,文化创新具有独特的规律,它作用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以创新型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激发了日益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又以溢出现代产业要素的方式赋能于实体经济,带动制造、商贸、旅游等产业的不断升级。正如研究后工业社会的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言:“文化已成为我们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其能量超过了技术本身。”随着中国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海要进一步让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登上经济增长的舞台中心,为上海加强四大功能,即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作出新贡献:“我们如今的文化担负起前所未有的使命:它变成了一种合法合理的、对新事物永无休止的探索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作演讲时指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十四五”上海的文化产业建设,在迈向中国现代化进程“双百年”转换的关键时期,要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回答好上海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胸襟、底气的时代命题,让全体上海人都有出彩机会,享有品质生活,增强归属认同,紧紧把握住“三高”的主线,即高质量发展、高效益提升、高能级集聚,突出创新型、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主线;形成比肩国内外一流水准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激发创新驱动和跨界融合的强大动能,在各项主要效益指标方面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成为促进“双循环”新格局的活力引擎。 qHH8Aaw55BnTgLwAA79IOQq46tVPD57EBu/V4TFBAV/XMR65ULXDzDuKtY80lq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