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观察新冠疫情期间国内社交媒体中的口罩争议。将相关争议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国内疫情暴发期的争议;疫情在西方发展期的争议,主要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疫情在西方暴发后,网民对西方口罩议题政治化的围观。笔者认为,网络社交媒体是一个跨国公共舆论空间,它促进交流的同时也可能使得公众更加分裂。在全球化进程不可逆的今天,社交媒体中的口罩之争能带给我们有益的启发,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他者共处与合作。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口罩 跨文化差异 全球化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冠疫情使得社交媒体成为各方意见交流与论战的场所,其中关于口罩的争议持续不断,一直保持着较高热度,成为凸显跨文化差异的重要议题。就笔者观察而言,相关争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疫情主要在中国,争议也局限在国内,讨论较多的是性别差异、代际差异和权力关系;疫情逐渐在西方蔓延,中西方关于戴口罩的差异经由新闻报道、海外博主的述说引起网民关注,一度形成热议;疫情在西方暴发后,各国推出口罩禁令,引起民众抗议,口罩在西方尤其美国成为焦点政治议题,此时国内网友直接参与争议的少,但通过围观的方式对西方社会增进了了解。
2020年1月22日,某网络意见领袖在新浪微博发出一个“视频”投稿,内容是一位年轻女性劝说父亲戴口罩遭到粗暴拒绝。父亲反对戴口罩时提到这样几个理由,认为戴口罩是娘炮的表现,许多大教授、老板都没有戴口罩,国务院总理也没有提倡戴口罩……该女性的看法可参见其投稿文字:“怎么说都没有用,我爸爸还是每天看新闻,每天刷学习强国的人,现在说什么都不听,也不肯戴口罩,说是媒体制造恐慌。一个读了点书看了点新闻,以为自己掌握国家一切动态的顽固中年人比病毒可怕多了。”
帖子发出后,网友反响强烈,短短时间就有数万评论和转发,以及十几万点赞。评论中,不少女性网友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因为劝说、要求父亲戴口罩,有的被骂,有的还被打。这些父亲的看法跟视频中那位男性大同小异,认为女儿的建议是一种冒犯,甚至是犯上的行为。相比之下,女性长辈对这种建议的接受度较高,有网友这样说:“戴口罩这件事是不是真有性别差异,我妈她们很痛快就戴上了,我爸就不戴,我姨夫也不戴,仿佛病毒传女不传男。”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年男性都反对口罩,这位网友的父亲就不同:“我爸爸那天晚上给我打了个电话,告诉我一定要预防防护,回家一定要戴口罩,我爸真好……”,她随即给网友建议:“对了姐妹,我和你说,这种事你可以找身边比较重视的中年人去和你爸爸说,这样他才会信。”这些讨论大致说明,权力关系中的下位者提建议很难被采纳,男性对此尤为敏感,地位平等者的建议则相对容易接受。那么,高位者提出建议(更准确来说是要求)时,接纳度应该是最高的吗?在口罩相关规定出台后,猜想基本得到了验证。
关于口罩的讨论热度逐渐降低,大家不再争论该不该戴口罩,而是聚焦到如何购买口罩(此时口罩已脱销),以及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中上阶层或者有钱去买高价口罩,或者有海外途径给他们寄来口罩,即使没有充足的口罩,他们还可以选择不出门在家待着(没有太多经济压力),底层人则没有这么幸运。此外,在口罩强制令中,具体实施时缺乏灵活性,简单粗暴不够人性化的做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但热度未能回升到初始阶段。
境外的口罩议题跟疫情发展密切相关。2020年1月—2月,疫情不太严重,这个时期主要是防病毒输入,也因此造成了一波种族歧视事件,有华人、亚裔在西方国家遭遇歧视,认为他们携带病毒,有的甚至遭到辱骂和殴打。2月1日,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长纳德拉(Dario Nardella)在推特上发起“给中国人一个拥抱”的话题。这一新闻在国内社交媒体上传播时,网友反应多是“十动然拒”:“这份好意心领了,不过现在这疫情确实不建议拥抱。”
随着境外感染人数的增长,疫情逐渐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重视,但戴口罩的人依然不多。当时国外的主流观点是健康人戴口罩起不到防护作用,有症状才需要戴口罩,普通人最有效的防护方法是洗手。国外政府多不赞成普通人戴口罩,呼吁民众把口罩留给医护人员。当时口罩在市场脱销,被认为主要是华人抢购(用于支援中国及自己囤货)所致,戴口罩的华人难免被另眼相看,乃至有人好心到医院去捐赠口罩还遭遇了白眼。
不少华人在网上谈及戴口罩都感到无奈,但同时也理解观点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例如一位留学生网友就认为,现阶段跟外国人争论是否戴口罩没有必要,时间会证明一切:“我跟外国同学的口罩之争就是因为一个时间差,和文化差异,种种因素,我劝他们戴口罩,没有用,很多事情要他们自己去理解,他们还劝我摘口罩和取笑我们买各种防护用品。这其实是双向的强迫,他们在意识到之前都是无效的。”
这种“双向强迫”现象,在某位博主的自媒体视频及相关评论中有集中呈现。新浪博主@单蓓Brenda,认证信息为海外资讯博主(加拿大),从事媒体工作。疫情前她的关注度不高,疫情期间却因为发布几个视频而火了。3月19日,她发布的一则视频显示,她去探访一位华人朋友(前医护人员),两人在楼道讨论疫情时遭遇戏剧性的一幕。一位女邻居(退休护士)看到两个华人女性戴口罩,当即高声反对,告诉她们戴口罩没有用,让她们不要戴口罩、要多洗手。
在这个视频下面,不少海外华人及家属的发言讲到类似经历。一位女性说:“我妈在加拿大卡尔加里某综合性大医院当护士,医院直到现在还是明文规定并重复强调不让戴口罩,说不礼貌!”一位男性说:“我在德国也是,极少有人戴口罩,我戴口罩出门真的是心理压力极大,承受的眼光太多了。”这条视频及相关评论很快吸引到网友的关注,纷纷在评论里表示难以理解,更有不少人对国外这种做法冷嘲热讽、大肆抨击。
那些身在海外、在中国有亲友的华人,大多在口罩议题上体验到了这种跨文化差异,并对此深感身心疲惫。例如瑞典一位网友这样表述道:“经历了一个多月看到国内的状况,意大利、伊朗、韩国、日本的各国状况,承载的信息太多了,我觉得非常非常的疲惫。没有精力跟国内的家人朋友一一解释为什么这边人不戴口罩,也不想受到恐慌情绪的国人影响盲目地在一个大群里跟完全不认识的人买口罩,更没办法跟对此事至少不放在优先级高位的瑞典家人说明白我此刻的心情,我整个人都很沮丧,这两天都不想跟任何人讨论。”
对于国人关于口罩的困惑,如国外政府为何不呼吁、不建议、不要求民众戴口罩。一些海外华人在网上努力解释,一个是科学的角度,戴口罩的功效当时还没有得到主流学界的认可;一个是从现实的角度,例如一位瑞士的华人网友这样说:“如果号召人人都戴口罩,每人两个口罩有用吗?是不是口罩没有备齐阶段不会号召所有人戴口罩,而寻求另外方案?口罩留给需要每天更换好几个的医护人员和公共服务人员。普通人里先全体约定俗成:有症状的戴口罩。没有的不戴。这不是正确思维吗?”
与国内产生的争议不同,这里的许多质疑背后都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有网友对西方尊重个体权利产生了怀疑:“以前对国内强制宣传出门戴口罩觉得这是专制,是不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那么国外强制不准戴口罩,甚至非传染性医院医护也不准戴口罩,难道不是另一种不尊重个体权利与自由吗?”还有网友指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他们是不会承认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医学防护比他们还要科学的,典型的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无症状者也具有传染性,戴口罩对延缓病毒传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各国政府的态度有了改变,开始建议民众戴口罩,即使是人人皆知不爱戴口罩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其领导的美国政府也建议美国人佩戴“非医疗布料”口罩。这一时期,网上各种教大家自己做口罩(一时口罩还供应不上)的视频铺天盖地,口罩党暂时取得胜利,但不久之后,新的争议又爆发了。
在疫情严重的时期,各国均采取了程度不一的封锁措施,有些地区对普通公民外出都进行限制。一段时间过去,疫情相对稳定后,政府和民众深感有恢复正常生活的必要,如何兼顾疫情防控与重启经济成为关键议题。各国政府因此有了更大的转变,纷纷推出口罩禁令,要求公众在公共交通工具、商场超市、其他封闭或拥挤的环境中必须佩戴口罩,违者将被罚款,或者不提供服务(如商场拒绝进入)。
这时期有一些民调显示,西方民众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改变,多数人赞同口罩禁令。前面提到的新浪博主@单蓓Brenda在7月1日发布的一条微博也声称:“6/30省长宣布7月13日起,魁省公交出行强制戴口罩。为什么又要再拖14天?迷幻的政府。看留言,民众几乎都在跪求强制戴口罩。”可见加拿大民众对口罩的接纳度已比较高,甚至还走在了政府强制令的前面。
美国一直没有出台全国性的口罩禁令,特朗普还强调不会发布这一禁令,但现实生活中公众态度已悄然改变,高等学府戴口罩成为默认规则。9月,一位留学生在网上这样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全国总数早已超过600万。平日里covid已然是正常生活一部分了。超市饭店等商家都贴出‘无口罩不服务’的告示。我每周二回到学校办公室工作,学生们来我所在的办公楼都需要事先约定,而后排队进入,口罩更是不消说,那是必要之物,佩戴口罩是负责任的象征;而早在3月时,这是完全想不到的变化。”
与此同时,反对口罩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都爆发了抗议游行,参与者大多不戴口罩。相关新闻报道在国内社交媒体披露后,引起网友新一轮的困惑。有网友认为匪夷所思:“自由和口罩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一直不明白西方人的自由包含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一个口罩就妨碍了。”还有人出言攻击:“脑子是不是有病?老外思想是不是被洗脑了,完全脑回路跟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啊。”
而随着美国总统大选进程的逼近,社交媒体中的口罩争议越来越聚焦在美国。是否戴口罩在美国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化了,成为两党的争议要点。疫情期间,美国著名播客崔娃的相关视频在国内社交媒体上逐渐走红,深得网民的青睐,其中《崔娃云录制:美国疫情下的口罩之战》这一期更是获得巨大流量,这期视频讲述的就是疫情发生以来,美国关于口罩的各种争议、各类层出不穷的新闻。
事实上,口罩争议在美国并不仅仅是党派之争。有研究显示,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女性更多采取防护措施,自2020年6月以来,女性报告在外佩戴口罩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6月与男性相差达到10个百分点,10月才降至4个百分点。调查显示,性别差异比党派差异更明显,在共和党内部,性别差异更加显著。 这些差异在媒体中大多被忽略,口罩之争不再是防疫措施之争,而是治国方针之争,是谁担任下一任总统之争,容不得丝毫退让。
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关于特朗普与口罩的新闻层出不穷,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条,如特朗普嘲笑加州人吃饭都要戴口罩、特朗普嘲笑记者戴着口罩提问、特朗普称85%戴口罩的人感染新冠、特朗普讥讽拜登戴口罩……最近的新闻则是,新当选的总统拜登呼吁全美民众戴口罩,结束将戴口罩政治化。如果美国总统权力顺利交接,美国的口罩之争或许不再成为社交媒体热议,但这些争议确实让国内民众对西方政权加深了认识。
网络社交媒体的存在使得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成为可能,在某些特殊时期如新冠疫情期间,大量民众被禁足、隔离在家里,社交媒体的讨论显著增多。诚然,社交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一种是受限的,例如国内民众大多只能登录新浪博客这类社交媒体,在这里了解到的国外新闻经过了媒体的筛选,而西方普通人的声音因为语言沟通障碍,主要由留学生、海外华人来间接传播,但这个途径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国人的眼界,让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全球化、命运共同体的含义。
为什么中外关于口罩的认知存在这么大的差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导致全球超过30%的人口被感染,当时西方有多国政府要求民众在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戴口罩的习惯未能保留下来,可能与“蒙面”在西方常与抗议乃至暴力活动相关。欧美不少国家因此禁止穿戴面罩,例如奥地利禁止在公共场所穿戴遮盖脸部的物品,违者将被罚款,如果生病需要戴口罩,要请医生开证明,放在身上备查。在西方语境下,口罩不仅是疾病的象征,还与不安全、甚至恐怖暴力有暧昧关联。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亚洲文化、尤其中国的政治体制一直有偏见,佩戴口罩在他们眼里是服从管制和被操纵的象征,与个人权利相冲突。然而,这种看法过于简单化,民众愿意接受政府管理,暂时让渡个人自由,不一定是被迫顺从于政府,也基于对获得更多自由的期待,如尽快控制住疫情后恢复工作和社交。而且,既然“全球数字鸿沟存在不民主的情形,在线健康信息往往以欧美为中心”, 那么亚洲尤其中国的抗疫措施(包括戴口罩)获得肯定,也有助于打破这种欧美中心化的局面。
疫情在亚洲控制较好,有学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亚洲动用了大规模数字监控来对抗病毒,欧洲尚未认识到这种范式转变。在亚洲几乎没有反数字监控的批判意识。 对于这一点,社交媒体的讨论呈现出不同面相,普通民众更多地对抗疫成绩认可,而知识分子则对数字监控的进一步严密感到隐忧。西方国家关注个人权利、个人隐私保护的观点和举措,在疫情防控中我们也应该适当参考,以切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
新冠疫情使得人类面临危机,同时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社交媒体上围绕口罩的争议凸显了文化差异,但文化混杂也有其发展潜力,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混杂对于群体来说可能是一个积极的文化、政治动力”。 隔离只能在短期内抑制疫情暴发,全球合作治理才能赢得抗疫的胜利。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在跨国公共舆论空间通过协商来达成共识,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共同抗疫。
网络社交媒体就是一个跨国公共舆论空间,它促进交流的同时,也可能使得公众更加分裂,这是需要努力避免的。“如果网络论坛促进社会分化,那么包容力的原则也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不少虚拟网络通过自省和不受限制的对话,以及严肃或明确地认同对话规范而成功地促发了相互亲和性的产生。” 在全球化进程不可逆的今天,社交媒体中的口罩之争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他者同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