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我研究中国语法,已经二十一年了。就研究的历程而论,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妄的时期。我二十岁做高等小学的国文教员。地处偏僻,风气未开,有些学生的年纪比我大,然而他们的国文(文言文)还没有达到通顺的程度。当时我在父亲的书架上看见了周善培的《虚字使用法》,觉得很有趣,就拿来稍为改编,参加一些自己的意见,教给学生,我满以为只要他们对于虚字会用了,国文也就可望通顺,以至于雅驯了。谁知结果是大失所望。不用心的学生不必说,其中有一两个学生绝对信仰我的教法,结果是他们的虚字用得无可指摘,然而文章变了生涩硬凑,倒反不如其他学生来得自然。由现在看来,当时我是误解了语法的功用,以为它可以令人文章好。

第二个时期是蔽的时期。我因家贫失学十年,没有念中学,直到二十三岁,才到上海入某私立大学,我的英语也是从那时候才学的。我对于英语的语法特别感兴趣,喜欢拿《马氏文通》比着读。二十五岁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我的论文题目就是《中国古文法》。这论文虽曾博得先师梁任公先生的好评(“卓越千古,推倒一时”),然而由现在看来,除了死文法和活文法的分别,及词有本性、准性、变性的说法颇有可取之外,其余也就殊无足观。当时的毛病是只知有词不知有句;只知斤斤于词类的区分,不知中国语法真正特征之所在;只知从英语语法里头找中国语法的根据,不知从世界各族语里头找语法的真诠。当时我尽管批评别人削足适屦,“以英文法为楦”,其实我自己也只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第三个时期是疑的时期。二十六岁入巴黎大学,论文题目仍想要做中国语法。中国学院院长格拉奈先生(Granet)劝我不要做,因为这不是三五年做得出来的,而且不能像《马氏文通》那样做。于是我改学实验语音学了。回国后,在清华教的是语言学、语音学和中国音韵学,也没有工夫研究中国语法。这样,我对于中国语法的研究似乎是停止了八九年,其实我因语言学里有语法部分的缘故,脑子里仍旧常常考虑到中国语法上的问题。民国二十五年,我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国文法学初探》,才算正式回到中国语法的园地。在这一篇文章里,我对于以前的中国语法学(连我自己的在内)表示很大的怀疑。然而当时我的破坏力虽大,建设力却不足;批评人家的地方虽大致不错,而自己创立的理论却往往陷于观察不确。

第四个时期是悟的时期。这时期可说是从民国二十六年我在《清华学报》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的时候起。我开始觉悟到空谈无补于实际,语法的规律必须是从客观的语言归纳出来的,而且随时随地的观察还不够,必须以一定范围的资料为分析的根据,再随时随地加以补充,然后能观其全。二十六年夏,中日战事起,轻装南下,几于无书可读。在长沙买得《红楼梦》一部,寝馈其中,才看见了许多从未看见的语法事实。于是开始写一部《中国现代语法》,凡三易稿。二十七年秋,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中国文法研究”,始将此稿印为讲义。后来觉得仍未满意,所以另行排比,重加修改。又相信闻一多先生的话,把它分为两部书:一部专讲规律,一部专谈理论,相辅而行。直至二十八年冬,才各完成上册,又至三十一年夏,才各完成下册。现在先将专讲规律的一部《中国现代语法》付印;至于专谈理论的一部《中国语法理论》,希望也跟着出版。

这样说来,我对于中国语法,是由妄而蔽,由蔽而疑,由疑而悟的。悟了,够不够呢?自然是不够的。悟了,是脱离了迷津,是走上了正当的途径,却不是已经达到了完善的境界。中国语法学者须有两种修养:第一是中国语史学(Chinese philology);第二是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缺一不可。若只精于中国语史学(如所谓小学),而不精于普通语言学,就只知道从古书中大事搜罗,把若干单词按照英语的词类区分,成为一部“新经传释词”。若只精于普通语言学,而不精于中国语史学,就只知道运用若干术语,把中国的语法事实硬凑上去,成为别开生面的削足适屦。即以现代语法而论,若没有历史的根据,也难免于穿凿附会,所以叶斯泊生《现代英语法》的全题是《以历史为根据的现代英语法》(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我对于中国语史学和普通语言学都不能精,自然不敢相信我的研究是完善的。不过,十余年研究的结果,总该让它有一个问世的机会,在识者的品评之下,试看我所谓悟者是否真悟。

在这里,我应该首先感谢吾师赵元任先生,当年他对于我的《中国古文法》不曾给予一句褒语,这是消极地不奖励我走上蔽的道路。他在那篇论文上所批的“说有易,说无难”六个字,至今成为我的座右铭。前年我在西南联大所编的讲义上册,又承他给予很多的指正;在本书里,他所指正的地方大致都改了。

我又应该感谢李方桂、冯芝生(友兰)、朱佩弦(自清)三位先生。李先生替我看了本书导言至第三章第二节,冯先生看了第一章,朱先生看了全书,都能不吝指教。

此外,旧同学张清常、张琨两先生替我校阅原稿,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助理何善周先生替我誊正,也都是值得道谢的。

博白王力序于昆明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SqRWmk6Ru52RLQSCDBl69rnxAsIsMhrhEF0x5zWRn1sBDGcbiZ+JwCQ2G5MrIj1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