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营销目标:创造快乐并获得利润

在迪士尼公司发展的第一阶段,沃尔特·迪士尼一直追逐自己的动画片梦想,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对他而言实现梦想的愿望大大高于对于利润的追求。沃尔特的一个行事原则可以证明这一点:即使是在资金非常拮据的情境下,也不会为了省钱而影响影片的质量。例如,1937年制作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预算为50万美元,为了追求完美效果,最终花费了150万美元。他曾经说过:“迪士尼是一项标准,是大众脑中的一个形象,在他们看来,迪士尼是一种娱乐,是一种全家共享的东西,这一切都归结于有高度质量保证。” 1930年1月,迪士尼公司已经完成了12部米老鼠动画片和6部《糊涂虫交响曲》,同时第二个米老鼠系列的3部动画片也拍摄完毕,尽管这些影片大受欢迎,但是沃尔特不断继续投资于改善动画技术,坚持手工创作,使得每部影片的成本高达5000美元,导致几乎每部影片都赔钱。 正如有研究者所描述的,“尽管沃尔特生活上节俭成性,然而对于拍片的花费他却在所不惜。这一点使他陷入复杂的困境中。他手头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卡通片上。挣的钱越多,他花在影片上的钱越多:提高质量,重拍,设计新构思和技巧,创造新角色等。收益赶不上制片厂的开支,尤其是当时迪士尼制片厂还欠着发行商和贷款人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钱。” 结果是,迪士尼公司在赔钱的同时也创造了动画片的经典,向自己的梦想逐步迈进。

长期亏损终究不是一家公司能承受的。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里,沃尔特在向梦想迈进的同时,也一直在为自己和公司的生存而努力。他时而面临资金困境,时而起死回生,赚了钱还需要将更多钱投入到新动画片的拍摄当中,加之早期动画片版权费(唯一收入来源)常常被发行公司拖欠,因此迪士尼公司一直处于资金不足的状态。沃尔特曾经描述当时的情境:“我干得太苦,而操的心也太多了。1931年,我神经紧张得垮了。我们拍每部片子花的钱都比我们想赚的多。起初我们能挺住,后来就受不了了。” “以至于1931年他患上了所谓的‘精神崩溃’或者‘神经衰弱’”, 不得不进行了短暂的度假休息。直到1940年,这种负债经营和资金短缺的局面也没有根本改变, 尽管他们早在1929年就开始了特许经营(将动画片形象授权给制造商使用)业务。

沃尔特认识到梦想和金钱之间的关系。他说:“我讨厌只是为了赚钱去做事,当然你也不能说我不重视金钱,我对金钱只有一个看法,那就是不要把它堆在那里,而要用它去办些有益的事。” 这一点也得到诸多迪士尼研究专家的认可。有人认为迪士尼不仅仅让所有人都得到快乐,也想为公司赚取利润。 甚至有人认为,“沃尔特·迪斯尼也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他自己亦是他人努力的结晶,塑造的是一副公众形象,书写的是一部个人传记,而这一切满足的却是他的商业目的。” 一项报告显示:1941~1953年迪士尼公司的利润额分别为:80万美元、20万美元、40万美元、50万美元、40万美元、20万美元、30万美元、10万美元、10万美元、70万美元、40万美元、50万美元和50万美元, 20世纪30年代很少超过50万美元,而且如此微薄的利润又被投入到电影制作上。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该阶段迪士尼公司的营销目标是:在生产为他人带来欢乐的动画电影的同时,公司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以保证持续地向实现梦想和使命的目标迈进。 RCGLhnvh6qm+LkNN1CViVAkr0qaO9AU4dTj7mRxRB0yMdbRRguelnZvV3weub9N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