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 [1] 上,顾鸿 [2] 雁麋 [3] 鹿,曰:“贤者亦乐 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 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 [4] 之,不日 [5] 成之。经始勿亟 [6] ,庶民子 来 [7] 。王在灵囿,麀 [8] 鹿攸伏 [9] ,麀鹿濯濯 [10] ,白鸟鹤鹤 [11] 。王在灵 沼,于 [12] 牣 [13] 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 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 [14] 曰:‘时 [15] 日 [16] 害 [17] 丧 [18] ,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正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飞翔的鸿雁和奔跑的麋鹿,问道:“有德行的人也爱享受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先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够享受到这种乐趣;品德不高尚的人,就是有这种景象也体会不到这种快乐。《诗经·大雅·灵台》云:‘开始筹建灵台的时候,周文王巧妙作安排,百姓齐心协力干,灵台很快落成。周文王说不要心急,可老百姓却干得更卖力。周文王游览到苑囿中,见到母鹿安卧草丛中油光肥美,白鸟的羽毛洁净秀丽。周文王来到池塘边,看到满池的鱼儿欢蹦乱跳。’周文王运用民力修建高台深池,但百姓却非常高兴,把高台称为‘灵台’,把深池称为‘灵沼’,还为那里有麋鹿、鱼鳖而高兴。古代有德行的人与百姓同乐,所以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尚书·汤誓》云:‘你这毒日头什么时候才能灭亡,我们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夏桀这样没有德行的一国之王,百姓痛恨他到了想与他同归于尽的程度,那他即使有了高台深池、珍禽异兽,又怎么能独自享受到快乐呢?”
[1]沼:池。[2]鸿:大雁。[3]麋:指像鹿而较大的哺乳动物。[4]攻:治。工作的意思。[5]不日:不终日。[6]亟:速、疾。[7]子来:指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竭诚忠孝。[8]麀(yōu):母鹿。[9]伏:安其所,不惊动。[10]濯濯:肥胖而有光泽的样子。[11]鹤鹤:《诗经》作“翯翯”,指羽毛洁白的样子。[12]于(wū):叹美之词,无实意。[13]牣(rèn):满。[14]《汤誓》:《尚书·商书》篇名。[15]时:指示代词,是。[16]日:喻指夏桀。[17]害:同“曷”,何。[18]丧(sàng):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