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惠王章句上
(共七章)

《梁惠王上》共七章,主要论述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问题也是《孟子》一书的总纲和核心。

通过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实际上就是行“先王”之道或“三王”(禹、汤、周文武)之道。孟子在头脑中勾画了一幅实行“王道”后的宏伟蓝图,即“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就是,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幅理想式图画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受教育,懂礼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先实现物质文明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实现精神文明。孟子的这一主张初看起来似乎要求太低了,细究起来则不然。在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仍有不少区域刚刚解决温饱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还上不起学,仍然需要靠社会力量资助。由此可以想见,孟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一理想该有多么了不起。

理想有了,那么实现这一理想需要什么途径呢?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实际,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行“五霸”之霸道;二是行“三王”之王道。前者靠力,用战争手段争城夺地,劫掠财物;后者靠德,施仁政于民,省刑罚,减轻赋税,不违农时,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两相比较,孟子主张采取后一种形式。孟子明确指出,行仁政是统一天下必不可省的重要手段,即“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因为行仁政、王道能得民心,即“仁者无敌”,得民心者自然能得天下。仁政的基础则源于人内心的“仁”:“仁,人心也”;“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推恩过程。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如果在此种情形之下不能推恩于民,那就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因此,以任何方式或借口不施恩于民,都是非人道的做法。统治者要统一天下,要做的首先就是施恩于百姓,体恤百姓,与百姓同乐,这样才能上下和谐一心,统一天下也才有牢固的根基。

今天,孟子的仁政主张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管是小至团队管理还是大至国家治理,其颁布的规章制度或大政方针,说到底都是为了使民众生活更富足、更充实,使国家更强大、更安定。 pR1EsOflub33fRSSD/CaPeZDcduKSM7qT3WBgJlF3l3pu6gTLGANtYW8v1f5BY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