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花园小径

伊壁鸠鲁

041-01

想象一下你自己的葬礼。会是什么样子?谁会参加?参加的人会说什么?你想象到的场景,其视角一定还是你自己的,仿佛你会出现在那里,从某处旁观,也许是从天空俯瞰,或在吊唁者中间。有些人真的相信这很有可能,相信人可以脱离死后的身躯继续存在,如同某种灵异之物,甚至可以继续目睹世界的变化。但对于相信死亡即为终点的人来说,想象自己的葬礼真的很难。因为要想象离世之后会发生什么,必须先想象自己其实并未离开,还留在那里观察离世后发生的事情。

无论你能否想象自己的死亡,对离开这个世界心存恐惧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谁会不害怕死亡?如果这世上有什么是我们应该担忧的,那就是死亡。害怕自己什么时候就会不在人世,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即使在许多年之后才会发生。这是一种本能,很少有人活着的时候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的。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前341—前270)认为,恐惧死亡是浪费时间,是基于错误的逻辑,是一种需要克服的心理状态。如果你仔细想想,死亡一点也不可怕。一旦想通了,就会更加享受在世的时光,这一点在伊壁鸠鲁看来极其重要。他相信,哲学的意义在于让你的人生变好,帮助你找到幸福。有些人认为沉湎于思考死亡是一种病态,在伊壁鸠鲁看来,这会让生活变得更为紧张。

伊壁鸠鲁出生在爱琴海(Aegean)上的萨摩斯岛(Samos),但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雅典度过,在那里他受到一些人的狂热追随,有一群学生与他同住。他的学生甚至包括妇女和奴隶,这在古代雅典非常少见。这么做并没有提升他受欢迎的程度,但是他的追随者对他却几乎是顶礼膜拜。伊壁鸠鲁的哲学学校设在一座花园里,因此就被称为“花园”(The Garden)。

跟许多古代哲学家一样,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应该是实用的,能够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一些现代哲学家也如此认为,如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见第四十章)。因此,伊壁鸠鲁认为那些和他一起生活在“花园”里的人不仅应该学习他的哲学,更重要的是把其中的理念付诸实践。

在伊壁鸠鲁看来,生活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是在寻找快乐,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尽可能避免痛苦,这就是生活的动力。减少痛苦,增加快乐,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那么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该是:过一种非常简单的生活,善待周围的人,与朋友们在一起,这样你的大部分需求就能得到满足,不会想去获得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假如说永远不可能有钱买一座豪宅,那么拼命想着要拥有豪宅是没有用的。不要为了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浪费一辈子时间孜孜以求,与其这样,不如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如果欲望很简单,那么就很容易满足,就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这便是他获得幸福的秘诀,听上去颇为令人信服。

在生活中应用这个哲学理念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伊壁鸠鲁的目的是去除他学生心中的苦恼,因此他提出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来减轻当前身体上的痛苦。我们在生活中获得的愉悦,无论因何而来,在发生那一刻是享受,事后回忆起来,依然可以借此感到快乐,所以一时的愉悦带来的是长久的好处。伊壁鸠鲁在垂危之时,因病魔缠身颇为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就曾提到自己是如何通过回忆他们过去谈话时的美好感觉来转移注意力的。

然而在今天,伊壁鸠鲁的名字却被用来命名“享乐主义”(epicurean)和“享乐主义者”(epicure)两个词,这与他倡导的哲学理念大相径庭,几乎南辕北辙。“享乐主义者”喜爱美食、沉溺于奢侈和感官享受,伊壁鸠鲁对生活的要求则简单得多。他教导我们凡事适度的重要性,如果向贪欲屈服,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欲望,最终因为欲望无法满足而带来精神痛苦,所以说应该避免那种贪得无厌的生活方式。他和他的追随者吃面包、喝清水,没有不同寻常的食品,因为如果你开始喝昂贵的葡萄酒,那么很快就会想喝更贵的葡萄酒,掉进渴望得到无法拥有之物的欲望陷阱中。然而,他的敌人却宣称生活在“花园”里的人毫无节制、吃喝纵欲。伊壁鸠鲁过简单生活的哲学理念,到了现在却被理解成了享乐主义。如果伊壁鸠鲁的追随者真的是享乐主义者,那么他们一定是背弃了老师的教导。这些对“花园”生活的说法更有可能是恶意中伤。

伊壁鸠鲁花了很多时间写作,是位多产的作家,有记录显示他用莎草纸写了多达三百卷书,却没有一卷保留下来。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其追随者所写的笔记,他们把他的著作背诵于心并记录下来作为传承。这些文字记录中有一些片段在庞贝(Pompeii)城附近的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遗址中发现,留存在维苏威火山(Mount Vesuvius)爆发时落在这里的火山灰中。有关伊壁鸠鲁哲学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是罗马哲学家兼诗人卢克莱修(Lucretius)的长诗《物性论》( On the Nature of Things )。这首诗写于伊壁鸠鲁死后两百多年,总结了伊壁鸠鲁学派的主要思想。

让我们回到伊壁鸠鲁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你不应该害怕死亡?其中一个原因是,你不会经历死亡的过程。你的死不是发生在你的身上,发生时,你已不在人世。20世纪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他的《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死亡不是人生中的一个事件。”他在这里表述的观点是,人生的事件必须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事,但死亡排除了我们感受这件事的可能,我们已经不再有意识,因此不再可能经历这件事。

伊壁鸠鲁认为,当想象自己的死亡时,大多数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即认为还有一部分自我会继续活下去,继续感受发生在自己肉体上的事情。但这是对我们自身的误解,我们其实是被绑定在特定的身体、特定的肉体和骨骼上的。伊壁鸠鲁认为,我们由原子组成(不过他所说的原子和现代科学家使用的术语意思不太一样),一旦这些原子在死亡时分离,我们就不再作为有意识的个体存在。即使后来有人能够把所有的部分小心地重新组合起来,并为这个重建的身体注入新的生命,这个身体也与我无关。它不是我,尽管看起来像我,我也不会感受到它的痛苦。一旦身体停止运作,就没有什么能让它复活,意识的链条已经被打破。

伊壁鸠鲁认为,还有另一套说法可以治愈自己的追随者对死亡的恐惧。他指出了我们对未来和对过去在感受上的差别:我们关心未来,却并不关心过去。试想一下你出生前的时间,那段你还没有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你在母亲子宫里、临近出生的那几个星期,也不仅仅是你即将被怀上之前、对你的父母来说你的存在还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那几个星期。他指的是在你出生之前的数万亿年。我们通常不会担心自己出生之前的世界,我都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操什么心呢?同样道理,为什么要如此操心我们离开后的这个世界,那些将不会有我们存在的漫漫岁月?我们的思考是不对称的,我们非常担心死后会发生什么,却不会在意降生前的世界。伊壁鸠鲁认为这是错误的,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开始用对待生前世界的态度来对待死后世界,那么一切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些人非常担心自己可能会在来世受到惩罚,伊壁鸠鲁对这种担忧也不以为然。他充满信心地告诉追随者,神对自己所造之物并不真正感兴趣。神与我们不在同一个空间,不会卷入我们这个世界,所以你不会有事的。以上这些理论综合起来,就是治疗死亡恐惧的解药。如果起作用了,那么你现在应该能够轻松对待未来将不在人世这一问题。伊壁鸠鲁在他的墓志铭中总结了自己的整个哲学思想:

我过去不存在,我存在过,我已不存在,我不在意。

如果你相信我们只是物质的存在,并且不太可能会有死后受到惩罚的风险,那么伊壁鸠鲁的推理可能会说服你,让你觉得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当然你可能仍然会担心死亡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通常是痛苦的,而且肯定会亲身经历。这种担心是真实的,即使对死亡本身感到恐惧并没有道理。不过你还记得伊壁鸠鲁说过,他相信美好的记忆可以减轻痛苦吗?所以他对这种担忧也有应对办法。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藏在肉身中的灵魂,而且灵魂可以在肉体死亡后继续存活,那么伊壁鸠鲁的方法就不太可能对你起作用,因为你会想象,当自己的心脏停止跳动后,你依然存在。

伊壁鸠鲁学派并不是唯一把哲学当作一种治疗手段的学派,大多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其中,斯多葛学派(Stoic)就是以教导人们在面对不幸时如何保持心理强健而闻名。 8aP2BQPgIZWHweF312KFh2h8cdbZgx+BczKBqRRC6pgFEY6PgLfoZZXv+5OvAyI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