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直观判断与自信

闻名世界的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人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范围,并且待在里面。这个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要知道这个范围的界限在哪里。

他还根据自己几十年来投资股票的经验总结出一个道理——人不能太自信。有时人在做成一件冒险的事情后会产生一种盲目的乐观:我不管做什么都有好运相伴,所以我一定能成功!于是当他再次进行类似的冒险时,“灾难”就不期而至了。

那么,本书所讲的“直观判断”等同于这种过度自信吗?我的回答是:“直观判断基于自信,但同时又有着超越经验的理性。”

我们和这个世界的互动是严重依赖于经验的,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由自身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与外界接触的所有感受构建的。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陌生到熟悉,人们经历整个过程并建立相应的“判断体系”。这一过程解决的是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能做成什么?

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度自信——当人们对某种环境从陌生过渡到熟悉时,就会产生“我能完全驾驭”的错觉。巴菲特总结的道理针对的是金融领域,但在其他领域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这种认知偏差——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

近几年,我在世界各地结识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公司高管,听他们讲述自己过去奋斗的故事,感慨成功的不易。他们能够取得成功虽然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但在他们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或大或小的危机。原因就在于,他们被过去成功的经验绊住了手脚,盲目地相信自己的直觉,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致使自己的事业一度陷入困境。

2016年,南方一家公司的老板对我说:“做生意真的很难。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辞掉单位的工作下海做生意,那时候最赚钱的买卖是到广东搞批发,服装、电器,有什么买什么,一买就是好几车。拉到北方,有的是人要。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赚来的。但是10年后再这么干就不行了,我第一次生意失败,就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环境中仍然沿用80年代的思路,以为只要有差价就能赚钱,却忽视了人工成本。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拼人工成本的时代,发财的都是一些在沿海地区设厂的人。如今这些拼人工成本的企业又不行了,因为现在是比拼产品性价比的时代。所以说做企业的最害怕讲过去,如果你总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就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无论昨天我们取得过多大的成功,对今天在做的事情都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影响。直观判断不能建立在昨天的成功上,往日的失败反而还有一些参考价值。当你对未来的事物做出直观的判断时,如果用过去的辉煌成绩作为预测的基础,那你就打错算盘了。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先给每一位实验的参与者讲述一条错误的信息,然后再让他们列举出支持或反对的理由。实验结果显示:那些阐述支持理由的人,在正确信息公布之后,仍然倾向于相信自己之前支持的错误信息是成立的,并且对自己的判断表现得很固执。

安德森教授将这种行为称为“信念顽固症”。其实,这是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人们会排斥一切反对意见,坚持自己的看法,维护自己的立场。即便现有的事实已经否定其原有的立场,他们仍然会顽固地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不愿做出改变。而持有这种想法的人迟早会走进自己亲手挖掘的坟墓。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某些以前很适用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变得不再适用了,他们却仍然固执地坚持使用这些方法,仿佛是在守护某种神圣的信仰。你无法说服他们,因为他们会高傲地告诉你:“你一定要相信我的判断,我是对的!”

英籍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关闭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尽管跳出去只是一个更大的囚徒框架,但是毕竟比以前宽敞很多。”过去的认知每时每刻都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当下与未来的判断,塑造着我们的判断模式,参与我们思维模型的构建。如果你不假思索地认定自己是对的,就要在事后拿出足够多的证据。

那么,正确地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经验让你自信,也让你死亡

20世纪80年代,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一家和诺基亚一样被称为“巨无霸”的公司,它税后的净利润一度高达65.8亿美元。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他们的业绩使得无数同行眼馋、忌妒。其中,他们在个人计算机业务的市场份额达到了80%,但就利润来讲,个人计算机业务占IBM总体业务的比重很小,因为一直以来IBM的主营业务都是大型计算机。

此后不久,大型机业务负责人约翰·埃克斯荣升为IBM总裁,他坚定地认为IBM的前景不可估量,特别是大型机产品。可他未曾想到的是,没过多久,IBM便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危机。究其原因,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不顾市场趋势的变化,依然将公司的主要精力放在大型计算机上,对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一如既往地持轻视态度。

埃克斯与IBM所熟知的世界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但他们依然守着过去的经验,在曾经的辉煌成绩前故步自封,自掘坟墓。

虽然成功者自有其成功的道理,但问题是,如果我们在思维层面无法实现自我突破,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会对新鲜的事物丧失敏感性。

当你对未来失去好奇心时,过去使你成功的因素反而容易成为你走向失败的原因。后来你会发现,成功的副作用就是会让你觉得自己能一直成功下去。

许多功成名就的人习惯于复制原有的经验,对未来的事物盲目地自信,从而导致失败。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过于乐观,盲目地活在昨天的成功中,局限于自己以往的经验模式。这些都是过度自信的表现,并不包含我们所需要的直观判断力。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穿越过去的眼光,卸下包袱,立足当下,看清未来。

2.放下“聪明”,正视未来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聪明人”,喜欢在恶劣的天气、复杂的路况以及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他们无比相信自己的直觉,当遭遇自然灾害时,他们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是幸运儿,不会是受害者。

史密斯的一位朋友在几个月前差点儿丢掉性命。他计划开车到美国西部谈一笔生意。所有人都知道他喜欢自驾出行,不喜欢坐飞机,而且脾气暴躁。因此即便当时下着倾盆大雨,也没人敢劝阻。

后来他的车滑进一条深沟里,他凭着万分之一的幸运概率捡回一条命。

就像这位固执的生意人一样,在交通、航空部门忠告人们选择更安全的出行方式时,是什么因素使某些人做出非理性的选择呢?比如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时,一些人表现得非常固执,要求飞机一定要按时起飞。这些都是过度自信的表现,他们相信“好事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坏事一定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而直观判断则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放下感性的鼓动,理性地正视未来。

总有一些聪明人喜欢冒险,喜欢毫无规划地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他们就像一群赌徒;而有些聪明人则喜欢守株待兔,信奉经验主义,企图用以前积累的经验来解决当下的一切。但如今早已不是经验决定一切的时代,这个世界也不再是投机者的天堂。

读大学时,我的一位导师说:“一个人18岁时觉得自己很聪明,是好事,这说明他有冒险的冲动,教训会让他慢慢成长。可一个人28岁时仍然觉得自己很聪明,就是天大的坏事了,因为这是自以为是,他一定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你30岁时会懂得一个道理: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又会表现出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我们思考和做事的条件一直都在变化,昨天的方式在今天未必适用,今天的做法在明天或许就没有了参考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你必须放弃所有的自以为是,对现实保持警惕。

他还说:“任何成功和失败都是相对的,这是现实的写照,也是一种辩证法。我们只有用动态的眼光审视昨天、当下和明天,才能找到真正合适的路径。”

临近毕业时,我拿着一摞厚厚的论文去拜访他。我很自信地请他评判我写的论文,他戴上眼镜认真读完,然后对我说:“每个人的思维都有自我遮蔽的倾向,即很容易陷入‘所知障’ 。你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正确的、独一无二的,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你所取得的成就也许会成为你未来发展的障碍,你所看到的通道也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

也就是说,影响我们看清事物本质的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自以为了解了,实际上并不清楚的东西。

比如,初级股民对股市的把握总是盲目自信,因为他们从不接受那些不同的看法,从不听取那些反对的意见。某些股民甚至对偶尔产生的不同意见也不能接受,他们最听不得有人跟他们讲坏消息或提出忠告。

具体的表现就是:当股市疯涨时,人们特别喜欢聊股市的变化,炫耀自己赚了多少钱;但当股市陷入低迷时,人们又都刻意回避它,好像不存在股票这回事一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在维护自己的“过度自信”——为了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人们会采取逃避现实的行为。

在进行直观判断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想战胜“过度自信”,就要克服自身的偏见。人们都相信自己能做出理性且客观的决定,但事实上我们的认知都存在偏见。这些偏见时刻影响着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我们只有克服自身对外界的偏见,才能找到正确的认知之路。

第二,自信是直观判断的基础,但对它也需要进行检验。自信是把握真理的关键因素,但也必须达成自我检验的要求,你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解释说明,因为任何正确的决定都应该是有逻辑可循的。 NBmqgVfJrI6m7qLzHNaSjsUPi2fQO5Hrthu1ted0HNWXbzAGFinJnIPA5OLYFr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