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直观判断与归因理论

由于工作原因,从15年前我就开始参与公司的招聘面试和员工的辞职谈话,我先后至少与上千人进行过交流。

在面试时,我通常会问求职者上一份工作辞职的原因,因为我想听听导致他们辞职的具体问题。

最终我发现,大多数求职者在谈及自己辞职的原因时,通常会给出以下答案:

(1)公司提供的资源不够多;

(2)老板人品不好;

(3)公司管理混乱;

(4)行业没前途;

(5)工作压力太大;

(6)薪水涨得太慢;

(7)同事不好相处。

这是典型的“归因于外”——将问题的根源归结到外部环境或其他人身上。遇到挫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责任。

当问到他们在上一个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什么成绩以及为什么能做出成绩时,他们将原因归结为以下方面:

(1)我的个人能力出众;

(2)我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

(3)我的人脉很好;

(4)我很诚实;

(5)我工作认真负责;

(6)我的人品有口皆碑。

这是典型的“归因于内”——在成绩面前,他们看到的是个人的因素,而不是环境、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当然,那些打算从公司辞职的人如果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大多也和上述的说辞类似。他们的确是这样想的,并不是在敷衍我或者有意隐瞒自己的想法。并且我还发现,公司中的低层管理者和能力较差的人总是倾向于给出上述说法,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出判断的路径惊人地相似。

人们总是习惯采取某种特定的归因方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把不好的事情和错误的事情都归结于外部不可控的因素,那么他注定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一个人习惯把他以往的成绩都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品德——看到的总是自己的优点,那么他就无法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他完全忽略了外部可能存在的有利因素。

这两种人都没有认清自我,没有正确地审视这个世界,并且一直陷在自身的归因习惯中。

正因如此,我们作为社会的参与者、观察者,经常喜欢追问某些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当那些问题与我们有关时,比如:

我表现这么好,为什么会被公司解雇?

我这么努力,恋人为何会离我而去?

我做的计划如此完美,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我投入这么多钱到这笔生意中,为什么始终没赚到钱?

你如何解答这些问题,就意味着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的。从思考习惯上来说,人们总是倾向于思考事情发生的“可能原因”,并尽快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这时,“归因理论”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判断和感知事物的方式,它帮助人们对现实问题进行“因果解释”。

但找到问题的原因真的如此“重要”吗?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我们归因的目的并不是寻找答案,而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在其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并对环境加以控制或对其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简而言之,“归因理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人们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

他认为,人们在犯错后通常会将导致错误的原因归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于因自身行为而导致的错误,人们通常会归咎于外因,比如:

“啊,这事是不对,可这是别人让我这么做的!”

“因为电脑出了故障,所以我的工作效率才这么低!”

大部分人在解释自己行为的错误时,更倾向于寻找外在原因;而在解释他人行为的错误时,却又倾向于寻找对方的内在原因。自己做错了事情,一定是别人的问题;别人做错了事情,一定是他自己的问题。海德将这一现象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一次,我准备解雇公司的一名员工——在此之前,我已经听够了她对公司的抱怨,比如:公司未能提供给她丰厚的薪水以满足她日渐增长的开支;未能提供给她一间独立的办公室;等等。于是,我准备劝她离职。

我对她说:“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总是将问题归咎于外在原因,比如工作没做好,你绝口不提自己有哪些失误。你只看到竞争不公平,待遇不优厚,你认为一切问题都是公司做得不好导致的。你认为公司的行为是可控的,而你的行为则不可控。”所以,对于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来说,他会从“归因理论”中汲取错误的营养来做出直观判断。

直观判断的依据倾向于内因还是外因?在我看来,人们的直观判断的一个主导因素在于,认为导致行为的原因是自己还是外部环境。如果一个人将问题归结到自己身上,则意味着他喜欢反思自我;如果他将问题归结于外部环境,则说明他喜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原因。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使得人们对问题的判断方向完全相反。比如这位即将被辞退的员工,当我找她谈话并直言相告时,她可能认为自己被辞退的原因是:

第一,她的业绩太差了(不稳定的内因);

第二,她的学习能力不行(可改变的内因);

第三,公司提供的这份工作太难做了(稳定的外因);

第四,老板是个混蛋,专门针对她(不可改变的外因)。

最后她满脸愤怒地拂袖而去。但有些人则会是另一种反应:接受现实,默默离开,并立志改变自我。因此,归因方式决定了你审视自我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模式以及我们对事物采取的应对方式。

假设一:你是悲观的

对悲观主义者来说,无论他们将问题的原因归于自己还是外部环境,他们都会认为自己经历的一切是消极且无法改变的,问题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他们坚定地认为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不论环境和个人因素在当中起了多大作用,都无法避免失败的结局。

就像史密斯所说:“悲观主义者认为不幸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生命终结。不论是坐在办公室里还是回到家中,他感受到的都是心烦意乱,没有一件事是让他称心如意的。他对人生的直观判断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消极的。”

假设二:你是乐观的

在乐观主义者看来,失败的原因(内因或外因)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失败可以避免,并且其中存在诸多逆转失败的机会。他们倾向于想方设法改变那些不利的因素,认为只要付出努力,下次就可以做得更好。一次挫折对他们的价值观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从消极的迷雾中感知到的是积极的因素。

请再思考一下这个假设性的问题,我在不同场合都提到过它:“你向一位倾慕已久的异性提出约会邀请。你为这场约会准备了很久,并且志在必得。但不幸的是,你被拒绝了。这时,你会如何定义这次失败?”

类似的挫折对人的情感承受能力是种极大的考验,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遇到过类似的挫折。在调查中我发现,当人们解释自己约会的请求被拒绝的原因时,即使是在某些领域很成功的人士,也会产生一些愚蠢的想法:“不是我不优秀,是她太矫情了!”

归因理论的误区

“归因理论”起到的社会效应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们在遵循归因逻辑做出判断时,除了依据自己了解到的客观信息,还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即便是客观的信息,也会在人的大脑中被二次加工,变得不再客观。

人们站在主观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判断,会很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其中就包含强烈的个人倾向、偏见和情绪化的观点。

“我没有魅力吗?不,是她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能力吗?不,是上司眼界狭窄,不能容忍别人比他优秀!”

这就容易导致归因错误。许多人在分析某一行为的原因时总是会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就像剑桥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所说:“人们缺乏直观的智慧,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总是急于寻找某种显而易见的原因。人们要学习如何避开主观因素的影响,直达问题的核心,要学会发现自己和世界的本原关系,然后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许多情境中,人们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这是缺乏直观判断力的表现。也就是说,某些人和世界之间是一种单向封闭的关系,他们遵循着自利性的思维逻辑。在群体中时,他们也会将团队的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团队中的其他人。然而,一味地寻找问题的原因虽然让他们心安理得,却也会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在开启直观智慧的同时,研究“归因理论”并掌握正确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TM3d8Qj3sXM2FvA6RDM1pBgWdptvUwf++UZrIaraqz+OXKt58SVGPhceucruSt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