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分分钟被气出内伤

收到不少读者留言,问“只要孩子的要求没满足,只要啥事没依着他,他就又哭又闹该咋办”这类问题的太多了,而不同年龄的孩子哭闹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又不太一样。

一岁之后两岁之前的孩子,你说他懂事吧,他也不完全懂,你说他不懂吧,他又不是完全不懂。一岁之后,孩子哭闹的情况明显增多,哭闹的原因也越发地莫名其妙,猜不透娃的心思的妈妈们都把它归结为越大越调皮了。其实,这是一个可塑性最强,却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阶段。

1.一到两岁的孩子哭闹的常见原因

自打出生孩子就明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饿了——哭;

困了——哭;

尿了——哭;

寂寞了——哭。

只要一哭就会有人来回应和满足自己。哭,成了呼叫妈妈以及让他人满足自己需求的手段。

孩子不会判断某种行为在大人眼里是否正确,他只会判断该行为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那么就是可以持续使用的。所以,一岁之后,但凡有什么不如意、不顺心,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用哭闹来表达:

搭不上积木,我要哭;

妈妈非让我睡觉,我要哭;

妈妈不让我打人,我也要哭。

可是,此时的妈妈为什么变了呀?从前一哭就喂我、抱我、满足我、让我开心,为什么现在一哭妈妈就烦躁,甚至生气了?是妈妈不爱我了吗?还是我哭得不够大声、不够悲惨?

当然不是,只有我们大人知道,想扔东西、想打人的这种需求,跟想吃奶、想尿尿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1)独立的小芽萌出,但个人能力明显不足

一岁之后,渴望独立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想玩的玩具,有了自己想独立完成的项目。但是,精细动作、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又没发展到相应的水平,一旦失败就情绪崩溃:

硬把大套筒往小的里面塞,就是塞不进去!

吃饭偏要用筷子,就是夹不起来!

就是不想睡觉,想当个“永动机”,但是身体却不给力,玩着玩着就“电量不足”!

……

试问这种渴望独立的心灵和这个拖后腿的身体严重不匹配,能不让人沮丧吗?

(2)很多行为开始被限制

一岁之前,除了吃、睡,有人陪玩,有几个玩具啃啃,孩子基本就能满足了。一岁之后不行了啊,探索欲爆发了,行动力也能跟上了。

厨房里的压力锅突突突地冒气多好玩啊;

把勺子和碗扔下桌子看自由落体多好玩啊;

打一下隔壁的小妹妹,她就哭一下,像个机器娃娃一样,多好玩啊;

二狗手里那个小汽车我没见过,看起来不错的样子,抢过来玩一下多好啊。

但是,为什么妈妈什么都不让我干呢?从前什么好玩,妈妈给我玩什么,现在但凡我觉得“好玩”都要被禁止是什么意思?

所以你明白了,其实一岁之后哭闹增多,孩子的苦衷也很多,若是这世界顺风顺水,谁还哭闹?正是因为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变了,世界对待他的方式也不一样了,这种转变才会让妈妈和孩子觉得沮丧。

2.妈妈们该做些什么应对孩子的哭闹呢

(1)教给孩子除了哭闹之外的表达方式

这个阶段正好是语言爆发期,可以引导孩子说一些简单的词汇,比如:要,还要,不要,我的;或者教给孩子一些身体语言,比如:用手指,点头,摇头,摆手。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先告诉他:“你大声哭闹,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告诉我或者指给我好吗?”

然后帮孩子认识他的情绪并说出来:

“你困了,你很难受。”

“你不想妈妈抱隔壁的小弟弟,你嫉妒。”

“妈妈不让你扔玩具,你很生气。”

让孩子逐渐明白,在今后的日子里,哭闹这一招并不能达到目的,而是可以用更正确的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想让孩子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他的意图之前,先要把他的情绪安抚下来,千万不要在孩子情绪依然失控的状态下就尝试教他,这样只会火上浇油。

比如,孩子内心的独白会是:你难道没看见我都伤心得说不出话了,还硬要我表达……

(2)对于能力达不到的事,给孩子探索机会并提供帮助

对于孩子能力达不到的事,我们最容易做两种反应:一种是迅速满足;另一种是打击讽刺。

迅速满足常见的例子有:

“哎呀,你自己用勺子吃不好的,来,妈妈喂喂。”

“这个袜子你自己穿不上的,别生气了,妈妈帮你穿。”

打击讽刺常见的句式有:

“你自己把积木弄倒了有什么好哭的,怪谁啊?”

“不是跟你说了你自己还小穿不上鞋子吗,非要穿,穿不上还哭。”

以上这两种都不是好的方式,迅速满足容易让孩子学会放弃,遇到一丁点儿困难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求助,而打击讽刺很容易打消孩子尝试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孩子一些探索机会,最后再提供帮助。

在他尝试几次不成功开始哭闹的时候,先安抚他的情绪:

“自己弄不好这个,你很生气,妈妈示范给你看怎么样才会成功好不好?”

有一部分孩子是乐于接受帮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比较倔强的孩子,你越是要帮忙他越是抗拒,比如CC这样的。通常,她因为能力不足开始发脾气之后,对我主动提供的帮助,她都是会拒绝的,并且会发更大的脾气。这个时候我都会再给她一些时间去跟能力不足的自己解决一下“私人恩怨”。我们不需要帮孩子逃离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沮丧感,相反,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但是我会告诉她,“CC可以再试试,不过如果需要妈妈帮忙,可以随时叫妈妈”。

最后的最后,也许孩子就成功了,即使没有成功,他也能平和地接受自己能力不足需要帮助,接受事与愿违这个结果。但此时他回过头来寻你帮忙的时候,妈妈千万不要落井下石,赌气说什么“我想帮你的时候不让帮”,而是真心教给他更正确或者更容易的操作方式。

(3)对于需要限制的行为转移注意力或正面强化

一岁之后两岁之前打人、扔东西这类“不好的行为”其实并非恶意,所以转移注意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咬人的时候,如果你制止他,他还会委屈地大哭,这时候可以给他一个牙胶,跟他说,你可以咬牙胶,如果咬妈妈,妈妈会痛。

转移注意力的时候,跟孩子解释原因,慢慢地他就能明白,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不可以。

另外,正面强化也是很好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强化正确的行为,弱化错误的行为。

举个例子,当我说“不要扔胡萝卜”的时候,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不要”,还是“扔胡萝卜”这个画面?

相信一定是后者。

所以,当你说“不要×××”的时候,孩子脑海中被强化的一定是“不要”后面的概念。知道真相的你是不是很惊讶?所以,你可以直接说“如果不喜欢吃可以把胡萝卜放在桌子上”,这样强化的就是“放在桌子上”这个正面行为。

两到三岁的孩子哭闹还会翻新花样,不合理的哭闹、充满恶意的行为也悉数登场,该怎么办?

Trouble 2的孩子就是很难沟通,不管多么逆天的要求都敢提,比如:

如何在睡前拖延上床时间;

如何穿着妈妈的高跟鞋下楼;

如何手里拿着一个比自己脸还大的皮球,在不松手的前提下穿上衣袖。

3.两到三岁孩子哭闹的常见原因

(1)秩序敏感期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

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变得非常难以沟通,甚至“不可理喻”。孩子在做事情之前,大脑里会有一个特定的程序,而且认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设想发生,一旦设想的程序被打破,他就会发火。比如:

必须自己上楼梯,谁扶我一把,抱歉,我非但不领情,还要倒回去从第一阶重新上;

我要自己拿出饼干,谁帮我拿出来了,对不起,给我放回去,我要重新自己拿。

光是上述情况,还不足以让孩子哭闹,大不了满足他就是了。关键是很多执拗的要求,根本就无法满足啊。比如,非要先穿鞋再穿裤子;比如,在没带水杯的情况下,非要用自己的水杯喝水。总之,气量不够的妈妈分分钟被气死!此时的孩子常常看上去“喜欢胡闹,而且比任何时候都任性”。妈妈们常常会有无力应对的感觉,能做的都做了,依然平复不了孩子的哭闹。

(2)走向独立、证明自身控制力进程中遭遇重重阻碍

两岁之前,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意识,基本都是围绕自我这个小中心转圈圈。

掌握的本领越发多了之后,他们就不满足于控制自己了,从摸索自己能干什么开始,转变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转而开始控制别人。所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开始跟大人作对,试图让大人遵从自己的想法,每天说得最多的就是“不”“不要”。

说好了看完电视以后刷牙睡觉。不,还要玩会儿积木。

说好了只吃一个冰激凌。不,吃完了好像没吃够,偏要再吃一个。

说好了先到先得。不,现在、立刻、马上就要玩。

总之,孩子就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拒绝大人,有各种花样的想法去讨价还价。这当然让爸爸妈妈很动怒啊,从前指哪打哪的“听话小玩偶”,现在你说东他偏要说西。妈妈们更相信了那句话,果然是越大越调皮啊,最怀念的永远是养娃的上一个阶段。

(3)渴望独立又渴望被爱的矛盾冲突

两岁之后孩子既想冲破束缚标榜独立,但是又时时刻刻地需要验证:妈妈是爱我的。所以这个阶段孩子哭闹,不像小时候一样一味地哭,也不像更大的孩子一样跟你顶嘴或者生闷气远离你,而是一边嘴里喊着不要,拒绝着你的要求;一边更加黏你,想让你抱抱他。

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证明妈妈依然爱着自己,缓解他内心的焦虑。他既渴望独立,又不想失去妈妈的支持或者让妈妈失望。一边惹你生气,一边向你索爱,是不是很纠结、很矛盾?说白了就是想在妈妈的支持下“为非作歹”。所以在失去支持的时候,他们会越发地愤怒,愤怒的不仅是事情失败本身,更愤怒妈妈对自己的不支持,进而怀疑是不是妈妈不爱自己。

4.家长要怎么做

两岁之后的孩子,说什么他基本都可以听懂了,对一些简单的规则也能接受了,这个时候除了延续之前的行为教育之外,语言教育也有一定作用了。

(1)给叛逆期的孩子多一些理解

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又要鼓励;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

(2)对于一些常规的活动,设立切实可行的规则

何为切实可行?可以参照两个标准:

一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不要让孩子许他能力范围之外或根本做不到的承诺);

二是尽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可以商量的,家长尽量不单方面设规则)。

规则不仅不会限制孩子,相反,会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因果联系,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这反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比如,跟孩子说好如果不刷牙,那么睡前故事就没有了。如果他坚持不刷牙,那么当妈妈不给他讲故事的时候,虽然他不想接受还是会哭闹,但其实也做好了不能听故事的准备。

一次、两次、三次可能还是哭闹,但只要你态度坚决,不妥协、不摇摆,孩子自然会放弃无用的抗议,最终适应这些规则。

(3)对不合理的要求,坚决说“不”,但是态度要温和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了,他们试探着冲破每一个规则,突破每一条底线。所以适当的拒绝是必需的,而拒绝后会哭闹也是一定的。

不要粗暴地制止孩子哭,不管大人觉得要求多么不合理(比如,非要抢其他小朋友正在玩的秋千),那都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望,愿望破灭了,自然是要哭一哭的。不要因为自己觉得是“无理取闹”就否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甚至打骂。

我们应该做的是:

宝贝,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不能同意你的要求。妈妈知道你很想玩秋千,可是现在不行哦,有小朋友正在玩,我们要等。如果你觉得很难过可以哭一会儿,如果你想要妈妈抱,妈妈也可以抱抱你。当你想好了不再抢、好好排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回去玩。

(4)不要打骂

如果孩子让你特别抓狂,试着从现场抽离出去,去洗手间做几次深呼吸、去厨房喝杯水,给自己一个“暂停键”,避免让情绪恶化最后失控发火,甚至打骂孩子。发泄完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甚至因此补偿孩子,放弃之前的坚持,那就真的前功尽弃了。

(5)爸爸妈妈不要做习惯的破坏者

当孩子已经知道不需要通过发脾气,好好说话一样可以达到目的的时候,那么父母就千万注意不要出现“理所应当”的心态,去破坏这些习惯。很多时候哭闹是因为被忽视,没有得到及时的响应,不要因为孩子好好说话,就忽略他的情绪。

其实我自己偶尔也有这个问题,有的时候CC好好跟我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我却各种敷衍,直到她生气了,我才响应。如果这种情况很频繁,就会传递给孩子一个错误信息:我好好说话妈妈不会听,非要大哭大闹才值得被响应。孩子哭闹,妈妈也别忘了从自己身上找一下原因。 t5bqQ+Zaq91NxAxogdBwXdYdSLHlwY+bRU8El+qbrSMoRdeMiNdZcgPKRzJow2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