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启蒙时代”到“纠缠时代”

在当今这个机器时代,非技术专家在试图理解技术时,偶尔会诉诸迷信或某种一厢情愿的观点。通常来说,在一个家庭中,总会有一个人会因计算机或某种机器无法正常运行而受到指责,在其他人看来,他只是用手碰了一下就把事情搞砸了。有时候,甚至只要他在场,人们就会认定他是导致某种技术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原因。例如,一个大学生放暑假回到家,偏巧打印机坏了;或者父母来访,电脑鼠标就失灵了。

反之亦然。一个你无法解决的问题,别人却能轻松解决。你将某个出了故障的设备交给技术人员维修,可是一到他们手上,故障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当你把设备带回家后,却发现它仍然无法使用。

在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的外行人看来,机器的内部工作原理相当神秘。如果我们只是这些系统的使用者,那么不知其详也并无大碍。当机器出现故障时,我们可能会半真半假地认为有人正在对机器“发功”,对它施加了不利影响。当然,不管有没有做出这样的假设,至少我们会很自然地相信,肯定有某个专家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比如“主板烧了”,于是我们便将那个神秘的捣蛋鬼因素抛之脑后。

然而,持有这种“迷信”观念的,早已不再仅限于普通人了,事实上,就连技术开发者也开始这样想了。美国计算机工程师李·费尔森施泰因(Lee Felsenstein)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某位工程经理身上的故事:在对软件进行展示的时候,那位工程经理不得不选择回避,因为只要他在场,软件就会运行失常。软件工程师们完全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总之只要这位经理在场,事情就会变糟。 [1] 费尔森施泰因指出,这种无法通过运算来解释的失败“已经落入形而上学的领域”。工程师们不明就里,下意识地把思考点放在了“存在问题”这个层面上,并走上了哲学思考之路。

当然,他们并不孤单。计算机科学家杰勒德·奥尔茨曼(Gerard Holzmann)也有同样的感受:

大型的、复杂的代码总会包含一些不祥的“暗码”(dark code) 。没有人能完全理解这种代码,它的存在也没有明确的目的。然而,想要让应用程序按照预期正常地运行,这种代码又是不可或缺的。你不想去碰它,所以会倾向于绕过它。

暗码是会逆转的。应用程序具有防止实际代码被追溯的功能,它会莫名其妙地做出一些程式之外的事。 [2]

在司法领域中也存在类似的状况。根据律师兼作家菲利普·K.霍华德(Philip K. Howard)的说法,我们目前正处在这样的境况中:“现代法律的丛林已经太密集了,成了不可知之境。” [3] 在技术领域,这样的例子显然更多,甚至不需要到最前沿去找。正如作家奎因·诺顿(Quinn Norton)所指出的那样,即使是功能平庸的家用台式电脑,也是“非常复杂的,复杂到地球上的任何人都不知道它在做什么、怎么做”。 [4]

近几十年来,在人类一手打造的“创世界”中,异常庞杂、难以理解的事物越来越多。事实上,即使是这些系统的创造者也常常一头雾水。美国政治理论家和技术哲学家兰登·温纳(Langdon Winner)在其著作《自主的技术》( Autonomous Technology )中指出,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政治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晚年提出的那个观点是值得相信的:“人类的思维已经无法应对它自己所创造的环境了。” [5] 威尔斯早在1945年就得出了这个结论,不过,他当时讨论的主题是“人类的组织和社会本身”。近年来,这个问题变得愈加尖锐,尽管技术已经发展到当年的威尔斯完全想象不到的水平。

计算机科学家丹尼尔·希利斯(Daniel Hillis)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从“启蒙”(enlightenment)转向了“纠缠”(entanglement),至少技术领域肯定如此:“技术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以致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它,也无法完全控制它。我们已经进入了‘纠缠时代’……每个专家都只了解难题的片段,却无法把握难题的整体。” [6] 就连作为技术创造者的专家都无法完全了解技术了。

[1] Erik Sandberg-Diment, “A Computer Comes in from the Cold,” The New York Times , April 21, 1987.

[2] Gerard J. Holzmann, “Code Inflation,” IEEE Software (March/ April 2015): 10–13.

[3] Philip K. Howard, “Fixing Broken Government: Put Humans in Charge,” The Atlantic , September 22, 2014.

[4] Quinn Norton, “Everything is Broken,” The Message , May 20, 2014.

[5] Winner, Autonomous Technology , 290–91.

[6] Danny Hillis, “The Age of Digital Entanglement,” Scientific American , September 2010, 93. YL3sbk0xR3HwjfNQsX/R1mBQhcVbloQnlxNJbbEk4cVFZQt5hsoqrA84ELH6tZ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