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追随你的良知,别人才有可能追随你

nO4hEt4NAHulRcV7eGcyHQoWKZm0C0gQ3nXzgCok5TZ7C2CM8V9mflswYNIqnpFB

01 运用你的良知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传习录·陈九川录》

任何一个组织领导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想让别人追随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追随自己的良知。

日本管理大神稻盛和夫曾说:唤醒内心深处潜藏的良知,并且追随它,才能使自己在领导工作中问“心”无愧。 只有做到在领导工作中问心无愧,才能成为让别人追随的领导,你的组织才能青春永驻

如何追随自己的良知,王阳明认为,你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良知。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灵魂,王阳明正是靠它定乱除暴安民,建立了不世之功。在王阳明的认识中,只要你能追随自己的良知,天下无不可成事。它对良知的描述是:(1)良知与生俱来,即使是盗贼也有良知;(2)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能知是非属于判断力,能知善恶属于道德感);(3)良知反应神速;(4)良知如泉水,永不停息。

概括而言,良知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道德感;(2)判断力;(3)意志力。

所谓道德感,指的是哪些事是我应该做的;所谓判断力,指的是那些应该做的事我是不是有能力做到;所谓意志力,就是我们把有能力做成的且应该做的事完成。

注意,无论是道德感、判断力还是意志力,都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后天向外求,只需后天的唤醒。

图1-1

我们可以用王阳明的例子来深刻理解良知以及良知的三方面内容,看王阳明作为一个领导者,是如何追随自己良知的。

1517年,大明帝国政府升王阳明为御史,巡抚南赣(江西南安、赣州)剿灭当地土匪。南赣一带土匪多达十几股,在四省交界(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处横行百年,天怒人怨,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大明帝国为剿灭这些土匪,多年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阳明这次被启用,说明中央政府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匪患,还当地百姓长久的秩序和繁荣。那么,王阳明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剿匪这件事上追随自己的良知,具体步骤如下。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时,首先,就是良知中的道德感发挥作用,即是说,这件事是不是我应该做的。平定暴乱,为大多数百姓谋福利,这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认为应该做的事。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所谓的道德感其实就是一种担当精神。很多人在做事时,并没有这样的担当精神。他们或是身不由己赶鸭子上架,于是变成了走过场;或是认为事情很有难度,从而忽视甚至是拒绝道德感的判定。只有从内心深处认知到这件事是自己应该做的,属于分内之事,才会产生担当精神,也才有可能把这件事做好。

作为剿匪领导人,王阳明就认定这件事是他应该做的,当有了道德感的判断后,担当精神油然而生。

如果这件事是良知判定应该做的,第二步就非常重要了,那就是良知中的判断力:这件事我是否有能力做到。

我们举例来说明。比如从七层楼上掉下一个婴儿,你会伸手去接,然后接住。拯救生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道德感会告诉你,你应该伸手接这个婴儿,判断力则会告诉你,你有能力做成这件事。但如果从七层楼上掉下来的是个两百斤的胖子,你还会不会伸手去接?

虽然道德感告诉你,接住胖子是你应该做的事,可判断力则告诉你,这件事你是没有能力做到的。

幸运的是,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很多事,并不会像上述例子那样突然发生,而是会给你考虑的时间。用王阳明思想来说,如果一个胖子从七楼坠落,而且我有准备的时间(比如抬来弹簧床),那我就有能力接住他。换个说法就是,如果一件事在良知看来是应该做的,那我一定有能力做到。

王阳明要去剿匪,良知的道德感告诉他,这件事是你应该做的,然后判断力会立即跟上:那我就一定有能力做到。由此看出,判断力只是给出你做这件事的态度,并且这个态度是积极的:我一定有能力做到。

当我们有了积极的态度后,也就产生了自信心。产生自信心后,就应该对事情本身的难度进行分析,然后解决。所以,判断力并非让你有了解决难题的方法,而是让你有信心来解决难题。

我们来看王阳明到江西剿匪这件事,剿匪本身并不难,因为在他之前很多人都成功过。只是之前耗资巨大,而且土匪剿灭后又复起,这才是难点。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认为,负责剿匪的领导者要么是没有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剿匪对他而言只是一份工作,并非一项使命;要么是负责剿匪的领导没有实权,受地方官掣肘处极多。所以,若想完成剿匪的任务,就必须解决一个根本问题:绝对的权力。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是否有能力解决问题,应该是去问题上找方法。但王阳明心学则认为,必须在做事前就对事情进行通盘考虑,如果在没有做事之前就考虑成熟和做好准备,那这件事就没有任何难度了。

王阳明考虑的就是绝对的权力,他要让自己拥有主动权和处置权,不能像从前的剿匪领导一样,时刻受中央节制,大事小情都要汇报,更不能没有兵权。所以,他向中央政府索要军权、行政权以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便宜之权。

在拥有了这些权力后,王阳明才肯就职。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王阳明就平定了四省交界处的土匪,而且当地匪患再未复发。

这是王阳明追随自己良知的最佳例子,接下来我们走进号称把阳明心学用到极致的稻盛和夫拯救日航的例子,看看稻盛和夫是如何追随自己良知的。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名动天下,曾把两个日本企业(京瓷和第二电信)带入世界五百强,他的领导心法就是到处鼓吹的“敬天爱人”。这四个字出自阳明心学拥趸西乡隆盛,日本明治维新的推动者。“天”是天理,符合天理即为“敬天”;“人”是自己的同胞,以仁慈之心关爱同胞就是“爱人”。

王阳明主张天理在心中,所以“敬天爱人”,可以直截了当地解释为“致良知”。稻盛和夫把这四字当成人生箴言,移植到企业中,也就是作为领导者应该做正确的事情,把作为员工的人放在第一位。

2010年1月,前一年亏损达1800亿日元的日航宣布破产。正值全球金融风暴,破产的公司不计其数,大都是一去不复返,在很多人看来,日航也不例外。日本政府却不想就这样放弃日航,于是请出了名声在外的稻盛和夫,希望他能力挽狂澜,拯救日航。

稻盛和夫开始追随自己的良知。日航有员工三万余人,倘若日航解散,至少就有三万余张嘴吃不上饭。对于始终坚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稻盛和夫而言,可谓心如刀绞。所以,道德感提醒他,这件事是他应该做的且必须做的。

如果这件事是他必须做的,那他就一定能做到。在判断力的肯定下,稻盛和夫开始分析如何能把这件事做好。和王阳明一样,他必须在还没有做事前,就把重重困难消灭在萌芽中。

这需要对他即将面临的事情本身进行了解和分析。日航破产的原因,大多数人都了解,并不需要专业分析。金融危机时期,日本银行和金融机构拒绝给日航贷款,日航失去资金,山穷水尽,没有不破产的道理。所以,稻盛和夫向政府提出两个条件,如果政府做不到,他就拒绝这个差事。

第一,日本银行必须给日航恢复贷款,同时冻结之前的债务;第二,缩小规模,节省成本。比如关闭一些入座率极低的国际航线;让政府对燃料成本提供补贴,同时取消边远地区的航线,减少日航的社会公益责任。

日本政府同意了稻盛和夫的条件后,稻盛和夫走马上任。很多领导者在遇到问题时,都在向外求,或者说是向客观环境问责。日航破产当然有客观环境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日本国内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油价上涨、突发性事故;等等。但在稻盛和夫看来, 任何一个领域、行业中,必有盈利的老大,大家都是在同一片天地中,所面对的问题都一样,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自己却做不到?

所以,归根结底,一切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精明所在,即 在遇到问题时向内求,而不要向外求。

稻盛和夫在对日航内部进行了一番明察暗访后,发现了问题:体制僵化、经营不善、人心涣散。离心离德才是导致日航破产的根本原因。

这和当初王阳明抵达赣州剿匪时所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当时,四省交界的土匪都把老巢建在高山密林中,易守难攻。对王阳明而言,这是客观环境,可并非决定成败的因素,真正的问题出在内部。四省的政府军纪律涣散,而这些部队恰好又是剿匪的主力。同时,土匪在百姓中又深埋了许多奸细,政府稍有动作,奸细马上把消息通知给总部。

王阳明抵达赣州后,从内部入手,拒绝使用政府军,组建新军,派专人负责新军的训练,而且还把心学思想带入军营,让他们懂得剿匪是项神圣的事业,再用计谋铲除内部奸细,使整个团队铁板一块。凝聚了人心,战斗力自然提高。在后来剿灭土匪的战役中,这支新军立功不小。

在王阳明看来,一切问题都应该向内求。向内求的心学基础是: 一切事情都是由人做出来的,一切问题也是由人产生的 。人是靠心来做事,自然也靠心来制造问题。所以 若想解决问题,只需要解决人心即可

稻盛和夫的思路也不过如此。正式执掌日航后,他运用良知,从整顿人心开始。 阳明心学向来主张教化,不主张管理。因为管理是管事,教化则是管人。教化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以道诲人

稻盛和夫把阳明心学的教化心法运用到极致。在以身作则方面,(1)他零薪担任领导人,这种方式会让人感受到你的良知,确定你不是为利而来;(2)已经老态龙钟的他搭乘日航航班时始终乘坐经济舱,这是在明示他要与员工同甘共苦;(3)他对日航所有员工表示,他不会临阵脱逃,正如他不会开除任何一名员工一样。

在以道诲人方面,(1)稻盛和夫提出企业最重要的财产是员工的心,心在一起,力就向一处使,企业就能活下来,没有例外;(2)编制《日航哲学手册》并全员推行,这是统一思想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3)提出日航的经营理念——追求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4)固定时间内给员工宣传价值观,不停地重复团结一心的要义。

在稻盛和夫的领导下,日航很快重新焕发青春。青春的光芒从内部开始照耀,很多员工都开始反思从前的工作态度。空姐们的播音越来越有感情,提供的各类服务越来越细腻;日航的准点率越来越高;最朴素的维修人员也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厌其烦地对飞机进行修检。稻盛和夫似乎给所有人都灌了一碗“迷魂汤”:我们运送的不是乘客,而是珍贵的生命。对于生命,必须敬畏。

图1-2

很多团队的领导者都知道要统一员工思想,让他们团结一心,为团队服务,但为什么很少有成功者?用王阳明的说法就是,以身作则和以道诲人是合一的,领导者如果只想着“以道诲人”,却没有“以身作则”,那你连鬼都“诲”不了。

领导者若要让团队成员认可自己的道,就必须做到以身作则。稻盛和夫如果不是拿零薪酬,把自己毫无利己的心展示给日航员工看,他的道也不可能被日航员工接受。

中国古谚云:若想让别人做到,自己得先做到。我们不能把它冒失地理解成领导者应该事必躬亲,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你以身作则的“则”是良知,以道诲人的“道”,是激发团队成员的良知。

王阳明在赣州就任时,有弟子偷偷问他:您真能摆平这些闹腾百余年的土匪吗?

王阳明回答:做一件事的关键首先是动用良知,问这件事是不是你应该做的。如果是,那就立志排除万难去做,不做成决不罢休。天下没有不可成的事。

稻盛和夫拿到日航的大印时也说了一句话:“实现计划的关键是先抱有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然后一心一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干到底。”

二者异曲同工,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就是道德感和判断力,而“坚韧不拔干到底”就是意志力。 EkaaX0WIDC0RgAmwCbefzYuODAiZYSq8ao8vWlO5zKNr3N5CO6ZCJGV/d+T+Q4S6



02 自律才能律他

孔训示克己,孟子垂反身,明明贤圣训,请君勿与谖。

——《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其二》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管理思想,那么就是“自律”。中国传统思想家始终讲究“欲正人先正己”,管理他人的“政”就是“正”——正己的意思。“正己”就是克己、反身而诚,在自己心上用功。

王阳明认为,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才能成人。站在管理角度理解这句话就是,欲管人,先管己。能管住自己,才能管住他人。管住自己,就是自律。

王阳明曾在闲暇之余和弟子们闲谈。他问弟子们,世间最快乐事是什么?有弟子回答,是荣华富贵;有弟子回答,是美酒佳人。王阳明不作声。又有聪明的弟子回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王阳明略点头。再有伶俐的弟子回答,是遵守法度。王阳明微笑称赞。这个弟子正要高兴时,王阳明突然问道:什么法度?

该弟子想当然地回答,自然是朝廷的律法啊。

王阳明接着问:朝廷律法是外在的,如果靠外在的律法来约束自己,我想他固然快乐,可不能持久。真正的法度不在外,而在我们心内。我们只有遵守心内的法度,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才真是世间最快乐的事。

华为掌舵人任正非指出, 领导者成本最低的管理就是自律 。既然自律有如此管理奇效,那我们现在就来认真讨论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做到自律。当我们谈到自律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自律,比如持续不断地锻炼身体,日复一日地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再比如对不良嗜好无情而恒远的抵制。

作为普通人,能有这样的自律已足够。但对于带领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而言,这远远不够。王阳明的一生几乎就是自律到极致、把自我管理刻在骨子中的一生,同时更是作为一个团队领导人自律的模板。

王阳明的自律管理主要分为三部分:志向自律、情欲自律、复盘自律。

王阳明后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无论带领什么团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都能取得成功,和他的自律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先来看志向自律。王阳明12岁时就立下做圣人的志向,这个志向也成为他毕生的目标。所谓圣人,不是一种固态。王阳明所谓的立志,不是加官晋爵,也不是招财进宝,他所谓的立志是年年不忘存天理,做任何事都以天理为标准,以正念贯穿事情的始终,这就是志向自律。

再来看情绪自律。情绪分两种,一种是正面的,诸如开心、乐观、自信、放松等;另一种是负面的,焦虑、恐惧、沮丧、纠结、急躁等。情绪上的自律针对的当然是负面情绪。如何做到情绪自律,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有三种。第一,你必须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它是与生俱来的;第二,如果它是我们内心与生俱来的,那它就是合理的,偶尔爆发负面情绪在情在理,所以不必在爆发后自责;第三,你要问自己,产生某种负面情绪后值得吗?为什么?该如何?通过这一系列提问,你就经历了从自我控制,到找到答案,到自我改正的这一过程,从而在内心上完成情绪自律。

最后来看复盘自律,复盘自律就是事后总结。任何事无论是做成还是做砸,都应该有所总结。为什么要事后总结?因为我们所做的每件事能成或者失败,其中都有不可预估的运气因素, 总结就是把运气因素祛除,找到成事的规律,以此来指导下一次的行动 。它既叫复盘,也叫事后总结,更叫自我批判。

图1-3

小米的雷军在自律上就是高手。雷军创建小米时,其大致想法就是给人物美价廉的产品。每一件产品都要做好,做精,用细节打动人。

用雷军本人的说法就是,为中国解决点实际困难。这个实际困难就是当时的国货不够好、价格很贵,很多人就去国外购买。

这种想法就是志向自律,雷军这些年来从没有改变过这一志向,也正因为拥有天理的志向,一大批优秀的人追随他,小米从而成长为一个帝国。

雷军曾对猎豹的创始人傅盛说:“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本质上不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

很多人都认为“顺势而为”是顺应市场和历史大趋势。固然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更多的时候,所谓顺势而为是顺应天道,天道在人心。人们都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雷军正好顺应了这个人们心中的“势”, 得势者得市场,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在情绪自律上,雷军主张使用稻盛和夫的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克制负面情绪。据说,雷军总结了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后,认为整本书三分之二的内容就在车轱辘似的重复着三句话:(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认真拼命地工作;(3)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领导诀窍。

王阳明也有同样说法,负面情绪总干扰我们,因为我们的心很闲。倘若让心在具备天理的事情上忙碌,那负面情绪就如汤沃雪,会迅速融化。领导者必须有中和情绪,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永远保持一种对事物火热、执着,对其他任何事都心外无物的境界。在使用我们之前提到的“正视、合理、改正”的方式后,如果负面情绪还存在,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负面情绪无孔能入。

雷军会让自己忙成一个陀螺,每周只有不到一天时间可自由支配。他曾说,“如果我浪费了三十分钟,我就会觉得很惭愧。”他曾经七十二小时不睡觉,一直在写程序,但这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打三天三夜的麻将没什么难的,困难的是早上8点开始打牌,打到12点,下午1点再开始打,打到下午5点,这样一直坚持一年。”

在雷军看来,不停工作的目的固然是要学到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在情绪上做到自律,或者说,不给负面情绪释放的机会,这样负面情绪自然会不战而逃。

我们能看到很多企业家都有劳模的影子,与其说工作带给他们内心的安定,倒不如说,工作给他们带来了情绪上的稳定,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在情绪自律上做到完美。

在复盘自律上,联想的柳传志是大师级人物。在柳传志看来,复盘指的是工作完成后再回顾、检验和校正目标,分析过程当中的得与失,便于改进,不断深化认识和总结规律。

柳传志在联想中的复盘共包括四个步骤:(1)回首目标;(2)估算结果;(3)分析原因;(4)总结经验。

所谓回首目标就是回溯一下当时做这件事的目的和初衷,类似于王阳明所说的初心。估算结果则是所有人需要对照原来设定的目标,审查现在完成的情况,到底完成到何种地步。分析原因则是要仔细分析事情成功或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或是重要节点。至于总结经验,大概是复盘自律中最重要的一环了。

很多人都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相信这句话。最好的经验都是在成功后总结,绝对不是在失败后。我们对成功后的总结能提升团队士气,更对下一次的计划有指导意义。事实上,一两次的复盘不一定能得出真正的客观规律,必须多次复盘。这就是复盘自律。

无论是志向自律、情绪自律还是复盘自律,都是良知中意志力的呈现。你真心实意地追随良知,自律就不是问题。领导者只有做到以上三方面的自律,才有律他的可能性。

如何律他呢?首先,要告诉员工自律三原则:讲真话、做实事、守规则。

所谓讲真话,就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从阳明心学的角度来讲,讲真话就是心理合一。心中按照良知判定所想到的东西,呈现出去后的理是和心成一条直线的。如果能达到心理合一,那就会减少心理成本。比如领导的策划明明破绽百出,但你看到了却不说,虽然没有得罪领导的风险,却得罪了你的良知。你的内心始终会因为没有实话实说而纠结,这是良知在折磨你。我们常常为了掩盖一句假话,而必须再说十句假话,这是我们心灵的负重,总有一天心灵会不堪重负。

所谓做实事,反过来想就是不要务虚。务虚是领导者的事,作为一名员工,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务实,务实是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只关注工作本身,不要把工作当成一种发财的手段。多谋事少谋人,任何一种工作都不可能让你发财,只有事业可以。 做实事就是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来做,这才是真的务实,才是真的做实事

所谓守规则,不仅仅是要你守组织定下的那些规则,那些规则只是外在的,更要做到真心实意地守护自己的良知。心怀敬畏,不仅要敬畏法律规章,公序良俗,道德规范,更要遵守你内心的良知。王阳明说,守心外的规则是奴隶,守心内的规则是圣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知道良知,知道慎独,明白如果想做成真正的人,只能靠自己管理自己,而不能把管理的权力让给心外之物。

要让员工在工作中做到自律并能自我管理,除了这三原则外,还要让他们有“五要五不要”的意识。五要是:要自动自发、要自立自强、要自尊自爱、要自省自律、要自知自觉;五不要则是:不要自暴自弃、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自怨自艾、不要自私自利。

“五要五不要”的自我管理意识是王阳明对人皆有良知做出定论后的自我认识,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是潜在的圣人时,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自立自强,不会自暴自弃;自然而然会自知自觉,不会自欺欺人。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圣人,就绝对不会自怨自艾和自私自利,我们永远会自尊自爱,自动自发去做最好的自己。

有人问王阳明,你这个学说,除了“良知”外,还有什么?王阳明反问道,人除了良知外,还有什么?

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它就是自律的唯一心法 。你是否做到自律,别人能看到,但看不透,唯一能看透你的就是你的良知。良知是独知时,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良知在干什么,你若遵从它,做到自律,你就是圣人。圣人是什么?内心始终保持着幸福状态的那些人。 EkaaX0WIDC0RgAmwCbefzYuODAiZYSq8ao8vWlO5zKNr3N5CO6ZCJGV/d+T+Q4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