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封信

谈贵格会教徒

我觉得,像他们这么特殊的一群人,其教义和历史定然有值得求知欲旺盛的人 细探究竟的地方 [1] 。为了了解他们,我拜访了 [2] 英国声望最高的一位贵格会教徒。此人曾经商三十年,对家产、欲望这些东西已然看淡,于是金盆洗手,退居到一个离伦敦不远的乡下。我来到那里,看到的是一座小却不失精致的住宅,房间收拾得干净清爽,家具装饰毫不繁复。屋子的主人——那位贵格会教徒是一个精神矍铄、气色红润的老人家,从没生过什么病,因为他向来都无欲无求,从不纵情欢乐。其人神态之高贵、眉目之可亲,绝非我往日见到的人能比的。他和其他贵格会教徒一样,穿着一件没有滚边,口袋和袖口处也没缝扣的素色外套,戴着一顶海狸皮帽 ,帽檐跟我们教士的帽子一样是扁平的。他见到我既不摘帽,也不鞠躬,挺着腰杆走到我面前;可是他一脸的爽朗和气,比那套单腿后迈一步,把本该在头上的帽子拿在手里的日常礼节显得彬彬有礼多了。他对我说:“朋友,我看你是个外国人吧 !如果我能为你效劳什么,请尽管直言。”我按照我们的待人礼节,往前弯了弯腰,一只脚微微向他迈了一步,说:“先生,我很高兴自己适当的好奇心没有让您感到有所不快,如果您能不吝赐教,把你们宗教细细给我讲一讲,我将深感荣幸。”这位贵格会教徒回答道:“你们国家的人啊,就是太讲虚礼、太多恭维!不过我还从没遇到过好奇心像你这么重的人。请进吧,我们先一起吃个饭。”我又不合时宜地礼让了一番,毕竟人长期养成的习惯是很难一下子就改掉的。我们这顿饭吃得很简单,餐前餐后还要做祈祷 。用完餐后,我开始向这位客客气气的主人提问了。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善良的天主教徒不止一次问过胡格诺派信徒的那个问题。我说:“尊敬的先生,请问您受过洗礼吗?”对方答道:“没有,而且我的所有会友都没有。”“咄!”我又问,“您难道不是基督徒吗?”老人柔声地说:“朋友,别骂脏话。我们是基督徒,而且还尽力想当好基督徒。但我们并不认为往孩子的头上洒几滴水 就能把他变成基督徒。”我听了他这番亵渎宗教的话,震惊了:“呸!您忘了?基督就是由圣约翰做的施洗呢!”温和的贵格会教徒说:“朋友,我再说一遍,别骂脏话。基督的确受了约翰的施洗,但他自己从来没给任何人做过洗礼。我们是基督的信徒,而不是约翰的信徒。”我叹道:“唉!可怜的人啊,您若是在一个有宗教裁判所的国家,早被烧死了!算了,看在上帝的分上,让我给您施洗,叫您做一个基督徒吧!”他正色答道:“如果你真的纠结于此,我们当然也很乐意受洗礼,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们并不会为洗礼仪式而去谴责谁。但我们觉得,那些宣称自己信奉基督教这么一门全圣全灵的宗教的人,应该极力摒弃犹太教的仪式才对。”“简直是莫名其妙!”我嚷嚷说,“洗礼怎么变成犹太教的仪式了?”“没错,我的朋友,”他说,“直到今天,还有许多犹太人在用约翰的这套施洗礼呢!你去翻翻古代历史,就会发现希伯来人很久以前就在这么做,约翰不过是恢复了古人的仪式罢了,跟伊斯兰教徒因为效仿以实玛利人才去麦加朝圣一个道理。耶稣的确受了约翰的洗礼,也受了割礼;但割礼也好,费几滴水做的洗礼也罢,都应该被基督的洗礼所代替,基督洗礼才是灵的洗礼,才能净化灵魂、解救世人。所以先驱者约翰说:‘我的确用水给你们洗礼,但在我之后会出现一个更加强大的,我在他面前连提鞋都不配的人,他会用圣灵和火给你们做施洗。’所以,外邦的伟大使徒保罗写信给哥林多人说:‘基督遣我来,不是为了做洗礼,而是为了传福音。’实际上,保罗只用水给两个人施洗过,而且他心里还百般不乐意。他给信徒提摩太做了割礼,其他弟子也给所有自愿受这身体圣礼的人施了割礼。”讲到这里,他又问道,“你受过割礼没?”我老实回答:“还不曾有此等荣幸。”贵格会信徒说:“所以说嘛,朋友,你是个没受过割礼的基督徒,我是个没受过洗礼的基督徒。”

也就是说,这位虔诚的老者把《圣经》中四五段看似对其教派有利的话做了貌似有理、实则错误的解释,同时还故意漏掉了上百段于贵格会教义不利的内容。我很明智地没有反驳他,毕竟人是不可能唤醒一个宗教狂热者的。谁也不能冒冒失失地跟一个陷入爱河的人说他的情人有什么不好,不能跟一个在打官司的人说他的讼状里有什么漏洞,自然也不能靠讲道理说服一个盲信者。于是我换了个话题。

我问他:“那么,你们是怎么领圣餐的呢?”他的回答是:“我们不像你们,我们从来不领圣餐。”“什么?不领圣餐?”“是的,我们只在心中领精神上的圣餐。”然后,他又开始在那里大讲特讲《圣经》,滔滔不绝地跟我说了一大堆反对圣餐礼的原因。那高谈阔论的样子,仿佛受了神启似的。他力证圣餐不过是人类的臆造,说《福音书》中都没提过“圣餐”这个词。他说:“恕我无知,我的这些论证,其实远不足以证明我们教派的真理。不过,你可以在罗伯特·巴克莱的《我派信仰的阐释》( Exposition of our Faith )中找到更多证据。这本书写得精妙绝伦,连我们的敌人都承认它很有危险性,这足以证明里面的观点是多么令人信服。”我表示一定会去看看这本书,我的这位贵格会教徒就觉得他已经让我改宗了。

后来他又跟我说了些话,向我解释他们贵格会之所以遭到其他教派蔑视的几点突出原因。“你就承认吧!”他说,“当你看到我对你的所有礼节性行为都没摘帽回应,而且对你说话还一口一个‘你’的时候,你心里肯定忍不住在嘲笑我呢!不过,我看你也是读过不少书的人,肯定知道,在基督的时代,哪个民族都没有人傻乎乎地在那里‘您’啊‘您’的。人们跟恺撒·奥古斯都说话时,都说‘我爱你’‘我求你’‘谢谢你’之类的话,他可绝不准任何人叫他什么‘老爷’‘阁下’。直到很久以后,人们才开始用‘您’来代替‘你’,还用‘大人’‘主上’‘圣座’之类的尊号,像土里的蠕虫一样去尊称另一群蠕虫,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无耻的虚伪去奉承后者,保证自己是他们最听话、最谦卑的仆人。为了杜绝这套可耻的、相互奉承、相互标榜的谎言,我们才以‘你’相称,不管对方是国王还是乞丐;而且我们不向任何人鞠躬行礼。我们对众生只有仁爱之心,对法律只有遵从之意。

“我们的穿着打扮和别人略有不同,其目的只有一个:不断地提醒我们,不要学着和他人一样。其他人佩着徽章,穿着尽显尊荣,但我们的衣饰上只看得到基督徒的谦逊。我们远离一切声色之地,不沾染任何娱乐活动,不踏足一切赌博场所。若是我们流连于上述那些轻浮之物,让它们占据了那颗应该完全留给上帝的心,那才叫可悲可叹呢!我们从不发誓,哪怕在法庭上也是如此,因为我们认为上帝这个无比神圣的名字不应被人事纠纷所玷污。如果我们必须为了其他人而站上法庭(我们自己是从不打官司的),也只用‘是’‘否’来为真相做证,而法官仅此就会相信我们的证词。我们可不像许多基督徒那样,手放在《福音书》上都敢做伪证。我们从不参军打仗,但这不是因为我们贪生怕死。死有何惧?相反,我们还祈祷着与上帝相见的那一刻的到来呢!我们不拔剑冲上战场,因为我们不是虎狼獒犬,我们是人,是基督徒。我们的上帝要我们去爱敌人,去毫无怨言地受苦。只因为一些身穿红衣,头戴两尺高帽的刽子手挥着两根小棍,在一面驴皮鼓上敲敲打打,招募公民参军,我们就漂洋过海、同类相残,这是上帝绝不允许的。当战场捷报传来之时,整个伦敦城灯火通明,夜空里烟花竞相绽放,空气中回荡着感恩曲的旋律,钟声齐响、风琴齐鸣、炮声震天。可在这片喧嚣中,我们却在静静地默哀,心中甚感悲凉,为公众为之欢呼的那场可悲的浩劫叹息。”

[1] 实际上,法国人从 17 世纪开始就在关注贵格会了,对此我们可看看兰森编辑的《哲学书简》中引用的许多手稿资料,以及菲利普·诺戴的《贵格会的诞生、发展及其教义简史》(Philippe Naudé, Histoire abrégée de la naissance et des progrès du quakerisme, avec celle de ses dogmes )。贵格会作为再洗礼教派的一个分支,其教徒从中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大陆受尽迫害。它名字的起源有两个解释:一个说,这派教徒在得到神启后会浑身震颤(quake),所以大家叫他们“抖动的人”(quaker,贵格会即是对应的音译);另一个说法是,大法官贝内特讯问其创始人乔治·福克斯,却反被后者说服,“听了他的话全身发抖”。伏尔泰在《风俗论》第 136 章中对再洗礼教派又展开了讨论。——原注,下同。

[2] 这里的“我”当然不是伏尔泰,而是书中的写信人;不过现实生活中伏尔泰的确登门拜访过几个贵格会信徒,那段经历和这位虚构的叙述者的叙述高度重合,尤其是伏尔泰在汉普斯特德探望安德鲁·皮特、在旺兹沃斯探望爱德华·希金森这两件事。伏尔泰在汉普斯特德遇见安德鲁·皮特后,两人便一直保持联系,直至皮特去世(1736)。伏尔泰在讲述中借用了皮特的形象,去代表所有贵格会教徒。爱德华·希金森是伏尔泰住在法肯纳家中时经常接触的一个小学监,曾教过伏尔泰英语。此人留有一份手稿,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和这位哲学家的交往过程(请看附录二)。文中圣保罗的故事,也是希金森告诉伏尔泰的。伏尔泰不仅借鉴了这两人的口述资料,还从书上得来许多关于贵格会的信息,尤其是贵格会神学家罗伯特·巴克莱的《基督教教义之辩》(Robert Barclay, Theologioe vere christianoe apologia )。 dDjqQvlXAHh9kOQKjZyCLpUYBSh4EhX2imJjYiSG2RXNNEkwiH7DNikHLsWbzj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