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与身份不相符的坚持

战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当时,任何人只要学有一技之长,都能混出名堂。所以那个时代的人别管出身是什么,都能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命运。齐国人蒙骜就这样在秦国掌了兵,小公务员李斯就这样在秦国当了“司法部长”,农民苏秦就这样当了“秘书长”。总之我们熟知的那些战国英雄,大都是从社会底层通过摸爬滚打一步步实现了人生的逆袭。可是秦朝一统天下之后,这种趋势戛然而止。秦朝还没有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普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老百姓想当官那是白日做梦。

那么安心在家做学问,像孔子、墨子、荀子等大师那样广揽门徒可不可以?在秦朝那也是绝对不行的。秦朝要求以官为教,以吏为师。民间办学是不被允许的。老百姓只能服兵役、徭役,其他的免谈。也正是因为这样,像张良这样的人才会不遗余力地要置秦始皇于死地。也正是因为如此,原本温文尔雅的刘邦混成了街头流氓的老大。张良不能顺应潮流,所以成了通缉犯四处逃难。刘邦比较圆滑,很快在时代的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原本受过良好教育的刘邦说着脏话成了沛县大混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还有一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扮演着顽石的角色,绝不随波逐流。此人就是另一个前楚国人,他的名字叫韩信,坚持着本不该他坚持的信念。韩信出身平民,生活在楚国淮阴(今江苏淮安)。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秦朝一统天下,韩信很悲剧地成了秦朝人。作为秦朝的平民百姓,韩信没有土地耕种,这就意味着他想踏实当个农民是不可能的。当然了,韩信就算是有土地也不会安心地当个农民,他跟早年间的刘邦一样,不是个安心混吃等死的人。

年轻的韩信与年轻的刘邦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不会种地、不会经商、没有生存的手艺。而且韩信也跟年轻的刘邦一样上进,坚持学习文化知识和剑术。刘邦学习是为了投奔信陵君混出个名堂,而韩信的这份坚持,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当刘邦得知学习无用的时候,马上去混了社会,还混了个小吏当当。项梁在逃到会稽之后,也混了个小吏谋生。再看韩信,学了一身本事,因为不屑于钻营,所以连个小吏也没混上。

韩信的内心,充满了悲伤。他不屑于营销自己,结果弄得连饭辙都没了。放眼望去,大秦帝国才刚刚建立。蒙恬北却匈奴七百里,屠睢、任嚣先后出兵平定了南越。这个帝国看上去是那样稳定,这就意味着,韩信所掌握的本事,在当时一文不值。他既不能像刘邦那样混个亭长当当,也没能在哪儿混个保镖。仿佛他唯一的谋生之道就是出去劫道了,很不幸,韩信没有生活在宋朝。秦朝是个劫道都能亏损的时代。秦朝的官方通用货币是半两钱,但是因为受当时生产力和经济政策的制约,半两钱虽然是官方货币,但不代表人人都会带着很多钱出门。当时的官员工资都是靠小米结算,很多时候,小米是那个时代的硬通货。秦朝的税法规定,老百姓收的粮食要拿出三分之二去交税,也就意味着谁也没有余粮等着韩信去劫,这是个治安多好的时代啊,老百姓穷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出处

(始皇)收泰半之赋。

——《汉书·食货志上》

在这样一个时代,像韩信这种人要么高傲地饿死,要么收起那份自尊去蹭饭,要么自己找块地种地养活自己。韩信既然不会种地,又不愿意去死,因为他还没有证明自己的价值,所以韩信坚持走上了蹭饭道路。虽然他的自尊心很强,但是生活把韩信硬生生地逼成他最不想成为的那类人。很多时候,韩信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在当时很多人眼里,韩信是个不太正常的人。该学种地的时候他读书,该学钻营的时候他练剑。读书和练剑在当时都是贵族们消遣的游戏,对于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老百姓来说,学这两样完全不具备经济价值。可是饿着肚子的平民韩信就是这么坚持着读书练剑,虽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使用这两大技能,但是他倔强地坚持着,尽管大家都对故意蹭饭之人深恶痛绝,尤其是对天天蹭饭之人,绝对视之如蝗虫。大才如韩信,最终沦落为一个顿顿靠蹭饭为生的人,不得不说这是老天对秦朝的讽刺。

那么说刘邦为什么要请人人都不待见的韩信来家吃饭呢?史书中没有记录这些细节。不过我分析,刘邦请韩信来家吃饭,绝不是让他白吃的,很明显这是一场交易。至于他让韩信干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让韩信去办的事触碰到了韩信做人最后的底线,所以韩信没有接这个差事。刘邦一看韩信不上道,就跟自家媳妇演了一出戏。于是某一年某日某一天,在韩信一大早如约而至去吃早点之前,刘邦的媳妇一大早在被窝里就把早点吃光了。韩信知道后顿悟,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免费的早餐。

出处

(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个事情对于韩信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对于韩信来说,原本冷漠的社会,能有刘邦这样的好人款待他,可以让他感到阳光都比以前更明媚了。但是当韩信知道这是一个丑恶的交易后,他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他离开了熙熙攘攘的社会,到城外荒郊过起了避世的生活。其实韩信这种人就是不如刘邦内心强大,同样的事情刘邦也曾遇到过。那是在刘邦年轻的时候,没饭吃的刘邦按照惯例去自己大嫂家蹭饭。那时候刘邦的大哥刘伯早已亡故,刘邦老去蹭人家孤儿寡母的饭,让他大嫂很反感。这次刘邦去蹭饭,一进门就发现大嫂用锅铲子用力地刮着锅底,那意思是饭吃完了,一点儿都没剩下。刘邦只不过打个哈哈,再去别处蹭饭。若干年后,刘邦面南背北登基称帝,封刘伯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就是为了调侃当年大嫂刮锅底的行为。

出处

嫂(高祖兄刘伯妻)厌叔(高祖),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刮锅底),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刘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

——《史记·楚元王世家》

韩信做不到刘邦那般强大,只能守着自己那份坚持,一路逃到了郊外。然而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事不是你想逃就能逃得了的。韩信的郊外生涯,并不比城里顺利,但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从此以后,韩信经历了一番磨炼,重出江湖。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韩信仿佛经历了孟子所说的种种不幸,但是他没看到有什么大任要落到他的肩上。韩信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他此时唯一的果腹手段,只剩下了钓鱼。

想当年姜太公钓鱼,那是为了钓人。而韩信钓鱼,那真是为了钓鱼。钓鱼是个学问,使什么杆,用什么线,挂什么钩,下什么饵,这都不是胡来的。韩信一来不精于此道,二来也没有称手的钓具,所以韩信的钓鱼生涯同样悲催。接下来,钓不到鱼的韩信就要直面死亡。虽然在秦朝饿死人的事并不新鲜,但对韩信来说,这时候死,却有太多的遗憾和不甘。

毫无疑问,韩信之才高于别人。但是韩信拿什么证明这一切?作为一个成年人,韩信的资产一直是负增长。如今他要面对饿死的窘境,现实明明白白地告诉韩信:你是个失败者。

就在韩信走投无路之时,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注意到了韩信。大娘经过缜密的分析,找到了韩信钓不上鱼的原因。韩信为什么钓不到鱼呢?道理很简单。韩信在河边钓鱼,不远处有个老太太在河边洗衣服,虽然鱼的智商很低,记忆只有七秒,但什么鱼敢在水花纷飞的地方捕食?

这位洗衣服的大娘心地善良,见韩信饿得要死,就把自己带的食物分给韩信吃。韩信热泪盈眶,久违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饭吧,长得真可爱。虽然这不是什么珍馐美味,仅仅能果腹而已,但对于韩信来说,这就是他当时唯一的追求。韩信吃了大娘很多天的饭,一种复杂的情绪笼罩在韩信心头。这么多年来,韩信一直是社会的弃儿。他周围的人要么是看不起他,要么是想要利用他。就说这次韩信心安理得地吃了大娘这么多天饭,他其实一直在等待,他等着大娘向他出要求,这才符合逻辑。不过大娘好像很沉得住气,好几天过去了,大娘一直是到点来洗衣服,到点给韩信饭吃,到点收工回家。韩信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对大娘说:“等我发达了,一定会报答您。”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其实暗含着韩信太多复杂的情绪在里面。老话说得好,“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韩信有这际遇,一定要跟老大娘摊牌: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我能给您的只有一个会被人当成笑话的承诺。大娘被激怒了,她终于说话了,她说她是看韩信可怜才给他饭吃,压根不图什么回报。

出处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哽咽了,他发现这个世界也许并没有那么糟。这个大娘最起码是个施恩不图报的好人。对社会充满仇恨和戾气的韩信明白了,自己坚持的做人原则并没有错。不是没好人,是自己以前没遇到罢了。韩信决定再度出江湖,要去有人的地方证明自己。

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大娘简简单单的善举拯救了一个消极的天才。同样是大娘这个不经意的善举,在未来毁掉了韩信的一切。韩信在不该相信善良的时候选择了相信,结果成了阶下囚,这是后话。

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韩信的内心变得无比坚毅。他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服,带上那柄并不锋利的宝剑,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回到了城里。韩信向大家证明,当年那个四处蹭饭的韩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侠客韩信。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现实,并不是说你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就还你一个微笑。再度出山的韩信到底干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详细记录。但是可以清楚地知道,再次返城的韩信没有继续挨饿,反而混得小有名气。

当年韩信满世界蹭饭的时候,没有人会多看他一眼。如今的韩信不一般,人的名树的影,大家都知道城里有个剑客叫韩信。所谓人红是非多,韩信红了之后,自然要招人嫉恨。这不,屠夫行业协会的一个高手要来挑战韩信。这个屠夫青年的挑战规则很奇葩,要么以命相搏,要么韩信就从他胯下钻过。韩信知道这小子的实力,也清楚自己根本打不过他。这要是打起来,让人打死都没地方申冤去。所以韩信简单思考了一下,当场从这小子胯下钻了过去,一场危机瞬间摆平。

出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别人都笑话韩信胆小如鼠,也有人同情韩信的屈辱经历。对于经历过种种不幸的韩信来说,他内心早就强大得如铁罗汉一般。多大点儿事,即便是有这样一个经历,韩信依然是那个高才韩信,屠夫依然是那个卑贱的屠夫。就像诗里写的那样:“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总之韩信经历了种种磨难,别的长进没有,但是心却锻炼得无比强大起来。就目前来看,项羽的小成功来自他力气大,刘邦的小成功来自他心大。如今韩信的心也越来越大,仿佛离成功也越来越近了。然而造物主对韩信的磨炼并没有到此结束,对于韩信来说,磨炼和挫折还在后面。

相比而言,项羽是有书不读,有剑不练。刘邦是放弃读书,闲了练剑。只有韩信坚持读书,坚持练剑。结果很讽刺的是,项羽在吴中是全民偶像;刘邦在沛县是黑白通吃;只有韩信屈辱地坚持着本不该他坚持的一切。

看看那个时代刻苦的人,张良坚持学习,那是因为他出身贵族,且矢志不渝地要推翻秦朝。作为五代相韩的张氏后裔,张良有理由去坚持那份艰辛。赵高坚持学习,那是因为他是个获罪的贵族,还不幸成了宦官。要从宦官里脱颖而出,不学习是不行的,作为一个被阉了的没落贵族,赵高有理由坚持那份苦楚。扶苏坚持学习,那是因为他是始皇帝的长子,帝国将来的接班人,往大了说那是为了天下苍生,往小了说那是为了自己老爹那份产业。总之扶苏作为皇长子,必须坚持那份寂寞。

随着现实的残酷,项羽不学祖传兵法,刘邦忘却了自己师出名门,韩信却还在坚持着自己的初心。然而项羽给自己制造了机会,刘邦眼里到处都是机会,只有韩信还在等,他在等一个能成就他的机会。

虽然,韩信都不知道机会在哪,也可能机会永远都不会出现。但是韩信就这么坚持着,他不低头,他注定不是刘邦。 FRTSmwAQ2xwnF5rEdvwMelr9TtUSX62zHHj1scpeECm00XYjFOW/XGOXZs6cst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