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每个人都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年轻人和成家不久的少壮派,都很迫切地要实现亿万财富梦。问题是,通往罗马的捷径在哪里呢?不仅你想知道,我也想找到答案,以便能将其告知我的两个女儿,她们又可将其告知自己的后代。是的,谁不想建立自己的世家豪门,然后让其延续下去?可是,正如朱宁教授在《投资者的朋友》这本书中叙述的,答案肯定不是整天盯着A股走势,频繁买卖股票。有时,短线炒作也许能赚点钱,但往往是捡起芝麻,丢了西瓜。
2019年的一件事让我很震惊。一天,我的一位学生小孙告诉我,他的妹妹把亚马逊的100万股股票变现了,近18亿美元。目前,他的妹妹苦于手头现金太多。
小孙来自台湾,他的父母拥有不少土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他的父母赚了很多钱。于是,1997年,他的父亲给子女每人几百万美元,每个人自由支配自己的小金库。拿到这笔钱后,他的妹妹因之前特别看好已经上市但连年亏损的亚马逊,于是,以每股四五美元购买了100万股亚马逊股票。这一投资的风险过于集中,但她就是看好亚马逊作为世界电商龙头的未来。经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金融危机等股市浪潮,她一直持亚马逊股票。2019年,由于中美之间出现贸易摩擦,联邦调查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小孙妹妹的华人姓氏找她谈话,他们问:“这么多年,你一直持有这么多亚马逊股票,是出于什么目的?你有什么动机?”谈了两次后,她决定清仓,以结束烦扰。此时,亚马逊的股价已达1800美元!
当然,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个案。这的确是个案,不排除巧合,而且我真的不主张所有人将全部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那样的话,风险过于集中。其实,这个故事蕴含许多道理。
第一,如果小孙的妹妹频繁买卖亚马逊的股票,她会成为亿万富豪吗?历数世界上的亿万富豪,很少有靠短线炒股发家致富的。事实上,小孙的妹妹持有亚马逊的股票20多年,本质上,跟创业致富一样。她在20多年前就看好电商行业的前景,也看好贝佐斯的创业理念和商业模式。虽然她没有创办公司,但是通过长期持有自己看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就等同于创业。也就是说,注重长期趋势,看准后长期持有优秀公司的股票,这才是投资和基于短线炒作的投机的区别。马化腾、李彦宏、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等人,都十分注重长期持有。因此,理解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十分有益。
第二,交易成本意识是关键。由于小孙的妹妹一直持有亚马逊的股票,过去20多年里没有相关的交易费用,也没有错过上涨趋势,更没有为各年的利得缴税,而是在最终退出时,才缴纳了很少的长期资本所得税。同样重要的是,这让她避免用千百个不眠之夜盯着亚马逊的股价。做过短线投机交易的朋友都知道,你每时每刻都要反复思考何时买进、何时卖出、以什么价格买进、以什么价格卖出……这些问题会让你寝食难安。
第三,事业的长期趋势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与其每天钻研股价,不如多学习人类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的知识,看透人性,钻研科技趋势,先于他人把握长期趋势。投资是一门大学问,投资者需要把握人性,顺势而为。
当然,知易行难。等到投资时,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稍不注意,就会让“投资者的敌人”战胜“投资者的朋友”。朱宁教授的这本书可以帮你分清谁是投资者的朋友、谁是投资者的敌人,进而找到自己的投资法门。
陈志武
香港大学讲席教授
虽然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股票的回报要远远高于债券,但是为什么全球的投资者多选择投资债券市场?
为什么众多投资股市的投资者虽然积极参与股市,每天读书看报,学习相关知识,到证券营业部报到,但到头来投资业绩还不如大盘的一般表现?
虽然在预测未来业绩时,过往业绩的参考价值有限,但是为什么许多基民把主要关精力都放在研究某只基金的过往业绩上?
为什么资产价格的长期趋势非常清晰,但就是有那么多投资者为了短期的蝇头小利而完全忽视市场的长期规律,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以上这些可能是全球的投资者、研究者、监管者一直在思考,但一直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也是广大散户在进行日常财务规划和投资时不断思考的问题。正如很多人感叹“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很多自认为非常了解投资的散户往往发现自己的投资业绩十分惨淡。
很多散户往往在一次次失败中,才逐渐意识到被自己一直奉为圭臬的“内幕消息”“频繁操作”“追涨杀跌”“跟风从众”等投资理念和交易思路恰恰是他们的投资业绩赶不上大盘表现,甚至蒙受巨额损失的主要原因。
一些散户在指导别人投资时,说得头头是道。等到自己投资时,却会重复甚至放大自己曾提醒别人一定要避免的错误。赚钱了,很多散户会扬扬自得;亏损了,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金融市场的起起伏伏。
其实,市场的涨跌只不过是对投资者心理的测试和挑战。了解市场,了解自我,了解投资者的心理,才是散户在资本市场长期生存的必备技能。正如在战争、军事、外交等领域,每个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广大散户在一个高度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里,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谁是自己的朋友、谁是自己的敌人,才有可能把握资本市场提供的机会,对自己的财富进行布局和规划,理性投资。
如何认识市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区分敌人和朋友,是广大散户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此时,行为金融学,这一横跨经济金融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能帮助散户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市场。
随着罗伯特·席勒教授和理查德·塞勒教授因为行为金融研究分别在2013年和201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兴趣和运用行为金融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信心明显大增。
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的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投资业绩,以便让广大散户以更加客观、公正、超然的视角观察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谁是自己的敌人、谁是自己的朋友。
行为金融研究发现,影响散户投资业绩的真正敌人恰恰是投资者自己的行为。研究发现,越是激动的投资者,越是受行为偏差影响的投资者,越是想赚钱的投资者,越是容易蒙受损失。因此,投资者认识并战胜敌人,即自己的行为偏差和局限,对于提升投资收益至关重要。作为投资者的朋友,行为金融为散户提供的是关于市场和自我“第一性”的认识。例如,广大散户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刚进入股市,就成为弱势群体。不亏钱,少亏钱,赶上大盘的平均业绩,这些对于广大散户而言,就是值得肯定的投资成就。
假设整个市场由自作聪明的主动投资者和追逐平均收益的被动投资者构成,如果被动投资者取得平均收益,那么主动投资者也只能取得平均收益。其实,主动投资者可以取得高收益的幻象,不过是他们内部对赌,大部分专业的投资者也没取得市场平均收益。恰恰是因为大部分主动投资者(特别是广大散户)得不到平均收益,才会让少数主动投资者取得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神”般的成就。因此,散户比较理想的选择还是老老实实追逐平均收益。
每个投资者的收益或者损失会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正是投资者的狂热促成了人类金融史上一个又一个事后看来荒谬可笑的泡沫,也正是投资者的惊恐和绝望,一次又一次地戳破了被投资者吹起来的泡沫,给全球金融经济体系带来一轮又一轮惊涛骇浪。
其实,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过程和人类的很多决策过程一样,很容易受其他人和社会共识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像每片雪花都要对雪崩负责,每个散户都要对社会共识和市场预期的形成负责。每个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不仅有可能导致市场层面的理性缺失,研究更表明,有时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决定,也有可能导致市场层面的非理性后果。因此,散户在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时,必须关注自己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自身的局限,也必须认真思考千千万万个散户的心理。
《投资者的朋友》提醒广大散户,虽然外部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走势确实在快速变化,但是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本质,一直都没有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讲,虽然资本市场一直都是信息的市场,但很可能也是投资者心态和投资者行为的市场。所有信息,只有被投资者解读和消化,才能通过投资者的交易影响市场走势。而市场走势本身又会反过头来影响和决定投资者的收益和财富。从这个意义来讲,散户所有追求更高收益的尝试都离不开对自身心理和市场心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在过去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和本书的详细讨论,笔者向广大散户提几点投资建议。
第一,多元化投资。虽然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看好那个篮子”,但对绝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经验一般的散户而言,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多元化策略仍然不失为最佳选择。
第二,关注资产配置,消极投资,仍然是事半功倍的投资策略。许多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打探消息,频繁操作,结果往往还不如投资于不同市场和资产的指数型基金。
第三,关注长期收益和交易成本。在考虑投资收益时,一定要关注扣除交易费用之后的净收益,因为那些才是投资者最终到手的真金白银。
第四,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控制纪律性,克服散户不愿止损的缺点,及时锁定损失敞口,控制下行风险。
第五,投资更像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散户一定要坚持长期复利投资和增长,积少成多,持之以恒,才能产生优异的投资收益。
人生在世,必须不停地在未知和确定、今天和未来、内心与外界之间进行选择。这种选择的本质也恰恰是投资的精髓所在。根据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研究,一旦投资者意识到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朋友和敌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修正自己的错误,提升自己的投资业绩。
就像席勒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的,他希望行为金融学成为“好”的金融学,希望金融学能够帮助社会成为“好”的社会。我衷心希望本书就行为谈理性,就投资谈人性,帮助广大散户朋友成为更优秀的投资者,这样也算是实现了笔者帮助散户、回馈社会的初衷。
笔者衷心希望行为金融学知识、本书能够成为散户最亲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