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回国十几年,如今我所拥有的已经大大超出了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

然而,人们对医学的期待值太高了,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一些原本很现实的东西,比如有些患者认为花了钱医生就必须给自己把病治好。这怎么可能呢?他患的就是现阶段不可能治好的病啊。相比之下,国外的生命教育能够让病人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他们对待生命会更加豁达,而我们国家,还缺少这种生命教育。

媒体的报道有两种极端,要么就是医生在飞机上、在火车上、在大街上怎样力挽狂澜,凸显个人英雄主义,要么对医疗行业各种负面地夸大和妖魔化。我一直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有一种更为适合的方式来帮助年轻医生成长。

我们这些已经成熟的医生,平时遇到一两个不讲理的患者可能无所谓,但年轻医生不一样,他可能真的是满腔热情地选择了这个职业,遇上几件事之后,可能连学习的热情都没有了。慢慢地,他们只是把这个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的一种工具,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对自己的摧残,自然只有挣钱才能让他觉得这种工作还有点价值,否则人生太悲苦了。

中国医生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最受诟病的是对病人的关爱不够。

我以前也常对年轻人说,对待病人要像对待你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我后来不说了,因为我发现他们对病人比对父母好。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平时对父母都是连喊带叫的,相比之下对待病人算是柔和很多了。

医疗的问题只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客观上,现在的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面对的现实状况并不那么友好。比如,他的实际能力只够把2个人照顾好,但压在他身上需要照顾的有30个人,这样的情况下,他能尽到的最大努力是让30个人都活下来,至于让大家都得到精细的照顾,他是根本做不到的。如果病人或家属不理解、不体谅这些医生,医患双方就会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其实,医生能理解病人的不容易,因为谁也不愿意生病,没事谁也不愿意跑医院。我希望医患双方都能互相多一些理解,要知道患者对医生尤其是对年轻医生的态度,可能会决定医生对这份工作是去还是留、是热爱还是将就。

我父亲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推行分级诊疗,他很明白医疗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完全是医生的问题,更大的责任在制度。现在医改也是希望把病人下沉,三级甲等医院尽可能治疗比较严重的、复杂的病,大部分常见的轻症,能够在基层解决。但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病人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较低,造成大量的患者涌入三甲医院。我们的门诊中,病情真正严重到需要我们这级医生来看的病人,10个中可能只有1~2个,其他80%~90%的患者其实都不需要找我们看,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患者不信任的原因,主要还是基层医生的诊治水平存在问题,存在一定的过度医疗、误诊。其实,这些问题三甲医院也同样存在,不同的是,基层医生主要是知识水平不够,而三甲医院的医生主要是诊疗时间不够。三甲医院的医生,在一上午需要接诊80个病人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充分思考呢?这就人为造成了误诊率的提高。而误诊率的升高又会加剧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加剧医患矛盾,也加剧年轻医生对职业的不认同感,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有一次我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抗生素,现场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教授,姓宋。一位北大的急诊科教授说:“宋老师如果病了还有我们,而我们以后如果病了还能找谁呢?现在的年轻大夫已经不热爱这个行业了,而这个行业,如果不热爱的话,就不会有进取心,就只会按部就班而根本不思考。”

我们现在做医学教育时,最希望的就是能让年轻人热爱这一行,这样医学才有希望。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年轻人刚走上岗位时,热情很高涨,但被患者挖了几个坑之后,他们就被打击得失去了热情。

当年,我的父母正是对医生发自真心地认同,所以才会半强迫地让我们这些子女从事这个行业。虽然到如今,我依然没有觉得这个职业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好,但还是愿意尽自己的努力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肿瘤界的孙燕院士,90岁了,老爷子是一个很懂生活的人。他曾对我们这些晚辈说,他怕老师,怕老婆,听老师的话,听老婆的话,这是他身体健康的法宝之一,他甚至幽默地总结出“惧内有三点好处”:他可以多干点活儿、多运动运动、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

真正有能力、大气的人是不会什么都争的,而是懂得退让,他们知道退让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或者就算失去什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同行之间也如此,我觉得资源在谁手里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出成果,能走出去就好,谁做出的并不要紧。可能是因为我在国外待得比较久,总是希望中国的医生能拿出自己的东西,但是出去开会时,我们做出的研究和外国人做的研究一比较,就能看出我们做得不系统,所以得出的结论就难以成为强有力的证据。所以我觉得中国医生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要合作,互相扶持、支持,我们的研究质量才能提高。

我们中国的医生现在也很努力,整体的学术地位和以前比有很大的提高,国际权威杂志上中国医生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但是世界依然缺少真实的中国数据。

我们总是强调我们病人多,可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做出的贡献是什么呢?总不能自我标榜说自己的贡献只是让病人活着,我想作为医生,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此。中国的医生光靠病人数量是很难在国际上有声音的,而且正因为我们拥有如此巨大的患者资源,我们更应该做出更多的贡献,比如给世界多提供一些数据,多发现一些新方法、一些新治疗手段,我们能有更多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措施,至少这些数据应该被用来指导我们对以后的患者实施更好的治疗。

当我们在说自己为中国做了什么贡献时,总说我们治了多少个病人、发了多少篇文章、拿了多少个课题,但是我们真正为病人做了什么呢?我觉得我们的前辈于世英教授说得很好,她说:“我为了病人做学问,为了病人做科研。”

我现在把很多精力放在对肿瘤患者的支持治疗上,因为我是做消化道肿瘤临床的,消化系统是最需要做支持治疗的,实际上也就是把以前仅关注于肿瘤本身的视角扩大了,对患者整体身心的关注更多一些,也做得更细致一些。 g4cd1F/1oiJody9g/zjoa3zaE7mqmDJ4SEJFCPo6ky41UnI7CsuHthaVXg0u0G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