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要四面出击”

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实现了。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胜利,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恢复国民经济从哪里入手?采取什么步骤?实行什么方针?大约要用多长时间?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先有一个通盘的规划和部署,有一个明晰的思路,才能做出明确的回答。

早在国共战争还在进行的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能否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是有着清醒认识的。一个多月后,针对各方有关如何恢复和发展的问题,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被称为“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他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将“四面八方”政策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至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时间,中国共产党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四面八方”政策中的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四个方面,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四对矛盾,这些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前途。公私关系处理不好有可能丧失经济基础,劳资矛盾处理不好有可能使阶级矛盾愈发尖锐,城乡关系处理不好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内外关系处理不好将会使中国在国际上更加孤立、经济贸易发展迟缓。而在统筹考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上提出的“四面八方”政策,符合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构成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他关系,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力。

然而,在实践中要做到“四面八方”面面俱到,是一件面临重重阻力的事情,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一个重大考验。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及建国后社会经济面临的改组,各阶层民众在生产生活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原料来源和产品销路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在生产和经营上步履维艰,加之对新生政权的疑虑,他们的心情和处境是“挂红旗五心(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这时,失业工人、失业知识分子和一些手工业者对中国共产党也有意见,他们说:“解放了,生活为什么这样苦?”大部分农民,由于没有实行土改,又要缴纳公粮,也有意见。而由于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党内也滋生了一些不良情绪,如在对待公私关系问题上,有人提出:国营经济要无限制地发展,“越发展,就越要排挤私营”。而在实践中,许多地方不是公私合作,而是公私“打仗”;不是各得其所,而是一得其所。这些有悖“四面八方”政策的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国家财政经济的改善工作。有鉴于此,1950年6月,毛泽东提出“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他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进攻面太宽,走得太远,搞得太紧张,十分不利。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缓和一切可以缓和的地方,不要“四面出击”,一定要坚持“四面八方”。他还提出了合理调整工商业、解决失业问题、实行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给小手工业者找出路等具体举措。

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明确了打击的对象和团结、依靠的力量,为财政经济基本好转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比如,实现了对国营经济和私人经济在原料供应、劳资关系、市场、价格、内外交流等方面一视同仁,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全面展开后,民族资产阶级不仅渡过了经济萧条的难关,而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51年同1950年相比,全国私营工业户增加了11%,生产总值增加了39%。这一年,私营工商业者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舒畅,他们从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加工、订货、包销、收购中获得的利润,超过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任何一年。他们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初步消除了对社会主义的畏惧心理。再如,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包括官僚资本企业职工在内的600余万公职人员,中国共产党也采取了“包下来”政策。这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但中国共产党提出,宁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也不能不管旧人员。这项富有远见的措施,虽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但在政治上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使天下大定、人心凝聚。

1956年,全国私营企业都实行公私合营,实际上很快就被改造成国营企业。图为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挂出公私合营的喜报和招牌

“要四面八方,不要四面出击”政策的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即使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也牢牢地抓住这个中心工作不动摇。经济建设经费在全部国家财政预算中,1950年占25.5%,1951年占29.5%,1952年占45.5%。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每年都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中国共产党在打这样一场大仗,又在国内开始建设工作,而财政赤字比原来并没有增加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经济建设经费在国家财政预算中占如此高的比重,是国民党统治下的旧中国从未有过的事。 brXko0AC2CZhKM2UY2Tny12rGyE7kQcjQHKPePKvwWTYrofOCkDRAKgIgRRiFw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