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故事人物的类型、关系及功能

故事人物千千万,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主人公、对手、帮手、帮凶、摇摆人等几个类型。在一个故事中,有的类型不可或缺,比如主人公;有的却不一定出现,比如摇摆人。一个人物类型可以包括多个具体人物,比如帮手、帮凶可以有很多,主人公有时也不止一人;而同一个具体人物也可以承担其他类型的功能,比如帮手和帮凶也可以相互转换,形成摇摆人。故事有对手,但对手不是天生的,而是主人公行动导致的结果,没有主人公的行动(被迫或者自觉),就没有对手。对手身份不是“坏人”的特权,好人也可以,只要他站在主人公行动的对立面,并以对等的行动去阻碍主人公的行动,包括出自善意。主人公和对手阵营构成对立又大致对称、动态平衡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设置隶属于故事目标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人物及其种种关系的设置从根本上服从故事意图表达需要。

一、故事人物类型

(一)主人公

主人公是故事核心行动的发起者、核心事件的完成者、作者意图和作品主旨的主要呈现者。故事由他而生,因他结束。在大情节电影故事中,主人公一般只有一个,多数情况下非常好辨认,尤其是那些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的动作、武侠、侦探类型电影,如《拆弹专家》、《钢铁侠》、《美国队长》、“黄飞鸿”系列、“叶问”系列、“大圣”系列(《大闹天宫》《大圣娶亲》《大圣归来》)等。

下述电影故事有多个主人公。一是多个故事(这里的“故事”指的是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事件)并置的反情节电影,每一个故事都至少有一个主人公,比如《云图》有六个独立故事,因此就有六个主人公;《巴别塔》《天注定》分别讲述了三个独立故事,因此它们至少有三个主人公。罗伯特·麦基称这种类型为“多重主人公”。二是核心行动需要多个人物共同完成,而这些人物在功能上如同一个人,整个故事就是表现多个人物的集体行动,比如《中国合伙人》《投名状》《野山》《黄金三镖客》《复仇者联盟》等,罗伯特·麦基称这种类型为“复合主人公”。成为复合主人公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同一个欲望;第二,在满足这一欲望的斗争中,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大家一荣皆荣,一损俱损,因此像《八恶人》《十二怒汉》这样的电影,主人公就不是八个或者十二个,而是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复合主人公概念可以解释多个人物一起行动的故事,但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主人公群体很难找到。在他们中间,实际上仍旧存在着“一号位”主人公现象。这位“一号位”主人公不仅是主人公群体的核心,也是整个(电影)故事人物的核心。其他主人公在集体行动之前,临时或持续充当“一号位”主人公或者整个故事的对手、帮手或帮凶,他们建构了动态的主人公人物结构和故事人物结构。

1.主人公的辨别

辨别谁是电影主人公,不应看谁在故事中最“出彩”,更不应看演员是谁,而是要问:这是关于谁的故事?谁发动了核心行动?最终解决了谁的问题,以及主要实现了谁的目标?在电影工业领域,主人公角色往往分配给一线明星,以吸引票房。长久下来,许多观众反过来认为最耀眼的明星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主人公。如果几个演员分量相当,就误以为有双主人公或多主人公。比如《十面埋伏》,电影故事情节简单,人物较少,但照样有人在刘德华、金城武、章子怡、宋丹丹几个明星之间挑花了眼,“金捕头”“刘捕头”“小妹”各有坚定的支持者。那么《十面埋伏》当中谁是主人公呢?我们可以开始自问自答:第一,谁的行动决定整个故事的完成?很明显是金捕头。整个卧底行动建立在金捕头跟踪小妹的基础上,只要他放弃,故事就结束。他有两次机会离开小妹,一次是小妹单独北上,他追赶了上来,结果在竹林陷入埋伏,落入了飞刀门。另一次是小妹在花海擅自放走他,他离开后又转回,要带小妹走,结果导致与刘捕头的决战。实际上,小妹单独离开后,卧底计划(对飞刀门的小妹、刘捕头而言是反卧底计划)已经单方面终止,因为她放弃了反卧底计划,但金捕头的不离不弃迫使这个计划往脱轨的方向进行。第二,谁陷入了“十面埋伏”?很明显,还是金捕头,因为组织(州府)背叛了他,兄弟(刘捕头)背叛了他,恋人(小妹)是敌人,大姐不是那个和蔼的牡丹坊坊主,她和整个飞刀门都是他的敌人。他以为自己在卧底,实际上遭遇了多方出卖和背叛,陷入了“十面埋伏”。

2.“主人公光环”与“外挂”

主人公要被放置于极端故事情境中接受各种考验,同时还要推进核心行动,因此一定要足够幸运,永远逢凶化吉,像“打不死的小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人公光环”或“开挂”。有人认为这是“作弊”“虚假”,实际上这是故事设计的成规:没有哪一个主人公没有光环、没有“外挂”。他们或是有特别坚强的信念,或是有过人的天赋,或是有特别的经历,或是有特别的身份,或者真的就是“幸运星”等等,或是上述所有的要素都具备。主人公执行的核心行动越困难,他的“外挂”就越多,光环就越耀眼,否则唐僧出不了两界山就会被强盗打死或者被野兽吃掉,永远到不了西天。

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看看主人公“开挂”可以开到何种程度。电影《射雕英雄传》改编自金庸同名小说,虽然名气远远不及同名小说和电视剧,但基本保持了原著的人物关系。这个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同样是郭靖,讲述了一个傻小子经过不断的个人努力和无数奇遇后终成一代大侠的故事。这是一个成长故事,主人公郭靖成长的标志是成为一代大侠,具体而言是摘得第二次华山论剑的桂冠(第一次华山论剑获胜者是王重阳)。我们如果顺着郭靖的成长轨迹来看,会觉得他的成功完全自然而然,但是如果从结果倒推,就会大吃一惊地发现原来作者给主人公开了这么多“外挂”:第一,第二次华山论剑有五个“评委”,皆与郭靖交情颇深。东邪黄药师是岳父,北丐洪七公是师傅,中神通周伯通是大哥,南帝一灯大师、西毒欧阳锋与他有重大利益关系(一灯大师的师弟看了郭靖的《九阴真经》,郭靖饶欧阳锋三次不死)。第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前岳父,其爱女华筝是前女友,拖雷是前小舅子兼发小。此外,郭靖还曾救过成吉思汗,并为其立下大功。第三,除了洪七公,作者还在不同时期为郭靖配置了不同功力的导师,如全真教丹阳子马钰、长春子丘处机曾教他武功,蒙古一流射手哲别教他射箭,就连启蒙导师都是江南七怪这一级别的高手。第四,最主要的是,他有一个好出身:高祖是梁山好汉赛仁贵郭盛,参加过抗辽战役的郭盛是真正的“根正苗红”!试想,这样的“天之骄子”怎能不“金光闪闪”?

《当幸福来敲门》的主人公克里斯从头至尾焦头烂额,成功看似偶然、幸运,却也是“外挂”加身:第一,他有特别坚定的信念,绝对相信《独立宣言》中关于人追求生存权、幸福权的条款,从不怀疑,从不放弃。第二,他拥有“最强大脑”。只玩过一次魔方,却能在车上以最短时间玩转,惊呆了未来的顶头上司,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得到了面试的机会。第三,他有不可思议的记忆力,能一次性记住面试电话号码以及分机号等等。所以,不妨顺着这个思路挨个检查曾经看过的电影,如果发现主人公都开了“外挂”,不必惊讶,因为故事的本质就是奇观!

(二)对手

对手是主人公行动中最大的障碍制造者、坚决反对主人公行动的人。在电影故事中,对手通常是人或拟人化的事物,因为只有对手是人,才可以实时调整对主人公的阻碍力度,保持冲突双方力量的动态平衡。即使是《星河战队》这样人类和虫子打仗的故事,在消灭虫族首领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明:“它害怕了。”当然,这部电影的真正对手另有其人,虫子只是触发主人公和对手潜在矛盾的触发器。如若不然,就成了《荒野求生》《单挑荒野》那样的纪录片。《大白鲨》故事中主人公的对手不是那条凶恶的鲨鱼,而是隐瞒信息和阻挠调查的镇长哈瑞。同样,《2012》的对手也不是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而是以副总统为代表的自私人类。

在大情节电影故事中,主人公的对手一般是具体的个人。比如《真实的谎言》中哈里的对手是萨利姆,《指环王》中弗罗多的对手是索伦,《拆弹专家》中章在山的对手是洪继鹏。

在小情节电影中,对手可能不止一个。比如电影《活着》的主人公是福贵,他的对手依次是龙二、春生、红卫兵等,他们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小说《活着》的故事中,福贵的对手除了上述“人”之外,还有一些非理性要素,比如高度密集、接二连三的坏运气,它们合起来构成福贵多舛的命运。一个人被无形的命运打败,可以认命;但若被某种看得见的现实打败,就会质疑现实,这或许就是小说《活着》比电影《活着》风评更好的原因之一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对手表面上看是老虎、恶劣的天气、不可预料的危险等“非人”的事物,但如果真是如此,这部电影就成了纪录片,远没有触及人性的东西。而实际上,这个故事背后或许埋藏着另一个残忍的故事,下文将谈到。

1.对手的“正义”

对手可以是彻头彻尾的坏人,比如《复仇者联盟》中的邪神洛基,他赤裸裸地宣称:“人类可以做什么呢?他们只能等死。”但对手即使是“坏人”,有时候也不像看上去那样坏、那样简单,有时候他们“坏”得有理。好的故事都会给矛盾冲突双方平等的辩护机会,而不仅仅是丑化一方,并且不让他们说话。《七宗罪》中,警探大卫·米尔斯一直不明白约翰·多伊为何如此丧心病狂,以为他是疯子。在去指认另外两个杀人现场的路上,米尔斯忍不住问约翰:“我一直想搞清楚一个问题,或许你能帮我,当人疯了的时候,就像你一样,你们知道自己是疯子吗?”这个问题问得好,类似于“你是坏人,你知道自己是坏人吗?”但出乎米尔斯意料的是,约翰一点也不这么想。他说:“也许把我当成个疯子你会好受一点,我不想让你们接受什么,但是我别无选择,我是被上帝选中的。”他认为,贪食的胖子、贪婪的律师等人都死有余辜,而且整个城市的每一个街角、每一个家庭都有这种死罪,但人们对此却熟视无睹,因为太普遍了所以选择容忍。大家都在忍,上午忍、中午忍、晚上也忍,日复一日。但是他不想再忍了,他认为自己被上帝选中,要代替上帝宣布这些人的罪孽并实施惩罚。这么做是为其他人立下榜样,引起人们的思考、研究和效仿。由此来看,对手不仅同样具有强大的心理,而且同样具有强大的信念,至少不是一个简单的“疯子”。就像《好奇害死猫》中保安对千羽所说的引人深思的话:“在你眼里,我就那么简单吗?”

但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对手不一定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有可能还十分友善,是主人公的朋友。它有着与主人公一样强壮而具体的欲望,“不得不”去反对主人公。比如《野山》中,灰灰是主人公禾禾的好邻居、好兄弟,禾禾与妻子秋绒的婚事还是他一手操办的。禾禾烧窑、做生意失败后,一度借住在他家里。但由于灰灰与禾禾的观念完全不一致,灰灰反对禾禾的一切所作所为,所以就不自觉地走向了禾禾的对立面,成了禾禾的对手,在致富、过日子的路线上展开了无形的较量。灰灰与桂兰离婚后,禾禾出于自责和愧疚坚决反对,二人竟为此大打出手,冲突升级。但是他们之间发生的一切,都不是出自恨,而是源于爱。

2.对手的确立

对手如何确立?在悬疑、侦探故事里,对手往往最后一个出现,之前一直以不在场的方式在场,或以其他面貌在场。一般而言,对手被真正确立的那一刻,故事也就进入了尾声,惩恶扬善、正义伸张的主题随之呈现。对手出现的时间或早或晚,如《复仇者联盟》的对手一开始就得到确立,而《八恶人》的对手则逐渐显形。但通常在主人公核心行动开始的那一刻,对手就基本确立了,因为核心行动的所有努力都指向对手。许多故事的对手往往以正义、善良、友好等美好品质的对立面出现。

(三)帮手

帮手是协助主人公完成目标的人物,可以是主人公的朋友、亲人、战友,也可以来自主人公的对立阵营,由帮凶转化而来。在《指环王》中,主人公弗罗多的帮手包括发小山姆、梅利和皮平、人类骑士和战士、矮人族、精灵、树族等等,当然还有充当“引路人”角色的灰袍巫师甘道夫。帮手数量根据困难的增加而增多,由此才最终战胜强大的魔族,完成销毁魔戒的使命。

有的故事中,帮手不仅与主人公“共有同一个欲望”且“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一荣皆荣,一损俱损”,而且对于核心行动的驱动力较大,导致难以将其与主人公区别开来。如电影《风声》演员阵营强大,黄晓明、周迅、李冰冰、王志文、张涵予等大牌云集,其中周迅、李冰冰、张涵予三位演员分别扮演了正面形象顾晓梦、李宁玉和吴志国。谁是主人公,谁是帮手呢?

李冰冰扮演的汪伪军机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姣好清秀、自持冷静、崇尚自由,她不是地下共产党员“老枪”或者“老鬼”,也没有执行特殊的任务,所以很明显,她只是这个特殊任务的见证者,不是主人公。周迅扮演的汪伪军机处译电科科员顾晓梦、张涵予扮演的汪伪军事参谋部部长吴志国,分别是中共地下组织成员“老鬼”和“老枪”,他们谁是主人公?当然,我们可以说顾晓梦和吴志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在危急关头,为了革命事业争相牺牲自己、掩护战友,共同执行了一个“苦肉计”,从而挽救组织于危亡,但是从叙事层面来看,吴志国作为参与者和见证者,从自己的视角还原了行动的全部细节,并将重点落在顾晓梦身上。同时,这个故事的核心行动是“自我牺牲”,虽然吴志国也想争取发动和执行这个行动的权利,但最终还是由顾晓梦完成了。也就是说,吴志国的自我牺牲行动并未实现,而且他的牺牲行动其实也在顾晓梦的行动计划之中,无论是他以“死尸”的方式被抬出裘庄进而借机发出“信息是假,行动取消”的情报,还是这个计划失败而启动备案,顾晓梦都做了充分考虑。

因此,我们可以说《风声》是一个劫后重生的革命者深情缅怀另一个革命者的故事,主人公是顾晓梦,而吴志国则是事件的经历者、见证者,也是主人公最重要的帮手。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吴志国的选择和行动也一并得以展示,其正面形象借此树立起来,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

当然,这两个革命者的事迹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是无从得知的,一是他们从事的是地下工作,二是这次的行动高度机密,甚至骗过了最狡猾的敌人,绝不可能被一般群众知晓,即使知晓,也极有可能因为个人立场,比如“革命群众”“反动派”“不理解革命者”,反而不能深刻理解他们行动的难度和牺牲的意义。但李宁玉作为汪伪机构的正直之人,扮演了一个不偏不倚的中立角色,可以更好地观察、理解和感悟这次行动和这些地下工作者——尽管他们是她的“敌人”。从故事逻辑上说,只有她这样的身份,才有可能同时接触“老枪”和“老鬼”,全程见证和参与这次行动,从而与吴志国共同讲出这个故事,并保证故事的正面意义。虽然她不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谈不上是有力的帮手,但功能不可或缺。

(四)帮凶

帮凶是协助对手阻碍主人公行动的人物。跟对手一样,帮凶也并非全是道德上的坏人、凶手,很多时候也是正常人,甚至出自善意,但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站在了主人公的对立面。

帮凶在功能上同样用于考验主人公的能力、智慧、品行等,在相应方面为主人公带来阻力,以特殊方式帮助主人公成长。帮凶和帮手的功能是固定的,但他们的身份可以相互转化,帮手有可能成为帮凶,而帮凶也可以成为帮手,更多的时候是后者。这一方面出自“好人好报”“得道多助”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是通过力量的此消彼长增强主人公战胜对手的砝码。一般而言,当主人公的帮手数量超过对手的帮凶数量之后,取胜的机会就会到来。比如鬼脚七倒戈后,黄飞鸿有了阿宽和鬼脚七两个帮手,打破了之前黄飞鸿、阿宽对战赵天霸、鬼脚七的平衡,狮王争霸的胜局自不必说(《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护戒小分队得到树人王者树胡、幽灵、刚铎王国等的支持后,力量大增,正义联盟开始向魔多发起进攻,弗罗多销毁魔戒的契机也就到来了(《指环王》)。

(五)摇摆人

如果一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且核心行动也发生在他们三人之间,根据一般故事的人物结构,他们似乎凑不齐一个动态方程式,在这种情况下势必有一人成为摇摆人,身兼二职。也就是说,这个人必须一会儿充当主人公的帮手,一会儿充当对手的帮凶,直到主人公实现目标,他的身份任务方可完成,如《人再囧途之泰囧》中,主人公徐朗与对手高博旗鼓相当,因此需要有人介入,打破这个平衡,并制造新的动态平衡,这个人就是王宝宝。

(六)随机人物

这类人物只起到激活故事、激化矛盾等具体作用,无须过多强调性格和形象,比如《一九四二》中打死东家儿子的那个灾民,《活着》中不给医生饭吃的红卫兵等。他们具体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并改变事件走向。

二、故事人物关系

故事中的人物不会单独出现,也不会脱离行动和事件而存在。成为对手的前提不是一个人臭名昭著、恶贯满盈,有时候亲人、朋友或者其他良善之人也可能成为对手,但这些只是可能性,只有与主人公的意愿和行动构成对抗,才真正成为对手。没有主人公,就没有对手。同理,没有主人公,也就没有帮手、帮凶以及摇摆人等等。他们之间构成了这样的关系:

主人公+帮手+(摇摆人)vs.对手+帮凶+(摇摆人)

在核心行动开始时,主人公+帮手+(摇摆人)的力量总体小于对手+帮凶+(摇摆人)。如果主人公阵营的账面力量大于对手阵营,一般会由自身的“失误”或对方的“阴谋”等,重新让这个平衡回到常态。主人公自身力量增强、帮手增加、摇摆人倾斜助力,或尤其是帮凶的“弃暗投明”,使主人公阵营的力量整体大于对手阵营时,解决问题的时机就到了,故事也差不多进入尾声了。

三、故事人物功能

主人公的理想是多快好省、一步到位地实现目标。但这恰恰是故事设计者想要避免的,过早地让主人公实现目标,就失去了展示主人公能力、品行、性格、人性等各方面特点的机会,因此一定不能让主人公在交代以上信息之前就结束行动。人物行动目标与故事设计目标是两个层面的事,它们刚好处于错位和动态平衡状态,而人物关系设计服务于这个状态。

设置主人公并给其配备相应的素养,比如强大的欲望、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合理的诉求等,是为了展开持续的行动,进而创造事件。主人公的行动自动创造了对手(换句话说,如果主人公的行动完全不触及他人利益、不遭到他人反对,反而非常奇怪。遭到反对是正常的,关键反对者就是对手),而对手一定要比主人公强大,因为不能让主人公轻易实现目标,早早结束故事,而是要通过“越努力,越糟糕”的方式和“遭遇困难-陷入困境-坠入绝境”的线路,将主人公逼入极端情境,使其暴露全部个人信息,进而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考验人性的限度。为了打造绝境,故事设计者配置了对手和帮凶;为了帮助主人公走出绝境,又配置了帮手和摇摆人,这是一个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说,故事设计者就是一个裁判,挑起双方人物争斗的同时也要保持攻守平衡。这几乎就是一个“黑幕”,竞赛结局已定,观众/读者却浑然不知。这个竞赛要逼真,就一定要让故事设计遵循生活逻辑、情感逻辑、文化逻辑或者哲学逻辑的任一种,保持内部一致性。

从创作动机来说,电影故事设计的目的是展示编剧和导演的世界观、价值观,表达其对生活、爱情、友情、亲情、未来等诸方面的信念。他所表达的当然是他自己相信的,但是让观众相信并接受才是终极目的。所有故事的设计,包括人物关系的设计,都是为了打消观众可能的疑虑,解除他们的武装,在理性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以情动人。故事设计肯定是人为的,但最高目标是消除人为设计的痕迹。 UMo3N1uMOc20U+BabrfrR96HzmJP8EHj62DdJw6GiAmRslj569erqDra9eeGYa5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