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创伤与消极意象

心理障碍的产生过程的第一步是在早期创伤性经验影响下产生消极的意象。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意象对话关于心理障碍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在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或反复影响下,人的内心中会形成一些(概括性的)消极意象。这里所说的创伤性经验指一切对人心理有伤害的事件的经验。它大多来源于他人,极少来源于自然灾害事件。

社会因素是心理疾病的原因,这一点是各种模型都同意的。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本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是心理疾病的原因。人本主义者罗杰斯指出父母对儿童有条件的关心即“价值条件”是心理疾病的原因。这些都是正确的。从来源上看,社会中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心理的因素是通过家庭影响到个人的,家庭中的一些不良影响是更直接的原因。

不仅是单次的巨大创伤,还包括那些看起来也许并不严重,甚至在别人看来不算什么创伤的小事情,因为这些小事情对当事人的伤害也许并不比一个大事件小,更何况很多这样的日常创伤是多次重复的。举一个极为简单的例子,一个儿童有一个疏远他的父亲,当他希望父亲能关注他的时候,父亲却带着厌烦的情绪说:“我忙着呢。”这样的创伤看起来似乎很小,但如果考虑到这个儿童也许每天会遇到10次这样的场景,到他七岁的时候,已经反复经历了两万多次这样的创伤了,那么这样的小创伤带来的影响大大超出一次强烈的创伤性事件也就不奇怪了。

甚至有一些表面上不是创伤性的经验实际上却是创伤性的。例如,父母对儿童溺爱,一切听儿童的,实际上也是创伤性的经验。因为这使得儿童产生一种感受(儿童不能用语言表达),如果我们用语言表达的话,是不安全感,即“如果他们连我耍赖都没有办法对付,那么他们是无能的,不能保护我”。在心理治疗中,回忆童年时也确实有很多人这样说过。

意象对话理论认为,原始精神机构时时都在运作,并用意象去进行认知,因此在遇到创伤性事件并引起消极感受时,内心就会形成一个消极意象,象征着当时他的内心感受和他对这个遭遇的认识,是心中深层的基本的认知图式。意象对话实践中有很多能说明这一点的例证。例如被父亲疏远的儿童也许会产生一个意象:“我敲父亲的门,但是他把门关上了,而我恐惧地自己待在门外。”这个意象并不是当时发生的事件,但却表达了当时他实际的心理感受,因此可以说是他处境的象征。

心理障碍产生的第一步往往发生在生命早期,那时形象思维占据着比逻辑思维更主要的地位,所以创伤性经验引起的是当时的主要符号系统——意象的异常。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人对待情绪的经验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思维,而是用情绪的符号——意象去把握。皮亚杰指出,当儿童内心存在无意识的冲突时,如性兴趣、防止忧虑和恐怖、防止被攻击、防止与攻击者在一起、因害怕冒险或争夺而畏缩,他就会“需要一个更直接的象征作用” 。皮亚杰是在分析象征游戏时这样说的,象征游戏是意象活动的表现之一,但也适合其他意象活动。

如果多次遇到相似的情境,产生的消极意象就会越来越概括化,不仅仅是某一次经历的象征,更象征着他心目中的世界、人生、自我处境和自我现实等(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基本是美好的,或者虽然遇到了创伤性事件却获得了较好的解决,那么他就会形成一个概括化的积极意象。有积极意象的人心理往往比较健康,所以不是我们这里的关注中心)。

对于这个概括性的消极(或积极)意象,个体往往是没有意识的,但是它却存在于潜意识中,并且时时对个体产生影响。有些人会多次做同样的梦,或者梦虽然有些变化,但在他的梦中常常出现同样的主题、同样的人物或者同样的困境,这些梦反映的就是他的这个概括性的心理意象。也有一些人会在白天的想象中,常常想象同样的场景,这也往往是这个潜在的概括性的心理意象的反映。有些人在成年后,也许会用比喻性的语言总结他的人生观,这些总结也往往是内心的心理意象的反映。例如,我以前认识的一位朋友,他的口头禅就是:“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对他来说,“战场”的形象就是他最概括性的心理意象,反映着他对人生最基本的看法。

如果个体内心最概括性的意象是一个消极意象,那么在他眼中的世界、人生和自我图景中永远都有一个消极的背景图像,这也就是日常语言中所说的“有色眼镜”。他看任何事物的时候,这个基本的意象都会成为他看事物的背景、参考和坐标系。例如,把世界看作战场的那位朋友,在遇到任何人时,他都先去把对方假设为“敌手”,并且总是从“战斗力大小”的角度去评估一个人,只有对很少的几个人,他才当作“同盟军”。这样,他的生活就总是充满着威胁和压力,他很难让自己放松下来,更难让自己去爱一个人。他的消极意象为他眼中的世界涂抹了一层烈火一样鲜红的底色,以致他不能从其他角度来看人生。这样的概括性的意象使得他对人、对事件、对世界的认知容易产生某种偏差,把什么都看作战斗。概括性的消极意象带来了认知歪曲,也因而会带来适应困难——因为看不清这个世界,当然也难以很好地适应世界。不是外在事件,而是人通过意象原型的过滤而看到的事件引发情绪和行为。有消极意象原型的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歪曲的、消极的,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问题的,因此会产生消极情绪和不适当行为。这里说的“不适当行为”是外界对他们的评价,而对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并不认为不适当。例如这个朋友长期处于强烈的焦虑状态中,攻击性强并且人际关系不好。但是在他眼中,他的做法是很自然的,因为身处战场的他觉得不攻击别人自己就会灭亡。我认为任何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他们都因过去的创伤而形成了概括性消极意象,而这个意象也在歪曲着他对世界的认知,使他眼中的“现实”不美好,从而引起了他们自己的困扰甚至心理障碍。

当然,我们内心中的各个意象的概括性是有所不同的,有的意象概括性较高,反映了个体对自我、世界、人生和他人最基本的看法或信念;有的意象概括性相对低一点,只反映了对一部分问题的看法和信念;还有的意象概括性很低,只反映了他对一时一事的感受和看法(在我的博士论文中,曾经把概括性最高的意象称为“意象原型”,以便区分它们与其他概括性低的意象。不过,这里所说的“原型”一词又容易与荣格所说的“原型”相混淆,荣格所说的原型是先天遗传的,而我所说的是后天形成的,两者并不相同。因此,在本书中为了避免混淆,就不用“意象原型”这个术语了)。概括性越高的意象,对个体的心理影响越大越持久。 AZn+dyxe1rpjUg0N/98/cnSfnxyL1OxPECxNZOK7GetM1ELvlfqXHi//tzOgOZ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