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表达和应对

现实生活中,没有谁的基本信念能是完全好的,因为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婴儿的生活也是如此。也没有谁的基本信念是全坏的,因为基本信念全坏的话,通常这个婴儿就不会有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了,他可能就会夭折。所以,人们的基本信念只是偏于积极或偏于消极的区别。

如果基本信念是偏于积极的,人是更满足的,他就会在内心中有一个轻松状态。他现在的生活就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只要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表达性的行为”。

一个为爱而生的人,如果在婴儿期得到了足够的爱,于是她的信念(我们替她用文字表达,她自己只有一种感受而已)就是“我爱父母家人,父母家人也爱我,世界是充满了爱的”。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什么缺乏,也不需要去扭转什么。她只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好。一个为爱而生的人,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对别人表达自己的爱,比如给父母做一个小礼物,对他们笑拥抱他们等。她做这些事情,都是发自真心,没有任何功利,也没有任何算计。

这种真心真意的爱,最能感动她身边的人,只要身边的人心理正常不变态,谁会不喜欢这样的一个孩子呢?于是大家也会很爱她。大家的爱,让她更加爱大家,于是她就这样在爱中度过了一生,幸福而美满。她一生都在“做自己”。

一个为成就而生的人,如果家里支持他,让他有发挥的机会。他就会尝试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这个过程让他很快乐。当他后来成了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成就斐然。大家赞许他,说他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而他不求回报,他实际上不过是在做自己而已,贡献都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

为体验而生,或为证明而生的人,如果基本信念很好,也可以做自己并且很幸福。遗憾的是,世界上能这样从小就做自己的人实在太少了。

如果一个人的基本信念中,有较多消极的部分,那么他就容易走上另一种人生道路。

他们试图用某种应对来改变自己的境遇和消极的信念。

有的人用讨好的方式来应对,试图让父母或其他人爱上自己。有的人反抗父母,试图让自己突破限制,能自由地去做事情。应对行为,本身并不是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是他们喜欢的事情,而只是他们为了改变境遇而做的事情。他们希望这些事情能改变父母的态度,从而给自己带来一个更好的境遇。如果女孩子感觉因自己的性别而被歧视,她就会把自己变得“像一个男孩子”。一个人的最初最主要的应对,叫作基本应对。

当一个人在做应对行为的时候,他不是在做自己,所以这个事情本身并不给他带来享受。这个事情是功利性的,所以他会希望看到效果,如果效果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白干了”。

应对行为,让自己不再是真正自我的样子,而是形成了一个假的自我。很多其他心理流派也都指出,假自我代替真自我,是绝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根源。

应对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效果。讨好父母的孩子,父母对他们多多少少会更好一点。反抗父母的孩子,也会偶尔得到成功,并获得一点自由活动的机会。

但是,从根本上看,应对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应对中有一个逻辑悖论,那就是既然做事情以坏的信念为基础,所做的事情不可能证明好的结果。我相信我不被爱,所以我去讨好,如果我讨好了父母对我还是不好,那证明我果然不被爱。如果我讨好后父母对我好了,那证明这个虚假的“讨好的我”被爱了,虚假的我被爱也就证明真实的我不被爱。所以不管是哪种结果,都证明了真实的我并不被爱。“讨好”这个行为,虽然能暂时带来一些马马虎虎的好感受,但是从根本上看,它不仅没有改变基本信念,反而恰恰证明了真实的我不被爱的基本信念。其他各种应对也都是如此。

应对,从短时看和从表面看,能给人带来一丝安慰,但是从根本上看和从长远看,却更加强化了原来的消极基本信念。理论上说,一个人不应当做这些应对。坚持做自己,将来会更有希望,但是对于一岁多的孩子来说,我们不可能指望他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坚持做自己。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应对,从而形成各式各样的人格。 i9wj7665muDSpgisuNI+ujcN+ApcuXjVIaxvREPxybZU/m0UzUUCsg9krjy3ez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