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会心、理解和传达

人们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号,而不是直接的心理经验。通常我们不可能直接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各种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心理经验,因此人们可以互相理解。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每个人使用符号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从大的不同来说,不同民族也许会有不同的语言文字,就算用同样的文字,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从小的不同来说,即使是同一民族,同样的小环境,每一个人的过去经历不同,对同样符号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

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理经验符号化后,表达给另一个人。另一个人看或者听到后,会按照自己的符号与心理经验的关系去体会。而结果是,这个人自以为知道对方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实际上这个人的感受和那个人的感受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所发现的问题,即人和人之间的根本性隔绝。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是孤独的。

但是,是不是正如我们能直接观照自己的心理经验一样,我们也可以直接观照别人的经验?我认为这是可能的,罗杰斯所说的“共情”就包含了这样的一个心理活动。罗杰斯对共情的解释是:“治疗师每时每刻体验到的情感和个人的意义正好就是当事人现在的体验,他似乎从当事人的‘内心’洞察到这些情感和意义,就如同他就是当事人一样,而且能够成功地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的当事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罗杰斯所说的共情至少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体验或洞察,另一个是传达。而这里的体验和洞察并不是通过任何推理、判断和猜测来得知当事人的感受,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更直接的方式“从当事人的内心洞察”。

有些心理学家已经提出,我们可以把共情的这两个阶段分开 。我认为我们不妨给这两个阶段各定义一个术语,第一个阶段称为“会心”,第二个阶段则称为“传达”。如果更精确地说,这中间还有一个阶段,就是心理治疗师对会心中感受到的心理经验的符号化过程,只有在有这个过程的基础上,他才能有所传达,因此,本书认为共情应当由三个基本过程组成:会心、理解和传达。

罗杰斯的共情并没有真正被心理治疗者普遍理解,有人以为共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角度去思考,还有人以为共情是想象当事人的感受。我认为这都不是共情。因为不论你多么设身处地,都不可能完全和当事人一样,他有很多你不可能知道的历史、价值观等,你不可能有“正好”和他一样的体验。而共情则可以“正好”和当事人一样的体验。在设身处地地思考对方的时候,不论你的了解和对方的真正思想多么近似,你总会有一种“隔了一层”的感觉,因为你毕竟不是他。但是在共情的时刻,却并没有这样的“隔了一层”的感觉——因此,在共情的时刻,实际上我们可以打破存在主义心理学误以为不能突破的人的基本孤独感。很多心理治疗者不理解共情,并不是因为智力的问题,而是他们还没有机会体验到共情的存在。

共情,或者说共情中的会心阶段,人和人之间有一种直接的心理经验的交流,而并不是通过任何语言、形象和动作交流。正是这个交流把人和人的心联系在一起。熟知这种交流的东方人把这个方法叫作“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爱她吗——论爱情的相对性

电影《大话西游》中有一个被看作经典的镜头:紫霞仙子爱着男主人公至尊宝,但是至尊宝是“有老婆的”,而且也不愿意和紫霞恋爱,紫霞一怒之下把剑指向了至尊宝的咽喉。在这个危急的情况下,至尊宝说了一段充满感情的骗人的话,说自己是爱着紫霞的。紫霞感动之下,不但不杀至尊宝,更决定为至尊宝去冒险寻回他需要的月光宝盒。

过了一段时间后,至尊宝因缘巧合遇到了“未来的老婆”白晶晶。在临近结婚的时候,他却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正爱的人是紫霞,但是却为时已晚。在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又一次重复了以前骗紫霞时候的那一段话,但是这一次他却相信自己是真的爱她了。

如果我们更认真地看,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在至尊宝“欺骗”紫霞的时候,实际上他的内心中或者说潜意识中,对紫霞已经有了感情。虽然他自己不承认这个感情的存在,更不承认这个感情就是爱情,但是它存在的迹象是非常明显的。正是借助这个感情的存在,他骗紫霞的时候,假话才有可能说得像真的一样。用我的“子人格”理论去说,就是至尊宝有一个“子人格”对紫霞有很真的感情,而另一个占主导的想欺骗紫霞的子人格正是借助这个有真情的子人格才有可能成功,这是一种“借真推假”的策略。

但是,能“借真推假”,说明有真存在。我们也可以说,那个对紫霞有感情的子人格也并不是白白受骗被利用的,他实际上也在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能表达对紫霞的感情。所以在“骗子”子人格“借真推假”的时候,另一个子人格却在“借假推真”。所以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紫霞受骗了,在某种意义上,她看到了至尊宝潜意识中对她的感情,而这是至尊宝自己意识中没有看到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至尊宝被自己欺骗了,他以为自己对紫霞没有多少感情,但是实际却恰恰相反。

那么,至尊宝爱紫霞吗?从他自己意识中看,不爱。而从他自己潜意识中的表现看,有感情。从紫霞的意识中看,爱。而紫霞潜意识中也并不是不知道,他不爱。哪一个是“真理”呢?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先要确定的是,至尊宝潜意识中的那个感情,是不是爱情,这就需要我们先确定:什么是爱情?

我不打算把关于什么是爱情的种种说法一一罗列出来,那将会是一个非常烦琐的任务。我只说一个人们都会承认的现实,那就是对于什么是爱情,这个世界上实际并没有所有人都同意的定义,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爱情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爱情并没有一个实体,它不是一座人人都能看见的房子,也不是一座山或者一条河流,爱情是人们对自己心中的某种感情的称呼。什么样的感情应该叫作爱情,大家的看法是不同的。而且,他们也很难建立对爱情的共同定义。对山、河、房子是比较容易建立基本一致的定义的,我们大家看到山、河和房子的时候,我们的知觉大致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有这样的知觉时,外界的那个东西就是山、河或者房子。但是,每个人的感情世界一般只有自己能感受到,别人往往并不能直接感受到(除了与他心通的人),所以当我说我现在这个感情就是爱情的时候,别人并不知道我现在的感情是什么样子的,因此,也不能用他的感情和我的感情做直接的对照。因此,我们建立的“爱情”概念,都是对自己的某种感情的设定,是在自己有某种感情的时候,对自己说“这就是爱情”,而我们不同的人之间,同样说爱情时,所指的内心感情却可能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爱情并没有一个实体,它只是我们对某种内心感受或者感情所加以定义的产物。有的人说,我爱某某,实际上是因为某某有钱、有地位或者有名望。在其他人看来,这不能叫作爱情。有的人所说的爱情主要是一种性冲动或者性冲动的变种(弗洛伊德就认为,爱情是性的欲望未能充分满足所造成的),虽然性的力量是爱情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分,但是也有人不承认这就是爱情的全部。有的人的爱情主要是一种友好和相互依恋,而另外的人也许把爱情当作非常刺激的一种游戏……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既然这个词使用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没有一个爱情的定义可以得到一致赞同,甚至没有大致相同的意见。如果有大致相同的意见,我们就有理由把那个相同的意见采纳为爱情的定义。但是既然没有,我们就必须承认“爱情”这个词没有公认的定义。

一个群体也许会对爱情有大致相同的定义,这种情况下,对这个群体来说,什么是爱情就有了一个标准。比如,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中,可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爱情观。或者,作为心理学家,我们也可以把某种情感定义为爱情,如果得到了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同意,这个定义也可以大致用作爱情的标准。因此,什么是爱情?回答应当是:被某一群体定义或者说认定为爱情的那些情感就是爱情。

即使只有小范围的公认,当爱情有了一个定义后,问题就又回到了怎么确定它是否存在之上。某种感情被一个群体定义为爱情,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他身上是不是有某种感情,这个感情是不是大家叫作爱情的那一种,这同样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发现了有某种感情,又认定这种感情就是大家叫作爱情的那一种,才是有了爱情。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爱情”的产生,一是要有一个作为认定目标的感情存在;二是要有一个“认定”过程存在。一般人容易有的错误想法是,以为只要有第一个“感情”的存在,就有爱情存在了,后一个“认定”过程只是对一个客观存在的“爱情”的认识过程而已。如果我们有哲学头脑,就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在自己和别的任何人都没有发现有某种感情存在于某人身上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个感情存在。即使他自己或者别人发现了有一个感情存在,在它没有被“认定”为爱情时,固然这个感情存在,它也并不是爱情。爱情是一个认定的产物,而不是客观的事物。

至尊宝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紫霞有感情,那么这个潜意识中的感情是不是“爱情”呢?在至尊宝没有发现自己有感情的时候,这个问题对他是无意义的。

如果这个感情他自己虽然不知道,但是在他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人(包括紫霞)的眼中,这个感情存在而且符合大家公认的对爱情的定义,大家就可以说“至尊宝有爱情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是应该叫作真理呢?对这些有一致意见的人来说,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一种不需要认定就能存在的爱情。因为,这个时候至尊宝虽然没有进行认定,但是其他人做了认定,所以对这些进行了认定的人来说,至尊宝的爱情是存在的;至尊宝没有做认定,对他来说,这个爱情就不存在。

如果有人说,虽然紫霞和其他人都认为至尊宝对紫霞有爱情,但是我从第三者的角度看,那个感情实际上的确不是爱情,而是友谊或者依赖。那么,我们并不能说这个人的观点就是“客观”的,因为他也不过是一个人。我们只能说,对这个人来说,至尊宝对紫霞没有爱情。

如果这个感情他自己发现了,但是不认为是爱情,只认为是友谊、是内疚、是欣赏或者是其他什么感情,那么对他来说,这个感情也不是爱情。电影中,在发现了有感情的时候,至尊宝一开始也不认为那是爱情,而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欺骗了对方的“内疚”感而已。那么,这时候至尊宝是不是已经爱上了紫霞呢?紫霞认为是,至尊宝认为不是,其他人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没有一个人有特权说他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因而没有一种观点是“客观真理”。我们应该说,从认为是的那些人的视角看,至尊宝是爱着紫霞的,从认为不是的那些人的视角看,至尊宝没有爱。不同的视角、对爱情的不同定义和对至尊宝不同的了解下,结论就因人而异。在认识论的角度上,我们没有理由说哪个是“更正确的”,因为除了这些不同的人的视角外,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正确的视角。而且,在没有认定过程的时候,爱情就不可能存在。如果我们说,在谁(包括所有当事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有爱情存在,这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话,谁都没有看到的时候,你没有根据说有任何事物存在。

物理学曾经有一个阶段,人们以为世界上存在“绝对静止”的点,可以用这个静止的地方作为参考系,就能知道哪些东西是运动的。最早,人们以为大地是绝对静止的,后来发现大地不是静止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太阳也不是静止的,它也在转动。物理学家也曾经假设宇宙有一个绝对静止的“以太”,但是后来发现以太也并不存在。因此,一个物体是否静止,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在不同的参考系,我们对一个物体是不是静止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在茫茫宇宙中,两个宇航员相对运动。每个宇航员都可以把自己说成静止的,而把对方说成运动的。这两个观点并不是说一个是真理而另一个是谬误,实际上真理是取决于参考系的。在宇航员A的参考系中,A看到的是一个真理,而宇航员B看到的是一个同等有效的不同的真理。

在心理学中,人们还隐约有物理学中早被放弃的错误想法,似乎有一个“客观”真理存在。实际上,客观真理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在不同心理参考系中看到的真理。至尊宝对紫霞的爱情是不是存在?在不同参考系中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真理。

有趣的是,感情也并不是一个确定不变的实体。它所具有的心理能量是不变的,但是这个能量可以转变为不同的形式。而我们的认知过程可以改变感情的形式。正如沙赫特在实验中发现,当一个人注射了肾上腺素的时候,如果他和一群快乐的人在一起,他就会比别人更快乐;而如果他和愤怒的人在一起,他就会比别人更愤怒——肾上腺素唤起了心理能量,使得他一定会有更强的感情,而这个感情将是快乐还是愤怒,则会受到他对自己“应该”是什么情绪的认知的影响。

定义“这就是爱情”,对内心的感情和感受也是有影响的。它造成了一个人此时心中的那些感情和过去听到过的“爱情”相互作用,和自己关于爱情的认知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当你把此时心中的某些感情“认同”于“爱情”时,这些感情就会和过去关于爱情的一个知识、感情和行为相互作用,而产生转化,转化为更像这个人自己心目中的爱情。“这是爱情”是一个咒语,把“这个”和“爱情”说成是一样的,于是“这个”就会变成了“爱情”的形式。也许,至尊宝对紫霞的感情原来真的只是内疚、怜悯、友爱或者其他什么感情,但是,在他突然认定说“原来我是爱她的”这个瞬间,这些感情就都开始转变,转变成他心目中的爱情。

还有一个问题,至尊宝和紫霞没有遇到,但是也值得去分析。一对恋人分手了,女子(或者男子)伤心之余,产生了一个想法“他也许根本就没有爱过我”。在他们没有分手的时候,这个女子并不是这样想的,她那时相信对方很爱她,而他也相信自己爱她。按照我们前述的标准,当时的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现在不同了,因为女孩子不仅相信他现在不爱自己,也认为他原来的感情也不是爱情。他过去的种种基于感情的行动,在过去她说成是爱情的表现,而现在她却有了新的解释——那些只是性欲,或者是友情,或者只是一种寂寞时的感情游戏。对她来说,过去的那些到底是不是爱呢?假如他们没有分手,她当然说那些是爱情。而在分手后,她就说不是——虽然过去的事情和感情都是一模一样的,说法却有两种。

有人会说,过去的当然是爱情。只不过现在她不承认了而已。这个看法是有问题的,爱情本来就是一个认定的产物,现在她认定过去的那些感情不是爱情,外人凭什么说是呢?如果我们同意说,这不是爱情,过去它明明是爱情啊。

对这个佯谬,解决的方法实际上很简单:在过去她认为是的时候,它就是爱情;现在她认为不是了,则它就不是了。就像火车外的一个人,虽然一直坐在那里。火车上的人,原来看他是静止的,后来火车一开动,火车上的人就看他是运动的了。如果我们把火车作为参考系,虽然那个人没有变化,但是火车上看他的运动状态就是变化了。过去那个时段的对方的那种感情,虽然就是那个样子的,但是女子换了参考系,得到的结论当然不同。

我们可以用一个假设来进一步说明,过去的某个时候,那个男子说他爱她。假设她心中有两个灵魂,灵魂1认为他的确爱自己,灵魂2认为他并不是真爱。那么,我们只能说,从灵魂1的参考系看有爱,从灵魂2的参考系看没有。当时的她就是灵魂1,灵魂2没有说话,而现在的她是灵魂2,那么事情就是这样——灵魂1认为有爱,灵魂2认为没有。

如果在现在,灵魂2说话,灵魂1也说话了。灵魂1说:过去他还是爱我的。那么,过去他是不是爱她就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不爱,另一个是爱。我们也没有办法说这个是对,那个是错。“过去他到底是不是爱过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答案取决于我们问的是谁,是灵魂1、灵魂2还是作为第三者的心理学家,谁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思考这些问题,除了理论上的意义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了解这个道理,可以避免心理学家的专断。心理学家不要因为自己认为对方之间的感情是爱情或者不是爱情,就强迫或者隐蔽地诱导来访者接受心理学家自己的观点,更不能因为对方不接受就暗地生气;因为你的观点,也许只是你在你的参考系中得出的结论,本来就不适合对方,对方的抗拒实际上是有道理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只是我们要在了解对方的参考系,对方心目中的真理,对方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改变她的观点的情况下去工作。哲理上的通透才能带来真正的接纳。 M5UrL3pY2D9YzAG0DOGTMUzD24T0aFcpxo2YPz1QZXBjq0Tp9et4XashoQK5Z5d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