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现代的治疗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治疗关注的不是要让来访者去满足社会对他的某种期待,或者是某种体制化,而是让他去选择一种适合他的、让他觉得心安的生活方式。只要他不伤及别人,他想怎样就怎样。如果他伤及别人,那就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个后果是不是他想要的,这也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伦理上的关注。因此,所谓的治疗是让彼此心安,既安自己的心,也安别人的心。它不是一种夸张的改变,而是一种静悄悄的、对于治疗取向的改变,就如吴宓所言:“观其全,知其通,取其宜。”“观其全,知其通”就是更加多元地去看来访者的人生,去看他怎样做能行。“取其宜”就是知道怎样做对他来说是最恰当的。既然对他来说是最恰当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推广性。那么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好用,也可能是不好用。所以每一次咨询的结果都是唯一的、全新的。如此你还会倦怠吗?你还会觉得是在重复某些东西吗?肯定不会!因此,后现代的这些东西会让心理咨询成为一件特别有创造性的事情。

答疑部分

问题1: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是一念之转,还是需要训练?平时生活中可以有哪些训练方式?

其实你把后现代的思维方式称为一念之转也行,因为它确实是一种特殊的用心方法。你要把它叫作修炼或者修行,它可以是一种用心的方法,就是你如何来用你的心。至于在平常生活当中怎么来练习,其实每一天我们都会用到这三种思维方式——权威式的、论证式的和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在一天当中有时你比较专制,就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是前现代;有时你和对方说明要论证,这就是现代;有时你能够容忍别人对你的误会、多元的解释,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别人,这时就是后现代思维。也就是说,你允许差异性的存在。

后现代有一个很简短的归纳,叫作“去中心,扬边缘”。现代性就有点“趋中化”,就是趋于中间;后现代是“去中心化”,不那么趋中,不强调一定要趋中。这很重要。后现代的这种所谓伦理的关注,其实就是一种彼此之间的容忍、包容,也是一种同理。

因此,我们平时应做的第一个练习就是去观察,你在什么时候、对谁、在哪些事情上会用那种比较专制的方式。当你用心去观察的时候,慢慢地你就不会被这些习气或习惯控制。有时我们会对那些特别在意的事,使用一种“前现代”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零容忍,特别在意“原则性问题”。对于我们不太在意的东西,我们会使用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我们是在慢慢提升人们在对自己很在意的这些方面使用后现代思维方式的能力。有些时候这恰恰是因为我们很在意,结果却没有使用一种“有智慧”的思维方式,这是因为我们太在意了,这种在意会让我们放不下。正所谓“若不撇开终为苦,各能捺住即成名”。你撇不开,你就抽离不出来,“各”字把“捺”那个笔画去掉就成了“名”字,不要被一些习惯、观念、别人的评价牵着走,那只会让你没有办法用一种包容的、后现代的、多元的方式去看自己和别人。平时我们在分析别人的事时常常说得头头是道,但一遇到自己的事情就懵了,这是因为我们的在意、我们的情绪会让我们无法动用我们原本就有的某些智慧。所以叙事疗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让我们动用那些我们本来就有的智慧,就是“成人之美”。

至于现代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太需要训练的,因为我们天天都在用,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会觉得自己是客观的、理性的,像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尤其觉得自己很理性。我曾经在某科研机构给一些博士后做讲座,讲爱情和婚姻问题。有一位博士后跟我讲现在的女性心理都不正常。他是离异的,离异前他经常和他的前妻吵架,为了彼此冷静一下,他们分开各自冷静了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再坐下来谈。结果,一个月后,他说:“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发现还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然后他的太太说:“这点你说得对,经过这一个月的思考我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觉得很有意思,这还需要经过一个月的认真论证吗?我经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就是在和别人争论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然后你总会找到一些证明自己是对的依据。

问题2:如果简单理解的话,“前现代崇拜权威,现代崇拜制度,后现代关于伦理体系”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更关注个体生命的现状真实呈现的由来?相对来说,后现代开始尊重生命的不同和生命成长的进度,是吗?

刚才这位学员概括得非常好!的确如此。因为前现代确实是非常强调神权、君权、父权、堂主、户主……它里面有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所以好像人们不敢发出不同的声音,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现代主义允许人们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是它不允许发出不同于主流的声音,也就是不允许你的观点和大部分人不一致,因为大部分人的观点是被制度化的,它会被通过法律、规章或者医学的操作规程等固定下来,所以制度可以凌驾于一切之上。

后现代的思维方式确实更加关注怎么做是合适的,而不是怎么做是对的,对和合适是两码事,这个世界不是按照对错来运作的,而是按照合适来运作的。

我觉得这个总结还是挺到位的。

后现代比较尊重生命的多元化发展,尊重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它让我们有各自不同的活法,培养对于差异的一种包容。其实在现代主义里就存在这样的苗头,比如美国到处推广它的价值体系,它的价值体系里有一套强调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之类的体系,但是它在讲“文化”这个词的时候自然地延伸到差异,那么它就会通过保护来强调、分化文化之间的差别。这点和中国的“大同思想”不一样,中国的“大同”是保护了差别的大同,而美国文化的多元性通过强调文化的差异来突出美国主流文化的优越感,所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我倒是觉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包涵了许多后现代的苗头,就是求同存异,就是“大同”的思维。 MdlGXd6am6kvmY5ir4tctSH7YOW80FT+kcsBCv/5cZLN/VWO387+mRHQbShFzW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