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讲
解题策略

考生之所以很难在逻辑测试中获得高分,其主要原因是对这种试题的出题形式不够熟悉,遇到问题不知从何处着手。因此,考生很有必要了解逻辑推理题目的命题、解题的思维和原则,从而在备考和应试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推理方向

逻辑考题从文本上看有三个部分:题干(原文)陈述、问题陈述和选项陈述,对这三个部分的充分理解是做好逻辑题的前提。

逻辑考题从解题思路上可分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推理方向,其本质特征的区分在于问题陈述。

(一)自下而上

一个论证的要素有三个:前提(理由或根据)、结论(主张、论题或论点)和支持关系。一个论证的推理过程,就是指前提到结论的思维变迁。

“自下而上”的推理的考题,题干是个论证关系。这类题考查的是选项与题干前提、结论的关系,也就是要把下面的选项分别拿到上面的题干中去,与题干中的前提结合起来,看能否满足问题要求的对题干结论所起到的作用,答案一定是满足问题要求的选项。

识别“自下而上”推理的标志在于问题中有类似“如果以下选项为真……那么……”这类的陈述。

这类题的题干是由一个“有待评价的论证”组成的,也就是从前提到结论的这个推理是否能成立是不确定的,需要对它进行评价。

假设、支持、削弱、评价等题型的解题思路是“自下而上”,即这四类题型都是让考生从下面寻求一个选项放到上面题干中去,考查其对题干论证关系所起到的评价作用,该选项是否满足问题要求所起的作用。由于题干论证的成立还有赖于一些隐含假设,因此根据不同的问题目的而对隐含假设起到一定的作用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下图表达了这四类题的主要解题思路:

逻辑考查的是选项与题干前提、结论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问题目的,确定不同的解题方向:

问假设,则考虑使结论成立需要什么,哪一个是使其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找假设则基于原论证方向向前,即寻找能使论证成立的题干未陈述的前提。

问支持,就找一个选项说它可能对,即将答案放在论据(前提)和结论之间,对题干推理或者结论有支持作用就可以,所以既可非充分又可非必要。

问削弱,就找一个选项说它不一定对,即将答案放在论据(前提)和结论之间,对题干推理或者结论有驳斥作用就可以,所以也是既可非充分又可非必要。

问评价,就是要去寻找一个能对题干推理起到正反两方面作用的选项。

例1:

题干: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所以,猴子是香蕉。

问题:如果以下选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选项:猴子是猕猴桃。

该选项能满足问题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例2:

题干:人是有思想的,因此,大熊猫是有思想的。

问题:如果以下选项为真,能支持上述结论?

选项:①大熊猫是人;②大熊猫类似人。

以上两个选项都能满足问题的要求,而选项①比②更好,因此选项①是正确答案。

1 除了何东辉,4班所有的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西部地区。

上述结论可以从以下哪项中推出?

A. 除了何东辉,如果有人是来自西部地区的奖学金获得者,他一定是4班的学生。

B. 何东辉是唯一的来自西部地区的奖学金获得者。

C. 如果一个4班的学生是来自西部地区,只要他不是何东辉,他就是奖学金获得者。

D. 何东辉不是4班来自西部地区的奖学金获得者。

E. 除了获得奖学金的何东辉,如果有人是4班的学生,他一定来自西部地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给的是:除了何东辉,4班所有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西部地区。应该可以理解成:4班有人得到奖学金,有人没得到奖学金,而何东辉得到了。另外,何东辉不是来自西部,而其他奖学金获得者都是来自西部。

提出的问题是:上述结论可以从以下哪项中推出:

注意:本题要求选项推出题干,是自下而上的推理。

答案E给定的是:除了获得奖学金的何东辉,如果有人是4班的学生,他一定来自西部地区。既然这样,除了何东辉,4班其他所有学生都来自西部,因此4班其他所有获奖学金的同学也都来自西部。因此,E项真则题干真。

而题干真能推出D项真,反过来D项真推不出题干真。因此,D项不对。(选D的人是把推理方向搞反了)

2 可供收养的孩子数量比起想要收养的孩子数量要少得多。目前有200万对夫妇在排队等待收养孩子,但在1982年(我们最后所能查到的统计资料)只有大约5万个孩子被收养。

以下哪项陈述如果为真,则最能支持上述推论?

A. 想要收养孩子的夫妇的数目有相当程度的增长。

B. 寻求收养孩子的人往往要通过中介机构进行长期的访问和调查。

C. 今年被领养孩子的数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多。

D. 在一年中被收养孩子的数量基本上与同期可供被收养的孩子数量相等。

E. 那些寻求收养孩子的人一般来讲能够成为好父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所谓支持,就是把选项放入题干中,使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增大。

题干的关键信息涉及三个数量:想收养的孩子的数量、可供收养的孩子的数量、被收养的孩子的数量。

题干结论是:可供收养的孩子的数量<<想收养的孩子的数量。

论据是:被收养的孩子的数量=5万,想收养的孩子的数量=200万。

如果D项为真,即:被收养的孩子的数量=可供收养的孩子的数量,这样加上题干论据,就可以使“可供收养的孩子数量比起想要收养的孩子数量要少得多”这个推论成立。因此,该项为正确答案。

3 产品的价值由质量价格比决定。产品价值越高,其竞争位置越有利。所以,对于一个既定产品,可以通过提高其质量和降低其价格以增加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可能性,而不是让消费者去购买其对手的产品。

以下哪项如果正确,将最大限度地加强上述结论?

A. 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价格,但不改变产品的竞争力是可能的。

B. 在特定的消费者细分市场,一些高价格的品牌比低价格品牌产品更受欢迎。

C. 竞争性产品经常会诉求于不同的消费者细分市场。

D. 一个产品的竞争力可能受到广告和品牌忠诚度等因素的影响。

E. 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感受通常基于产品的实际质量。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结论:可以通过提高其质量和降低其价格以增加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可能性。

E项是题干论证所必需的假设,否则,如果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感受通常并不是基于产品的实际质量,而是被误导的主观感受(比如广告往往能影响人们对产品质量的印象),那么,即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消费者也不一定认知,也就不能增加产品价值从而提高竞争力。由于假设本身就是很强的支持,因此,E项为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均不妥。其中,A项本身是符合题干的,如果是自上而下的推论题,就应该选该项,但题目是自下而上的支持题,因此,该项对题干的论证起不到作用。

(二)自上而下

推论与假设、支持、削弱、评价题型的推理方向正好相反,其解题思路是“自上而下”,即假定我们所面临的题干陈述已经成立,让我们从题干陈述中推出结论或支持某个选项。

识别“自上而下”推理的标志在于问题中有类似“如果以上陈述为真,那么……”的陈述。

推论题从题干陈述的角度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题干是一段陈述,但没有结论,不直接构成论证。即这类题往往是一个省略结论的论证,题干提供若干前提(信息),要求推出具体结论。

另一类是,题干本身就是个论证,有前提和结论。这类题要求推出具体哪个选项,实际上答案就是题干论证的隐含假设。因为题干论证既然已经成立,那么其隐含假设也应该成立。

推论题从问题陈述的角度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要求推出结论。

另一类是,要求支持某个选项。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在题干陈述成立的前提下,哪个选项成立的可能性最大,该选项就是答案。

例1:

题干:人是有思想的,而且某古人类学家张三认为,大熊猫本质上也是一种人。

问题:如果张三的观点正确,可以推出下面哪个结论?

选项:大熊猫是有思想的。

虽然张三观点有误,但问题陈述假定了张三观点正确,因此该选项能满足问题的要求,是正确答案。

例2:

题干:人是有思想的,而大熊猫的头脑非常类似人。

问题:以上陈述能支持下面哪个结论?

选项:大熊猫是有思想的。

该选项虽然不能从题干陈述必然推出,但能满足问题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例3:

题干: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猴子是猕猴桃。

问题:从以上断定能合乎逻辑地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选项:猴子是香蕉。

虽然题干陈述不符合常识,但该选项能满足问题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1 合成材料的玻璃纤维,如石棉,在切割时会向空气中释放微小的纤维。众所周知,人们如果吸入了石棉纤维,他们的肺功能就会遭受伤害。一项对300名经常切割玻璃纤维的工厂工人的调查显示,平均而言,他们的肺活量仅是另一组不切割玻璃纤维的人的90%,这两组是具有可比性的。

上面的论述如果正确,最能支持下列哪项?

A. 工作中接触玻璃纤维的人很有可能也会接触石棉。

B. 玻璃纤维的纤维会损伤吸入它们的人的肺功能。

C. 玻璃纤维在切割时向空气中释放的纤维量与石棉在切割时向空气中释放的纤维量一样多。

D. 粗纤维不会损伤吸入它们的人的肺功能。

E. 如果不切割,玻璃纤维不会对工作中接触的人产生健康危险。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断定:人们吸入了玻璃纤维,他们的肺功能就会遭受伤害。

B项的内容恰好与这一断定相吻合,因此为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均超出题干范围,其中,E项易误选,可以作为上面题干论证的一个自下而上的支持项,但本题为自上而下的推论题,所以不对。

2 在农业发展初期,很少遇到昆虫问题。这一问题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大面积土地上仅种一种谷物,这样的种植方法为某些昆虫的猛增提供了有利条件。很明显,一种食麦昆虫在专种麦子的农田里比在其他农田里繁殖起来要快得多。

上述论断不能解释下列情况的是:

A. 一种由甲虫带来的疾病扫荡了某城市街道两旁的梧桐树。

B. 控制某一种类生物的栖息地的适宜面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格局。

C. 迁移到新地区的物种由于逃离了其天敌对它的控制而蓬勃发展起来。

D. 杨树的害虫在与其他树木掺杂混种的杨树林中的繁殖速度会受到限制。

E. 一种棉花害虫在专种棉花的农田里比在其他农田里繁殖更迅速。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题干断定:在大面积土地上仅种一种谷物的种植方法为某些昆虫的猛增提供了有利条件。

C项与题干断定不一致,不能被题干解释。其余选项都与题干的断定一致。

3 研究发现,人类利用婴儿和成人之间形态上的典型差异作为重要的行为线索,幼年的特征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许多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具有人类婴儿的特征,人们被这样的动物所吸引,把它们培养成宠物。

这一结论最适宜用来解释的现象是:

A. 某些对童年时代过分留恋的人会在穿衣打扮方面表现出明显幼稚化的倾向。

B. 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家庭后,老人们喜欢养宠物,寄托抚爱之情,打发寂寞时光。

C. 长期以来,迪斯尼的艺术家赋予温良可爱的卡通米老鼠越来越年轻化的外形。

D. 在生活方面被过度照顾的孩子,心理成长会受到一定影响,往往表现得比较脆弱。

E. 有些成年人放下烦琐的工作,穿上大号尿不湿和婴儿服装,享受婴儿所能享受到的特权。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要点是:幼年的特征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人们被具有人类婴儿的特征的动物所吸引,把它们培养成宠物。

由于许多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具有人类婴儿的特征,所以这些动物也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这也是一些老人喜欢养宠物的原因。显然,B项可以从题干合理地解释,故选B。

其余选项不妥,比如,A、D项没有涉及题干的要点,显然推不出;C项也有一定道理,但没有B项好。

二、推理模式

因果关系是指,某一现象或事件A发生,引起另一现象或事件B发生,A就是B的原因。

如果我们把先发生的(原因、论据、理由)记作A,后发生的(结果、主张)记作B,题目的推理模式主要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大模式。

(一)前因后果

前因后果模式也叫AB模式。

前提A是论据或原因,结论B是论点或结果。

这类因果论证结构是前因后果。

即从因到果的论证:题干描述某种现象或做法,并说明这种现象或做法可以获得某一结果。

隐含假设:这个原因或做法能够得到这个结果。

答案方向:

(1)A、B之间是否有联系

(2)方法是否可行

(3)除A之外是否有别的因素影响B

(4)直接针对B

1 科学家发现一种曾在美洲普遍栽培的经济作物比目前的主食作物,如大米和小麦含有更高的蛋白质成分。科学家宣称,推广这种作物,对那些人口稠密、人均卡路里和蛋白质摄入量均不足的国家是很有利的。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科学家的宣称产生质疑?

A. 这种作物的亩产量大大低于目前主食作物的亩产量。

B. 许多重要的食物,如西红柿,都原产于美洲。

C. 小麦蛋白质含量比大米高。

D. 这种作物的卡路里含量高于目前主食物的含量。

E. 只有二十种不同的作物提供了地球上主要的食物供应。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科学家观点:因为某种谷物营养价值高,所以能够解决营养缺乏国家的问题。

A项指出即使该谷物营养价值高,但是也会因为产量特别低而不能解决营养缺乏国家的问题,质疑了科学家的观点,为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均不妥,其中B、C、E项都是无关项,D项加强科学家的论述。

2 一种对偏头痛有明显疗效的新药正在推广。不过服用这种药可能加剧心脏病。但是只要心脏病患者在服用该药物时严格遵从医嘱,它的有害副作用完全可以避免。因此,关于这种药物副作用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上述论证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 药物有害副作用的产生都是因为患者在服用时没有严格遵从医嘱。

B. 有心脏病的偏头痛患者在服用上述新药时不会违背医嘱。

C. 大多数服用上述新药的偏头痛患者都有心脏病。

D. 上述新药有多种副作用,但其中最严重的是会加剧心脏病。

E. 上述新药将替代目前其他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结论:不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理由是:服药时严格遵从医嘱就完全可以避免副作用。

为使题干论证成立,显然必须假设B项(不会违背医嘱就是能够遵从医嘱),否则,如果有心脏病的偏头痛患者在服用上述新药时会违背医嘱,那么就应该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了。

A项是干扰项,其意思就是题干理由的重复,但由于假设是理由和结论的桥梁,故不是假设。

(二)前果后因

前果后因模式也叫BA模式。

前提B是论点或结果,结论A是论据或原因。

这类试题是因果解释结构,前果后因。

即从果到因的推理,往往由一个调查、记录、数据、研究、实验或现象等而得出一个解释性的结论。

论据是包括结果在内的现象B,论点则是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B的原因是A。

隐含假设:隐含假设多为A是唯一的原因或除了解释性的结论以外没有别的因素可以解释B。

答案方向:

把这个事实当作B,把这个原因解释当作A。

(1)原因和结果是否有本质联系?(B、A之间假设是否成立)

(2)这个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怎样?

支持:就是这原因导致结果,具体还可以表现为没有这个原因就没有这个结果。

反对:原因和结果无关,具体表现为有这个原因没有这个结果或者没有这个原因有这个结果。

(3)有没有别的原因来对上面的事实、现象、研究发现做出解释(A之外的其他原因)?

支持:没有别的原因解释上面的事实或现象。

反对:存在别的原因解释上面的事实或现象。

1 游隼的数目在20世纪50年代迅速下降,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空前的最低点。这种下降被科学家归因于乡村地区广泛使用的杀虫药DDT。

下列哪一个,假如正确,最支持科学家的主张?

A. DDT在重工业地区通常不使用。

B. 在1972年后DDT被禁止使用的时间里,游隼的数目已经稳定增加。

C. 游隼,不像其他的捕食性鸟类,放弃落出巢的鸟蛋,即使这些鸟蛋并没有损坏。

D. 欧椋鸟、家居麻雀等游隼所捕食的鸟类,在它们的栖息地未被DDT影响。

E. 其他的捕食性鸟类,像鱼鹰、秃鹰和棕色塘鹅,在发现游隼的相同区域被发现。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本题由“游隼数量快速下降”这一事实,得出一个解释性的结论:“DDT是原因”。

B项说明,DDT被禁用以后,游隼数量稳步增加,相当于“没有DDT,就没有游隼数量的下降”,这有利于说明使用DDT和游隼数量快速下降的因果关系,没有这个原因就没有这个结果,这就有效地支持了题干结论,为正确答案。

2 在有奥斯阕人(有人认为其是人类的祖先)遗骨的洞穴中发现了很多动物遗骨。从各种骨头出现的频率看,许多动物是死在别处后,只有身体的某些部分被带回了洞穴中。所以,能带回这么多猎物,奥斯阕人一定是很英勇的猎人。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最严重地削弱了上文结论?

A. 奥斯阕人有时在洞穴之间搬来搬去以寻找庇护,他们一生不只待在一个洞穴中。

B. 在洞穴中发现的奥斯阕人的遗骨是成年男女和少年的。

C. 在发现聚集了动物遗骨的洞穴中没有用火的证据。

D. 包括奥斯阕人遗骨在内的所有骨头上的印迹都有那个时代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的牙印。

E. 洞穴中的遗骨不包括与奥斯阕人同时期的一种大象类动物的骨头。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从一个发现“洞穴中有奥斯阕人的骨骼,也有许多别的动物的骨骼”,而得出一个解释性的结论:“奥斯阕人把别的动物带回洞穴当肉吃”。

如果D项为真,则意味着,奥斯阕人完全有可能是被当时庞大的猫科动物带回洞穴当肉吃了,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严重削弱了题干结论,因此为正确答案。其余均为无关项。

三、命题原则

逻辑测试有三大命题原则,包括公平公正原则、假设正确原则和选项干扰原则。理解这三大命题原则有助于针对性地解题和复习备考。

(一)公平公正

逻辑命题的一个首要原则是“公平公正”原则,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试题作为对基本素质的测试,应尽可能避免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人接受测试都应享有充分的被公平对待的权利,并且保证无专业背景之间的差异。

即逻辑推理考试对任何一个考生都是公平的。具体地说,虽然逻辑考题都是基于一个题干陈述,所涉及的内容像语文的阅读理解文章一样,内容包罗万象,虽然具体一道逻辑题的内容可能涉及具体的专业学科,但读懂文章、回答问题,无需任何学科、专业的特定知识,你回答问题所需的一切信息均已包容在题干之中,考生只需着重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思考。一是,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逻辑测试考查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推理关系,而不考查事件本身。逻辑不考具体知识,题目不涉及对具体事件准确与否的判断。二是,对命题者来说,利用专业背景知识也是设计干扰项的一个常用方法,做题一般无需用到具体的学科知识。因此,所谓要求考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认为考生对题材所涉及的内容越熟悉,越有利于快速准确地解题,这是完全错误的,做逻辑不存在知识面的问题,本质上只是思维问题。

第二,作为主流题型的逻辑推理考题,也不需要专业逻辑学的知识来解答。

对绝大部分逻辑测试题而言,对是否具备逻辑专业知识的不同考生也是公平的。逻辑学知识掌握得多并不等于逻辑思维能力就强,作为能力型测试的主流逻辑试题主要考查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而非逻辑知识。

虽然逻辑考试并不是考专门的逻辑知识,题目所直接用到的逻辑知识其实很有限,也很简单,但是也应该看到,逻辑考题本身并不简单。其主要原因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逻辑考试涉及的面很广,试题内容几乎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一般性常识在内的一切领域。由于一般并不考核这些领域的具体知识,因此,在解答考题时,并不要求考生具有专门知识,而是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去考虑其中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则要求考生具有撇开命题内容抽取形式结构的能力。

二是,题目的量很大,要求考生能够快速阅读,并善于撇开不相干信息,提取和把握关键信息,从而迅速找出答案。

比如,下列两题是典型的逻辑测试题,其内容分别涉及经济学和医学,但作为考生并不需要有经济学或医学的专业知识来解题,也就是说,考生是否学过经济学或医学,在解题时都是公平的,因为做逻辑题只需要用逻辑推理能力既可。而且,其解题本质上也用不到具体的逻辑专业知识,完全是对思维与推理能力的一种考察。

1 去年全国通货膨胀率为17%,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平均为11%,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全国通货膨胀率正呈下降趋势,明年的通货膨胀率将会更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严重削弱上述结论?

A. 去年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国遭受了历史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

B. 在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是正常现象。

C. 消费者对于高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适应了。

D. 政府开始把抑制通货膨胀看成是宏观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

E. 由于抑制通货膨胀,现在失业人数和居民平均收入都有所下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题干根据今年通胀率比去年低,得出结论,明年的通胀率会更低。

A项表明,去年通胀率高是特殊情况,正常情况可能比今年要低,这说明今年的通胀率反而可能有上涨的趋势,意味着明年通胀率就有可能比今年还要高,这就严重地削弱了题干结论。

其余选项都起不到有效的削弱作用,比如,B项无法削弱通胀率会降低的趋势,E项为无关项。

2 科学家现在认为:人工髋关节的移植以前被认为是安全的,其实在使用45年以后会增加癌症的威胁。尽管这些移植确实提高了接受者生活的质量,但增加的癌症威胁是不可接受的代价,因此,应该被禁止。

下面哪一个,如果正确,最反对上面的论述?

A. 人工髋关节的移植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感染、慢性发热、骨退变,这些并发症本身就可能使人变跛或者致命。

B. 几乎所有人工髋关节的移植者是在他们不可能再活30年的时候接受移植的。

C. 尽管移植在45年以后增加癌症威胁,但是一些癌症并不致命。

D. 由于人工髋关节的移植还不普遍,禁止它们也不会有多大难度。

E. 虽然在过去的10年,人工髋关节手术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手术费用却是大幅提高。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论述:人工髋关节的移植在使用45年以后会增加癌症的威胁,因此,应该被禁止。

B项表明,尽管45年以后可能会得癌症,但人工髋关节的移植者是在他们不可能再活30年的时候接受移植的,这显然说明人工髋关节的移植是完全可行的,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述。

其余选项均不妥,其中,A项指出移植的不利之处,为支持;C项说到45年以后增加癌症威胁,和原因一致,故为支持;D项也为支持;E项为无关项。

(二)假设正确

“假设正确”原则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对推理方向是“自下而上”的考题,要假设选项正确。

假设、支持、削弱和评价这四类由于问题陈述中典型的问法是“下面哪项如果正确……”,则意味着在选项内容本身无可置疑的情况下,通过考查推理能否成立、有无缺陷,去实现问题目的。即选项中所表述的信息、观点或事实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只要对题干推理起的作用符合问题要求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例如:

题干: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因此,猴子是香蕉。

问题:如果以下选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选项:猴子是猕猴桃。

本例中尽管该选项并不符合事实,但能起到问题所要求的作用,因此该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第二,对推理方向是“自上而下”的考题,要假设题干正确。

针对这类推论题,要认为题干所陈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题干陈述所呈现的观点或事实是否正确并不重要,即使题干内容在违反常识或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也不能质疑其正确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题干出发,进一步往下推,能推出什么结论。例如:

题干:所有的猕猴桃都是香蕉,猴子是猕猴桃。

问题:从以上断定能合乎逻辑地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选项:猴子是香蕉。

本例中虽然题干陈述并不真实,但从中必然可以推出上述选项,因此该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总之,在逻辑推理题中,由于所有问题都是在假定题干陈述或选项陈述为真的前提下而提出的,所以,在相应地理解题干陈述或选项陈述时,不必考虑其在事实上的真假,只要考虑其推理关系。

1 以下两题基于以下题干:

失眠或睡眠质量不高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调查发现,很多睡眠不好的人为改善睡眠质量,都有睡前饮用咖啡的习惯。因此,喝咖啡是治疗失眠症的辅助手段。

(1)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对题干的论证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A. 咖啡有很好的安眠作用。

B. 有证据表明,咖啡有提神的作用。这很可能是导致他们睡眠不好的原因。

C. 知识分子都有午夜喝咖啡的习惯。而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失眠症。

D. 咖啡是人们喜爱的饮料。

E. 咖啡辅助治疗失眠症将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题干根据很多睡眠不好的人为改善睡眠而在睡前饮用咖啡,得出结论:喝咖啡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A项表明,咖啡等于安眠药,是明显的支持项。(尽管似乎违背常识,但满足问题要求,因此要选为答案)

B项表明,如果咖啡有提神的作用,将加重失眠者的症状,起削弱作用。C项有部分支持作用,但支持力度不足。D项为无关项。E项支持力度不足,甚至有削弱作用。

(2)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严重质疑题干的结论?

A. 咖啡有很好的安眠作用。

B. 有证据表明,咖啡有提神的作用。这很可能是导致他们睡眠不好的原因。

C. 知识分子都有午夜喝咖啡的习惯。而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失眠症。

D. 咖啡是人们喜爱的饮料。

E. 咖啡辅助治疗失眠症,将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B项表明,如果咖啡有提神的作用,将加重失眠者的症状,这就严重质疑了题干的结论。

本题组所包含的两个小题,由于问题要求所起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因此,正确答案是完全相反的。可见,对“自下而上”的考题,我们完全不必要怀疑选项陈述本身。

2 火烈鸟经常停留在柔软泥泞的河床上。在这种河床上,淤泥越柔软,东西就越快地沉入其中并且被困住。为了避免被困住,火烈鸟一只脚站立;假如那只脚开始下沉,火烈鸟可以放下另一只脚来帮助把它拔出。

假如上面的信息是正确的,最好地支持了以下哪项?

A. 当火烈鸟站在坚实的河床上,它们经常一只脚站立,即使它们没有被困住的危险。

B. 河床越柔软,站于其上的火烈鸟越频繁转换它们站在河床上的脚。

C. 河床越硬,火烈鸟越经常地在河床上走动而不是站在一个地方。

D.  在火烈鸟的栖息地,大多数河流有柔软、泥泞的河床。

E. 火烈鸟不能睡很长时间而不转换它们站立的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指出,火烈鸟在柔软、泥泞的河床上必须不断换脚来避免沉入。

从中可以合理地推出:河床愈软,火烈鸟沉入就愈快,就愈要频繁地转换它们站在河床上的脚,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均由题干信息中无法得到。

这是一道有趣的推论题,显然有些考生会认为题干似乎违反物理学基本定律,但在这里考查的是逻辑,并且问题中已假定上面题干是正确的,所以不需考虑题干陈述本身的正确与否。

(三)选项干扰

所谓干扰项,就是高质量的迷惑性选项。逻辑考题编写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所给出的选项中有一个选项必须比其他几个好。然而,正确选项的设计不能比其他几个选项明显的好以致问题的难度变得太小。若选项没有迷惑性,考试的难度会随着猜对的概率提高而下降。从某种意义上讲,命题者构造高质量的干扰项比构造正确选项的难度要大得多,对命题者来说,编制逻辑考题的最大挑战不在于如何编制出一个正确答案,也不在于如何编制出一个错误答案,而在于如何编制出一个非常像正确答案但又不是正确答案的选项。一道逻辑题通常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两个选项值得考虑。另外的选项,有的是无关项,即与题干推理不相关,有的尽管有时与推理主题有点关联,但起不到问题所要求的作用,这些都相对容易排除。

一般来说,一道好的逻辑题存在一到两个高质量的干扰项。那么,如何识别干扰项?这可以从命题者命制干扰项的如下思路中得到启示:

1.概念陷阱。

命题者的一个好办法就是通过偷换概念来命制干扰项。

2.范围陷阱。

就是在范围上做文章,这些选项的特点是,和正确答案很相近,但范围宽了或者窄了。因此解题时,考生必须有效界定题目所陈述的范围,那些陈述极端的选项,往往可作为干扰项排除。

3.相关陷阱。

针对题干论证,选项必须在对前提和结论的推理链条上。比如,假设不能仅仅重复题干前提,需要联系前提和结论,如果只针对结论往往就不是正确答案。如果题干论证包含两个核心词,则正确答案通常要包含这两个核心词,而干扰项往往只包含一个核心词。

4.相反陷阱。

若存在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选项,尽管这两个选项都与题目相关,但其中一个必然是干扰项。若把题目或问题的意思理解反了,就容易选错答案。

5.程度陷阱。

逻辑试题是单项选择题,作为答案的选项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作用有效;第二,程度最大。所谓作用有效是指,答案必须能起到问题要求的作用;所谓程度最大是指,如果对同一道试题,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都满足问题要求的作用,那么最大的可能是遇到了干扰项,我们必须选出最能满足问题要求的选项,即对问题起到所要求的作用程度最大的那个选项作为正确答案。

6.问题陷阱。

逻辑考题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从正面提问,有的从反面提问;有的针对推理结构,有的针对题干结论,等等。所以一定要对问题陈述进行仔细辨析,正确理解,否则就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出现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阅读仔细,特别是要注意问题陈述中的不同提问方式,明确题目到底问的是什么,这对正确解题非常重要。

1 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副作用,但一种转基因大豆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专家建议人们食用这种大豆加工成的产品。

以下哪项最能支持专家的建议?

A. 加工后的转基因食品副作用会减少。

B. 从其他食品中不能得到此种微量元素。

C. 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带来副作用。

D.  这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大于转基因食品副作用带来的危害。

E. 人们正在寻找含这种微量元素的天然食品,估计5年内就能成功。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如果这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并不大于转基因食品副作用带来的危害,那么题干中专家建议食用这种大豆加工成的产品就不能成立了。因此,D项有力地支持了专家的建议。

B项易误选,但即使从其他食品中不能得到此种微量元素,其他营养物质可能也具备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就未必一定要摄入这种微量元素。

C项也易误选,但即使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会带来副作用,不等于转基因食品没有副作用,只是目前没有发现而已。

2 最近一次战争里在重战区中执行任务的医疗人员,即使是那些身体未受伤害的,现在比在该战争不太激烈的战斗中执行任务的医疗人员收入低而离婚率高,在衡量整体幸福程度的心理状况测验中得分也较低。这一证据表明即使是那些激烈的战争环境下没有受到身体创伤的人,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最强有力地支持了以上得出的结论?

A. 重战区的医疗人员和其他战区的医疗人员相比,服役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明显比较少。

B. 重战区的医疗人员比其他战区的医疗人员刚入伍时年轻。

C. 重战区医疗人员的父母和其他战区医疗人员的父母,在收入、离婚率和整体幸福程度方面没有什么显著差别。

D.  那些在重战区服务的医疗人员和建筑工人在收入、离婚率和整体幸福程度等方面非常相似。

E. 早期战争中的在重战区服务的医疗人员在收入、离婚率和整体幸福程度等方面,和其他在该战争中服役的医疗人员没有表现出太大差别。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本题的推理是由一个事实而得出一个解释性的结论,其隐含的假设是除了激烈的战争环境之外没有别的因素影响推论。C项指出这两类人的父母没有显著差异,实际上指出没有遗传因素影响结论“即使是那些激烈的战争环境下没有受到身体创伤的人,也会受到负面影响”。A项是无关项;B项是削弱项。

D项是范围陷阱。因为重战区和非重战区比较得出结论,工人怎样并不知道,应该是医疗人员比,与工人不可比。

E项是相反陷阱。早期战争:在重战区服务的医疗人员整体幸福程度没有差别(并不差),是有因无果的削弱。(因为题干是,最近一次战争:重战区的医疗人员整体幸福程度差)

3 胡萝卜、西红柿和其他一些蔬菜含有较丰富的β-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具有防止细胞癌变的作用。近年来提炼出的β-胡萝卜素被制成片剂并建议吸烟者服用,以防止吸烟引起的癌症。然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经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反而比不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更易于患癌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够解释上述矛盾?

A. 有些β-胡萝卜素片剂含有不洁物质,其中有致癌物质。

B.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地区的居民吸烟者中癌症患者的比例都较其他地区高。

C. 经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有其他许多易于患癌症的不良习惯。

D.  β-胡萝卜素片剂不稳定,易于分解变性,从而与身体发生不良反应,易于致癌。而自然β-胡萝卜素性质稳定,不会致癌。

E. 吸烟者吸入体内烟雾中的尼古丁与β-胡萝卜素发生作用,生成一种比尼古丁致癌作用更强的有害物质。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的矛盾在于:一方面,β-胡萝卜素具有防止细胞癌变的作用;另一方面,经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反而比不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更易于患癌症。

矛盾的产生一定另有原因。选项E表明,吸烟者吸入体内烟雾中的尼古丁与β-胡萝卜素发生作用,生成一种比尼古丁致癌作用更强的有害物质,这就造成经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反而比不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更易于患癌症,因此很好地解释了题干的矛盾。

选项A,对题干矛盾能有所解释,但仅是“有些”,解释力度不足。

选项B,起不到解释作用,因为题干没讲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哪个地区的。

选项C,能有效解释题干矛盾,但没有明确指出不常服用β-胡萝卜素片剂的吸烟者是否有易于患癌症的不良习惯,因此,解释力度不如选项E。

选项D,指出β-胡萝卜素片剂易于分解变性从而致癌,对题干中的表面矛盾能起有效的解释作用。但如果在其片剂的稳定期内服用,还是能防癌。

综合比较,选项E解释题干矛盾的程度要高,因此,为正确答案。

四、解题原则

逻辑测试题的解题原则包括收敛思维、无需充分和相对最好三大原则,具体分述如下。

(一)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原则是与“假设正确”命题原则相对应的解题原则,具体是指解题时,思维要收敛,即尽量在题目本身的信息范围内考虑问题,尽量不要带有自己的主观观点,不可添枝加叶。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解释“收敛思维”原则:

第一,思维能在题目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①由于逻辑题只是题目本身字面所体现的意思,并且在题目中只能就给出的信息进行推理,因此,不管题目假定的内容是否符合现实,我们都要把题设(题目假定的内容)当真理。

②解题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论证或推理的结构性和逻辑性是否有效上面。精确抽取信息作为题目的前提和条件,千万不要游离题目胡思乱想,只要推理无误,即使得出的结论是荒诞的,也要坚信不疑。

例1:

题干:下蛋的就是恐龙,现在发现某母鸡也下蛋。

问题:如果以上陈述为真,可以推出下面哪个结论?

答案:某母鸡是恐龙。

例2:

题干:大象是动物,所以大象是有腿的。

问题: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使上述推理成立?

答案:所有动物都有腿。

上述两例的答案都不符合现实,母鸡不是恐龙,有的动物(比如蛇)也没有腿,但由于逻辑只是推理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不要拿生活常识来混淆。这两个答案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符合了问题的要求。可见,做逻辑题一定要收敛思维,不要带有背景知识来考虑。

1 有些恐龙和所有现代鸟类具有相同的头骨和骨盆特征,尽管并非所有恐龙都有此特征,有些科学家仍声称所有具有如此特征的动物都是恐龙。

如果上面的论述和科学家的假设都正确,下面哪一个一定正确?

A. 相对其他动物,鸟类特征和恐龙更为接近。

B. 一些古代的恐龙和现在的鸟类没有区别。

C. 所有具有现代鸟类头骨特征的动物,同时具有和现代鸟类相似的骨盆。

D. 现代鸟类是恐龙。

E. 所有恐龙都是鸟类。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断定了三段论的两个:

(1)所有现代鸟类的头骨和骨盆具有与某些恐龙的头骨和骨盆相同的特征。

(2)所有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都是恐龙。

由此推出结论:现代的鸟类是恐龙。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只要不受常识干扰,会很容易发现D项是正确的,题目考的是逻辑,不是生物学,要学会收敛思维!A项做了一个无关比较,且“其他动物”是新概念;B项中的“没有区别”不可能得到;C项中的“所有动物”把讨论范围扩大;E项中的“所有”也把题干中的“一些”范围扩大化。

第二,不能想当然,不能递进推理。

①任何逻辑题都不需要用想象去解决。做逻辑题一个致命的误区就是去想象和联想,解题时千万不能有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

②逻辑题的推理大多只在一个层面上进行,逻辑考题的正确答案必须是其本身含义加上题目本身的信息来实现问题目的,决不能对选项的意思进行递进推理。换言之,思维只能在题目本身之内,不能用题目之外的信息进一步推导。

例:一位卡车司机撞倒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卡车司机受重伤,摩托车骑士却没事,为什么?

答案:卡车司机当时没开车。

分析:很多人看这个题容易主观想象卡车司机正开着卡车,而本题并没有表明这一点。

2 萧强与萧刚是两兄弟,萧强的念书时间比萧刚的念书时间长,萧强的读书数量也比萧刚的读书数量多。

根据题干,可以确定以下哪一个选项为真?

A. 萧强的知识比萧刚的知识更丰富。

B. 萧强本人比萧刚更聪明一些。

C. 萧强对生活的处理比萧刚的处理更有效。

D. 题干中的信息不足以比较萧强和萧刚在其他方面的差别。

E. 萧强和萧刚的读书效率是不同的。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推论题的思考方式必须是收敛思维。从题干“萧强的念书时间比萧刚长,读书数量也比萧刚多”,有助于支持“萧强的知识比萧刚的知识更丰富”,但不能必然得出这一结论。因此,当本题问的是“根据题干,可以确定以下哪一个选项为真”,应该选D为正确答案。

当把问题改为“下列哪个选项最能被上述题干支持”,这样才可以选A作为答案。

3 一所国立大学有水泥楼梯,楼梯上的地毯十分破旧并严重磨损。尽管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机构数次提醒该学校,学校并未更换楼梯间已烧坏的灯泡。最近,一个叫弗瑞得的学生在楼梯地毯上绊了一跤,摔下了楼梯,造成严重脑震荡及其他伤并住院。在他出院后,仍需要后续的医疗措施并要继续吃药,还要休学一个学期。他提出了对学校的诉讼。

在诉讼中,下列哪一项最可能是弗瑞得的律师提起该人身伤害赔偿案的原因?

A. 因为水泥楼梯太硬导致学生受伤。

B. 学校应对地毯状况负责。

C. 灯泡烧坏构成学校的疏忽。

D. 学生坠落的高度加剧了学生的伤势。

E. 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机构无权管理学校。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地毯坏了、摔倒受伤、起诉学校。

根据最前的事件“地毯坏了”和最后的事件“起诉学校”之间的关系,定位选项,应选B项。

题干中也涉及了灯泡,但题干并没有断定所有灯泡都坏了,也没有出现在晚上或者光线不好的字眼,所以不能确定是因为看不见路而摔倒的,不选C项。

可见,做逻辑题要收敛思维,只从一个层面上思考,不要递进推理,不能想象。

第三,区分两类考题的收敛思维。

①对“自上而下”的推理考题,要对题干陈述进行收敛思维。

对推论类考题,收敛思维就是要认为题干所描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即使题干违反常识或专业知识,我们也不能质疑其正确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题干出发,进一步往下推,能推出什么结论,哪个选项符合推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答案。所以,推论考题正确答案可以用核心词定位,同时凡是选项断定的范围超出题干的范围都是错误选项。

4 宿舍楼的高度为二层到六层不等,如果宿舍在二楼以上,它就有安全通道。

如果上面陈述属实,则下面哪项也是正确的?

A. 位于第二层的宿舍没有安全通道。

B. 位于第三层的宿舍没有安全通道。

C. 只有位于第二层以上的宿舍有安全通道。

D. 位于第四层的宿舍有安全通道。

E. 有些两层楼的宿舍楼没有安全通道。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逻辑解题只能根据题干给予的信息进行推理,不能有任何的想象和猜测。

根据题意可知,二楼以上(不包括二楼)必然有安全通道。

因此,二层或二层以下的有没有安全通道的情况不知道,是未知事件。

D项,位于第四层,当然一定有安全通道,所以为正确答案。

A、C、E项均为未知选项,B项为错误选项。

5 有些昆虫在第一次繁殖幼虫之后便死去,另一些昆虫则在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保证之后还能活几年。在后一种昆虫中,包括那些对生态系统做出有益贡献的昆虫,如蜜蜂。

从以上陈述中能得出以下哪项结论?

A. 在生态系统中不扮演主要角色的昆虫通常在第一次繁殖后便死去。

B. 大多数蜜蜂在下一代能够自行生活之后还会活得很好。

C. 蜜蜂通常不会在第一次繁殖以后立刻死亡。

D. 大多数昆虫一出生就能独立生活,不需要成年昆虫的照顾。

E. 所有的害虫都在第一次繁殖幼虫之后便死去。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从题干的叙述“蜜蜂在它们的下一代获得生存保证之后还能活几年”显然可以得出“蜜蜂通常不会在第一次繁殖以后立刻死亡”的结论。因此,C项正确。

B项是干扰项,其断定超出了题干的范围,题干没说它们还会活得很好,只是能推出它们还能活下去。其余选项从题干推不出。

②对“自下而上”的推理考题,要对选项陈述进行收敛思维。

对假设、支持、削弱和评价这四类考题,收敛思维就是要认为选项所描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即使选项违反常识或专业知识,我们也不能质疑其正确性。我们在找答案时只关心选项能否达到问题所要求的作用。可见,对于自下而上的考题,正确答案可以超出题干断定的范围。

6 尽管事实是对于备办宴席的健康检查程序比普通餐厅要严格得多,但是上报到市健康部的食品中毒案件更多地来自酒宴服务而不是餐厅饮食服务。

下列哪一个,假如正确,帮助解释上面语句中的明显的自相矛盾?

A. 在任何时候在餐厅中吃饭的人数比酒宴中的人数都多得多。

B. 酒宴服务机构知道他们将对多少人服务,因此比餐厅不大可能有剩下食物供应,这是食品中毒的一个主要来源。

C. 许多餐厅既提供酒宴服务又提供个人饮食服务。

D. 所报告的酒宴食品中毒案的数目与该宴席是否在供应者的营业场所,还是客户的地方服务没有关系。

E. 人们不大可能在吃的一顿饭和随之而来的疾病之间建立联系,除非该疾病影响的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群体。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本题目的为解释为什么“对酒宴服务的卫生检查比普通餐厅严格,而上报到健康部的食品中毒案却更多”。显然这个矛盾是由酒宴与普通餐厅的区别造成的,哪一个选项体现区别呢?

A项指出普通餐厅的人多应当食品中毒案也多,所以不对。

B项也是应说明酒宴服务食品中毒案少而不是多。

C项最易误选,这也体现出许多考生思维的典型错误:递进推理。但C项只表明很多餐馆在提供个人饭菜之外,也提供包办酒席的服务,但并没有说明包办酒席服务所占比例以及中毒情况,所以不能够起到解释作用。注意:逻辑推理题的推理大多只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且不能进行段落之外信息的进一步推导。C项仅仅说明了有些餐厅提供两种服务而已,这怎么能说明为什么食品中毒案多呢?有人说既提供个人饮食又提供酒宴不就可能解释了吗?这种思维就是递进思维,你仅仅认为可能怎么样了,并不一定是这样,所以C项根本无法说明任何东西。

D项与本题无关。

E项中指出人们不大可能在一顿饭和随之而来的疾病之间建立联系,除非疾病影响的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个人饮食一般是自己吃饭,那么犯病了,你是无法联系哪一顿饭使你生病,因为你吃的饭顿数太多了。酒宴服务就不一样,酒宴是一大群相互认识的人一起吃饭,如果大家饭后都病了,那说明这顿饭有问题,所以E项指出个人饮食与酒宴服务的区别,解释了上面的现象。

(二)无需充分

“无需充分”原则是指答案不需要充分性。逻辑考题是要我们寻找一个与题干推理有关并对题干推理起到某种作用的选项,而并非一个真理。也就是说,找答案时不需要去考虑选项所起的作用是不是完全充分的,而是看答案对题干的逻辑关系是否起到问题所要求的作用。

比如,支持、削弱可以有很多角度,而且对一个选项来说,所起的支持或削弱的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答案不需要会使逻辑完全成立或完全不成立,只要加强前提与结论的联系就是支持,只要指出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漏洞就是削弱,其实生活中绝对的、全面的或必然的推理是很少的。原因就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依赖于许多条件,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找到某一事件发生的所有条件,因此当问题要求去寻找一个支持或削弱题干推理的答案时,我们的目标是去寻求一个(仅仅是许多条件或许多原因中的一个)使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增大或减少的答案,而绝非一定要去寻求一个使结论必然成立或必然错误的答案。

例1:

题干:某人正好看到天空中飞过三只渡鸦,因此,他看到的下一只飞鸟也是渡鸦。

问题:下列哪一个选项能支持上面论述?

答案:渡鸦成群飞。

分析:这是一道国外考题,是一道典型的逻辑题。有的考生认为这个答案不正确,因为某人看到的两只渡鸦可能是成群飞的渡鸦中最后的两只。这种思维错误主要在于对答案并不需要充分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就这道题而言,渡鸦成群飞这个条件确定使得上面论述的结论“他看到的下一只鸟也是渡鸦”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它是正确答案。但即使这个条件找到了,我们也并不保证结论就一定正确,我们对于支持题型,仅仅是找一个使结论成立可能性增大的选项而已。

例2:

题干:这个物体看上去是红的,因此,这是一个红物体。

问题:下列哪一个选项能削弱上面论述?

答案:有红光照在该物体上。

分析:根据我们的知识,红光的照耀使物体看上去是红色的。然而,这并不能得出该物体不是红色的,因为,红色的物体在红光的照耀下看上去也是红的。所以,新信息只是削弱了原来的论证和结论的可接受性,而不是驳倒原来的论证或结论。但由于削弱只需要使结论成立的可能性降低,因此,此答案正确。

例3:

题干:如果某个考生天资聪明、接受了辅导,并且学习努力,就能考上研究生。

问题:下列哪一个选项能支持上面论述?

答案:小张学习努力考上了研究生。

分析:这就是对题干的部分支持,并不能使结论一定成立,也许小张不聪明或者没有接受辅导呢?但由于答案不需要充分性,支持不需要使结论一定成立,只要使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增大即可,故此答案正确。

例4:

题干:如果某个考生天资聪明、接受了辅导,并且学习努力,就能考上研究生。

问题:下列哪一个选项能削弱上面论述?

答案:小张学习努力但没考上研究生。

分析:这是对题干的部分削弱,并不能全面否定结论,也许小张不聪明或者没有接受辅导呢?但由于答案不需要充分性,削弱不需要使结论一定不成立,只要使结论成立的可能性降低即可,故此答案正确。

例5:

题干:一组感冒患者每天服用番茄红素,发现感冒好转,医生由此推测:番茄红素治疗感冒有功效。

问题: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医生的结论?

答案:还有一组感冒患者,没有服用番茄红素,他们的感冒在同样时间内没有好转。

分析:有的同学认为这个答案不对,他们认为,如果服用番茄红素的这组感冒患者可能本来身体就好,那就不能认为是番茄红素的作用。这种思维错误主要在对答案并不需要充分性没有清楚的认识。

1 从1940年以来,离婚与结婚的比例增大了,因此,现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比例也一定比1940年时要大了。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最强有力地削弱了以上得出的推断?

A. 自1940年以来,妇女在25~35岁间结婚的人数减少了。

B. 离婚时,孩子通常有权选择跟父母中的哪一位生活在一起。

C. 1940年以来,家庭中孩子的数目大致保持稳定,并且没有大幅度的波动。

D. 1940年以前,父母双亡后被单亲家庭领养的孩子是比较少的。

E. 由于医学的进步,1940年以来,由于父母中一位去世而由另一位家长抚养的孩子比例减少了。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论述:由于离婚比例增加,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比例也一定增加。

E项指出,单亲家庭中的儿童还可能是由于双亲之一死亡导致,而由于医疗进步,此种可能导致与单亲生活的孩子数减少,所以,即使离婚比例增加,也未必导致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比例也一定增加。这实际上指出有其他因素影响会使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比例下降,因此有力地削弱了题干。

其余选项均偏离了推理的主题,都不能有效地削弱题干。

2 某州州长任命了一名黄种人担任州旅游局长,许多白种人和黑种人指责这一任命是一种显示各族平等的政治姿态;后来州长又任命了一名黑人担任州警事总监,许多白种人和黄种人对这一任命又作出了同样的指责。确实,州长作出上述任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但这又有什么错呢?况且,上述任命完全在州宪章赋予州长的权力范围之内。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A. 各族平等是业已受到宪法和公众确认的普遍原则。

B. 被任命的旅游局长和警事总监完全能够胜任他们的职位。

C. 本州州长政绩显赫,声誉颇佳,过去很少受到他人的指责。

D. 在作出了上述任命之后,州长紧接着又任命了一名白种人担任财政总监。

E. 评价一项任命的根据不仅是看这一任命是否符合法律程序,而且更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公众的需要。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结论是州长的任命没错(即出于一定的政治考虑是可以的,但不能仅仅从政治上考虑,要符合州宪章的条件)。题干的意思是虽然在同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中从政治上有所考虑并没有错,但如果仅从政治上考虑而不顾候选人根本不能胜任,那就有错了。

现在如果我们除了能证明市长对这些人的任命完全符合州宪章外,还能够说明这些被任命者对于他们所担任的职务来说是完全称职的,那么市长就不应该受到指责。选项B表明的正是这一点。

实质上,本题B项是推理成立必要条件,如果B项不成立,即被任命的旅游局长和警事总监不能够胜任他们的职位,那么可以说明州长的任命完全是一种显示各族平等的政治姿态。

选项B并不是题干推理成立的充分条件,即有B项存在,题干结论也不一定能成立,比如州长任命的人并不是最好的,还有很多人比他们更好,那么,也不能说明州长的任命没错。但B项是题干的假设,确实能加强题干论证,因此就是正确答案。

选项D依然强调了州长对属下的任命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为很可能被任命的白种人担任财政总监是不胜任的。

3 如果运动员想有更出色的表现,他们应该在高海拔地区训练。在高海拔地区,身体中每单位体积的血液里含有的红细胞数量比在海平面上多。红细胞运输氧气,而氧气供应充足便能提高竞技水平,在高海拔地区训练的运动员每单位体积的血液能运载更多的氧气,这样便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如果运动员的心跳速率在高地时和在低地时相同,下面哪个,如果正确,对上面的论点打击性最大?

A. 科学家发现运动员的心脏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才能适应在高海拔地区的训练。

B. 科学家发现在高海拔地区人体内的血液总量降低了25%。

C. 在高原训练的中距离跑运动员有时会败给在海拔为零的平地上训练的运动员。

D. 在过去20年,运动员在所有高海拔地区进行的比赛中成绩都明显提高了。

E. 在海拔5 500米以上的高地,中距离跑运动员的速度要比在海拔为零的平地上快几秒钟。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本题为存在他因否定假设的削弱题。

本题推理:因为每单位血液中红细胞多,所以高海拔训练好。

一般地,当题干推理由单位或比例而得出一个结论时,推理成立暗含假设为“总量或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反对主要是反对假设。

B项通过指出血液总量下降而反对了假设,题目论据是单位体积中的氧气量增加,这并不意味着总氧气量增加。现在B项说总血量减少,那么总的红细胞就不一定增加,总氧气量也并不一定增加,成绩也并不一定提高。也许有人要问,万一单位体积氧气量增加大于25%,结论不就对了吗?但是注意,答案并不需要有充分性。所以B项正确。

有人认为若如A项所说,高海拔训练需适应一段时间,那就相当于指出了高海拔训练的缺点,所以起到了反对作用。但高海拔训练带来的最终收益我们并不知道,完全有可能最终收益大于训练适应成本,所以A项并无多大削弱力度。

C项中的“有时”在某种程度上能起一定的削弱作用,但程度不够。

D项中的“所有高海拔地区”把范围扩大,起到支持作用。

E项中指出了一个“5 500米”的特例,也并不能对上面描述的一般现象构成反对。

(三)相对最好

“相对最好”是与“选项干扰”命题原则相对应的解题原则。逻辑考题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及逻辑推理,从所列选项中选出一个选项,从而实现问题目的。很多情况下,这个选项并不是专业知识背景下或常识中的最佳选项,但只要是所列选项中最能实现问题目的的选项就可以了,也就是要让考生从所列选项中挑选一个相对最好的选项。

具体对形式推理类考题而言,其答案是充分的、必然正确的。而对非形式推理题而言,其答案是不充分、不必然的,只是相对最好的,即按问题要求对题目推理所起的作用程度最大的选项。

1 新一年的电影节的影片评比,准备打破过去的只有一部最佳影片的限制,而按照历史片、爱情片等几种专门的类型分别评选最佳影片,这样可以使电影工作者的工作能够得到更为公平的对待,也可以使观众和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优劣有更多的发言权。

以下哪项假设最可能是上述评比制度改革隐含的前提?

A. 划分影片类型,对于规范影片拍摄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B. 每一部影片都可以按照这几种专门的类型来进行分类。

C. 观众和电影爱好者在进行电影评论时喜欢进行类型的划分。

D. 按照类型来进行影片的划分,不会使有些冷门题材的影片被忽视。

E. 过去因为只有一部最佳影片,影响了电影工作者参加电影节评比的积极性。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制度改革的方法是:分类评选最佳影片。

B项显然是上述评比制度改革所必需的前提,否则,如果有的影片无法按照这几种专门的类型来进行分类,那么对这样的影片的评选就无法操作,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评选的公正和观众的参与。可见,B项的存在才使得影片评比的改革可行。

至于A、C、E项,都正面支持了这种制度改革,但是否一定是先决条件呢,理由似乎都不充分。D项也有假设意义,但没有B项的力度大,B项是更需要假设的。

2 纯种的蒙古奶牛一般每年产奶400升。如果蒙古奶牛与欧洲奶牛杂交,其后代一般每年可产2 700升牛奶。为此,一个国际组织计划通过杂交的方式,帮助蒙古牧民提高其牛奶产量。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对该国际组织的计划提出了最严重的质疑?

A. 并不是欧洲所有奶牛品种都可以成功地同蒙古奶牛杂交。

B. 许多年轻的蒙古人认为饲养奶牛是一种很低贱的职业,因为它不如其他许多职业有利可图。

C. 蒙古的放牧条件只适于饲养当地品种的奶牛,不适合杂交奶牛生长。

D. 蒙古牧民出口到欧洲的主要产品是牛皮和牛角,而不是牛奶。

E. 许多欧洲奶牛品种每年产奶超过2 700升。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题干的计划是:蒙古牛与欧洲牛杂交来提高利润,理由是杂交牛产奶多。

C项指出,蒙古的放牧条件只适于饲养当地品种的奶牛,意味着杂交奶牛在蒙古不适合养殖,这就对上述计划的可行性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不妥,其中,A项起不到削弱作用,并不需要欧洲所有奶牛,只要有些奶牛可杂交,就不影响该计划的可行性。

D项削弱作用很弱,虽然牛奶不是蒙古向欧洲出口的产品,但蒙古多产牛奶可以供应国内或向其他国家出口。

E项易误选,但也起不到削弱作用,因为题干并未说出杂交牛产奶最高,即使欧洲奶牛产奶很高,也可能不适合在蒙古饲养。

3 过去的20年里,科幻类小说占全部小说的销售比例从1%提高到了10%。其间,对这种小说的评论也有明显的增加。一些书商认为,科幻小说销售量的上升主要得益于有促销作用的评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中书商的看法?

A. 科幻小说的评论,几乎没有读者。

B. 科幻小说的读者中,几乎没有人读科幻小说的评论。

C. 科幻小说评论文章的读者,几乎都不购买科幻小说。

D. 科幻小说评论文章的作者中,包括著名的科学家。

E. 科幻小说的评论文章的作者中,包括因鼓吹伪科学而臭了名声的作家。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书商根据科幻小说销量增加的同时科幻小说评论也增加,得出结论:评论导致了科幻小说销量上升。

诸选项中,A、B、C项都能削弱题干中书商的看法,但是,A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几乎没有影响,B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在科幻小说的读者中几乎没有影响,即A、B项的意思是评论对销售没有影响,该买还是买,该不买还是不买。

C项是说科幻小说的评论对于它的读者有负影响,即本来可能买的读了评论后也不买了,意味着评论对科幻小说起了负促销作用。显然,C项比A项和B项更能削弱题干,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D项不能削弱题干。E项涉及的只是个例,即使能削弱题干,力度不足。

五、答案判别

考生往往感到,不少逻辑题的答案存在争议,其实往往是考生没弄清各类题目的对错界限和判断标准。由于逻辑题中的非形式推理不是必然性的推理,答案也无需充分性,因此,关键是要探讨清楚逻辑题的对错本质,如果明白了答案的标准,就不会引起无谓的争论。

那么,什么样的选项才能成为正确答案呢?判断答案的对错标准是什么?下面我们给出要成为一个正确答案的三个条件,也是答案判别的三条原则。

(一)内容相干

所谓内容相干原则,就是对解题来说,在一个有效的推理和论证中,要保证前提和结论的联系,也就是前后事件要有逻辑关联,即日常所说的:前言要搭后语。

我们必须知道相干和不相干的区别,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相干事实,并且不让不相干的考虑事项影响结论。逻辑相干性的一般解释是:相干性指的是内容相关联,它意味着对考虑的事情是重要的、有密切的逻辑关系。一个前提对结论肯定性相干,仅当接受它使得结论的可接受性增强;一个前提对结论否定性相干,仅当接受它使得结论的可接受性削弱。

具体对解题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做题时,边阅读题干边找出结论,然后看结论所依赖的前提,这样在脑中形成逻辑主线(因为……所以……)。然后,以是否与结论相干的标准去筛选选项,排除无关项,剩下的再排除相反选项,这样就容易找到答案了。

第二,逻辑题的答案设计必然与题干有关,答案往往具有与事件相关(有时甚至事件重复)的形式,如果与题干内容的相关性最明显,就最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1 2000MBA-33

在大型游乐公园里,现场表演是刻意用来引导人群流动的。午餐时间的表演是为了减轻公园餐馆的压力;傍晚时间的表演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目的:鼓励参观者留下来吃晚餐。表面上不同时间的表演有不同的目的,但这背后,却有一个统一的潜在目标,即:

以下哪一选项作为本段短文的结束语最为恰当?

A. 尽可能地减少各游览点的排队人数。

B. 吸引更多的人来看现场表演,以增加利润。

C. 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游客出入公园而引起交通阻塞。

D. 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馆的作用。

E. 尽可能地招徕顾客,希望他们再次来公园游览。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大型游乐公园里有两个经营项目:现场表演与公园餐馆。从题干的陈述不难发现,第一个项目是为第二个项目服务的,即现场表演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群流动的引导,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挥餐馆的作用。因此,D项作为上文的后继最恰当。

完成句子题,要注意语气上要前后呼应。其余各项所断定都可能是现场表演的其中的一个目的,但没有与餐馆相干,因此,作为结束语均不恰当。

此题所测试的,是从题干的前提条件,可推出哪项结论。这里所依据的,就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内容关联。

2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对待工人和农民的态度,则考验着这个民族的良知与良心。因此——

以下哪项论述能最恰当地完成上述论证?

A. 应该给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同等的待遇。

B. 如何对待工人和农民,甚至比如何对待知识分子更重要。

C. 知识分子在待遇方面可以高于工人和农民一倍。

D. 应该善待知识分子,也同样也应该善待工人和农民。

E. 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都属于弱势群体。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语意理解。题干断定:

“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说明应该善待知识分子;

“对待工人和农民的态度,则考验着这个民族的良知与良心”,说明应该善待工人和农民。

题干中的两句话用分号隔开,这就是一个并列关系。因此,有理由认为,题干的论证包含的前提是个联言命题:一个民族,既需要文明,也要有良知与良心。因此,D项作为题干论证的结论最为恰当。

B项似乎也有道理,但题干并未断定,文明与良知良心,二者何者更为重要。

A、C、E项显然均不恰当。

(二)起到作用

答案判别的第二个原则就是起到作用,即正确答案必须能起到问题要求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不一定是充分的,只要是一种可能性即可。

具体对解题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注意要找一个能满足问题要求所起的作用的选项,而不是找符合常识或者客观真理的选项。

第二,要明确问题要求,其所要求的是正作用还是反作用,是要求针对结论起作用还是针对论证起作用?我们要寻找的是满足问题目的的选项。

1 学校董事会决定减少员工中教师的数量。学校董事会计划首先解雇效率较低的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年龄的长幼决定解雇哪些教师。

校董事会的这个决定假定了:

A. 有能比较准确地判定教师效率的方法。

B. 一个人的效率不会与另一个人的相同。

C. 最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就是最好的教师。

D. 报酬最高的教师通常是最称职的。

E. 每个教师都有某些教学工作是自己的强项。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要解雇效率较低的教师,首先必须能依据一定的方法来较为准确地判定一个教师是否有效率。因此,A项是校董事会的决定必须假设的。

2 在植物试验中,植物学家利用植物标本间的差别把长叶草分为9类。但是这种划分是错误的,因为在用来区分的样本中,有6类标本都同时取自同一区域。

以下哪项假设最可能是以上推理的前提?

A. 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时代的许多植物种类也有可能很相似。

B. 长叶草的每个种类,至少会有一个被制作成标本保存下来。

C. 没有一个区域同时会有超过4种以上的植物种类。

D. 并非每一种长叶草都会被制作成标本。

E. 许多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变异,而标本只反映它被制作时的状态。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题干前提:在用来区分的样本中有6类标本都同时取自同一区域。

补充C项:没有一个区域同时会有超过4种以上的植物种类。

题干结论:这种划分是错误的。

(三)程度最大

如果找到了一个选项,与题目内容相干并起到了问题要求的作用,那是否一定是正确答案呢?还不一定,因为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选项往往不一定只有一个,这时候,就要比较这些选项哪项起的作用最大,即正确答案应该是最能实现问题的目的,这就是答案判别的最后一个原则“程度最大原则”。

以最能削弱型来举例,则应首先将与题干一致的选项排除掉,同时寻找与题干相矛盾或不一致的选项,从中进一步比较削弱的程度。特别要注意的是最能削弱型考题,很多情况下,备选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削弱题干推理的选项,因此,在确定答案时必须比较其支持削弱的程度。

一个论证的论证力度,是指通过该论证所获得的结论真实性的可接受程度。一个论证的论证力度取决于两点:第一,论据真实性的可靠程度;第二,推理的证据支持度。那么,怎么来比较答案所起作用的程度呢,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界限去区分正确答案和混淆选项呢?从解题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

1.结论优于前提

针对结论的选项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针对前提的选项。

由于一个完整的论证是由结论、前提和论证形式三要素构成的,而结论又是论证的中心,因此,对结论的强化或弱化力度上要大于对前提、论据或理由的作用力度。

2.内部优于外部

针对内部论证的选项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针对外部信息的选项。

由于逻辑推理必须紧扣题干,并且要从题干本身所蕴含的内部意思出发。因此,从内部对原有论证的作用力度一般要比从外部信息的作用力度强。

针对逻辑主线的强化或弱化优于非逻辑主线的强化或弱化。比如,针对题干推理隐含假设的作用力度要大于一般性选项。由于假设是题干推理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此,否定假设的强化或弱化力度当然要大于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的强化或弱化。

3.必然优于或然

对题干论证起必然性强化或弱化的选项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或然性强化或弱化的选项。

比如,凡是“需要进一步调查”“不一定”“尚待进一步证实”之类的选项都是或然性强化或弱化,往往都不是最能支持或最能削弱题型的正确答案。

4.明确优于模糊

含有确定性数字的选项对题干论证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含有模糊概念的选项。

如果某个选项当中有“有些”“部分”“有时候”“某些情况下”“略”等这种量少的用词和具体的某个特例,这类选项的强化或弱化力度是比较弱的,出现这些词的选项往往不是最能支持或最能削弱题型的正确答案。

5.量大优于量小

包含数量大的选项对题干论证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包含数量小的选项。

6.总体优于部分

包含总体的选项对题干论证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包含部分的选项。比如,提供整体因素对题干论证进行强化或弱化力度要大于提供单一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7.直接优于间接

对题干论证起直接强化或弱化的选项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间接强化或弱化的选项。

比如,否定假设的直接弱化力度要大于无因有果、有因无果等间接弱化。

8.逻辑优于非逻辑

提供逻辑意义上的强化或弱化的选项对题干论证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提供非逻辑意义上的选项。

一般地,逻辑意义上的强化或弱化比非逻辑意义上的强化或弱化更有力,即提供逻辑形式化强化或弱化的选项对题干论证所起作用的程度要大于提供非形式化信息的选项。比如,所谓逻辑意义上的削弱就是指按照逻辑学的原理或知识点来进行削弱。如果某一选项刚好指出题干违背了逻辑学中的某一原理,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逻辑的削弱,同时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非常强力的削弱。比如选项如果是题干的负命题,就最能削弱题干论证。

1 甲市的劳动力人口是乙市的十倍。但奇怪的是,乙市各行业的就业竞争程度反而比甲市更为激烈。

以下哪项断定如果为真,最有助于解释上述现象?

A. 甲市的人口是乙市人口的十倍。

B. 甲市的面积是乙市面积的五倍。

C. 甲市的劳动力主要在外省市寻求再就业。

D. 乙市的劳动力主要在本市寻求再就业。

E. 甲市的劳动力主要在乙市寻求再就业。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一般来说,劳动力人口与就业竞争是相关联的,但题干描述了一个矛盾现象:

甲市的劳动力人口是乙市的十倍,但乙市的就业竞争程度反而比甲市更激烈。

怎么来解释这个矛盾呢?就要指出劳动力人口与就业竞争程度之间的非关联性,具体可以用另有他因的办法来解释这个矛盾。

选项C和E符合这一点,而E的解释程度比C更强,因此E为正确答案。

选项A有助于说明甲市的劳动力人口比乙市多,但不能解释题干矛盾;选项B为无关项;选项D的解释方向正好相反,加剧了题干矛盾。

2 现在,大多数用后即可废弃的塑料罐上都贴上了用以说明塑料的类型或质量的号码(从1到9)。具有最低编号的塑料品最容易被回收工厂回收,因此用后被回收而不是被倾倒到垃圾堆里的可能性最大。具有最高编号的塑料很少被回收,因此,消费者可以通过拒绝购买那些包装在最高编号的塑料制品内的产品,使不能回收的废物长期来看显著减少。

下面哪一点,如果正确,最能严重地削弱上面的结论?

A. 目前,收集、分类和回收被抛弃的塑料废品的费用要比用原材料制造的新的塑料产品的高。

B. 许多消费者没有注意到印在塑料容器上的号码。

C. 塑料容器经回收后,编码几乎总是在增加,因为回收处理会使塑料产品的质量下降。

D. 包装在最低编号的塑料制品内的产品通常要比那些包装在较高塑料制品内的产品贵。

E. 那些将所有废弃的塑料容器收集起来以备将来回收的社区,只有在明显没有回收商来回收它们的情况下,才将有较高编码的塑料倾倒进垃圾堆里。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消费者只购买那些装在较低编号的塑料包装内的产品,可以使塑料废物量减少,但是如果这些具有较低编号的塑料外包装,在回收再处理时,质量一直在下降,那么就不能使不可回收的废弃塑料长期显著地减少,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

A、B和D项似乎也能削弱本题的结论,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本题只是在讨论消费者可以拒绝购买那些包装在最高编号的塑料包装内的产品,也即本题是在讨论一种可能性,而非必要性,因此A、B和D项都是错误的;E项是无关选项。

3 让所有的实验鼠奔跑1小时。第一组实验鼠跑前1小时喝西红柿汁。第二组跑后喝西红柿汁。第三组奔跑到30分钟后喝西红柿汁,休息1小时后再跑30分钟。对照组实验鼠只饮水。运动过后6小时测量实验鼠血液中标志动物疲劳的物质“TGF-b”的浓度,结果是:与只饮水的实验鼠相比,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鼠的这一指标减少50%至60%,而第二组实验鼠几乎没有差别。

以下哪一项最适合作为上述实验的结论?

A. 饮用西红柿汁可以消除运动引起的疲劳。

B. 运动前饮用西红柿汁可以减轻运动疲劳。

C. 前3组实验鼠与只饮水的实验鼠是以同样的速度奔跑。

D. 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相同的情况下,运动间隙中较长时间的休息可以减轻疲劳。

E. 喝西红柿汁有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用途的。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的实验表明,实验鼠跑前或跑中喝西红柿汁,可减轻疲劳,而跑后喝就没有效果。

第一组实验鼠可以说明A、B项;第二组实验鼠可以说明A项不成立;第三组实验鼠说明B和D项是可以的。C项为无关项。E项显然不合适作为结论。

综上,B项最适合作为上述实验的结论。

六、逻辑阅读

逻辑考试测试人的日常思维能力,这个日常思维能力中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快速、准确地理解把握、分析、推理的能力。逻辑试题的题干中通过文字表达了相当多的信息,那么同样长度的题干,考生首先受到挑战的就是你能不能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文字所表达的信息,这就是测试的第一步。

逻辑考试可以说是阅读和推理水平的综合测试,逻辑题的难度一方面是快速阅读,另一方面是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找出逻辑结构,并且运用相应的技巧找到正确答案。逻辑阅读的关键在于要快速阅读文字材料,准确把握文中观点和推理结构,具体就是看清逻辑主线,辨识前提和结论,搞清推理路线。

阅读不是知识问题,而是能力问题。知识速效记忆就行,能力与原有基础和后天训练提高相关。阅读能力与逻辑能力是连在一起的,每人原有基础不一样,有人原先就强,有人就弱,有效训练可提高,但不是短时间能提高的。由于阅读理解是逻辑推理的基础,只有读明白了才能进行有效的推理。其实逻辑题难度常在看不懂题干,或把握不了题干的推理。由于逻辑考试都要测试考生对于文字信息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考生首先受到的挑战是,如何迅速准确地理解并恰当整理题干的文字信息,其次,才是在这些信息基础之上正确进行逻辑思考。阅读是一切逻辑题成功解题的基础,也是考试中决定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可以说逻辑考试是否成功至少一半以上的因素要归于阅读,提高阅读水平是解答逻辑题的首要条件。因此,从平时起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快速阅读

逻辑考试的特点,首先是整个试卷的阅读量很大。比如管理类联考有30道逻辑题,字数至少在6 000字以上,按分值和时间分布来看,大概要在54分钟内完成,由于每道题均有一定长度,分配给每道题的时间平均大约也仅是1.8分钟;很多考生如果不经过训练,读完读明白一道题也得用很长时间,根本就来不及推理和解题了。因此,考生一定要从平时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快速阅读的能力。只有达到较大的训练量,才能达到较高的逻辑阅读水平。

快速阅读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景视觉。快速阅读追求的是“全景视觉”,一次注视的是一个字群或者一个意群,甚至整段文字,速读法不仅是对文字的表面浏览,而且是一种积极、活跃的理解和记忆过程,它是一种真正的阅读艺术。

(2)快速扫描。其核心是在快速浏览的同时大脑积极思维,迅速提炼,从而抓取关键信息。在训练中,特别要注意在仅读一遍语段的情况下,迅速提炼出究竟哪句话为结论,然后看出和结论相关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也即是迅速找出语段的逻辑主线。

(3)积极思考。要积极思考阅读,每读完一部分,应该知道其逻辑作用,所以要边读边想。当读不懂题或没有理顺文章逻辑关系时,还是很难找到正确答案。当不是很在意时,读题干往往只是用眼睛去看题目,读完了,只知道文章里的字你都认识,题干什么意思以及逻辑关系根本不知道。如果在实际考试中是这种情况,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心理负担。所以,要边阅读边积极思考,每读完一部分,应该知道其逻辑作用,所以要边读边想。

(4)文字理解。逻辑试题测试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逻辑题的题干都有一定的文字量,考试的时候受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对信息的理解整理,很多考生感觉逻辑考试有些题目特别绕口,逻辑考试不像逻辑,倒像语文的咬文嚼字,在对逻辑题文字表述出的信息理解当中感受到了这种挑战。逻辑考试中有专门一种语意理解型的题目,就是测试考生对题干表述的理解能力,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但这绝对不是这种题目本身的某种缺陷或者没有把问题说清楚,实际上测试考生对一段文字的语意理解的能力,特别是对关键概念的内涵的把握和分析,这类题型就像考语文的阅读理解。

(5)抗烦阅读。虽然逻辑试题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天文地理、科学研究、世界时事、国计民生、经济管理、历史人文、文化习俗、生活常识等均有涉及,但在解题时并不需要考生掌握试题所涉及内容或学科的专门知识,试题只是借助这样的背景而已,所以解题时只需要运用逻辑常识和思维能力。具体说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关注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是它们所体现、所承载的逻辑形式,并对这些逻辑关系或逻辑形式做出思考、评价和选择。建议考生从平时起注意阅读自己平常较烦的内容的文章,比如天文、地理、生物、考古、医学、经济等各类文章,每次快速读一个段落,体会阅读速度与效益的结合。

(6)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逻辑阅读和解题的基本方法,逻辑推理是排斥形象思维的,如果在做题时想象段落所描述的形象,而不能迅速抽象出题干的逻辑推理关系,这是做逻辑题之大忌。应该说快速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逻辑考试成功的两大关键能力。对问题的抽象指的是把文字叙述转化为形式化的表达,也就是用一些符号、字母来表达事物间的联系,具体地说,逻辑试题内容涉及的自然或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并不影响解题,可以对题目的专有名词或有关命题用A或B等符号抽象出来即可,而不用去探究其内容的正确性,只要推理合乎逻辑就对。加快思考的考试技巧是用适当的符号和条件关系式去表示相应的命题、推理或论证,由于符号和公式非常简短,可以用逻辑规则去推理,从而大大节省时间,加快解题速度。

(7)空中摄影。考生必须根据命题人员所设定的问题目的去读语段,按照不同的问题目的锁定不同的读题重点,且思维应在题目之内。你的眼睛就如摄影机的镜头摄入设定的风景,然后整个思维的过程犹如洗相片的过程,尽可能拷贝原来的风景且不至于失真。对于读完后的题目,先不要忙着做题,要在大脑里面梳理一遍,我们可称之为“洗影”的过程,就是所谓将题目的主干信息提出来,然后拷贝到大脑中去,马上在大脑中形成推理思路。通过有效的阅读训练,做逻辑题时,要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握能力,这是成为一名逻辑高手的必要条件。

1 鸡油菌这种野生蘑菇生长在宿主树下,如在道氏杉树的底部生长。道氏杉树为它提供生长所需的糖分。鸡油菌在地下用来汲取糖分的纤维部分为它的宿主提供养料和水。由于它们之间这种互利关系,过量采摘道氏杉树根部的鸡油菌会对道氏杉树的生长不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对题干的论述构成质疑?

A. 在最近的几年中,野生蘑菇的产量有所上升。

B. 鸡油菌不只在道氏杉树底部生长,也在其他树木的底部生长。

C. 很多在森林中生长的野生蘑菇在其他地方无法生长。

D. 对某些野生蘑菇的采摘会促进其他有利于道氏杉树的蘑菇的生长。

E. 如果没有鸡油菌的滋养,道氏杉树的种子不能成活。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阅读题干,首先概括成自己的一句话,即“菌有利于树,因此,过量采摘菌对树不利”。

D项“对某些野生蘑菇的采摘”就可能包括对鸡油菌的采摘,这样就会促进其他有利于道氏杉树的蘑菇的生长,而最终仍有可能对道氏杉树有利,这是个另有他因的削弱。

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质疑,比如,B项是无关项,因为没有针对题干结论。

2 在目前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在本市增加警力的动议不可取。在计算增加警力所需的经费开支时,光考虑到支付新增警员的工资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支付法庭和监狱新雇员的工资,由于警力的增加带来的逮捕、宣判和监管任务的增加,势必需要相关机构同时增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最有力地削弱上述论证?

A. 增加警力所需的费用,将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B. 目前的财政状况,决不至于拮据到连维护社会治安的费用都难以支付的地步。

C. 湖州市与本市毗邻,去年警力增加19%,逮捕个案增加40%,判决个案增加13%。

D. 并非所有侦察都导致逮捕,并非所有逮捕都导致宣判,并非所有宣判都导致监禁。

E. 当警力增加到与市民的数量达到一个恰当的比例时,将会减少犯罪。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题干推理是,因为警力增加会导致相关部门增员,所以,增加警力的动议不可取。

E项断定,当警力增加到与市民的数量达到一个恰当的比例时,将减少犯罪,这就意味着,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应的逮捕、宣判和监管任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因此,并不需要相关部门同时增员,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

其中,A项并没有断定增加财政是否能够负担警力所需的费用,不能削弱题干;B、C项实际上对题干论证有所加强;D项所述“并非所有”即使成立,也说明警力增加会导致相关部门增员,也将加强题干论证。

(二)抓住题眼

解读题干是解题的重要一环,解读题干不仅要了解题干的内容、给定的条件,还要了解题干的主旨及其关键词。

逻辑考题所涉及的面很广,在试题内容上包罗万象。快速阅读理解有两个障碍:一个是比较陌生的语境,比如我们看到“中国蚂蚁”,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没有任何的心理障碍,但是如果你看到“堪培拉半岛的一种蜥蜴”,这个时候你不大理解。另一个是逻辑题中出现的一些冷门学科或生僻名词,目的是通过增加考生的阅读困难来增加题目的难度,比如“对苯二甲酸二羟乙酯”等名词就给考生增加了很大的阅读难度,其实,考生只要把它看成“酯”就行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理解所占用的仅仅是期望通过这种比较难以理解的语境或者语句将逻辑结构给隐藏起来的目的,因此阅读最关键的问题是找清其逻辑含义和逻辑结构,阅读本身不是目的。而解逻辑试题根本不需要相关科学知识,在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范围内完全应该能够解题,你只需仍把它当作一个一般的逻辑题来做即可。由于这些名词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地从平时起训练自己,注意克服阅读生涩名词或短语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障碍。

阅读中的抽象提炼关键在于考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信息,即所谓的“题眼”。每一道逻辑题都有自己的“题眼”,也就是题目评论的“靶子”。“题眼”往往是关键的字词、语句,如果“题眼”抓错了,就会出现“想歪了”的现象,选了无关的干扰项或次要项。

由于逻辑考题的阅读量较大,时间有限,所以不可能慢慢地阅读,而要在快速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那么,什么样的信息是关键性信息?一句话,与题干中问题相关的信息就是关键性的,否则就是冗余的起干扰作用的信息。加快阅读的考试技巧是阅读时圈阅“题眼”。边阅读边给“题眼”做明显的标记,将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具体做法是,边读题边在题目上划出重点(或将待处理的元素、条件都在读题过程中记在草稿纸上)。敏感的人看完题干后不但能抓住“题眼”,而且能看出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或者漏洞,甚至预测到作者会从哪些角度设置题目。

1 科学研究表明,大量吃鱼可以大大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这里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在鱼油中所含的丰富的“奥米加-3”脂肪酸。因此,经常服用保健品“奥米加-3”脂肪酸胶囊将大大有助于预防心脏病。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题干的论证?

A. “奥米加-3”脂肪酸胶囊从研制到试销,才不到半年的时间。

B. 在导致心脏病的各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C. 不少保健品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D. “奥米加-3”脂肪酸只有和主要存在于鱼体内的某些物质化合后才能产生保健疗效。

E. “奥米加-3”脂肪酸胶囊不在卫生部门最近推荐的十大保健品之列。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在阅读本题时,遇到“奥米加-3”脂肪酸这样的专有名词,你只要把它看成一种物质就行了。

如果D项的断定为真,说明吃鱼有助于预防心脏病,是由于鱼油中所含的“奥米加-3”脂肪酸经过了与鱼体内某些物质的化合而具有了疗效,但保健品胶囊中所含的“奥米加-3”脂肪酸完全可能缺少这种特殊的化合而不具有疗效,这就有力地削弱了题干的论证。其余各项对题干的论证都可有所削弱,但力度显然不如D项。

2 最近经常上演的15部歌剧中没有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虽然音乐制作人都希望制作听众想听的作品,但瓦格纳的作品没有被相对频繁地演出并不能表明他的作品不受欢迎,而是因为他的歌剧的舞台演出费用极其昂贵。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最能支持上面的结论?

A. 经常上演的歌剧中不包括小型业余作曲群体的作品。

B. 演出公司经常得到一些为了能看豪华气派的歌剧而赞助的人的支持。

C. 所有最近经常上演的歌剧至少是已流行了75年的作品。

D. 近期瓦格纳的作品录音带出得比别人都多。

E. 近年来各类歌剧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不断提高。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结论:造成查理·瓦格纳作品演出不频繁的原因不是他的作品不受欢迎而是他的作品的舞台演出费用极其昂贵。

要对题干的结论构成支持,就要以瓦格纳的作品为出发点来说明他的作品是受欢迎的。题干的五个选项中,只有D项陈述,近期瓦格纳的作品录音带出得比别人都多,这作为一个新的证据,说明了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从而有力地支持了题干结论。

关键词定位,五个选项中,只有D项涉及了瓦格纳的作品。

3 在若兰国,10年前放松了对销售拆锁设备的法律限制后,盗窃案的发生率急剧上升。由于合法购买的拆锁设备被用于大多数盗窃案,所以,重新引入对销售拆锁设备的严格限制将有助于降低若兰国盗窃案的发生率。

如果以下哪项为真,对上述论证提供了最强的支持?

A. 若兰国的总体犯罪率在过去10年中急剧增加了。

B. 重新引入对销售拆锁设备的严格限制在若兰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C. 在若兰国重新引入对销售拆锁设备的严格限制,不会影响警察和其他安全机构对这种设备的合法使用。

D. 在若兰国使用的大多数拆锁设备是易坏的,通常会在购买后几年内损坏而且无法修好。

E. 五年前引入的对被控犯有盗窃罪者更严厉的惩罚对若兰国的盗窃案发生率几乎没有影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结论:对销售拆锁设备严格限制将有助于降低若兰国盗窃案的发生率。

上述论证有明显的漏洞,社会上已经存在一些拆锁设备,即使不再增加,若不清除已存在的拆锁设备,仍可被用于盗窃。D项堵塞了这一漏洞,指出这种设备易坏且修不好,意味着那些拥有此设备的盗窃犯不久以后也不会再拥有该设备,从而引入此设备的限制确实能够起到减少犯罪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题干的结论。

其余选项均不妥。其中,A项,暗示也许盗窃案的增加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跟拆锁设备的销售无关,有削弱作用;B、E项为无关选项;C项与降低盗窃案发生率无关。

用结论关键词定位答案,关键词为“设备”。

(三)结构提炼

逻辑阅读和逻辑解题是分不开的,阅读和解题的思考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阅读中就开始解题,在解题中进行阅读。阅读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层次阅读,即普通阅读。一般意义上的中文阅读是为了获取信息,甚至需要联想和欣赏,一般意义上的中文阅读好的人并不等于逻辑阅读就好;而逻辑应试读题的误区是欣赏与想象,切忌沉浸在题目之中,精力分散在各句话语之间而不能迅速判断其相互关系。

另一个是深层次阅读,即逻辑阅读。逻辑试题考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文阅读,而是要达到更深层次的逻辑阅读,那就是读题干的内在逻辑,即解读作者逻辑思路的过程。逻辑阅读是读出语段的思维结构,视线和思维要像X光一样把题目的逻辑骨架抽象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至关重要,是解题的关键,读者只要抓住思维结构,就可以按照问题要求选出正确答案来。

(1)逻辑阅读的关键步骤。

逻辑阅读的关键是快速提炼逻辑结构的能力,对前面所述“自下而上”的逻辑题的题干都是一个论证,逻辑读题的最好方式是边扫描边快速地提取题干的推理脉络,简洁把握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读题和思考步骤如下:

①删除。

对于题干过长的,要大量删除不相关信息,一般对背景性介绍的文字可以略而不读,句子中大量的修饰成分都不是读题重点。具体而言,若题干是一个或若干论证时,将那些与确立或反驳一个主张不相干的部分、重复的信息去掉,属于交际性的内容、其他话题的插入、无关的枝节、顺便说的话等都可忽略,它们不进入论证结构的描写。考生在阅读归纳时要做到长题读短,只要抽象出主干句子构成的逻辑主线就可以了。

②替换。

正确理解的基础是“换句话说”,即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把晦涩读通俗,阅读时要把书面语言全部转换成口头语,用清楚、确切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含糊或者间接的表达方式,同义的所有表达式用唯一的表达式代换。

③提炼。

这是逻辑阅读的最关键的一步。在解答逻辑题时,应带有目的去读题干,这目的就是弄清前提(理由、论据)和结论。具体就是逻辑关系在大脑里的分析它的推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并在脑子里简化为由什么推出什么的一句话。

题干逻辑主线可提炼为:前提→结论。

首先找结论,随着逻辑题长度明显增加,对此除提高阅读能力外(不是阅读技巧),要训练看在对一段话仅读一遍的情况下,究竟哪句话为结论。找提炼题干结论的办法大致有以下两种:

一是,一个推理的结论可以出现在题干中的任何一个地方,一般来讲,会有一些联结词。如果有联结词,可借助于联结词区分前提或结论。一般说来,在“因为”“假如”“由于”“既然”等词之后的语句表示原因、前提和条件,在“所以”“因此”“那么”“因而”“这表明”“由此可见”等之后的语句表示结论和结果。

二是,若没有联结词,可通过分析语句之间因果联系寻找结论。如果上面的内容你看不明白,你一定要问一下自己“作者到底想要证明什么”,一般来说,作者设法要证明的便是结论。

然后找前提,再找出作者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前提:作者所摆出的理由、作者所给出的证据。要注意题干有些信息只是背景知识,不是理由或前提。

逻辑是一种推理,有前提有结论,前提有不同种前提,有大前提小前提,哪个是大前提,哪个是小前提,哪个是结论,读了以后能不能抓住这个纲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两者比较,结论比论据(或前提)更重要。读题要化复杂为简单,理解题干的结论、中心意思。无论如何强调对结论的重视都是不过分的,因为选项最终是作用在结论上。

④补充。

提炼出题干的逻辑结构之后,还得评价这个推理的有效性。被评估的论证应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论证,因此,在评估之前,应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即使论证未表达出来的预设、假设或省略前提明确化,也就是在阅读题干之后一定要寻找推理的假设。

⑤评估。

读逻辑题本质是批判性阅读,读完每一句都想想这一句说了什么,在整个论证中起什么作用。当你读完题干时,应该将其推理记在脑子里(即记住前提、结论和假设)。题干的大部分推理错误你都能识别,比如假设错误。当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推理时,即使你还没读问题,你通常也能臆测到问题会问什么。一般说来,题干经常将很简单的问题描述得很复杂以增加难度;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能帮你理解文章的意思。一旦你用自己的话复述,问题就变得很容易理解。

在此基础上,在看选项之前,针对问题,你就可以在读完题干时想想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在你读完题干和问题之后,你可能在脑子里对答案有了一个概念。不过这只完成了一半,你必须找出一个和你臆测中最相似的那个选项。即使你对正确答案没有概念,也别泄气。找出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它,就能提高你正确的概率。

(2)结论所处题干中的三种位置。

若题干陈述是一个论证就要辨析一下何为结论,何为前提,以及前提与结论的关系。逻辑阅读关键是要抓结论,因为选项最终是作用在结论上。把握好这种阅读规律,做题目的速度就提上去了。题干结构从读题的角度可分为结论前置结构、结论后置结构和结论中置结构三类:

①结论后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最后才给出结论、论点,前面是对该结论、论点的论证或背景描述。这种结构前面很多是不用仔细看的背景介绍,读题重点是抓住后面的结论。

②结论前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在开头提出结论、论点,后面论证该结论、论点。

③结论中置结构是指这样一种结构,在题干中间提出结论、论点,题干前面、后面是背景介绍以及论证该结论、论点的理由。

1 在司法审判中,所谓肯定性误判是指把无罪者判为有罪,否定性误判是指把有罪者判为无罪。肯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判,否定性误判就是所谓的错放。而司法公正的根本原则是“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

某法学家认为,目前,衡量一个法院在办案中是否对司法公正的原则贯彻得足够好,就看它的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能最有力地支持上述法学家的观点?

A. 错放,只是放过了坏人;错判,则是既放过了坏人,又冤枉了好人。

B. 宁可错判,不可错放,是“左”的思想在司法界的反映。

C. 错放造成的损失,大多是可弥补的;错判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弥补的。

D. 各个法院的办案正确率普遍有明显的提高。

E. 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结论后置。后面法学家的结论才是阅读重点。

题干前提:公正取决于肯定性误判率和否定性误判率都要低。

补充E项:各个法院的否定性误判率基本相同。

得出结论:衡量是否公正,只要看肯定性误判率是否足够低。

因此,E项有力地支持了法学家的观点。

其余各项都不足以使题干中法学家的观点成立。其中,A、C项对法学家的观点有所支持,但它们断定的只是,就错判和错放二者对司法公正的危害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严重,但由此显然得不出法学家的结论。

2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研究人员对1 000名女护士进行调查,发现那些每星期饮酒3~15次的人,其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较每星期饮酒少于3次的人为低。因此,研究人员发现了饮酒量与妇女心脏病之间的联系。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不可能削弱上述论证的结论?

A. 许多妇女因为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从而使得她们的饮酒量增加。

B. 调查显示:性格独立的妇女更愿意适量饮酒并同时加强自己的身体锻炼。

C. 护士因为职业习惯的原因,饮酒次数比普通妇女要多一些。再者,她们的年龄也偏年轻。

D. 对男性饮酒的研究发现,每星期饮酒3~15次的人中,有一半人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比少于3次的人还要高。

E. 这项研究得到了某家酒精饮料企业的经费资助,有人检举研究人员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有不公正的行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结论前置。开头“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就是题干的结论,后面的调查是对这个结论的论证。

题干的结论是适量饮酒对妇女的心脏有益,理由是,调查发现适量多饮酒的比饮酒过少的女护士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低。

A项说明,饮酒较多者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较低,完全可能是由于她们的身体素质本来相对较好,也就是说不是多饮酒会减少心脏病,而是身体本来好(没心脏病)才多饮酒,这是对题干的一个因果倒置的削弱。

B项说明,适量饮酒与心脏病无因果关系,这两者可能有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这些妇女性格独立,更愿意在适量饮酒的同时加强锻炼(而锻炼会减少心脏病的发生),这是一个另有共同原因的削弱。

C项说明,即使题干的调查属实,但由于女护士职业习惯多饮酒并且年龄也偏年轻,也就对整体的妇女不具有代表性,由女护士的情况推出妇女的情况就不可靠了,这是一个指出以偏概全的削弱。

E项说明,由于调查操作上的不公正与不规范,当然可以有力地质疑其结论的可信性。

注意题干结论是有关饮酒量与妇女心脏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饮酒量与所有人心脏病的关系。而D项说明,男性饮酒多的反而比饮酒少的得心脏病的可能性高,这作为一个旁证,对“适量饮酒对人的心脏有益”是一个有因无果的削弱。考虑到D项统计数据是基于对男性饮酒者的研究之上的,这种削弱没有直接针对题干的结论,因此,削弱力度最弱。

3 面对预算困难,W国政府不得不削减对于科研项目的资助,一大批这样的研究项目转而由私人基金资助。这样,可能产生争议结果的研究项目在整个受资助研究项目中的比例肯定会因此降低,因为私人基金资助者非常关心其公众形象,他们不希望自己资助的项目会导致争议。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必须假设的?

A. W国政府比私人基金资助者较为愿意资助可能产生争议的科研项目。

B. W国政府只注意所资助的研究项目的效果,而不注意它是否会导致争议。

C. W国政府没有必要像私人基金资助者那样关心自己的公众形象。

D. 可能引起争议的科研项目并不一定会有损资助者的公众形象。

E. 可能引起争议的科研项目比一般的项目更有价值。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结论中置。题干结论是:有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会降低。

理由有两条:第一,一大批原来由政府资助的项目转由私人基金资助;第二,私人基金资助者较不愿意资助争议项目。

A项是题干的论证必须假设的。否则,如果事实上W国政府和私人基金资助者一样不愿意资助争议项目,那么,这最多能得出结论: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原来就很低,而不能得出结论:有争议项目在整个受资助项目中的比例,会因为大批政府资助的项目转由私人基金资助而降低。

B项不是题干的论证必须假设的。因为,即使W国政府不仅注意所资助的项目的效果,而且在意它是否会导致争议,作为政府,出于全局的考虑,它仍然很可能愿意资助有争议的项目。这样,题干的论证仍然能够成立。

(四)精准理解

逻辑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考验,有一些题几乎考查的就是语文的阅读理解,而不是真正的逻辑推理关系。对于“自上而下”逻辑题,题干往往没有明确的论证关系,提供的是一些具体陈述。因此,对这样的题,考生阅读时一定要力求做到精准理解。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细节。即不要遗漏题干重要信息。读逻辑时一定要细,包括问题,逻辑试题的陷阱经常就在细节里,这是命题的一个重要招数。

(2)注意层次。逻辑阅读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一定要注意题干叙述所隐含的意思,要特别注意段落层次和逻辑结构,把握不同层次的意义,才能正确解题。

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的到来将对全球气候产生相反的影响,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许多反常气候就会改变。美国沿海遭受飓风袭击的可能性会上升,澳大利亚东部可能发生洪水,南美和非洲东部地区可能出现干旱,南亚将出现猛烈的季风雨,英国气温将会下降,大西洋西岸可能提前出现暴雨和大雪,并使该地区的产粮区遭受破坏性旱灾,东亚的雨带将往北移,秋冬季雨水将会增多。拉尼娜在将冷水从海底带到水面的同时,也把海洋深层营养丰富的物质带到水面加快浮游植物和动物繁殖,将使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渔业获得丰收。

以下除哪项外,都是上文所描述的拉尼娜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

A. 非洲某些地区的干旱不但没有缓解,而且有加重的趋势,非洲一些国家的生活仍然艰难。

B. 澳大利亚西部可能发生洪水,对该地区的牧业将产生不良的影响,世界羊绒的价格可能上涨。

C. 美国东海岸地区的冬天会变冷,降雪量会有明显的增加,影响该地区的粮食生产,世界粮食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D. 由于冬季雨水比较充沛,我国北方冬小麦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小麦产量将会有所增加。

E. 墨西哥、智利等国的渔业将走出多年徘徊的局面,世界鱼产品的价格有可能下降。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本题就是一道比较典型的阅读理解题,就是阅读量较大,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的同时能注意细节,理解准确,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选项B说“澳大利亚西部可能发生洪水”,而题干中说的是“东部”,没说“西部”,与题干所述不符。选项A中的“非洲某些地区”就是题干中讲的“非洲东部地区”。选项C说的“美国东海岸地区”与题干中说的“大西洋西岸”相同。选项D所说的“我国北方冬季雨水比较充沛”与题干中说的“东亚的雨带将往北移”有关。选项E中的“墨西哥、智利等国家”与题干中的“东太平洋沿岸国家”一致。

2 据《科学日报》消息,1998年5月,瑞典科学家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一种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只有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才能提取。

如果《科学日报》的上述消息是真实的,那么,以下哪项不可能是真实的?

Ⅰ.1997年4月,芬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提出过,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除了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不可能在其他对象中提取。

Ⅱ.荷兰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证明,在未经加工的加勒比椰果中,并不能提取对防治老年痴呆症有特殊功效的微量元素,这种微量元素可以在某些深海微生物中提取。

Ⅲ.著名的苏格兰医生查理博士在相关的研究领域中证明,该微量元素对防治老年痴呆症并没有特殊功效。

A. 只有Ⅰ。

B. 只有Ⅱ。

C. 只有Ⅲ。

D. 只有Ⅱ和Ⅲ。

E. Ⅰ、Ⅱ和Ⅲ。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Ⅰ不可能是真实的。因为由题干,上述观点是瑞典科学家在1998年5月首次提出的,因此,芬兰科学家不可能在1997年4月已经提出过。

Ⅱ和Ⅲ都可能是真的。因为题干只是断定《科学日报》登载的消息是真实的,而没有断定消息中提到的瑞典科学家的观点是真实的。

(五)明确问题

提问方式的灵活多变是增大题目难度的方式,逻辑考题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从正面提问;有的从反面提问;有的针对推理结构;有的针对题干中论证或结论与选项的逻辑关系,等等。所以,一定要仔细辨析,正确理解,否则就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出现不必要的失分。

比如,问题中同样都有“支持”字样,并不一定都是支持题型,如果问的是“下列哪个选项能支持上述结论(或论证)”则是支持题型,解题的思路是“自下而上”;而如果问的是“以上事实最能支持以下哪个选项”则为推论题型,解题的思路就应该是“自上而下”。

又如,要区分“下列选项哪个支持上述说法”“下列选项都支持上述说法,除了”等不同的提问方式。特别要注意“最能削弱(支持)”、“最不能削弱(支持)”和“以下选项都能支持以上反对者的观点,除了”等不同的问法。

再如,“以下选项一定是真实的是”、“以下选项可能是真实的”与“以下选项都可能是真实的,除了”这三种问法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见,明确问题是正确解题的一个关键。只有读懂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思维推理的方向。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注意不同的提问方式,准确理解到底题目问的是什么。

1 美国法律规定,不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坐在行驶的小汽车中必须系好安全带。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是,每个人都有权冒自己愿意承担的风险,只要这种风险不会给别人带来损害。因此,坐在汽车里系不系安全带,纯粹是个人的私事,正如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炒股,有人愿意承担风险去攀岩,纯属他个人的私事一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上述反对意见提出质疑?

A. 尽管确实为了保护每个乘客自己,而并非为了防备伤害他人,但所有航空公司仍然要求每个乘客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系好安全带。

B. 汽车保险费近年来连续上涨,原因之一,是由于不系安全带造成的伤亡使得汽车保险赔偿费连年上涨。

C. 在实施了强制要求系安全带的法律以后,美国的汽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明显下降。

D. 法律的实施带有强制性,不管它的反对意见看来多么有理。

E. 炒股或攀岩之类的风险是有价值的风险,不系安全带的风险是无谓的风险。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B

题干所述的反对意见是:系不系安全带是个人私事,不会给别人带来损害。

要质疑它,就要说明:系不系安全带不是个人私事,会给别人带来损害。

B项表明,不系安全带会造成伤亡,引起汽车保险费上涨,从而损害了全体汽车主的利益,也即,不系安全带可能会间接地给别人带来损害,这就对题干中的反对意见提出了有力的质疑。

其余各项均不能构成有力的质疑。

2 艾克斯保险公司正在考虑发行一种新的保单,为那些身患困扰老年人疾病的老年人提供他们要求的服务。该保单的保险费必须足够低廉以吸引顾客。因此,艾克斯公司将为从保单中得到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将要产生的索赔而忧虑。

以下哪一种策略将最有可能将艾克斯公司在该保单上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A. 吸引那些将来在未来很多年里都不可能提出要求从该保单中获益的中年顾客。

B. 仅向那些在幼年时没有得过任何严重疾病的个人提供保险。

C. 在该项保单中提供比在其他成本更低的保单中数量更多的服务。

D. 仅向那些被其他保险公司在类似保险项目中拒绝的个人提供保险。

E. 仅向那些足够富有,可以支付医疗服务费用的个人提供保险。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题干论述:保险公司忧虑的是,正考虑发行一种给患病的老年人提供他们要求的服务的新保单,由于保费必须足够低以吸引顾客,因此,从保单中得到的收入将不足以支付将要产生的索赔。

问题是要寻找一个选项以使得艾克斯公司在该保单上的损失降至最低,实际上是寻找一个削弱选项。

如果保险公司向尽可能多的属于低风险人群的人提供保险,它就可以提高收入与要求偿付保险金的比例,从而使公司在该保单上的损失降低到最小。A项描述的策略向保单持有人这个群体中增加了一个低风险人群,因此为正确答案。

其余选项均不妥,其中,B项,在幼儿时期的疾病和影响老年人的疾病之间没有建立任何联系;C项,增加提供服务的数量不可能使损失最小化;D项,这会增加产生对该保单的索赔要求的可能性;E项是无关选项。

3 一段时间以来,国产软饮料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渐减少。研究发现,外国公司的产品广告比国内的广告更吸引人。因此,权威人士认为,国产软饮料的生产商需要加大广告投入,以扩大市场。有人对权威人士的这一意见提出质疑,其理由是,大多数进口软饮料的广告,都同样是由我国的广告公司制作,并由国内的媒体传播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将严重削弱上述对权威人士的质疑?

A. 对于任意一家具有制作能力的广告公司,其制作的广告的效果,和在该项广告上的资金投入呈严格正相关。

B. 一个产品最终是否能有效占领市场,关键在于产品质量而非广告。

C. 尽管国产软饮料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渐减少,但其销售量却逐年上升。

D.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产软饮料在国内市场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E. 一般地说,国产软饮料的口感,不如进口著名品牌的软饮料。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题干论述:国产饮料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逐渐减少,研究发现是由于外国公司的广告比国内的广告更吸引人,权威人士认为,国产厂商需加大广告投入。而有人对权威人士的这一意见提出了质疑。

问题要求是削弱上述对权威人士的质疑,实际就是要寻找支持权威人士观点的选项。A项表明,即使大多数进口软饮料的广告同样是由我国的广告公司制作,它们的较好的效果也是因为有较高的投入,因此,为了和进口软饮料争夺市场,国产软饮料的生产商需要加大广告投入,以改善广告效果,这就有力地支持了上述权威人士的观点,也即削弱了对权威人士的质疑。

其余各项都不能削弱上述对权威人士的质疑,其中,B项可构成对题干中权威人士观点的质疑,而不能削弱对权威人士观点的质疑。

(六)题项结合

题项结合是指在具体做逻辑题时,要树立把选项和题干作为一个整体来破解的思维习惯。要把题干与选项结合起来阅读,即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把题干信息与选项结合起来,一定要注意各选项分别有没有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这有利于准确地抓住关键信息以找到解题突破口。

1 核战争将导致漫长的“核冬季”包围地球这种科学预测是不可相信的。大气科学家和天气专家无法可靠而准确地预测明天的天气。而核爆炸对本地和世界范围大气情况的影响一定遵循那些控制着日常天气变化的规律。如果天气无法用目前的知识预测,那么核冬季这一假设用目前的知识也不能预测。

下面哪一项如果正确,将最严重地削弱论断“如果科学家无法准确地预测日常天气,他们对核冬季的预测也不可信”?

A. 核冬季的科学理论使用的是那些预报日常天气的人可以得到的数据。

B. 科学家对核冬季的预测只能是凭空构想的,因为这些预测无法通过不造成伤害的实验加以证实。

C. 天气预报人员通常不坚持说他们的预测不会出错。

D. 对灾难性的自然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所做的科学预测比日常天气预测的可信度要低。

E. 核冬季这一科学理论与剧烈的天气变化而非日常天气变化相关。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E

本题的问题已明确,是要削弱论断“如果科学家无法准确地预测日常天气,他们对核冬季的预测也不可信”,因此,没必要再读题干。

E项说明核冬季的预测与日常天气没有关系,削弱了论断。

A项支持了题干,B、C、D项为无关项。

2 在某一市政府,一法官推翻了一犯罪嫌疑人拥有非法武器的罪名。一看到警察,那个犯罪嫌疑人就开始逃跑,当警察追他时,他就随即扔掉了那件非法武器。那个法官的推理如下:警察追击的唯一原因是犯罪嫌疑人逃跑;从警察旁边逃跑自身并不能使人合情合理地怀疑他有犯罪行为;在一非法追击中收集的证据是不能接受的。因此,这个案例中的证据是不能接受的。

下面哪一条原则,如果正确,最有助于证明那个法官关于那些证据是不能被接受的判决是合理的?

A. 只要涉及其他重要因素,从警察那儿逃跑就能使人产生一个合情合理的有关犯罪行为的怀疑。

B. 人们可以合法地从警察那儿逃跑,仅当这些人在不卷入任何犯罪行为时。

C. 仅当一个人的举动使人合情合理地怀疑他有犯罪行为时,警察才能合法地追击他。

D. 从警察那儿逃跑自身不应被认为是一个犯罪行为。

E. 在一个人的举动能使人合情合理地怀疑他有犯罪行为的情况下,警察都能合法地追击那个人。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C

问题是要使法官的推理成立,因此读题重点是有关法官推理的文字。前面的背景介绍,就没必要看了。

要使法官推理合理,即证据不能接受,需要说明警察非法追击,看哪一个选项能得出非法追击就可以了。

警察在没有合情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非法追击,结果得到的证据不能被使用。因此要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合法的追击,警察就必须得有合情合理的理由,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E项是个无效推理;其他选项没有说明是否合法或非法追击,因此,不能推出证据是否能接受的论断。

七、解题步骤

逻辑解题包括阅读理解与寻找答案两大步骤:阅读理解(读取、抽象)→寻找答案(排除、推理、确定答案)。

(一)阅读理解

逻辑答题时,思维要聚焦在白纸黑字上,不带有任何个人主观的预设和其他文字的干扰,视线落点只在本题之内,每阅读一道题就只考虑这一道题所论述的范围,做完后这题就在思维中马上消失,立即进入下面的新题。

1.阅读步骤

逻辑试题都分为题干、问题和选项三部分,解答逻辑试题的第一步是阅读理解,首先要审清题干的内容和意义,然后注意问题提出的角度和方式。大多数人从头至尾读下去,也有人习惯先读问题,再读题干,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主要看自己的习惯。

(1)阅读题干,理解题意内容

阅读题干陈述时要边读边思考,“换句话说”“其实就是说”这类语言转换是理解题意的关键技能,也是节省阅读理解时间的主要方法。逻辑阅读决不能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2)阅读问题,明确问题目的

通过问题陈述可判断题型,从而确定解题方向。认真读完题干后,再仔细看问题,一定要看仔细,不要看错或漏看。要明确问题是针对题干的结论、题干的形式结构还是题干的前提假设的?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问有答”,就必须仔细阅读、准确理解问题的方向与角度,否则就会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2.判断类型

阅读题目后,根据题目特点,可大致分出是形式推理还是非形式推理的类型,这两类题目的特点、分类、解题要点与方法是不同的,列表如下:

判断出推理类型有利于明确解题思维的方向。这两类推理的常用解题方法归纳如下:

(1)形式化推理题的常用解题技法

①公式法——把题目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形式化的表达,解题过程就是公式化推演。

②作图法——对一些直言推理题,有时需要画个示意图,有助于完成推理。

③列表法——对一些逻辑分析题,边读题边把已知条件列在表格上,并进一步推理,可以较快地找到正确答案,有利于解题。

④计算法——此法用于解决数学相关题。

⑤矛盾法——此法用于解决真假话题。

⑥归谬排除法——先假设某一备选项成立,然后代入题干,如果出现矛盾,说明该选项不成立,要排除掉;如果只剩一项不能导致矛盾,该选项就是正确答案。

(2)非形式化推理题的常用解题技法

①假设法——重点关注题干论证的隐含假设。

②因果法——重点关注题干论证的因果关系。

③核心词定位法——就是先确定题干的核心词(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包含题干核心词的选项作为疑似答案,再进一步验证。这样可省去阅读不相关选项的时间,提高解题速度。

④标志词定位法——注意数字、模态词、否定词等。比如题干有数字,解题时也优先关注有数字的选项。

⑤对比法——当题干推理涉及两者比较,且结论重点涉及比较一方,这时考虑比较对象且重点思考隐含比较的另一方往往是有效的。

⑥反证法——若A不是答案,将导致矛盾,则A是答案。

⑦排除法——排除法是最常用的逻辑解题方法,在实际解题时,尽可能首先使用排除法,先划掉绝对不可能的选项。

3.思考重点

根据问题陈述可以对题型进行初步分类,结合题干陈述的内容可把考题分为两类:

(1)题干有结论的考题

“自下而上”推理的逻辑题,包括假设、支持、削弱、评价等题型,题干都有结论;另外还有一些解释、比较、描述等平行推理的题型,题干一般也有结论。

①耐心阅读题干(如果必要,标出重点词语),弄清前提和结论(因和果),并在脑子里简化为一句话。即在阅读中迅速提炼出题干的“逻辑主线”,也就是明确题目的推理过程(由什么推出了什么)。具体就是分析题干的逻辑推理过程是怎样的:

●题干的结论是什么?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方向和理由支持的方向来确认结论。

●题干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得到这个结论?通过什么样的论证得到结论的?要注意题干中有些信息只是背景知识,不是前提。

●要注意分清主结论和前提、反前提、附加前提,中间结论,特别是推出结论的直接前提。在脑中形成因为(直接前提)所以(结论)推理结构,这是逻辑阅读最关键的一步。

②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推理之后,还得评价这个推理的有效性,也就是在阅读题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寻找推理的隐含假设。

③作为一个逻辑题,可以在论据、论证、结论中任何一个点上出题。比如削弱题型可以反对论据,可以反对论证(比如提出其他原因),可以直接反对结论比如假设:就是论据不足,让你提出足够的论据。

④题干是解题的出发点,务必注意题干中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漏洞”,而问题往往是指出漏洞(比如,削弱性题目),或弥补漏洞(比如,加强性题目)。

●只要是加强前提和结论二者联系的,就是假设、支持。

●割裂二者联系的就是削弱。

●如果是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的,就是评价。

(2)题干没结论的考题

“自上而下”的逻辑题,主要是推论题,题干一般没有结论。

①这类题往往很像语文的阅读理解,这时要关注题干陈述信息的关键点,包括要理解题干的主题思想、中心意思。

②叙述的事件之间是否有共同结合点,如果有结合点,试着将其结合起来,看能推出什么。如果没有结合点,就记住信息,再从选项里面找与题干最相干的选项。

(二)寻找答案

由于题目分为形式推理、非形式推理两大类,其寻找答案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针对形式推理的题目,由于答案具有必然性,因此其寻找答案的过程相对明确,首先是确定推理起点(或在题干,或在问题,或在选项),然后由推理起点列出推理链条,最后通过演绎和分析找出答案。

针对非形式推理的题目,由于答案不具有必然性,因此其寻找答案的过程要考虑更仔细一些,大致的步骤如下:

①预测答案方向(通过对题干的阅读理解后,根据问题要求预测)。

②整体扫描选项(寻找疑似选项、排除错误选项)。

③备选选项比较(对剩余的备选选项进行分析、推敲、权衡)。

④确认正确答案。

总之,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根据问题要求,结合题干逻辑主线与备选选项推理出答案。具体说,就是通过快速阅读题干和问题来预测答案方向,再结合错误选项排除;一般来说,通过这两步多数题就能找到答案,如果还存在高质量的干扰项的题,最后再掂量剩下的两个选项,仔细比较,确定答案。具体详细步骤介绍如下:

1.预测答案方向

在读完题目(题干和问题)后,即可预测答案方向,即根据问题类型和题干陈述结合产生答案的大致长相,可以带着自己的预测去寻找答案。

①在读完题干之后,在看选项之前,针对问题,你就可以想想正确答案应该是什么?你可能在脑子里对答案有了一个预测。当然,预测并不是预测百发百中的正确答案,事实上预测出每道题的具体答案是不现实的,所谓的预测是指结合每道具体题目的条件预测正确答案的方向。

②带着预测去寻找答案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如果其中有个选项和自己预测的相差不远,自己可以立即十分肯定,那就可以较快地确认答案,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犹豫不决的时间。

③基本上所有类型题目的答案方向都是或多或少可预测的,这样完全可以带着自己的预测去寻找答案。

2.整体扫描选项

读完题干、问题并同时大致预测答案方向后,建议你整体扫描所有的选项,以进一步通过有选择地精读和思考来选找答案。当然,读选项也能帮你较好地理解文章推理,但这些选项经常用复杂的语言表述而且充满陷阱。

①在整体扫描选项的过程中,几乎可以同时寻找疑似选项、排除错误选项。

②若一时不能确定疑似正确选项,也很难排除错误选项,则不必强求,马上转入按顺序阅读。此时,对选项的阅读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对比较绕口的非形式推理题,阅读顺序按选项中语言陈述的长度依次进行,先读最长的,然后读次长的,因为往往是较长选项正确的可能性大。

3.寻找疑似选项

所谓“疑似选项”,就是疑似正确答案的选项。根据论证类型和问题类型的特征以及平时做题积累的经验,结合题感和选项定位法,通过扫描所有选项的关键词和陈述形式来判定哪个或哪些选项最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①阅读选项有两种做法:一般做法是直接按着选项陈述的顺序精读;另一个高级做法是依据疑似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大小来安排精读的次序,这种方法效率显然要高,但在这种意义上挑选答案,对考生的要求较高,因为在确定哪个或哪些选项最有可能是答案的问题上,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背景,要有预测答案的能力。其次,这种方法依赖于前一种挑答案的方法,即读到答案就能断定它是最佳的。一般认为,后一种方法更有效率,但对考生的要求也较高。

②选项中你必须找出一个和你臆测中最相似的那个选项。如果有些问题类型和题干特点结合产生能预测答案的,则直奔答案。若找到疑似选项,思考后觉得正确,可以放弃阅读其他选项,即可确定答案。

③多数题目都是或多或少可预测的,经过有效的训练,大部分逻辑题目第一遍即可确定。其实,逻辑是有感觉的,考试的时候有些题目第一眼看到某些选项就觉得顺眼,细看往往果然是。因此,建议多培养逻辑题目的感觉。

4.排除错误选项

读完题干后你先想一下所论述的是哪些事物,怎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之上去看选项,就比较有的放矢,也更容易排除那些和这些事物无关的或错误的选项了。

①阅读完题干和问题后,如果不能预测答案方向,或者你对正确答案没有概念,也别泄气,那就找出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它。

②通过预测答案即使无法一下子找到正确答案,也可以十分迅速地排除错误答案!即如果没有找到与预测相似的选项,那么就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就能提高正确选择的概率。

③若选项没有明显的特征可抓,即不能确定疑似选项,马上转入按顺序阅读,逐个快速浏览选项,边扫描边排除不可能项,用无关项排除,划掉绝对不可能项。

5.备选选项比较

尽管在逻辑试题中,每题都有五个选项,但在许多情况下真正需要考生加以比较和选择的只有二至三个选项。另外的选项或者与题意无关,或者与题意相悖,通过将其排除,缩小了选择范围。

①放慢速度,对剩下的备选选项进行精读并推敲权衡。把选项和题干作为一个整体来破解。解题时把选项和题干结合起来看比较好,那种追求不仔细读完题而是一看问题就做题的投机取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②通过仔细分析比较剩下的选项,从中找答案,边看选项,边看题干,边反复掂量,两相比较,找出最优。(是否需要列个箭头推出关系?能否画个图表?用假设反证法?陷阱存在吗?)

③要特别小心,有时看起来好像是明显的错误或非常荒唐的选项,然而却有可能是最佳答案。因此,应当在认真阅读全部选项后才作出自己的决断。

6.确认正确答案

通过上述步骤,绝大多数题目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并能达到自己的确认。

当然也存在例外的情况:

①这题我见过、做过

——快速阅读题干、问题及选项,选出最优答案。

②题干读了一遍没懂

——呼一口气,再读,边读边画。

③有两个程度相当的选项

——其他选项的排除有否差错?这两个选项的不同之处?

④没有可选的选项

——立刻重读问题,是否理解反了问题?选项中是否有一个自己理解反了?

⑤万一阅读和考虑三遍后还一头雾水

——读不懂题目,或者即使读懂了题目但觉得各备选项还是没法比较,即在备选选项中确认不出最佳的,就结合选项猜测法,凭第一印象选一个答案。

7.最佳解题状态

逻辑应试的最佳状态就是要简洁明快,具体要做到解题过程的“快、准、狠”:

(1)“快”是指迅速根据问题的方向从题干中读取有用的内容。

(2)“准”是指准确找到题干中对于回答问题至关重要的词句,并且找出关键概念。

(3)“狠”是指明白了问题目的后,根据所找出的话中的关键概念,定位具有这一特点的选项,阅读后如果达到问题的目的则迅速选择,不需顾及其他选项,也就是狠心放弃阅读其他选项。

选择答案需要有雄厚的实力,其次是有胆识,即敢于在遇到自己认为是正确答案的时候放弃后面的选项而做下一题。不能做每一题都精读每个选项,这样做时间可能不够用,也就是说,一旦遇到最佳答案则不读其余选项。那么,你是否能够判断出它是最佳的呢?这主要取决于对题目的理解是否透彻,你的思路是否准确,归根结底,这取决于你平时训练的功底,也就是“题感”是否足够强,如果这方面能过关,读到最佳答案你就一定有足够的信心确认它就是最佳的。

1 一个通常为狩猎运动辩论的观点是它起到了一个对野生生物管理的重要功能。没有狩猎运动,无数的动物可能由于饥饿和疾病而死亡。这个观点导致一个过分草率的结论:狩猎运动产生了一个更健康的动物群体。

下列哪一个,假如正确,最支持作者的判定:狩猎运动并不必然地产生一个更健康的动物群体?

A. 对于许多经济贫困的家庭,狩猎使其有饭吃。

B. 当其他食物来源变少时,野生生物物种会侵害农作物。

C. 一个物种数量过多会导致强壮和虚弱的动物都遭受疾病。

D. 狩猎运动者倾向于追捕动物群体中最大和最健康的动物。

E. 许多人对于除了自卫以外的任何原因杀死一个生物有着很强的道义上的反对。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D

题干要找一个选项说明,狩猎运动确实不一定会使动物群体更健康。

D项指出,狩猎人倾向于捕猎跑得最快的、更健康的动物,由此,显然有利于说明,狩猎运动并不能使动物群体更健康。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其余选项均无法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

其实,本题问题已把要达到的目的问得很清楚了,题目讨论的是狩猎运动,可以此定位选项,而五个选项中涉及这一概念的只有D项。

2 是否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已成为明讯管理学院的一个热点话题。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是个人隐私,需要得到保护,呼吁学院不要再公开发布学生的学习成绩。学院的管理部门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今后所有的学习成绩统一通过电子函件的方式发送,每个学生将只能收到自己的学习成绩。

以下各项为得知学院的这个决定后大家的一些反馈意见,其中哪项最能让学院的管理部门重新思考或修正他们的决定?

A. 学习成绩在奖学金的评定、研究生录取、毕业分配等方面是重要的指标,公开发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让学生都来参与和监督这方面的工作。

B. 通过电子函件发送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增加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恐怕工作人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C. 部分学生尚不熟悉电子函件的收发,如果弄丢了自己的学习成绩,会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D. 公开发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会损伤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

E. 电子函件的保密性并不绝对可靠,如果发生泄密,个人隐私的保护也同样会出现问题。

[解题分析] 正确答案:A

首先快速读取题干,准确找到题干的推理脉络,即“由于成绩是隐私,因此学院决定不公开”。

再看问题,“重新思考或修正”决定,标识出这是一个削弱型题目,削弱学院管理部门的政策——以电子函件发送所有的学习成绩,每个学生只能收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即要寻找这个政策的负面效果。

最后找答案,即要找出一个能表达“公开成绩还是有益处的”选项,即A项,该项就能有力地削弱学院的决定,如果你题做多了,就知道这是一种“存在别的因素影响推论”的削弱方式,就能感觉这就是正确答案,因此可以不再看其他选项,即狠心放弃阅读其他选项。 0Mv7WPqLP4+F5R829guS8q1VgYO+4OCnZOhN1l0Ju9cmyhVkCczT4GywyGQw/N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