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庭改革第一部分:尊重权威

一个人要想从别人那里学到东西,首先态度要放尊重。如果一个学生不尊重老师,不钦佩老师的学识,那么他就无法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他将不会全身心地关注老师,认真遵循老师的指导或者全力以赴。无论他的智商高低,他都不会是一位好学生。不仅如此,他还会把一些行为问题带到学校去,从而进一步影响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最终可能会被诊断为患有某种学习障碍或者儿童期行为障碍。

随着年级升高,这个学生对老师及整个教育体系的态度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他无法充分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一旦条件允许,他就会退学。是的,就算是相当聪明的孩子也会退学。而且很有可能在初中前后,他在精神上就已经“辍学”了。当他进入社会后,对权威的蔑视会使他遇到数不清的麻烦。

用最简单且最精确的话概括:一个优秀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用心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并且每次都会全力以赴。这个学生一定是一个懂得尊重他人、服从指令,并且负责任的好孩子。这些优点都要归功于有爱的父母在家中对他恰当的管教。因为获得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之后,孩子也会想让父母开心。因为父母恰当的管教,孩子想要满足父母的期望。因此,孩子会把这种让长辈开心的心态及自我驱动的学习态度带到学校,传递给老师。

当我和教师群体交谈时,我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了一个民意调查。我请老师们在以下两种典型的课堂状态中做出选择:(a)学生们的智商都在150以上,但是都不专心听讲,而且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b)学生们的智商都处于平均值(90~110之间),但是都可以做到认真听讲,学习自主性很强。老师们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根本没人愿意教不用心的天才。换句话说,好学生不是根据其聪明程度来评判的。好学生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他懂得尊重他人。好学生会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服从指令,遵守纪律,让老师满意;好学生会全力以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遗余力地想要学习更多而不是偷懒。因此,他们会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学习。

父母必须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这种教育应该从在家里尊重自己的父母开始。想要教育孩子尊重长辈,父母就要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双亲家庭应该以婚姻为中心,即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单亲家庭则是以父母中的一方为中心: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单亲父母一定要过上圆满幸福并且让孩子充满乐趣的生活。如果你觉得这是歪理邪说,那是因为我们被社会(以及许多育儿专家)不断灌输了太多“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观念。

无论是单亲家庭还是双亲家庭,一个家庭的核心永远都应该是成年人,孩子应该绕着这个核心运转。这有助于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从而培养孩子尊重长辈的好习惯。这也是在告诉孩子:“你应该多多关注我们!”

你也一定希望孩子可以关注自己,不是吗?那么你就必须要占据家庭的中心,占据最突出的位置。如果你日复一日表现出来的最迫切的义务就是关注孩子,那你就别指望他会对你有所关注了。

这是一个简单却无可辩驳的事实:父母越过多地关注孩子,孩子对父母的关注就会越少。

一个3岁的孩子已经清楚地知道要么自己多多关注父母,要么从父母那里获取更多的关注,好让他们为自己做更多的事情。这两种选择是相互排斥,无法共存的。这里要顺便提一下,从3岁开始,一个孩子是容易管教(行为得当)还是难以管教(举止无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给予自己的父母足够多的关注。这里的“是”与“否”完全由其父母决定,取决于父母是否有效地向孩子展示了自己的权威。

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成文的互动模式应该是:当我——你的父母——想要得到你的关注时,你别无选择,只能关注我。但是,当你想要得到我的关注时,则要由我来决定时机是否恰当以及是否有必要。换句话说,父母手握选择权,而孩子没有选择权。此外,即便孩子想要得到关注,也并不意味着他就应该受到关注。孩子经常会想要得到他们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我们应该让他尽早明白一个道理,正如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所说的那样:“你不可能总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你用心尝试,你有可能得到你需要的东西。”

遗憾的是,在许多家庭中,这种基本的认知却被彻底地颠覆了。许多父母表现得好像他们有义务去关注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尤其是无法拒绝孩子那可怜兮兮求关注的模样。现如今的父母似乎相信,如果拒绝了孩子的请求,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或引发一些心理障碍。这种想法是由那些写过很多育儿书籍的所谓“育儿专家”灌输给他们的,并且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中了。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误区就是孩子需要得到很多很多的关注,而且你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就越能增强他的自信心。然而,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真相并非如此。

1. 婴儿需要父母的大量关注,幼儿需要父母的充分监管,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过了学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需求会持续减少。

2. 孩子很难区分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需要的。他们经常想要得到他们并不需要的东西;同样地,他们也经常需要他们并不想要的东西。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区分二者的不同。那些无法区分二者的人注定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他们总是会感到沮丧,心怀不满。事实上,他们从未真正长大。你一定也认识这样的成年人,不是吗?我相信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那样的人。

3. 极度自信(感觉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任何目标)是一件好事——这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观点。根据目前最新最权威的研究表明,极度自信与不尊重他人的态度、情商低以及自命不凡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是的,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极度自信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品质。你的责任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位好公民,但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过于自信的人连一个好邻居都算不上。一位好公民应该有责任感、助人为乐、为人谦虚,任何时候都能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由此看来,一个自视甚高的人通常缺乏以上种种品质。他们总是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不会去尊重别人。不仅如此,当一个过于自信的人无法从别人那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会变得尖酸刻薄,甚至是咄咄逼人。比如,研究发现对配偶有家暴行为的人通常是极度自信的人,一旦生活不尽如人意,他们就会变得沮丧和抑郁。相信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每当我谈及社会学家对极度自信的看法时,人们便会开始体会到心理学家所谓的“认知失调”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自信”一词被大众普遍使用后,美国人理所当然地接受了它的价值。因此,我对这一残酷事实的揭示使人们困惑不已。经常有人问我:“假如我不希望孩子极度自信,难道我要希望他缺乏自信?”我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你应该希望孩子对自己有一个符合现实的认知。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优缺点并存的人(极度自信的人很难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当然这里的“有用”绝不是以收入来衡量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极度自信的人无论自己的表现好坏都非常看重和期待回报,但其实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才是最好的回报。极度自信的人容易被外在奖励所驱动,这是他们想要的。而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则是被内在动机所驱动,他们之所以努力去完成某个目标,完全是想要获得随之而来的自我满足感。对他们而言,外在奖励是次要的。 etuSeXRaqnXhdqrsSEV3lDblquGnOgrszL0aDLbdSDjgYynryZb8WkIil0mSd7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