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庭改革第三部分:教孩子做有教养的人

14世纪,温彻斯特主教、英国大臣威廉·威克姆说过:“观其待人而知其人。”这句话也成了温彻斯特公学及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座右铭。

礼仪在威克姆那个年代是极为重要的,如今依旧很重要。得体的举止体现个人素质,显示出对他人的尊重。有人可能认为孩子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与学习成绩无关,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经常和老师沟通,你会发现最有礼貌的孩子恰恰也是那些在课堂上表现得最好的孩子。当老师说话时,他不会随意打断,他会认真倾听,等待老师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乐于助人,并且把“请”和“谢谢”时常挂在嘴边;他很少甚至根本就不会有不得体的表现。他所表现出的良好教养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他的父母高度重视礼仪,在家里不断对他进行言传身教的结果。

学习社交礼仪能让孩子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学会关心他人——预测他人的需求并施以援手。有人走近门口的时候,学过社交礼仪的孩子会帮他开门;有人掉了东西,学过社交礼仪的孩子会帮他捡起来;有人搬东西的时候,学过社交礼仪的孩子会帮他一起搬。懂礼貌就是对他人表示尊重。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他人的过度关注,而礼貌的行为却不会。不礼貌的举止会让他人感到不舒服,而礼貌的行为却会让他人觉得舒适。不礼貌的人以自我为中心,而礼貌的人则以他人为中心。礼貌的举止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告诉他人,你关心他。礼貌的举止能令一个人认真倾听,而且始终把他人放在第一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师告诉我,有礼貌的孩子总是他们班上最好的孩子。

父母应该把教导孩子懂礼貌放在“教养清单”的首位,并且开始得越早越好。从孩子3岁开始,每个月都要教给孩子一种社交礼仪。从学会说“请”与“谢谢”开始,教他不要打断别人说话,学会正确的餐桌礼仪和待客之道,当然也包括招待他的小伙伴们。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他帮他人开门,并在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施以援手。当孩子进入学校以后,他就会以他的方式取得很好的成绩。

2013年《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强调了得体的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文中将如今年轻人的高失业率归咎于他们不懂礼貌。文章指出,公司普遍反馈应聘人员缺乏动力,不懂人际沟通技巧,没有恰当的着装意识、守时观念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换句话说,公司不录用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计算机或其他专业技能,而是因为他们举止无礼。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注重得体的穿着和自身的表现,他们似乎也根本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里要顺便说一下,傲慢无礼、待人冷漠的人际关系处理态度其实也是极度自信的一种表现。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罗伊·鲍迈斯特等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如今年轻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

《时代周刊》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2013年我妻子与一位年轻人之间的冲突。当时,威莉想要把车停进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的一个差评无数的停车场,那个停车场属于一家最受欢迎的食品商店,所有人都认为那个停车场的车道和车位都过于狭窄。我称它为“经济舱”停车场,显然,停车场的规划人员试图仿照经济舱的设计把尽可能多的汽车塞到狭小的空间里,而完全忽略了顾客的舒适度。当时威莉把车开进又开出,努力想把车停好。只听见“砰”的一声,她撞到了后面的一辆车。她把车停到车位后,下车准备检查一下后面汽车的情况。

此时,她看到了一位气势汹汹、满脸怒容的年轻女士。那位女士正盯着她那新款进口小轿车的挡泥板上的小小凹痕。威莉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对方就开始喊道:“简直无法置信!”然后,她还是没有看威莉,继续喊道:“你撞坏了我的车!”

“您有没有受伤?”威莉问道。而那位女士此刻还是不搭理威莉,于是威莉又问了一遍。

“没有!但是你看看我的车!”那位女士终于回应了。

“我真是非常抱歉!”威莉开始道歉,然后去车里拿出了她的保险卡。她告诉对方,她知道那个凹痕(其实那只是一个连油漆都没蹭掉的凹痕,几乎看不出来)可以在一家汽车维修店修好,很容易修补(因为之前威莉有过修补凹痕的经验)。同时威莉也说如果那位女士愿意,她愿意报警处理此事。然而那位女士却什么都不说,她只是戏剧性地来回盯着凹痕再看看天空。万般无奈之下,威莉只得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保险信息写下来交给她,对方接过卡片依旧一言不发。

当威莉回到车上时,忽然想到了什么,于是她转身又走向了那位女士。

威莉对她说:“您好,希望下面这番话对您有帮助。当有人向您真诚地表达歉意时,您应该有所回应。”

“无所谓。”那位女士这样回答道。

上面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雇主总是抱怨他们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填补职位空缺。

不要让孩子用不尊重人的态度对待他人。需要让孩子懂得着装得体、讲卫生、与人交流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以及懂礼貌。要让孩子认识到良好的教养对自己和他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仅仅要尊重他人,还应该乐于助人,时常为他人着想,让周围的人感到舒服自在。

我请教过很多老师,想听听他们对那些希望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的父母有什么建议。最常见的回答是:“在家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来学校之前就拥有良好的言行举止。”第二常见的回答是:“教育孩子要懂礼貌。”第三则是:“当老师向家长反馈孩子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请站在老师的立场上支持老师,并且在家也要就此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第四是:“在学龄前读大量的书给孩子听。”

从来没有一位老师给过我以下建议:“确保你的孩子在上幼儿园 之前就学会自主阅读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虽然教育一线的老师都认为这并不重要,但是我们的很多家长却认为,为了确保孩子在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他们可以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情了。于是,他们花钱去让孩子报所谓的阅读速成班和数学课程,教孩子认读识字卡,请家教对孩子进行辅导,还特意让孩子去上那些专为进入昂贵的私立学校所开设的高价辅导班,等等。然后,他们会把已经会阅读、会写字,具备基础数学技能的孩子送到幼儿园。

父母做这些的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恐惧。父母担心如果孩子在上学前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和其他同龄人比起来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他将会在学业上处于永远落后的状态,这样就考不上好的大学,长大后也不可能发挥内在潜力、成为有用之才。我称其为“世界末日”思维方式。遗憾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引发了许许多多不当的教养方式。

研究结果证明,到三年级结束的时候,这些人为的学业优势将消失殆尽。在三年级结束时,若其他条件相同,两个智商测试结果相同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会完全相同,即便其中一个在上幼儿园时已经学会了阅读,而另一个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简而言之,一个孩子的潜力是有限的,这就是智商测试所测量的——智商(及解决问题)的潜力。一个孩子能否发挥他的最大潜力,并不取决于他在学前阶段往脑袋里塞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他在学前阶段是否学会了关注和尊重长辈,听长辈的话并且全力以赴。

这种说法在历史上就已经得到了证实。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时,美国学校里挤满了学生,他们也就是所谓的“婴儿潮一代” 。20世纪50年代早期到中期,一个典型的小学(包括1—8年级)的班级是由1位老师和大约35名学生组成的。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平均值,我本人的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所在的班级分别由50、37和43个孩子组成。我认识的一位女老师所教的班级有95个孩子,这真的不是玩笑,真的是一个班有95人!大多数的婴儿潮一代,包括我自己在内,上一年级的时候连ABC都还不认识。那时候,父母为孩子入学所做的准备仅仅是教导我们要懂礼貌、尊重他人、听长辈的话、坚持做家务等,老师则负责教孩子读书、写作和数学。

以下要说的你也许无法相信:到一年级结束时,20世纪50年代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能力远远高于现在的孩子。事实上,不论哪个年级,婴儿潮一代的学业水平都超过了如今的孩子。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那代人更聪明,事实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孩子们的智商一直在稳步上升。单纯就智商而言,如今的孩子们比当年的我们要聪明得多。对此问题的唯一解释就是,我们上学前就已经学会了关注长辈、尊重权威,全力以赴地完成长辈布置的任务。

温彻斯特的威廉·威克姆说过,“观其待人而知其人”。我同样也认为,“观其待人而知其学业”。 FKt0ReLkgzP8TjleMgf6jd9kFYGBzTjT0WaQVGtBz6yq7kfrfW80Bqwh2Cey4C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