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的一般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价值尺度

为了叙述方便,在本书中都假定金是货币商品

金的第一个职能,是为一切商品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或者说,是把商品价值以等值的量表现出来,从而使商品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所以,金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使得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成为货币。

商品并不是有了货币才可以流通。相反,由于所有商品作为价值都是人类劳动的物化,其本身就可以流通,因此所有的商品都能共用一个特殊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而这个特殊的商品就成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货币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外部表现形式。

黄金

黄金因为数量少、难冶炼、价值高,同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延展性和分割性,并符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条件,即形式统一、质地均匀、坚固耐用、价值稳定、便于携带而成为最适于充当货币的商品。

金所表现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货币形式或价格,如要表现铁的价值,只需用“1吨铁=2盎司金”就可以了。这个等式不再需要和其他商品的价值等式排成行列,因为作为等价商品,金已经具有了货币的性质,它使得如今商品的一般相对价值形式又具有了商品最初的、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另一方面,扩大的相对价值表现,就成为货币商品所特有的相对价值形式

与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是不可捉摸的,它只是一种观念或想象。既然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抽象的,那么,要表现商品的价值,只需用想象或观念中的金即可。所有商品监护人都明白一点:当他以想象的形式来表现商品的价值时,他根本不需要把眼前的商品换成金,也就是说,他可以用金来估量数以万计的商品,而不必用到丝毫实际的金。所以,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表现价值,而不是实现价值。虽然货币只是表现价值,但商品的价格却完全取决于实实在在的货币材料。例如,一吨铁的价值,即包含的人类劳动量,是通过想象把与生产一吨铁的等量劳动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吨铁的价值,会根据充当价值尺度材料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价格表现。例如,金和银同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那么所有商品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价格表现,即金价格和银价格。

只要是价格已确定的商品,都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现: a 量商品A= x 量金, b 量商品B= y 量金, c 量商品C= z 量金,在这里, a b c 代表不同的商品的量,A、B、C代表量不同的商品量, x y z 代表不同的金量。这样,商品的价值就可以用不同量的金来表示,也就是说,尽管商品种类繁多,但都可以用同一种物——金的不同的量来表示。

为了使不同金量所表示的不同商品的价互相比较、计量,在技术上就必须将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商品价值的计量单位。这个计量单位本身通过进一步等分而发展成为标准。在一切金属的流通中,原有的重量标准的名称,也就成了最初的货币标准或价格标准的名称。

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把货币看成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让各种各样的商品的价值变成价格,变成想象的金;把货币看成是约定的金属的量,它是价格标准——计量金量。价值尺度的职能是为了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的职能是为了用一个金量去计量其他不同的金量。作为计量单位的金量越是稳定,价格标准就能越好地执行自己的职能。

货币职能

货币职能,即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的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商品进入流通之前,先由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价值,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在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它们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与此同时,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一般职能。

金的价值变动不会影响金执行价格标准的职能,也不会妨碍金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商品用金来估价有一个前提: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一定量的金要耗费一定量的劳动量。这与一种商品的价值由任何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的前提一样。

当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升高时,或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商品的价格才会普遍升高;当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降低时,或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升高时,商品的价格才会普遍降低。但我们不能说,货币价值提高,商品价格就一定会降低,或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一定升高,因为它只适用于价值不变的商品。比如说,某种商品的价值和货币价值按一定的比例同时升高或降低,商品的价格就不会改变。如果这些商品的价值比货币的价值增加得慢或快,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改变——降低或升高,变化的幅度由商品的价值变动和货币的价值变动之间的差额来决定。

价格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如1盎司金能直接与1吨铁交换,但我们绝不能反过来说,1吨铁能与1盎司金交换。一种商品,除了有实在的形态 (如铁) 外,还表现想象中的形态 (如金) ,但它不能同时两者兼具。要确定商品的价格,只须让它同想象的金相等就可以了。对商品的所有者而言,商品必须被金替代才能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价格形式体现了商品为取得货币而流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金之所以被当作观念中的价值尺度,是因为它在交换过程中作为货币商品进行流通,所以,在观念的价值尺度中,金作为一种坚硬的货币隐藏起来。

流通手段

商品的交换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也就是将它们的非使用价值转换成使用价值,是用一种有用劳动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劳动的产品。

商品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商品的发展并没有消除这些矛盾,而是为这些矛盾的运动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实现的,即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的这两个形态变化就是商品所有者的两种行为,前者是卖,后者是买,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因此,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W—G—W (商品—货币—商品) 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从这种运动形式的物质内容来说,就是商品换商品,即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一旦这种物质变换的结果达到,其过程本身也就结束。

W—G,从商品到货币,这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商品只有通过货币,才能取得一般的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为了把别人口袋中的货币吸引过来,商品必须对货币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也就是说,用在商品上的劳动应是社会有用劳动的耗费,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分工是生产者自发形成的,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无法决定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也就是不能保证商品都能变成货币。

对一个商品所有者而言,金代替了他拥有的商品;对另一个商品所有者而言,商品代替了他拥有的金。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商品和金交换了,但商品只是同自己的一般价值形态交换,金只是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交换。它们之间的交换从商品所有者的角度来看,是卖;从货币所有者的角度来看,是买。我们可以说,买就是卖,W—G同时也是G—W。

G-W,从货币到商品,这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也可称之为最终的形态变化。这个形态变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因为,货币是社会公认的一般等价物,是绝对可以出让的商品。

货币流通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实现的,即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在此过程中,商品所有者必须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交换成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此时,货币执行着流通手段这一基本职能。

如果考察商品的总形态变化,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总形态变化是由两个相互对立、互为补充的运动组成:W-G,即卖;G-W,即买。商品的这两个对立的转化,是通过商品所有者的卖和买这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来完成的。而这一运动阶段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首先是商品形式,然后是商品形式的抛弃即商品转化为货币,最后是商品形式的复归即货币转化为商品。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彼此交错在一起,整个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商品流通和直接的产品交换都存在很大区别。直接的产品交换,是产品之间互相交换,卖和买处在同一过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之间并不是以物易物,他们必须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获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在这里,流通过程是持续的,它不会在使用价值换位和转手后就结束,货币也不会在一种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中退出后就消失,它将不断地停留在商品空出来的流通位置上。在这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流通表现商品流通的过程,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就表现了商品形式变换的速度。

贮藏手段

两种相对立的商品形态不断循环,或是卖与买的不停转换,它的外在表现就是货币的不停流通。但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一旦中断,比如说商品卖出之后,没有接着买,货币就会停止流动,于是货币就会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也就成为货币贮藏者。

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人们保留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产物,也就是保留货币的欲望也随之发展起来,保留货币的必要性也相应增强。这时,有人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取得货币,因为用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货币成为财富的社会表现,不管什么人,拥有的货币越多,权力就越大。

商品作为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特殊需要,是构成物质财富的特殊要素,而商品的价值则衡量着商品占有者的社会财富。对商品占有者而言,价值同价值形式是分不开的,货币的增多就是价值的增多。从商品占有者的本性看,贮藏货币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质的方面,作为物质财富的一般代表,货币能直接转化成任何商品,因此是无限的。在量的方面,每一个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只是一种作用有限的购买手段。货币这种内在的量的有限性和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货币贮藏者不断地积累货币,贮藏货币。

随着资产阶级社会财富的增长,富人为了显露财富,除直接贮藏金银外,还使货币的贮藏出现了另一种形式,即收藏金银制成的饰品。

在金属流通的经济中,货币贮藏执行着种种不同的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职能。这一职能是在金银铸币的流通条件中产生的。由于商品流通在范围、价格和速度方面的经常变动,流通中的货币量也不断增减,因此,实际流通的货币量必须要有伸缩性。为实现这个目的,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而这个条件只有通过货币的贮藏形式才能实现。货币贮藏犹如蓄水池,少则蓄,满则溢,流通中的货币永远不会溢出它流通的渠道。

支付手段

在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中,同一价值量总是相对地存在着,一边是商品,另一边是货币,商品所有者只是作为现存的互相等价的物的代表进行接触。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生产不同的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甚至一些商品的生产还与季节有关。此外,商品产地和市场的距离也有远有近,有的就在市场所在地生产,有的则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送到市场。因此,那些生产时间短、生产季节早、就近销售的商品所有者,总会比那些生产时间长、生产季节晚、远地销售的商品所有者先进入市场。这样,前者在后者成为买者之前,就已经作为卖者出现了。当同样一些交易总是在同一些人中间反复进行时,商品的销售条件就会按照商品的生产条件来进行调节。于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某些商品卖出时不能要求买者立即支付货币,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卖者才能收取货币。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以货币的代表身份来购买商品,在这种交换关系中,前者成为债权人,后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在这里发生了变化,货币就取得了另外一种职能——支付手段。

市场

货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一切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证明它们是社会劳动产品,是价值物。所以,货币体现社会劳动,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图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涌向市场,用货币购买各自所需要的商品。在此过程中,货币既执行着它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又执行着它的一般职能——支付手段。

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产生于简单的商品流通中。这种形式的改变,在卖者和买者身上打上了债权人或债务人的新烙印。最初,这也是暂时的和由同一些流通当事人交替扮演的角色,这与卖者和买者的角色一样。而这两种角色还可以不依赖商品流通而出现。

让我们回到商品流通上来。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货币一方面在决定所卖商品的价格上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一方面执行着观念中的购买手段的职能。虽然货币只是存在于买者支付货币的承诺中,但它实现了商品的交换。只有当支付日期到来时,支付手段才真正进入流通,也就是说,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流通手段转化为贮藏货币,是因为流通过程在第一阶段出现中断,或商品以转化形态退出了流通。

在商品退出流通之后,货币才以支付手段的职能进入流通领域。货币不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它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无条件存在,或作为一般商品,单独结束这一过程。卖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通过贮藏货币来满足某种需要,货币贮藏者把商品变为货币,是为了以货币形式保存商品,欠债的买者把商品变为货币,则是为了支付欠款。如果欠债的人不支付,他的财产就会被强制拍卖。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关系产生的社会必要性,商品的价值形态即货币就成了卖的目的本身。

买者在把商品变为货币之前,就已经把货币转化成了商品,或者说,他是先完成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再完成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卖者的商品在转化成货币之前,已经转化为使用价值,它的第一形态变化只是以后才完成的。

在流通过程的每个特定时期,到期的债务代表着产生这些债务的商品价格总额。支付这一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它由这样两种情况决定:一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关系的锁链,二是各种不同的支付期限的间隔。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其中包含着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只需要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货币。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就不再充当流通手段和物质变换的媒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化身,是绝对的商品。这种矛盾在发生货币危机时,会特别明显地暴露出来。当危机爆发时,货币不再被平凡的商品所替代,商品的使用价值也迅速消失,而商品的价值也会在其本身的价值形式面前消失。在危机蔓延期间,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会发展成绝对的矛盾,因此,货币的表现形式已变得不再重要。无论是用金支付,还是用银行券这样的信用货币来支持,都无法阻止货币荒

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

一、产生信用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当商品所有者作为卖者赊卖商品时所获取的债权,会因为他成为买者时把债券转让给他人而使债券流通,于是,这种债券就成为信用货币,因此,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同时,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之内。

二、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超出商品流通领域。原本以实物交纳的地租、赋税等,现由货币替代,在这里,货币充当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三、必须积累货币,以便如期偿还债务。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货币贮藏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现象渐渐消失,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却普遍起来。

世界货币

只要货币离开国内流通领域,就会失去在这一领域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回归到最初的贵金属形式。在世界贸易中,商品必须极力体现自己的价值,以它独立的价值形态 (世界货币的形式) 与商品相对立。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能充分地作为这样一种商品发挥作用,这种商品的自然形式也是人类抽象劳动的直接的社会形式。

在国内流通领域,只能有一种商品充当价值尺度,进而充当货币。在世界流通领域,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充当双重货币。

世界货币执行着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平衡国际贸易差额。当各国间的贸易平衡突然遭到破坏时,金银就会充当国际购买手段。在不是要购买或者支付,而是要将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但同时这种转移又不容许以商品转移的形式而只能用货币形式时,金银还充当着财富的绝对的社会化身。

对任何国家而言,不管是为了国内流通还是世界市场的流通,都需要储备一定量的准备金。货币作为国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与它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共同产生了货币的贮藏职能。

金银的流通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金银从产地分散到世界各个市场,在不同程度上为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从而进入国内流通渠道,补偿了磨损的金银铸币,或为制作奢侈品提供原材料,并且成为贮藏货币。这个过程的第一种运动,以实现在商品上的一国的劳动和实现在金银出产国的劳动之间的直接交换为媒介。另一方面,金银又在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之间往返,这种运动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化而产生。

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它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指出,在世界流通领域,金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即双重货币。当然,除此之外,它们还执行着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但其最主要的职能是平衡国际贸易差额。

在生产发达的资产阶级国家,大量的、集中在银行准备库内的贮藏货币的职能,都被限制在它执行各种特殊职能所必需的最低限度以内。抛开某些特殊情况,如果银行准备库内的货币贮藏量大大超过平均水平,很明显,这是商品流通停滞的信号,或是代表商品形态变化的流通已经中断。 3kUgFrglo4EngRWYMvVu/6h5JbRc1XMCvfReazx338O4y3EQwUSmXrDheaPaNh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