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REVIEW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于德国汉堡正式出版;第二卷、第三卷也在马克思逝世后,经过恩格斯的认真研究和精心整理,得以出版。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指控,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是他与恩格斯心血的结晶;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工人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当时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以其对当时欧洲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的欧洲,其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已日益凸显,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广泛阅读和收集包括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相关文献资料,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深入研读各类著作 (约1 500余种) ,做了100余本摘录和笔记。

《资本论》以英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且较成熟的国家。马克思说:“迄今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以英国为例。”然而,《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只适用于英国,而是适用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用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世界。他像黑格尔一样,相信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是致力于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也都在于如何改变世界。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还对古典经济学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批判,并提出了全新的观点。他将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从而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能用于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此外,《资本论》还被誉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扛鼎之作”。马克思本人曾指出:“在本书中,我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同样,没有资本也就无法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可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便是剩余价值。

《资本论》全书共四卷。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将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他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第三册) ,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1866年10月13日,他在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四册: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但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与他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对第一卷进行修改和译文校订,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他大量时间,再加上其身体状况的恶化,在第二、三卷未出版之前,他便与世长辞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了他未竟的事业,将《资本论》第二册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可惜未能如愿便去世了。后来由考茨基接手了这项工作,但他把它当作独立著作并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且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主要在于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因此,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关系。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古典经济学家将政治经济学看作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与古典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也指出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他指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资本家支付工人工资,表面似乎公平合理,但实质上并非“等价交换”,因为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身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劳动一天所得报酬为10镑,而他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不止10镑,可能是20镑或30镑,甚至更高。而这多余的部分,即“剩余价值”——便进了资本家的口袋。同时,马克思还指出,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生,这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被验证为真理。

如果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工人阶级做辩护,那么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便是为资产阶级做辩护。《国富论》为资本主义社会如何增加财富提供了思路,是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其内容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国富论》与《资本论》在当时被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政治经济学宪章。《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认为,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可分解为三部分——地租、劳动 (工资) 、利润,大部分商品都可被这三个部分完全覆盖,少数特殊商品的价格则只含有其中两个或一个因素。而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格之所以会超出其支付给生产商品的工人的工资,是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产阶级对工人劳动进行的残酷剥削。然而,尽管二者在基本理论上相互对立,但在具体论述中也有许多共鸣,例如商品价值的二重论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论、货币的起源等。

《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它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还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整个现代社会体系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将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较之一百多年前,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资本论》的基本理论直至今日仍具有深刻意义。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时间的长河中,《资本论》的意义越发显得深刻。它不是一部穷人的致富学,因为它并未给我们提供获得财富的技巧,但它在根本上解答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的疑惑,昭示了穷人通往富裕的基本方向与途径。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经济社会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透过经济现象看到经济内在的本质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当今社会,作为经济学原典的《资本论》已不仅是经济学家堆砌案头的枯燥著作,而是变成了普通人顺应社会发展的有力工具书。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研读作为经济学原典的《资本论》不仅有利于分析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更有益于因之洞悉到财富的奥秘。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阅读《资本论》更是一种知识装备的基本需要。 cFyvkGDI1vtlvSuneS/7ruH1nOHYAT+RciuflV7GW7m+3IlY9gsDOKDoTI3uqT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