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谈处群(中)

——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

近代社会心理学家讨论群的成因,大半着重群的分子具有公同性。第一是种族语言的同一,其次则为文化传统,如学术、宗教、政治及社会组织等,没有重要的分歧。有了这些条件,一个群众就会有公同理想、公同情感、公同意志,就容易变为公同行动,如果在这上面再加上英明的领袖与严密的制度,群的基础就很坚固了。拿公同性一个标准来说,我们中华民族似乎没有什么欠缺可指。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民族在种族语言上比我们更纯一些,也没有另一个民族比我们有更悠久的一贯的文化传统。然而我们中华民族至今还不能算是一个团结紧密而坚强的群,原因在哪里呢?说起来很复杂。历史环境居一半,教育修养也要居一半。

浅而易见的原因是地广民众。上文列举群的公同性,有一点没有提及,就是公同意识。同属于一群的人必须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群确实是一个群而不是一班乌合之众;并且对于这个群有很明了的认识,和它能发生极亲切的交感共鸣。群的精神贯注到他自己的精神,他自己的精神也就表现群的精神。大我与小我仿佛打成一片,群才坚固结实。所以群的质与量几成反比。群愈大,愈难使它的分子对它有明确的意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微;群愈小,愈易使它的分子对它有明确的意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强。群的意识在欧洲比较分明,就因为欧洲各国大半地窄民寡。近代欧洲国家的雏形是希腊和罗马的“城邦”。城邦的疆域常仅数十里,人口常常不出数千人,有公众集会,全体国民可以出席,可以参预国家大政,他们常在一起过共同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自然容易发达。我们中国从周秦以后,疆域就很广大,人口就很众多。在全体国民一个大群之下,有依次递降的小群。一般人民对于下层小群的意识也很清楚,只是对于最大群的意识都很模糊。孟子谈他的社会理想说:“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群,但也是一个很小的群,它的存在条件是“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一直到现在,我们的乡民还维持着这种原始的群;他们为这种小群的意识所囿,不能放开眼界来认识大群。我们在过去历史上全民族受过几次的威胁而不能用全民族的力量来应付,但是在极大骚动之后,社会基层还很稳定,原因也就在此。可幸者这种情形已在好转中,交通日渐方便,地理的隔阂愈渐减少,而全民族分子中间的接触也就愈渐多。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这次的抗战都可以证明我们现在已开始有全民族的意识和全民族的活动。在历史上我们还不曾有过同样的事例。

在地广民众的情形之下,群的组织虽不容易,却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它所以不容易的原因在人民难于聚集在一起做共同的活动,如果有一个公同理想把众多而散处的人民摄引来朝一个目标走,他们仍可成为很有力的群。中世纪欧洲各国割据纷争,政权既不统一,民族与语言又很分歧,论理似不易成群,但是回教徒占领耶路撒冷以后,欧洲人为着要恢复耶稣教的圣地,几度如醉如狂地结队东征。十字军虽不算成功,但可证明地广民众不一定可以妨碍群的团结,只要大家有公同理想、公同意志与公同活动。这次签约反抗轴心侵略的二十六个国家站在一条阵线上成为一个群,也就因为这个道理,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见出要使广大的民众团结成群,首先要他们有公同理想,要尽量给他们参加公同活动的机会。公同活动就是广义的政治活动。所以政治愈公开,人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愈多,群的意识愈易发达,而处群的能力也愈加强。因为这个道理,民主国家人民易成群,而专制国家人民则不易成群。我国过去数千年政体一贯专制,国家的事都由在上者一手包办,人民用不着操劳。在上者是治人者,主动者;人民是治于人者,被动者。在承平时,人民坐享其成,“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在混乱时,人民有时被迫而成群自卫,亦迹近反抗,为在上者所不容,横加摧残压迫。在我国历史上,无群见盛世太平,有群即为纷争攘乱。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不发达,群的德操不健全,都是当然的事。

政体既为专制,而社会的基础又建筑于家庭制度。谋国既无机缘,于是人民都集中精力去谋家。在伦理信条上,我们的先哲固亦提倡先国后家,公尔忘私,于忠孝不能两全时必先忠而后孝;但在事实上,家的观念却比国的观念浓厚。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做官,做官的最大目的不在为国家做事,而在扬名声,显父母。一个人做了官,内亲和外戚都跟着飞黄腾达。你细看中国过去的历史,国家政治常是宫廷政治,一切纷争扰乱也就从皇亲国戚酿起。至于一般小百姓眼睛里看不见国,自然就只注视着家,拼全力为一家谋福利,家与家有时不免有利害冲突,要造成保卫家的势力,于是同姓成为部落,兄弟尽可阋于墙,而外必御其侮。部落主义是家庭主义的伸张,在中国社会里,小群的活动特别踊跃,而大群非常散漫,意见偶有分歧,侵轧冲突便乘之而起,都是因为部落主义在作祟。就表面看,同乡会、同学会、哥老会之类的组织颇可证明中国人能群,但是就事实看,许多不必有的隔阂和斗争,甚至于许多罪恶的行为,都起于这类小组织。小组织的精神与大群实不相容,因为大群须化除界限,而小组织多立界限;大群必扩然大公,而小组织是结党营私。我们中国人难于成立大群,就误在小组织的精神太强烈。

一般人结党多为营私,所以“孤高自赏”的人对于结党都存着很坏的观感。“狐群狗党”是中国字汇中所特有的成语,很充分表现中国人对于群与党的鄙视。狐狗成群结党,洁身自好者不肯同流合污,甚至以结党为忌。这是一个极不幸的现象。善人既持高超态度,遇事不肯出头,纵出头也无能为力,于是公众事业都落在宵小的手里,愈弄愈糟。成群结党本身并非一件坏事,尤其在近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极有限,要做一番有价值的事业,必须有群众的势力。结党的目的在造成群众的势力,我们所当问的不是这种势力应否存在,而是它如何应用。恶人有党,善人没有党就不能抵御他们。这个道理很浅,而我国知识分子常不了解,多少是受了已往道家隐士思想的影响,道家隐士思想起源于周秦社会混乱的时代,是老于世故者逃避世故的一套想法。他们眼见许多建设作为徒滋纷扰,遂怀疑到社会与文化,主张归真返璞,人各独善其身。长沮、桀溺向子路讥诮富于事业心的孔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不但要“避人”,还要“避世”。庄子寓言中有许多让天下和高蹈的故事,后来士流受这一类思想的影响很深,往往以“超然物表”“遗世独立”相高尚,仿佛以为涉身仕途便玷污清白。齐梁时有一个周颙,少年时隐居一个茅屋里读书学道,预备媲美巢父、务光。后来他改变志向,应征做官,他的朋友孔稚珪便以为这是一个大耻辱,假周颙所居的北山的口吻,做了一篇“移文”和他绝交,骂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于江皋,乃缨情于好爵”。这件事很可表现中国士流鄙视政治活动的态度。这种心理分析起来,很有些近代心理学家所说的“卑鄙意识”在内。人人都想抬高自己的身份,觉得社会卑鄙,不屑为伍,所以跳出来站在一边,表示自己不与人同。现在许多人鄙视群众与政治活动,骨子里都有“卑鄙意识”在作祟。据近代社会心理学家说,群众的活动多起于模仿。一种情绪或思想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必须很简单平凡,否则曲高和寡。所以群众所表现的智慧与德操大半很低,易于成群的人也必须易于接受很低的智慧与德操。我们中华民族似比较富于独立性,不肯轻易随人,而好立异为高。宗教情操淡薄由此,群不易组织也由此。

传统的观念与相沿的习惯错误,而流行教育实未能改正这种错误。我始终坚信苏格拉底的一句老话:“知识即德行。”凡是德行缺陷,必定由于知识不彻底。群的组织的最大障碍是自私心。存自私心的人多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念头,他们以为损群可以利己,或以为轻群可以为重己;其中寡廉鲜耻者玷污责任,假公济私、洁身自好者逃避责任,遗世鸣高。其实社会存在是铁一般的事实,个人靠着社会存在也是铁一般的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些事实,才能生存。社会的福利是集团的福利,个人既为集团一分子,自亦可蒙集团的福利。社会的一切活动最终的目的当然仍在谋各个分子的福利,所以各个分子对于社会的努力最后仍是为自己。有人说:“利他主义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这话实在千真万确。如果全从自己着想而不顾整个社会,像汉奸们为着几个卖身钱做敌人的走狗,实在是短见,没有把算盘打得清楚。他们忘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句话的道理。他们的顽恶由于他们的愚昧,他们的愚昧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够或错误。汉奸如此,一切贪官污吏以及逃避社会责任的人也是如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掌教育的人们看到社会上许多害群之马,应该有一番严厉的自省! LRsJccUCv1HyILkvsQX4q+yUeU4D//rnmwNML+SVHKXXrrzMX/JR3SyIlLm891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