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尽善尽美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事业有成就,希望自己的爱情美满,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良好,希望……总之,希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好。正是这种苛求完美的态度,使人的精神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包袱,给人带来了莫大的焦虑、沮丧和压抑。结果是我们哪方面都感觉不满意。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尽如人意;如果一味地去苛求面面俱到,只会使自己陷入焦灼不安之中。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审视一下自己,虽然我们不能把一切做得尽善尽美,但只要我们尽力做到最好,而不理想的那一部分,我们要勇敢地接受它、且善待它,我们的人生会有许多快乐。
在河的两岸,分别住着一个和尚与一个农夫。
和尚每天看着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来非常充实,令他相当羡慕。而农夫也在对岸,看见和尚每天都是无忧无虑地诵经、敲钟,生活十分轻松,令他非常向往。因此,在他们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共同念头:“真想到对岸去!换个新生活!”
有一天,他们碰巧见面了,两人商谈一番,并达成交换身份的协议,农夫变成和尚,而和尚则变成农夫。
当农夫来到和尚的生活环境后,这才发现,和尚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那种敲钟、诵经的工作,看起来很悠闲,事实上却非常繁琐,每个步骤都不能疏漏。更重要的是,僧侣刻板单调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虽然悠闲,却让他觉得无所适从,于是,成为和尚的农夫,每天敲钟、诵经之余都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在彼岸快乐工作的其他农夫。
至于那位做了农夫的和尚,重返尘世后,痛苦比农夫还要多,面对俗世的烦忧、辛劳与困惑,他非常怀念当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农夫一样,每天坐在岸边,羡慕地看着对岸步履缓慢的其他和尚,并静静地聆听彼岸传来的诵经声。
苛求完美的人们,永远不会对生活满足,也就永远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世事大多并不完美!“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最终往往只会吃尽苦头。直到有一天你才会明白:为了寻求“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许多机会是多么得不偿失。况且,人生中“最完美的树叶”又在哪里呢?童话故事中的完美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追求生活中的美,但不能奢求完美,我们要善待自己,不要和自己过不去,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活、对待人生,我们就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人生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被更多的欲望所迷惑。要知道,我们终身劳苦而获得的财富和我们所能享受到的世俗的欢乐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是不可能带着它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所以,人生中许多事情不可太执著,该放手时就放手。要轻视欲望,就要懂得舍弃。而外在的舍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舍弃让你得到解脱,从而心里变得安宁。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就放下,不然背着石头咋能登山呢?”大师笑了。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每个人的人生有些时候都会苦恼。然而,有时人生的苦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是因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时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难达到,所以我们便感到失望与不满。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强,恰恰是因为你的愿望不切实际。世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时常摆正自己的心态,肯定自己,尽力发展我们能够发展的东西。凡事别跟自己过不去,这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开心地把此事做好,没有一点怨言,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爱护,更是对生命的爱惜。
知足者常乐,因为知足者能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和痛苦,于是就干脆压抑一些无法实现的欲望,这样虽然看起来比较残忍,但它却减少了更多的痛苦。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他拼命为之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油然而生,每上进一个台阶,快乐的程度也会上进一个台阶。只有经常知足,在自我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勉强自己,去强迫自己,而是自觉地知足,心平气和去享受独得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