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的遭遇都是不尽相同的,我们正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保持了怎样的心态。有的人在失败后总是自我贬低、自我责备,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他们似乎很愿意暗示自己是一个脆弱的、毫无竞争能力的人。因此,当他们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工作,或新的环境,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失败的恐惧会深深纠缠着他们的内心,使其无法摆脱。
在许多人看来,人生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既然自己失败了,那就不会成功。而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并不能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划分,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情况是无穷无尽的,在“我失败了三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天壤之别。而且,心理上的失败也不等于实际上的失败。有的时候,心理上感到失败了,而实际上他正在前进过程之中。而一个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没有真正失败。
一位心理医生曾接待过这样一位患者,他曾经是一名建筑工人,干这一行已经有许多年,很多林立的高楼大厦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但是他却没有任何成就感,相反,他很讨厌自己,有时甚至想从建筑工地的高楼上跳下去一死了之。
为了帮助他,医生询问了他过去的生活。他说,他这一生总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小时候上学,老师说他傻,是一块废料。他忘不了那句话,从那以后,他一直讨厌自己,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好几门功课不及格,最后终于逃学了。从此,他认为自己就是失败者。“你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医生说,“你失败过,但是你为什么不能有失败呢?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失败,但你看到失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成功。摆脱过去,看一看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这些年来,你工作稳定,已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结了婚,有了孩子,而且孩子们都快长大成人了;你的女儿又上了大学,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持他们,并且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你想这不是成功又是什么?”他脸上掠过一丝微笑:“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别老记着自己的失败,不要将自己的心囚禁在曾经有过的失败中不能自拔。你已经成功了,多想想这些成功的果实,这样,你才知道什么叫做享受。”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里,都藏着一颗曾经伤痕累累的心,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伟人又有哪个没有失败过呢?
其实,失败也是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可能的。有失败,才说明生活是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接受失败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人们应该学习接受失败的训练,因为这是生活自身必备的内容,如果不接受生活中的失败,那么,就歪曲了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生没有常胜将军,应平静地接受生活所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如果你自己不泄气,天无绝人之路就是一句真理。
一支小分队在某次行军中,突然遭到敌人的致命袭击,混战中,有两位战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结果却发现进入了沙漠中。走至半途,水喝完了,受伤的战士体力不支,需要休息。
于是,同伴把枪递给他,再三吩咐:“枪里还有5颗子弹,我走后,每隔一小时你就对空中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同伴满怀信心找水去了。躺在沙漠中的战士却满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
夜幕降临的时候,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而同伴还没有回来。受伤的战士确信同伴早已离去,自己只能等待死亡。想象中,沙漠里秃鹰飞来,狠狠地啄瞎了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体……结果,他彻底崩溃了,把最后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太阳穴。枪声响过不久,同伴提着满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赶来,找到了一具尚有余温的尸体……
一个人,只有当他将自己的目光锁定在一个点上时,这个点会像正在充气的泡泡一样,越变越大。所以,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聚焦于失败、打击或不幸,那么这份失败、打击或不幸的阴影会加倍地存入你的内心,渐渐成为你的负担,久而久之,让你不堪重负。
很多时候,只是我们被心灵束缚住了,而并不是我们面对的压力有多大。卸下你的心灵枷锁,你的恶劣情绪便消失了。即使我们面临困境,也不要承认它们有多恶劣,不要管它的力量有多强大,不要忧;虑它们的出现,而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这样做了以后,它们恶劣的特性就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