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社会,没有任何一项事业可以只通过自己一个的力量就能完成:举办一场两个小时、稍微有点规模的活动,需要音响、灯光、舞美、组织、主持、设计等几十个个人,还需要两个月的筹备时间才能成形;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同样需要设计、生产、检测、包装、物流、销售等多个环节一起协作完成。一句话,我们离不开别人,别人也离不开我们,这是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
正因为如此,团队合作才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如果不善于与他人协作,不仅会被同事遗忘,被公司抛弃,也会被社会大环境遗弃。对于员工和老板来讲,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特长都难免存在差异,但是我们都必须学会“求同”,建立合作的基础,让大家的力量集合到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
三个和尚在一座破寺院里偶然相遇。
有人问:“这座寺院为什么荒废了?”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萨不灵。”甲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庙产不修。”乙和尚说。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最后决定留下来各尽其能,看看谁能最后获得成功。
于是,甲和尚礼佛念经,乙和尚整理庙务,丙和尚化缘讲经。果然香火渐盛,原来的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壮观。
“都是因为我礼佛念经,所以菩萨显灵。”甲和尚说。
“都是因为我勤加管理,所以寺务周全。”乙和尚说。
“都是因为我劝世奔走,所以香客众多。”丙和尚说。
三人争执不休、不务正事,渐渐地,寺院里的盛况又逐渐消失了。就在各奔东西的那一天,他们总算得出一致的结论:这座寺院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这里的“不和睦”,其实就是指相互之间不互助、不合作。我们总在提“学习型”组织,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是一直被我们误解成为一个善于学习新事务的组织。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正确意思是,尽快适应每个同事的不同个性,让自己融入到团队当中。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一个人再完美,也是一滴水;一个优秀的团队,就是大海。优秀的个人要放在完美的团队中,才能展示其优秀的才华,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只有得到团队的认可,才是有价值的人。
如果我们只强调个人的力量,那么即使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很高的价值。军队不能仅靠指挥官冲锋陷阵来获取胜利,对企业来说,它需要的不是单枪匹马的领导,而是能够以大局为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员工。有些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事实上,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力所不能及了。那些具有合作精神的人,往往比“凡事自己来”的人更受欢迎。
有一次,美国宝洁公司公开招聘管理人员,9名优秀应聘者经过初试,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了由公司老总亲自把关的复试。
老总看过这9个人详细的资料和初试成绩后,相当满意。但此次招聘只能录取3个人。老总给大家出了最后一道题。
老总把这9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指定甲组的3个人去调查本市婴儿用品市场;乙组的3个人去调查妇女用品市场;丙组的3个人去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
老总解释说:“我们录取的人是用来开发市场的,所以,你们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让大家调查这些行业,是想看看大家对一个新行业的适应能,力。每个小组的成员务必全力以赴。”临走的时候,老总补充道:“为避免大家盲目开展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相关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
两天后,9个人都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送到了老总那里。老总看完后,站起身来,走向丙组的3个人,分别与之一一握手,并祝贺道:“恭喜3位,你们已经被本公司录取了。”
老总看见大家疑惑的表情,呵呵一笑,说:“请大家打开我叫秘书给你们的资料,互相看看。”
原来,每个人得到的资料都不一样,甲组的3个人得到的分别是本市婴儿用品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析,其他两组也类似。
老总说:“丙组的3个人很聪明,互相借用了对方的资料,补充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而甲、乙两组的6个人却分别行事,抛开队友,自己做自己的。我出这样一个题目,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甲、乙两组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合作,忽视了队友的存在。要知道,团队合作精神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个性与能力互补,才能使团队成员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工作中得到提高。合作不但可以保持信息的沟通顺畅,提高信息的交流质量,而且还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产生感情的共鸣。现实中,团队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对团队的凝聚力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更容易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不要忽视合作的力量,它会助你在工作生涯中的一臂之力,这种合作精神,也正是你成为优秀职业人的不可或缺的服务能力。
一个人只要能够和其他人友好地合作,那么他的事业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单打独斗也许一时能够逞能,但是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长久屹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