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黄易字号斋室名考说

清代金石学家黄易的字号与斋室名不少,对于研讨黄易生平经历、学术思想与艺术创作颇有助益,然向未见学者系统研究,今不揣谫陋,聊作解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一、黄易字号考释

1. 大易

黄易本名易,据《说文》,本义为“蜥易(蜴)”,“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黄易有“易”字方形与随形朱文小印多枚(图1、2),其文简约,象形如蜥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阐释其假借义,即难易之“易”,并引用郑玄对《易经》名称的解释:“郑氏赞《易》曰: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 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黄易之名的含义应在此范围之内。其兄名黄庭、黄经,似乎与道家经典《黄庭经》有所关联,那么黄易之名或许也与《易经》有所联系。纵观黄易一生之个性、行事,在平和、简易与坚守之中又多有变通,似也十分符合郑玄解释的“简易、变易、不易”之义。

图1、图2 黄易自用印“易”

“大易”应为黄易表字。古人名字遵循先名后字、名字相应的原则,字在语义上是对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黄易字大易,属于对本名的一种变化与递进,类似的例子如李白字太白、苏易简字太简、杜牧字牧之等。“大易”在黄易自署中并不多见,但在自用印中保留不少,如“大易”“臣大易”“黄氏大易”等(图3、4、5)。

图3 黄易自用印“大易”

图4 黄易自用印“臣大易”

图5 黄易自用印“黄氏大易”

2. 小松

“小松”(图6、7)为黄易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号之一。翁方纲云其“父树穀以篆隶名家,世称松石先生者也,故君自号小松” 。黄树穀字松石,黄易以“小松”为字,克绍箕裘,不坠家风之意甚明。在故宫藏“临杨太尉碑”隶书轴上,即钤有“别字小松”白文方印。

图6 黄易自用印“黄小松”

图7 黄易自用印“小松”

3. 秋庵(秋庵居士、秋影庵主)

“秋庵”(图8、9)为“秋影庵”之省称,亦有落款“秋庵居士”“秋影庵主”之类,由来当本于斋室名“秋影庵”(详后)。

图8 黄易自用印“秋葊”

图9 黄易自用印“秋盦”

4. 散花滩人(散花滩上人)

黄易有别署“散花滩人”,又作“散花滩上人”,最早见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腊月所作《访古纪游图》“水乐洞”跋语(图10),使用时间早至二十余岁。此外,乾隆五十六年(1791)中秋,黄易作“人以才名重,泉同诗酒清”隶书联,署款“散花滩上人”。嘉庆元年(1796)在河阳为葺亭题“四研山房”斋额时,亦署“散花滩人”,此际黄易已年过半百,可见这一别号的使用跨度颇长。

图10 黄易绘《访古纪游图册》之《水乐洞图》 故宫博物院藏

散花滩在杭州武林门外,为黄氏家居所在,故黄易以之为号。《(乾隆)杭州府志》载:“散花滩在东马塍边溜水闸下。” 元代名士张雨故居在散花滩,其《自咏马塍新居诗》云:“浮家泛宅意何如,玉室金堂计未疏。归锦桥边停舫子,散花滩上作楼居。澹然到处自凿井,玄晏闭门方著书。但得草堂赀便足,人间何地不樵渔。” 黄易“临石门颂”轴钤有“散花滩外作楼居”白文闲章(图11),正可见典出于此。

图11 黄易自用印“散花滩外作楼居”

5. 烟波散吏

黄易自用印中有白文方印“烟波散吏”(图12),见钤于黄易隶书“文章奇古原西汉,诗律精深祖后山”七言联、隶书“饮欢喜酒,吟自在诗”四言联(图13)等。黄易故家近西湖,水域清旷,烟波浩渺,“烟波”本指烟雾笼罩的水面,借指避世隐居于江湖。唐张志和丧亲之后,辞官隐居于江湖之间,自称“烟波钓徒”,后人即用此指代隐居湖海、不慕荣利的人。“散吏”指闲散的官吏,黄易久在宦海浮沉,其官职府同知在清代俗称“司马”,而司马在隋唐时为州府佐吏,位在别驾、长史之下,常为安置贬谪及闲散官员,其义与此或有勾连。嘉庆五年(1800)黄易作“仿黄公望松篁仙馆图”轴,题诗云:“漠漠清溪浅浅汀,潮痕初减雨初晴。月明寒渚鸥眠稳,风扫晴沙鸟篆平。映竹水穿银带直,傍花云绕素衣轻。老年欲买严光石,闲钓烟波远利名。”其中“闲钓烟波远利名”一句,也许正道出其逃遁俗务,归隐江湖之精神向往。

图12 黄易自用印“烟波散吏”

图13 黄易隶书四言联

图14 黄易自用印“黄九”

图15 黄易自用印“老九”

图16 黄易自用印“碑痴”

除以上字号外,黄易用印中尚有“黄九”“老九”(图14、15),乃是源于其家族排行;署款中“寓林后人”与“寓阁后人”意为黄汝亨之后裔;陈鸿寿为黄易刻“莲宗弟子”及其自用印“碑痴”(图16) ,则应是闲章之用……这些都与黄易的字号无甚关联。

二、黄易斋室名考证

1. 秋影庵(秋影行庵)

“秋影庵”为黄易常用斋号之一(图17),启用也较早。据考,乾隆三十九年(1774)前后,黄易以陆飞所绘《秋影盦图》广征友朋与名士题咏,翁方纲、袁枚、陆飞、朱文震、郭麐等皆有题诗。故宫博物院藏1774年黄易致陈灿“清胜札”中,也钤有“秋影盦”圆朱文印,在约作于1771年至1774年间的多通黄易信札笺纸上,也都印有“秋影盦”字样(图18)。 因此可以确定1774年为“秋影盦”始用时间之下限。此外,今尚可见梁同书嘉庆五年(1800)为黄易所题“秋影庵”斋额(图19)。

图17 黄易自用印“秋景盦”

图18 黄易自用“秋影盦”笺纸 故宫博物院藏

图19 梁同书题“秋影庵”斋额

黄易所居“秋影庵”为南宋词人姜夔故居。翁方纲云:“其先世居马塍,即姜白石诗‘每听秋声忆故乡’地也,想有秋影庵,故君又自号秋盦” 。翁方纲为《秋影盦图》题诗“手植疏柯日夜苍,林梢雁背好山光。故人莫颂姜夔句,每听秋声忆故乡”,亦注云“庵即白石所居旧址” 。浙人王复亦尝以诗描绘秋影庵:“君家西湖滨,身在画图住。青山不用买,苍翠滴高树。疏疏屋数间,结构阴凉处。地招十弓宽,篱编六枳护。窗明复几净,文史涉深趣。漱石细泉流,出林幽磬度。枫叶半红黄,返照衡门暮。入夜听萧骚,更续欧阳赋。”

姜夔中年政治失意,以隐居为志,于杭州西湖作《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此诗描写秋思,荷叶青芦,夜凉如水,秋虫悲鸣,秋影凄清,自有一种隐沦江湖的清苦况味,不著色相却动人心魄。姜夔精通诗词、音律、书法,对黄易的艺术思想影响颇大。明人张羽《白石道人传》记:“(姜夔)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尤自若也。” 黄易也精于诗词、音律,擅琴、箫,吴嵩梁将黄易比作姜夔:“马塍旧宅俯清溪,弱柳闲花覆水低。君是前身姜白石,洞箫吹罢月平西”。 石卓槐赠诗也有“竹林凉月坐吹箫”之句,小注称黄易“又常暑夜无事于迟春草堂,坐竹林中吹箫度曲,丰致飘然令人可想” ,可见其风神近似白石。(图20)

图20 黄易题颜光敏所藏箫铭拓本风雨楼旧藏

黄易游宦山东后,不忍舍弃此名,将济宁官舍称为“秋影行庵”,并且在其书画题跋中常常使用此名,这既可见他对故居的思念,又可见对这一斋号的钟爱。

2. 尊古斋(尊古行斋)

“尊古斋”为黄易早年所用斋号之一,今见黄易所用“尊古斋”印至少有三种,其中白文一枚,朱文方印、长方印各一枚(图21)。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夕,黄易刻自用印“尊古斋”白文印(图22),当为其发端。在其早年所得拓本与信札上也时有钤用,如故宫博物院藏致陈灿“平安札”(约作于1774—1775年间),可见与“秋影庵”并用不悖。黄易喜收藏,笃好古书画及金石碑版,以古为尊实在情理之中。黄易至济宁后亦称官廨为“尊古行斋”,见《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题跋,再如为沈启震所刻“沈启震印”边款中,也自云“谨刻于济宁之尊古行斋”。

图21 黄易自用印“尊古斋”

图22 黄易篆刻“尊古斋”自用印及边款

3. 小蓬莱阁(小蓬莱)

“小蓬莱阁”为黄易庋藏金石碑拓之处,亦为其终生使用的斋号,所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皆以此命名。黄易自用印中存有“小蓬莱”(图23)、“小蓬莱阁”(正方、长方印皆有)多种(图24)。“小蓬莱阁”之得名,主要是源于黄易六世祖黄汝亨杭州南屏山麓读书处“小蓬莱”。《西湖志纂》载:“寓林,在雷峰塔下。《钱塘县志》:‘明黄汝亨读书处,即甘园小蓬莱遗址。’”

黄汝亨乃有明一代传奇文士,他归隐西湖,于雷峰塔之东建别业以为读书居停之地,因葛洪曾炼丹于此,故名“小蓬莱”。张岱《西湖梦寻》“小蓬莱”条描写甚详(前文已引,此不复出)。

图23 黄易自用印“小蓬莱”

图24 黄易自用印“小蓬莱阁”

图25 蒋仁为黄易篆刻“小蓬莱”印

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蒋仁应黄易之请,为其刻“小蓬莱”印(图25),并在边款刻黄汝亨的《寓林》诗:

处世叹不偶,入林任天放。青山日在眼,坚石非一状。莽莽堕云片,层层涌海浪。蜿蜒伏蛟龙,偃仰卧狮象。文鸟从云现,古木缘崖上。精对殊阒寂,周还亦跌宕。何必三神山,其中足微尚。 小蓬莱在雷峰塔东,孤山栖炼地,明贞父黄公读书寓林其地也。公六世孙小松属篆,并录公诗于石。乾隆乙未二月,铜官山民蒋仁。

潘庭筠在《钱塘黄君墓志铭》中对“小蓬莱阁”之名亦有所交代:“又取所藏唐宋旧拓、汉魏诸碑,双钩附跋,刊为一集,名《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寓林公旧筑室雷峰之东,额题‘小蓬莱阁’,用名此编,志不忘也。”以上均可证知黄易斋室名“小蓬莱阁”系秉承祖先“小蓬莱”而来,这种儒雅家风对黄易的影响非常深远

“蓬莱”本与方丈、瀛洲同为古代传说中渤海三座神山。绍兴卧龙山下旧有“蓬莱阁”,传为吴越王钱镠所建,淳熙元年(1174)其八世孙钱端礼重修,阁名源出唐代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 南宋金石学家洪适《隶释》云:“予既集《隶释》,因以所有汉熹平石经残碑,镵之会稽蓬莱阁。”由于黄易笃嗜金石碑拓,又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得汉石经《尚书》《论语》三段,时人将其比拟洪适,这就为“小蓬莱阁”的内涵又增加了一层含义。如嘉庆五年(1800)钱大昕为《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所作序言:

昔洪文惠尝取《熹平石经》字重刻于越州蓬莱阁。予尝游山阴,夜宿郡斋,访阁址于荒烟蔓草之间,欲求洪刻只字,邈不可得,况熹平元刻乎?秋盦所刻虽不及文惠什之一,而令好古之儒得睹中郎遗迹于千七百年之后,真艺林快事也。此外皆世间未有之本,如殷卣周鼎,愈久而愈珍。秋盦又尝于嘉祥紫云山探武氏石室,得画像倍于洪氏,且有出于洪录之外者。盖文惠生南宋之世,版图分裂,足迹不到齐鲁,宜其搜罗未备。秋盦遭际承平,宦游斯土,加以嗜好之专,搜访之勤,是以著录多于前贤。假令文惠复生,当有退避三舍者,曰“小蓬莱”,谦辞也,孰能为之大哉?

巧合的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翁方纲借黄易所藏石经三段拓本,摹勒于石,因效慕洪适摹刻汉熹平石经于会稽蓬莱阁韵事,自题书室匾额曰“小蓬莱阁”。恰好此时黄易寄来书札云“先少参读书南屏处名小蓬莱,欲构小阁”,两人斋号不谋而合,洵为奇事,故翁为题石经卷首曰“蓬莱宿约” 。黄易亦篆刻两枚同款式“小蓬莱阁”朱文印,与翁方纲分用(图26、27)。这就是翁方纲《黄秋盦四十九岁像赞》中所赞“丁酉写像,初持石经。小蓬莱阁,覃溪共铭”的含义。

图26 黄易自用印“小蓬莱阁”钤故宫博物院藏新拓武梁祠拓片

图27 黄易为翁方纲刻“小蓬莱阁”印 钤故宫博物院藏黄易致王复契阔札

黄易曾作“小蓬莱阁”图并题(图28):“更无人处拓窗看,合算渠侬耐夜寒。多谢一弦云罅月,却弯疏影射阑干。梅花下作。”图写小屋两间,月夜轩窗之下一女子静坐,从画意与题诗,以及题款“梅花下作”来看,应与黄易母亲梁瑛(梅君)有关,似有怀人之意,故应有真实的阁影遗意。在天津博物馆所藏《得碑十二图》最末一帧《小蓬莱阁贺碑图》(图29)中,可见房屋三进,内庭与外庭之间以景墙相隔,前院厅室敞阔,人物三两聚集。此图所绘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十九日黄易五十寿辰拓得《熹平二年断碑》,众人前来庆贺时的情景。当为“小蓬莱阁”真实写照,颇足怀想。故前之小帧“小蓬莱阁图”所绘,则应当是后院两间内室,这从画面构图、院中所植树木来看,也皆吻合。

图28 黄易绘“小蓬莱阁图” 《金石屑》

图29 黄易绘《得碑十二图》之《小蓬莱阁贺碑图》 天津博物馆藏

另在黄易尺牍中亦多见“小蓬莱阁”信笺,且版式变化最多,目前所知有三种(图30): 一、笺纸左下侧印隶书“小蓬莱阁”,版框花青色印刷,见故宫藏黄易致江昉“乡思札”、致汪楍等“奉候札”;二、 笺纸左下侧印隶书“小蓬莱阁”,版框赭石色印刷,见故宫藏黄易致汪楍等“同寅札”“诞麟札”、致某人“刻间札”;三、 笺纸左下侧印隶书“小蓬莱阁”,但字体较大,与外框下侧边线相连,版框赭石色印刷,见故宫藏黄易致陈灿“阔别札”。

图30 黄易自用“小蓬莱阁”信笺三种 故宫博物院藏

4. 浮梅槛

黄易自用印中有“浮梅槛”椭圆朱文印(图31),见钤于录邵康节语“饮欢喜酒,吟自在诗”隶书四言联,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临华山庙碑”轴等作品中。西湖水面广阔,自唐宋开始即多游船,“浮梅槛”实为游具之一,为黄汝亨受黄山白岳间所见竹筏载酒行游溪林间的景象启发所造。“浮梅槛”以巨竹为桴,编蓬屋浮于西湖上,船中可载酒吟诗、鉴赏金石书画,颇有“米家书画船”的意味。厉鹗《湖船录》载:

图31 黄易自用印“浮梅槛”

黄贞父仪部用巨竹为桴浮湖中。编蓬屋其上,朱阑周遭,设青幕障之,行则揭焉。支以小戟,其下用文木斫平若砥,布于桴上,中可容六七胡床,位置几席觞豆,旁及彝鼎罍洗、茶铛棋局之属。两黄头刺之而行。吴江周本音名之曰“浮梅槛”。贞父书联云:“指烟霞以问乡,窥林屿而放泊。”一时词人题咏颇众。

明清时西湖游船愈发精致讲究,在制式、结构、装饰、功能、名称等各方面都赋予了新意。传说有梅湖仙人,以梅为筏,浮沉于水面,至春天时梅花绽放,流满湖面,这就是“浮梅槛”名称之由来。 浮梅槛制成之后,黄汝亨又遍邀当时名士题咏,汇辑成诗文集付梓。 如汤显祖有《浮梅槛为贞父作》颂之:“白傅时思湖上眠,黄郎新泛竹为编。长垂布幔通明月,何用笼灯照夜船。”

钱塘黄氏一族是西湖游船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新者,不仅黄汝亨有“浮梅槛”,长子黄茂梧在南屏寓林读书,时乘湖船“飞鹢”往还,黄茂梧妻顾若璞又特造“读书船”课子黄灿读书其中,黄灿成年后又造“破浪”并自号“破浪船子”。黄易在这样的湖船世家成长,熏染了祖先的风流雅韵,而他日后走上佐理河防的务实宦途,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黄易的友人之中也多有制造湖船者,如世交好友陆飞有“自度航”,张燕昌有“烟波宅”。陆飞并绘有“自度航图”,《续湖船录》记:“笔床茶灶,以水为家,不复知有软红尘土,‘得鱼沽酒,卖画买山’,则舟中楹帖也。” 黄易曾为其篆刻“自度航”印(图32)。以湖船入印的风气,可上溯到黄易老师丁敬,他曾刻“不系园”印,即源出好友汪师韩高祖汪汝谦湖舫之名。

图32 黄易为陆飞刻“自度航”印

5. 汉画室

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黄易刻自用印“汉画室”正方白文(图33),边款为:“唐拓汉武梁祠堂画像,石友汪雪礓物也。余得原石于嘉祥,雪礓欣然以拓本许赠。辛亥正月,其弟邻初果践宿诺,鸿宝忽来,可胜感幸。小松并记。”据此可知“汉画室”斋名是黄易为得到汪楍(雪礓)兄弟所赠《唐拓汉武梁祠堂画象》志庆而启用的。除这方外,在其隶书对联中还有另一种“汉画室”白文方印(图34)。

图33 黄易篆刻“汉画室”印并边款

图34 黄易自用印“汉画室”

黄易与武梁祠画像颇具奇缘。《唐拓汉武梁祠堂画象》又称 《武梁祠像唐拓本》《唐拓武梁祠画像》,传为武梁祠画像最早的拓本。明代唐顺之原藏,后经朱彝尊、马曰璐、汪楍递藏。早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月,《武梁祠像唐拓本》的收藏者马曰璐欲以之赠汪楍,汪楍谢不敢受,黄易恐此物失传,建议汪留下。马曰璐于《武梁祠像唐拓本》上题跋,详细记述将此拓赠与汪楍之经过。四十年(1775)五月,汪楍在扬州江春的秋声馆邀黄易与江立同观此拓,黄易为之心醉,欲钩摹一过,然因远赴南宫,解维匆遽而不及。四十二年(1777)秋,翁方纲由黄易处得知《武梁祠像唐拓本》藏于汪楍家,于四十四年(1779)冬谋诸罗聘、江德量欲借观而不得。

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黄易为翁方纲借得吴门陆绍曾(贯夫)《汉武梁祠画像》摹本,凡十四幅,盖自旧拓残本响拓者。翁方纲至此乃得一见,亟手摹一本并记其画像,并作《题小松所借吴门陆氏响拓武梁祠像册三首》纪事。次年(1784)春,汪楍寄翁方纲《汉武梁祠画像》油素影摹本。三月廿七日,翁方纲以汪楍、陆绍曾响拓本及黄易摹本三本对看,参互考证,著录于《两汉金石记》。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黄易自河南返山东,途经嘉祥县署,阅县志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有西汉太子墓,派人查访并拓取《武斑碑》。九月,亲履其地考察,发现为河徙填淤而湮没已久的武梁祠。次第剔出武梁祠堂画像三石、八分书四百余字、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石及八分书八字,于南阙得建和元年武氏石阙铭,此数种曾为赵明诚、洪适著录。又发现东北石室中画像七石、前石室画像十四石并八分题字一百六十余字、祥瑞图三石并八分书一百三十余字,此三种为前人从未著录者,乃名之曰“武氏前石室画像”“武氏后石室画像”“武氏祠祥瑞图”,又于距武梁祠一二里处访得不知归属的无字画像二石。此次发现共补出洪适未见者数十字。为保护古迹,黄易移车马人物画像残石于武氏祠,移立孔子见老子画像于济宁州学宫。黄易此次访得武梁祠碑石,在第一时间拓寄汪楍,汪楍十分高兴,许诺将《武梁祠像唐拓本》赠与黄易,然未及寄达即归道山。是年,黄易又摹汪楍《汉武梁祠唐拓本》寄安邑宋葆淳重刻木本。

汪楍卒后,黄易作《哭汪雪礓》悼之,其一曰:“君藏唐翠墨(为唐拓汉武梁祠像),乞取太憨痴。天欲从人愿,碑皆自我移(易得原碑于嘉祥)。感深珍许赠,痛极谶先知(君来书云,余已衰暮,此拓相赠有日,读之怆然)。尺素常怀袖,临风不忍披。” 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汪楍弟邻初践兄宿诺,以《武梁祠像唐拓本》赠黄易,后黄易手摹于《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中付梓以广流传(图35),亦以此纪念挚友厚谊。

图35 唐拓武梁祠册木刻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6. 萝月山房(萝月轩)

萝月山房、萝月轩为黄易早年所用斋号,见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除夕作“篆书临石鼓文”轴(图36),题曰:“甲午除夕,临岐阳石鼓文之二于珠溪萝月山房,奉濯亭有道先生正画。武林散花滩人黄易。”又黄易为赵魏刻“竹崦盦”朱文印,大约亦作于此时,边款云:“晋斋大兄辟古好奇,广搜金石文字,今之赵子函也。此印仿梅华盦,略染近人习气,恐不入晋斋之赏鉴耳。秋庵黄易,作于萝月轩。”

图36 黄易篆书“临岐阳石鼓文”轴

“萝月”为松萝间之明月。松萝又称女萝、松落,地衣门松萝科植物,生于深山老树枝干或岩石上,尤以生于松上为真正之松萝。《诗》云:“茑与女萝,施于松上。”陶弘景云:“松萝,东山甚多,生杂树上,而以松上者为真。”唐慎微《证类本草》云:“茑是寄生,以桑上者为真,不用松上者,互有异同尔。”黄易自号小松,以“萝月”为轩斋之名,定用此典。“萝月”在古诗词中常见,多与松景共见,意境清幽,如李白 “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秋夕抒怀》)、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赠嵩山焦炼师》),李德裕“松风清有露,萝月净无烟”(《寄茅山孙炼师》)等。

珠溪萝月山房为黄易早年游幕时所居,珠溪为伍佑(今属江苏盐城)古称,在盐城以南,是古代最重要的盐场之一。王复有《买陂塘·同人燕集湖舫黄小松为作珠溪载酒图题词其上》,宫国苞有《珠溪道中送黄小松归江南》 ,皆可证黄易此际行迹。

7. 有斐轩

有斐轩亦为黄易早年在伍佑盐场时所用斋名,见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八月所作“山水”扇面,及十月所作“山水”册页 ,题识:“癸巳十月,杭人黄易画于珠溪之有斐轩。”《诗·卫风·淇澳》有“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赞美男子品德学问,“有斐轩”即典出于此。

8. 蕊珠轩

见于故宫藏黄易致陈灿“清胜札”笺纸(图37),此札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信笺版式与“秋影庵”“小蓬莱阁”两笺相同,疑为黄易同期所印笺纸,但此斋名他处皆未见,姑存之以俟后考。

图37 黄易自用“蕊珠轩”笺纸故宫博物院藏

9. 种德堂

乾隆五十二年(1787)黄易辑自刻印成《种德堂集印》一册 ,则“种德堂”当为黄易所用斋号,惜原本未见。

10. 品画楼

故宫藏黄易致陈灿“古韵札”落款左下方钤有“品画楼”白文方印(图38),为典型浙派印式,颇疑为黄易自用斋号印。黄易嗜画,所藏亦丰,常以篆刻易画,以“品画楼”为斋名,也在情理之中。据笔者考证“古韵札”约作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是年他为何元锡篆刻的“梦华馆印”边款曰:“年来少作印,有惠以铭心逸品,则欣然奏刀。梦华居士许我南田便面,可谓投其所好,挥汗作此,不自知其苦也。”或可作为“品画楼”之佐证。

图38 黄易信札所钤“品画楼”印

11. 是本斋

“是本斋”之名见乾隆五十五年(1790)黄易所绘梅花图轴(图39)落款 。此图自左下向右上绘梅花大小数枝,并有黄易题语:“佳人步玉。待月来弄影,天挂参宿。冷透屏帏,清入肌肤,风敲又听檐竹。前村不管深雪闭,犹自绕、枝南枝北。算平生、此段幽奇,占压百花曾独。 闲想罗浮旧恨,有人正醉里,珠翠娥绿。梦断魂惊,几许清凉,却是千秋梅屋。鸡声野渡溪桥滑,又角引、戍楼歌曲。怎得知、清足亭边,自在杖藜巾幅。 宋吴毅夫《疏影》词。乾隆庚戌端阳前二日,画奉子盛二兄大人雅赏。秋盦黄易,时在南旺是本斋。”此斋名未多见用,南旺属济宁汶上县,其位置在任城、嘉祥、梁山、汶上四县交界,是京杭大运河中段重要枢纽。黄易在济宁任上的职责是佐理河防,南旺便是主要工作地之一,官廨中有其寓所,也是情理中事。

图39 黄易绘“梅花”轴 《神州国光集》 dZxvGmM3m4325xm8jvdkSoFAIe7DpngGCXUhpZmezIRAnFmNOEaj4bhoCuGwmo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