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黄易的生平与仕履

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黄易出生在钱塘湖墅,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家族中排行第九,所以朋友又常称其为“黄九”。乾隆十五、十六年(1750、1751),黄易的次兄黄经与父亲黄树穀相继去世,父亲去世时黄易年仅八岁。黄易自幼聪颖,悟性极高,故“自儿童凛然如成人” 。受家学影响,黄易自幼好学,喜爱书法,尤其长于篆隶,其玉箸篆书得黄树穀真传(图1),十三岁所作篆书《云松巢志》就已被摹刻上石。由于黄易具有良好的篆书功底,据传能信手纵横作十九画,成围棋棋局,不差分毫,时称绝技。黄树穀生前的至交好友也毫无保留地指授故人之子,黄易亲炙于丁敬学习书法、篆刻,又得从“北墅八子”中的何琪、陈灿等学习诗文。少年黄易养成了持重谦和的品性。因为家徒四壁,生活困顿,他早年以教读奉母,然不能给。

图1 黄易篆书“听松” 日本古田雅夫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五岁的黄易就随伯兄黄庭幕游楚北历练,这也是他游幕生活的开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的篆刻、书法、绘画都取得很大的进步。乾隆二十九年(1764),黄庭因事所累被遣塞外轮台,黄易只得旋里负米养母。自这一年开始,黄易“馆固安三年、武冈五年、佐直隶方伯郑公,由伍祐场历清苑者四年” 。乾隆三十年(1765)春,二十二岁的黄易自杭州就馆北直隶郑制锦处,父兄旧友汪舸为他送别。面对故人之子,汪舸感慨万千,写下《送黄九小松就馆北直二首》,寄托了作为长辈的殷切期望:

挟策去故里,遥遥向友生。关河燕蓟远,冰雪布裘轻。前路无他虑,先人多旧盟。阳春二三月,一马至京城。

青年赴莲幕,白首养萱帏。唯望频频信,翻期缓缓归。功名畿辅近,学问室家稀。进业兼修德,行行愿勿违。 [1]

黄易作为幕宾,跟随郑制锦到扬州、淮安、盐城一带周游,也因此结识了不少书画家和盐商朋友,如江昉、汪楍、罗聘。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了丰富的收藏,眼界逐渐开阔,特别对金石碑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黄易于元氏县中访得《汉祀三公山碑》(图2),谋于县令王治岐移置县城龙化寺。自此之后,每到一地,黄易必访古寻碑。黄易秉承家学,精究河防事宜,佐治州境辄有能声。豫工例、川运例开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郑制锦等为黄易报捐,筮仕东河。 此后历署汶上县尹、荏平尉,后补主簿,自商丘迁阳谷,擢武城丞、东平州判。是年七月,黄易入都等候派遣,在京城结识了翁方纲、朱筠、张埙、宋葆淳、孔继涵等人,他们以翁方纲为中心,时常雅集,鉴赏讨论碑帖书画。黄易尤其与翁方纲结下深厚的友谊,之后信札往还,研讨金石碑刻二十余年不辍。十月,黄易将离京之官,旧雨新知皆赋诗送行,翁方纲题送黄易诗册首曰“金石盟言”。 居留京城的三个月,对黄易以后的仕途与学术成就影响极大。

图2 黄易藏《汉祀三公山碑》整拓 故宫博物院藏

图3 雍正七年(1729)立“济宁州堤”拓片

黄树穀生前撰有《河防私议》一书,黄易以此入手,取其法,悉心讲求,用于实践。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黄易到济宁候补,是年春在山东济宁任上佐理河防(图3),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姚立德亦为雅士,颇为器重黄易的才华。济宁“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是明清时期北方运河的交通要塞和商业繁荣的城市。 至乾隆中期,济宁州人口达到37万7千多人,其中城市人口达到了117012人,如果加上漕丁、游宦、外来商贾和脚夫等流动人口,济宁的城市人口每年至少有四五十万之多。

乾隆四十三年(1778)起,黄易先后咨补河南归德府商邱县管河主簿,四十四年(1779)调补兖州府阳谷县管河主簿;四十六年(1781)咨升山东临清直隶州武城县丞,四十七年(1782)升署泰安府东平州判,四十八年(1783)九月十二日到署任,次年(1784)实授。五十年(1785)六月初三以泰安府东平州州同到署任,次年(1786)实授,是年又升署河南卫辉府卫河通判,旋调署山东兖州府捕河通判,五十二年(1787)五月十二日到任。

在山东,黄易与同有金石之好的李东琪、李克正等人相互切磋,又在治境之内广搜古碑,收藏日丰。乾隆五十年(1785),毕沅出任河南巡抚,其幕僚中有大量雅嗜金石之士,由于地理位置相邻近,黄易与他们的金石交流日益频繁。乾隆五十一年(1786)八月,黄易于嘉祥紫云山访得汉建和元年《敦煌长史武君之碑》(图4),后又陆续访得武氏石阙铭、武氏祠阙画像题字甚多。次年六月,经黄易首倡,天下好古之士醵资于紫云山就其原地重修武氏祠。同年冬,浙江粮艘十余帮阻冻于山东七级闸,舵下水手乏食,黄易力请借帑,活万余人性命。 这两件事,可谓黄易生平两大善举。

图4 黄易《得碑十二图》之《紫云山探碑图》 天津博物馆藏

乾隆四十五年、四十九年,黄易两遇南巡回銮经运河的乾隆皇帝,以办差无误,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晋秩别驾,由卫粮调捕河,权下南同知,至五十三年(1788)暂署河南开封府下南河同知。

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初四日经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兰第锡举荐,黄易升任兰仪同知(图5),次年(1790)九月调署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五十六年(1791)十二月十三日实授。乾隆五十七年(1792),阮元出任山东学政,黄易又得与阮元幕中好古嗜学之士交流研究。据黄易的好友兼亲家潘庭筠记载,阮元“旌节频临,检阅储藏,讲论不倦”。至此,黄易的交游达到极盛,钱大昕、桂馥、申兆定、钱坫、王昶都是黄易相与探讨金石的好友。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丁内艰,扶柩归葬,于胥江舟中结识瞿中溶,此后书札往还日密。同乡好友吴锡麒也在此时致札,邀黄易趁南归之际,与赵魏等协助阮元搜访两浙金石遗迹。

图5 乾隆五十四年(1789)兰第锡奏请以黄易升署河南省署开封府兰仪同知折

嘉庆元年(1796)九十月间,黄易携拓工二人,赴嵩山、洛阳一带访碑,作《嵩洛访碑日记》与“嵩洛访碑图册”。嘉庆二年(1797)正月至二月,黄易又携女婿李大峻访岱,登顶遍拓诸碑并记有访碑日记,归而作“岱麓访碑图册”。服阕,黄易于嘉庆三年(1798)二月初十日题请借补兖州府捕河通判,十一月十二日议准。黄易素有肝患,嘉庆三年(1798)冬又在南旺感寒湿疾,此后数年中日益加剧,然未尝一日在告。在约作于此时的诗中,黄易日益感到身心衰惫,他感叹道:“渐觉年来壮气销,归心最怕路迢迢。”“手障狂澜不易成,宦情浑似踏春冰。”“人到衰年厌官场,凋零师友最凄凉。官贫幸守图书在,遣闷时时味古香。” 对于黄易来说,此时的慰藉,只有回到家中,与老妻稚孙以及金石书画相伴。

大学士庆桂、河东河道总督吴璥等举荐黄易题补兖州府运河同知(图6), 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二十七日议准,五年(1800)正月十三日准署到任,六年(1801)五月二十三日实授。六年(1801)两次护理山东运河道(图7)。 在嘉庆五年(1800)黄易致赵魏的信中,他感慨地写道:“弟服官至今,贫病交深,愿拂袖而去,无奈家无担石,何恋此一官,真是万不得已,几乎右体不仁,服参羮二年,始得渐好。然作画刻印竭蹶之至。只有翻弄碑帖扇面,为娱悦而已。”嘉庆七年(1802)春,黄易寒湿疾顿剧,二月二十日,致信故交陈灿,尚有“贱体尚好”之语,二月二十三日,即溘逝于济宁任上,享年五十九岁。嘉庆八年(1803),长子黄元长载柩归里,十一月朔安葬在杭州西马塍上泥桥北东岸之原,并请潘庭筠为撰《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唐黄君墓志铭》(图8)。

图6 《山东运河全图》兖州府运河同知管辖境程

图7 嘉庆六年(1801)奏为委任黄易护理运河道篆并阮广曾兼署运河同知事折

图8 魏谦升录、潘庭筠撰《黄易墓志铭》 浙江省博物馆藏

根据挚友翁方纲与潘庭筠的相关记述,黄易性孝友,伯兄黄庭远戍塞外,事嫂谨,抚慰子女有恩,昏嫁以礼。又为季弟黄童昏娶,聚居官署,怡怡然十余年。为人诚信重然诺,戚友过山东者必留款尽欢,乡人流寓无归者周恤之。黄易逝世后诰授奉政大夫,元配陈氏封宜人,侧室项氏以子贵,例封儒人。

注释

[1] 汪舸《 崌山人集》卷七,清乾隆刊本。 JgeLKPTA836L/KMWQlee2NJxpaxLWRr8nLfX1xTDnt76SR/DInQRKyj0NRTbCu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