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七角星纹镜
圆形。钮残损。两周凸弦纹之间,三角纹折转成七角星形图案,不甚规则,角与角之间饰斜线纹。镜的边缘有两个梨形小孔。直径8.9厘米,重109克。青海尕马台齐家文化25号墓出土。此镜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距今约四千年,在中国铸镜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齐家文化铜镜的非破坏鉴定——快中子放射化分析法》图一(《考古》1980年4期365页)。
1.2 素镜
圆形。拱桥形钮。素面无纹。直径6.03厘米。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此墓属齐家文化时期。《中国早期铜镜的发现与研究》图11,《中国早期铜镜》9页。
1.3 重圈三角纹镜
圆形。弓形钮。两周凸弦纹分为三区,内区平素无纹,中区、外区分别环列13个和16个三角形,三角形内饰数量不等的斜线。直径14.6厘米。传甘肃临夏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镜时代有齐家文化或可能晚于齐家文化等不同看法。《馆藏铜镜选辑(一)》图1(《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年总17期129页)。
1.4 圈带斜线纹镜
圆形。拱桥形钮,钮一端两侧各饰一枚乳钉。凸圈带外周放射长短不一的斜线光芒纹,窄缘。直径7.8厘米。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M483出土。墓地年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哈密文物精粹》107页。《中国早期铜镜的发现与研究》图17,《中国早期铜镜》13页。
1.5 多圈凸弦纹镜
圆形。弓形钮。镜面平直。以钮为中心,由里至外饰四周凸弦纹圈带,圈带之间饰密排的竖直短斜线,形成向外辐射的光芒纹。直径8.8厘米。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M483出土。此外,在甘肃平凉(《文物》1991年5期96页)、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青铜器》)均征集有多圈凸弦纹镜。《哈密文物精粹》89页左图。
1.6 多圈凸弦纹镜
圆形。弓形钮。镜面微凸。以钮为中心,由里至外饰六周凸弦纹圈带,圈带之间饰密排的竖直短斜线,形成向外辐射的光芒纹。直径11.8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同墓还出了一面相同图纹的铜镜,饰五周弦纹圈带,直径7.1厘米。《馆藏铜镜选辑(一)》图3(《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年总17期129页)。
1.7 叶脉纹镜
圆形。弓形钮。镜面微凸。两周凸弦纹圈带之间,由内向外放射出十字形宽条幅,均匀地分成四区,每区由放射直线和斜线组成四片叶脉状纹。圈带与镜缘间整齐地排列51个小乳钉纹。铜镜图纹似一个有辐条的车轮。直径12.5厘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该墓还出土一面铜镜,图纹结构与此镜相同,直径11.7厘米。《馆藏铜镜选辑(一)》图2(《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年总17期129页)。
1.8 平行线纹镜
圆形。弓形钮。镜面稍微凸。凸圈带分为内外二区,内区分为四等份,其内分别有长短不一的凸线九条或十条,凸线互相平行,对于相邻的两等份则呈现互相垂直的形式。圈带与边缘之间饰34条“3”字形节状凸线。直径6.7厘米。河南安阳侯家庄1005号墓出土。《古镜》18页图二。
1.9 四乳斜线纹镜
圆形。长条拱形钮。两周凸圈带分为内外二区,内区素面无纹。外区四乳划分的四等份内各饰七条凸起的斜线纹。直径5.5厘米。陕西淳化赵家庄一号墓出土,此墓应属殷商时期。《千秋金鉴——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铜镜集成》2页上图。
1.10 素镜
圆形。橄榄形钮。素面无纹,制作较粗糙。直径6.5厘米。陕西宝鸡西周早期墓出土。《对镜贴花黄——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典藏铜镜精粹》27页图1。
1.11 素镜
圆形。弓形钮。镜身平直,素面无纹。凸缘。直径5.9厘米。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50号墓出土。墓的年代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铜镜的年代大约与之相近。《上村岭虢国墓地》图版贰叁.1。
1.12 兽纹镜
圆形。拱桥形钮。一兽绕钮,或称蜷狼纹,或称龙纹。圆眼长吻,张口露齿,身躯沿镜缘盘曲一圈,脊背饰短线毛刺,卷尾。形态凶狠。直径9厘米。新疆和静察吾呼沟4号墓地出土。该墓地还出土了一面图纹与此镜相似的铜镜,但兽的头部形态不同。墓地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图六.6(《考古学报》1997年2期157页)。
1.13 禽兽镜
圆形。两个平行的弓形钮。钮上方一鹿站立,伸脖张嘴,下方一鸟展翅飞翔。两侧二虎相对,张嘴露齿,身躯饰涡形花纹,两足弯曲,尖爪。图纹以单线条勾勒,笔画简单、古朴。镜身平直,直径6.7厘米。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出土。此墓年代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上村岭虢国墓地》图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