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论

现在学术界、收藏界都十分关注中国古代铜镜的研究、收藏和鉴赏问题。当读者利用《中国铜镜图典》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中国古代铜镜作一个宏观性的论述。

中国古代铜镜定位的问题。 实事求是地说,学界对中国古代铜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短的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对铜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一些省市出版了出土铜镜资料,也有若干研究铜镜的文章发表,但从总体上看,整个文物考古界对铜镜重要性的认识是很不够的。例如关于铜镜的定位,它应属于哪个文物门类,在这个门类中它又处于何种地位似乎并不明确。最典型的例子是《文物》、《考古》两大杂志的《索引》分类。

《文物500期总目索引》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及研究》又分为《综述》和《专题》两部分,《专题》项内共有11类,其中第1类是“古文字与青铜器”,第9类是“文化、生活”,包括玉石器、铁器、金银器、镜鉴等11项,显然铜镜不包含在青铜器门类里。

《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书刊目录索引及概要》所收《考古》399期目录索引“考古学专论”项中,第(2)项为“商周铜器及铭文”,第(4)项为铜镜与其他器物,也可以看出商周铜镜与商周青铜器还是没有列在一起。此外,在某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专著里,礼器、乐器和兵器等都有论述,唯独没有铜镜。这些事例说明,关于铜镜的定位和它在中国历史文物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认识尚不统一。

我们认为,铜镜应属于中国青铜器重要门类,自成体系。它所具有的三要素——图纹华丽、铭文丰富、铸造精美,就是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最好体现。李学勤、陈佩芬先生对此均有论述,他们还特别提出要努力做好镜鉴学的构建工作。

中国古代铜镜研究中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研究铜镜的著作显著增多,特别是一些硕博论文,以中国古代铜镜为研究对象,专业性、学术性较强,促进了铜镜资料的集成,形成了研究的多样性和深入化,这是值得高兴和鼓励的事情。当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这里我们不做过多的探讨,仅举一个关于中国古代铜镜功能的例子。在一些探讨铜镜的历史文化艺术的文章中,作者不注重考古出土资料的运用,过分强调中国古代铜镜的神圣化、神秘化功能。我们认为,其最重要的功能应是日常生活用品,是照面饰容、正人衣冠的器具,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铜镜文化衍生的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和深邃了。如照妖镜——驱邪照妖的法宝,秦(明)镜高悬——美好愿望的追求,破镜重圆——爱情圆满的象征,但不能任意发挥,盲目拔高铜镜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问题。 这是深化铜镜研究的一个极为迫切的方面,近几十年来,文博考古学者有了更多的重视和参与。本书的体例决定了在这方面无法作出较系统的论述,仅以铜镜的铸造为例,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铜镜铸造概括起来是制范→浇铸→铸件加工等流程,但在学者之间目前还存在不少有争论的问题。

第一步,制范(造型):镜范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制模、用模制范、泥范成为陶范等工序。铜镜一般是用双合范即镜面范和镜背范。但当学者在讨论镜范时,对于能否多次浇铸使用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杨勇、白云翔《临淄齐故城镜范与汉代铸镜技术》一文认为,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镜范是可以多次浇铸使用的。

第二步,浇铸:关于浇铸的金属配比,经过学者的研究,在不同时期,铜镜的金属配比有所不同,明显分为两大阶段。战国至五代为高锡青铜,宋至清代为锡青铜,含锡量明显降低,含铅量明显升高。研究还表明,合金成分与铜镜质地、研磨面色泽有密切的关系:高锡青铜,现白、质坚;锡青铜发暗、泛赤、泛黄、质软。

第三步,铸件加工:关于热处理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经过淬火和回火,提高强度和可塑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热处理。关于镜面是否涂以锡汞剂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涂;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涂。

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铜镜研究还有许多课题可以探讨及深入研究。

不难发现,在一些铜镜图录类型的著作中,其概述或总论的内容往往公式化、一般化,缺少自身的特点和新意。本书以不同时期铜镜类型为研究主题,以单个铜镜的介绍为主要形式,没有综合性的叙述。因此,在此谈谈我们的思路和书写的方式。

(一)必须对铜镜各部分称谓有一个定义,基本要素有五项:

形式:铜镜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异形镜等,其中一些镜形名称是学者采取的约定俗成的流行称呼。

形制:镜钮、钮座、镜缘等的形态。

构图:铜镜镜背的布局格式,如圈带式、规矩式、轴对称式、中对称式等。

纹饰:纹饰内容、表现手法。

铭文:铭文内容、书法、排列方式。

本书作为铜镜图典,对铜镜的介绍必须规范化、系统化,具有典范性和实用性,因此文字描述基本上涵盖了上述诸要素,较为详细。同时,还重视考古资料的类型学、年代学。本书重视一些形制等细节的描述,是因为它们也是鉴定不同时期铜镜的重要因素。但我们建议在铜镜图录等形式的著作中,因有形象资料(照片或拓片等),一些不必要的文字描述可以省略,突出介绍铜镜纹饰、铭文等特点即可。当然,这对照片、拓片等的清晰度要求更高。

(二)铜镜研究的主要观察点:

1.纹饰:纹饰是显示不同历史时期铜镜特点的最重要标志,本书以主题纹饰为铜镜定名的根据和类型划分的标准。如果是多圈带组合的纹饰,一般以内区的纹饰为主要纹饰。

中国古代铜镜的基本纹饰有如下几类:

(1)几何纹饰:具有点、线、面组成的图形。

(2)灵异图像:如四神、九尾狐、天禄、辟邪等。

(3)禽兽花鸟。

(4)人物故事。

(5)宗教题材。

2.铭文:不同时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在一些既有纹饰又有铭文的铜镜中,不少学者以纹饰和铭文组合的方式定名,铭文名称则多以开头一句的文字中概括数字而成,如“日光”铭、“尚方”铭,本书也采用这一方式。对铜镜铭文研究时,必须关注三个方面:

(1)排列形式:方格排列式、圈带环列式、榜题式(纹饰旁的题名)等。

(2)铭文内容:如吉祥、相思、纪年、纪氏(铸镜匠师)、纪地(铸镜地区)、商标等。

(3)铭文书法:篆书、隶书、楷书等。

必须说明的是,本书铜镜定名的根据主要是主题纹饰和主题铭文,而且一般采用大多数学者通用的名称——即“约定俗成”的名称。其实,科学、准确地定名实属不易,有的名称虽然流行,但根据新的发现及研究,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如汉代流行的规矩镜,现在不少著作称为博局镜;又如唐代最著名的海兽葡萄镜,宋代《博古图录》中就同时出现“汉海马葡萄鉴”和“唐海兽葡萄鉴”名称,后来又有禽兽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名称。还有的铜镜名称明显不科学、不准确,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名称加以取代。因此,本书即使采用新的名称,也不反对一些著作中继续使用约定俗成的流行名称,因为一个新名称为大多数学者使用还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

3.表面形态: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铜镜表面腐蚀状态具有明显特征,例如色泽锈蚀,锈色有绿锈、黄锈、粉状锈等,绿锈中又可分点状、片状、蛤蟆斑状、海螺状锈。过去关于青铜器锈蚀的问题,文博考古学者一般强调的是南北方的差异,水坑、干坑的不同状况。伴随着铜镜出土和传世品的增多,我们已观察到某些地区铜镜表面状态的差别,如被人们称呼的“绍兴镜”、“扬州镜”、“徐州镜”等都能总结出其特色。

本书主要采用铜镜拓片的形式,因此重点是铜镜纹饰和铭文的论述,不可能涉及铜镜的表面形态。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铜镜表面形态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科技方面的问题,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铜镜铸造地区、流通领域和不同地区出土铜镜的特色。

各时期铜镜的主要特征,需要稍作梳理。关于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不少著作基本上采用我们曾经提出的六个阶段说:

早期出现时期——齐家文化和商西周铜镜

发展流行时期——春秋战国铜镜

繁荣鼎盛时期——两汉铜镜

南北差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铜镜

高度发展时期——隋唐铜镜

日趋衰落时期——五代至明清铜镜

本书根据图典的定位,按照若干历史时期顺序,概括其最主要的特征。

(一)齐家文化和商西周铜镜——古拙简朴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考古出土的中国古代铜镜,时代最早的应是齐家文化铜镜,距今四千年。中国早期铜镜数量较少,镜形为圆形,镜身薄,镜面近平或微凸。镜钮不规范是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有桥形钮、长条形钮、较长窄橄榄形钮,个别镜置双钮。

纹饰有几何纹、素面和禽兽纹。齐家文化和商代镜几何纹居多,有七角星纹、平行线纹、叶脉纹、多圈凸弦纹。还有不具纹饰的素镜。从商代铜镜纹饰看,其与当时的其他青铜器有别,似乎铜镜本身有独立的工艺传统。周代铜镜大多数为素镜。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镜,钮上方一鹿、下方一鸟,两侧对称的兽纹单线勾出。中国古代铜镜最流行、最传统的图纹是禽兽纹,这面铜镜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禽兽纹镜,值得重视和研究。

中国早期铜镜可以分为三个区系源流。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及渭水流域地区;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及新疆东部;北方地区:长城沿线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但是,关于中国古代铜镜的起源是学界还在探讨的课题,学者看法分歧很大,这里不再论及。

(二)春秋战国铜镜——精灵轻巧

镜形:圆形,偶见方形,镜面多平面。厚0.1~0.2厘米。

镜钮:多弦纹钮,钮体较小,钮足较宽,钮弓窄,其上有数量不等的细弦纹,以三弦最多。

钮座(或称为钮区):呈凹面状圆形或方形。

边缘:多为细窄卷缘,或称为内凹式卷缘、匕缘,还有内向连弧缘等。

纹饰:地纹与主纹相结合是此时期铜镜纹饰组合最显著的特色,地纹即图案衬底的花纹,主纹即铜镜的主题纹饰,有纯地纹、花叶、龙凤、禽兽、山字、菱形、连弧、蟠螭纹等。纹饰表现手法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金银错、嵌玉石、彩绘等。

以上的总结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如弦纹钮、钮外凹面圆形和方形图形、地纹与主纹相结合、细窄卷缘等四项不仅是判断战国铜镜最重要的方面,而且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在西汉早期仍存在并逐渐消失,表明西汉中期正是汉镜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断代分期:学者一般分为春秋中晚及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至秦末三个时期。

春秋中晚及战国早期:素镜、弦纹镜、纯地纹镜、叶纹镜、四山镜、透雕镜、多钮镜。

战国中期:除上期镜继续使用外,有花瓣镜、花叶镜、五山镜、六山镜、菱纹镜、禽兽纹镜、饕餮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出现。

战国晚期至秦末:前期一部分镜类逐渐消失或减少,蟠螭纹镜、连弧镜数量增多,新出现四叶蟠螭纹镜、蟠螭菱纹镜、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铜镜类型:

素镜,镜背无纹饰和铭文。

弦纹镜,简单的圆圈纹,有细弦纹和凹面宽带之不同。

地纹镜:图案衬底的花纹成为主题纹饰,其类型有羽翅地纹、云雷地纹和细地纹,所谓细地纹其实是云雷纹与圆点纹组合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纹饰。

花叶镜:中国铜镜上的一些传统纹饰很多在春秋战国铜镜中已经出现,只是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此时期的花叶比较简单,四叶、八叶以及叶片与图案式的花瓣组成的花叶纹。

龙纹镜:从战国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龙纹镜,不同朝代的龙纹均有着特有的形象、构图及组合方式。战国铜镜上的龙被称为“蛇体龙”,其图案化的倾向特别鲜明,蜿蜒曲转,除了清晰的龙头外,躯体各部分的结构,如四肢、尾部等都难以辨识。有三龙镜、四龙镜等。与汉代及其以后铜镜中的龙纹完全不同。

龙凤镜、凤鸟镜、兽纹镜中的禽兽形态也呈现出图案化的趋势,有的图形甚至难以确认名称,被称为变形兽纹。

山字镜、菱纹镜是战国镜中特有的铜镜题材,山字镜尤其受到学界和民间收藏界的重视。目前可以确定的有三山、四山、五山和六山镜四种,还有三山或四山与瑞兽组合的图纹。但目前尚未见有考古发掘墓葬出土的三山镜资料,四山镜数量较多,五山镜、六山镜较少。关于山字的寓意,学者尚有不同的看法。

蟠螭镜:战国晚期流行的蟠螭图纹婉转曲折,纠结缠绕,有的龙头结构明确,有的则看不出各部位的结构。因此目前其定名存在争议,同样的纹饰称蟠螭或龙纹,本书仍保留蟠螭镜名称。

特种工艺镜:是中国古代铜镜的精华,也能明显代表其所处时代的工艺技术和审美情趣。金银错镜、透雕镜和镶嵌玉琉璃镜都是战国独有的特种工艺铜镜。

(三)两汉魏晋南北朝铜镜——丰满奇异

形制特点:

镜形:铜镜虽然都是简单的平面几何形状,但是不同时期也出现特有的镜形。圆形是齐家文化铜镜至清代铜镜最流行的镜形,但是从出土的资料看,汉镜数量最多,除圆形外,几乎不采用其他形状。

镜钮:乳状圆钮最多,西汉中期连峰钮,东汉中后期镜钮变大变平。

边缘形式:内向连弧缘、平缘,斜缘、三角缘。

断代分期:

西汉中叶及汉武帝前后: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四分法布局;突出主纹,地纹消失;铭文逐渐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部分,有的铜镜仅以铭文为装饰图纹,早期为小篆,中期为篆隶变体。

西汉晚期至王莽及东汉早期:铜镜题材出现重要变化,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中心的瑞兽禽鸟成为铜镜的主题纹饰;灵异禽兽更为形象化、写实化。

东汉中晚期:画像镜、神兽镜、龙虎镜出现;线条式逐渐被浮雕式取代;剪纸式的图案化的动物纹样流行;出现“轴对称”构图;各地形成铸镜中心,南北铜镜出现差异,神兽、画像镜流行于南方;纪年铭文镜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铜镜发展的“中衰期”,量少,质次。由于此时期铜镜类型基本上是汉代铜镜的延续和变化,属于汉式镜范围,我们与汉代铜镜一并叙述,不再单列。这个时期铜镜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中国南北方铜镜类型差异明显,铸镜业发展极不平衡。南方铜镜铸造业三国时最为兴盛,北方铜镜处于衰退阶段。两晋之交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铸造业衰落的重要阶段。主要的镜类为神兽镜、变形四叶对凤镜和位至三公镜。

铜镜类型:

龙纹镜、蟠螭镜受战国镜风格的影响,在西汉初期继续流行。

草叶纹镜、星云镜是确立了西汉铜镜风格的重要镜类。如以四乳钉为基点的四分法纹饰布局,单一的主纹,流行乳状圆钮或连峰钮、四花瓣钮座,内向连弧缘等,与战国镜的风格完全不同。这两种镜数量多,纹饰变化丰富,特别是草叶纹镜中草叶与铭文组合,草叶与蟠螭、龙纹组合,形成了对称式、放射式等多样性构图。

铭文镜是汉代最流行的镜类,铭文成为铜镜的主题内容,主要有四乳家常富贵镜、连弧铭带镜、双圈铭带镜等。“日光镜”、“昭明镜”数量最多。双圈铭文镜书法精美,文辞华丽。

乳钉禽兽带镜由不同数量的乳钉与禽兽相间环列,四乳、七乳最多,还有五、六、八、九乳组合。纹饰有四神、奇禽瑞兽等,此类镜有的边缘纹饰也十分丰富。

博局镜,其名称目前一直争论不已,关于图纹的寓意和名称有近10种不同的观点,如TLV、日晷、式占盘、规矩、宇宙模式、八极纹、古代测量工具、博局等名称和寓意。“规矩镜”是最流行的名称,近几十年来,“博局镜”的名称使用较多。此类镜纹饰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信仰,因此是汉镜中最引起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镜类。可分为四神禽兽镜博局镜、禽兽博局镜、云气博局镜、简化博局镜。

画像镜、神兽镜:《浙江出土铜镜》中提出了“会稽铜镜”的名称,主要涉及画像镜和神兽镜。我们认为,画像镜是真正意义上的会稽镜,是会稽镜内涵的集中体现。而四乳四分法构图的画像镜才是会稽画像镜的典型代表、主流风格。此类镜可以分为神人车马画像镜、神人伎乐画像镜、神人禽兽画像镜和禽兽画像镜、历史传说故事镜等。

神兽镜是会稽镜的重要类型,环列式神兽镜代表了神兽镜的最高水平。学者有的以铜镜中某些特殊的图纹称为半圆方枚神兽镜、环状乳神兽镜;有的则以神兽布局构图方式分为对置式、同向式、重列式等形式。有的名称显然不能概括神兽镜的特点,但已约定俗成。我们认为,对神兽镜的定名、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龙虎镜:东汉流行的镜类,是会稽郡、吴郡铸造的重要镜类之一,可以分为龙虎对峙镜、龙虎环列镜、盘龙(虎)镜等。

变形四叶镜:有变形四叶兽首镜、变形四叶夔凤镜、变形四叶八凤镜等类型。

铭文特点:

关于中国古代铜镜上出现铭文,从考古出土资料看,汉初始兴,西汉中晚期则普及盛行,成为铜镜的一个重要内容。汉镜铭文的排列形式多种多样,有钮座铭、圈带铭、方格铭、方枚铭、缘区铭、榜题铭等。纪年、工匠、铸镜地区铭文对于铜镜的年代学、铸镜地区的研究别具重要性。目前发现最早的纪年铭为西汉成帝永始二年(前15)。纪年铭文在神兽镜中最多,其次是兽首镜。记录工匠姓氏的纪氏铭在画像镜、神兽镜中较多。记录铸镜地区的纪地铭以广汉西蜀、会稽、吴县居多。

汉镜铭文的书体,西汉前期以小篆为主,西汉中后期为较方正的篆体和篆隶夹杂方篆,图案化趋势明显,表现为圆体草化和方折隶化。王莽时期小篆盛行,东汉早期隶书为主,东汉中晚期铭文中俗讹、简体、通假字较多。

铭文的主题思想特别丰富,有高官厚禄、大乐贵富、长生不死、羽化升天、子孙蕃昌和相思哀怨等。从中国古代铜镜的铭文内容分析,可以说汉代铜镜铭文表现的思想性最为强烈。

(四)隋唐铜镜——富丽堂皇

形制特点:

镜形:出现花式镜,有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

镜钮:半球形钮为主,还有兽钮、龟钮。

钮座:隋及初唐多有钮座,盛唐后已很少。

各时期图文特点:

隋至唐高宗时期:沿袭传统因素多,布局严谨,分区式配置图文,内区纹饰,外区铭文或内外区纹饰。主题纹饰仍以灵异瑞兽为主,植物纹饰逐渐取代铭文即内区瑞兽、外区植物纹。

唐高宗至德宗时期:唐镜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由确立到成熟。图文配置由分区式变为广画面式构图,瑞兽纹退居次要地位,飞禽花枝渐居主要地位,人物纹流行。许多类型的铜镜没有装饰铭文或极少铭文。特种工艺镜如金银平脱、螺钿、贴金银片等十分精美。

唐德宗至晚唐时期:晚唐五代铜镜急剧变化,又流行分区式构图,含有宗教趣旨的纹饰增多,铭文也多了起来。浅浮雕手法流行。

如果最简单概括一下三个时期图文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纹饰结构:分区式→广画面式(不分区)→分区式

纹饰内容:灵异瑞兽→花鸟花枝人物→宗教题材

铭文镜数量:较多→很少→较多

铭文排列形式:圈带式→偶见方格式→形式多样

铜镜类型:

灵异瑞兽镜: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是初唐最流行的镜类,沿袭了汉魏晋南北朝铜镜主题纹饰的传统内容,但构图及组合有所变化。汉代博局镜中常见十二地支,不见生肖形态,隋及唐初十二生肖图纹流行。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纪年墓中均有四神十二生肖镜类出土。瑞兽镜中瑞兽镜和瑞兽铭带镜都较流行,隋唐12座出土瑞兽镜纪年墓中,隋墓3座,唐高宗时期墓7座。

瑞兽葡萄镜:这是最受人们重视的唐代铜镜,被誉为“多谜之镜”、“凝结欧亚文明之镜”。从宋代《宣和博古图》中出现“汉海马蒲萄鉴”和“唐海兽蒲萄鉴”名称以来,其名称及寓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课题。“海兽葡萄镜”名称最为流行,近几十年来,“瑞兽葡萄镜”名称逐渐被较多的学者认可和使用。其出现和盛行时期也基本明确,从我们收集到的22面纪年墓出土的铜镜(绝大多数有图像资料)看,最早为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墓,最晚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墓,武则天时期墓有11座之多。可证武则天时期是瑞兽葡萄镜的盛行期。

双鸾双兽镜:此类镜被认为是唐镜瑞兽纹向花鸟纹题材变化趋势中的图纹。唐代纪年墓中,此类镜最早见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墓,神龙三年、景龙三年(709)、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及唐玄宗开元、天宝两座墓也有出土。此外,银背镜中亦发现不少鸾兽图纹的镜子,其中有5面都出土于唐玄宗开元时期纪年墓,可以明显看出其流行的时期。

花鸟镜:可以分为雀绕花枝镜、对鸟镜两大类型。唐纪年墓中雀绕花枝镜最早见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墓。对鸟镜最早见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墓,开元十七年、二十一年墓及唐肃宗、德宗、宣宗时期几座纪年墓亦有出土。

神仙人物故事镜:飞仙镜、月宫镜、吹笙引凤镜、真子飞霜镜、三乐镜、竹林七贤镜、狩猎镜、马毬镜等,题材和构图与汉镜完全不同。目前纪年墓出土的资料相对较少,二仙骑镜和四仙骑镜最早均见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墓,二飞仙镜最早见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墓,真子飞霜镜最早见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墓。

花卉镜:花卉镜是唐代一个重要的镜类,图纹众多,因此其分类、定名一直在探讨和争论中,有的划分为几种,有的划分为十几种类型。尽管团花镜、宝相花镜、花枝镜名称使用较多,但同一面铜镜则有不同的称呼。

龙纹镜:可分为单龙(盘龙、云龙、蟠龙)镜和双龙镜,以单龙镜居多。唐代龙纹镜文献记载较多,大致能推测其流行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二十九年墓均有出土。

特种工艺镜:唐代特种工艺镜是彰显唐镜富丽堂皇的标志,金银平脱镜、螺钿镜(宝钿、宝装)、金(银)背镜各具特色。唐代纪年墓中,花鸟纹金银平脱镜最早见于武则天长安三年(703)纪年墓,金背镜最早见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墓,螺钿镜最早见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墓。在已搜集到的出土这三类特种工艺镜的纪年墓中,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就有9座之多,可知开元天宝及其前后一段时期是唐代特种工艺镜最流行的时期。

宗教图纹镜:唐代宗教图纹镜中,将历史文献与唐镜实物相对照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唐代道教用镜有较多的认识。

(五)两宋铜镜——秀色纤纤

形制特点:

镜形:镜形多样化是宋代铜镜最突出的特征。中国古代铜镜的镜形,圆形贯穿始终,是最主要的镜形。唐代除此前所见圆形、方形外,流行花式形,但未见考古出土的带柄镜资料。宋代具柄镜增加了铜镜的使用方式,此种镜形一直沿袭到清代。宋代镜形有十余种,炉(鼎)形、钟形、桃形(盾形、心形)、具支架形等所谓异形镜更是别具一格。

镜钮:多圆形小钮。

钮座:圆形、花瓣形。

合金成分:前文已经提到中国古代铜镜的合金成分分为两大阶段,唐代以后总的趋势是锡含量下降,铅含量增多。宋代铜镜正处在这个转变时期,这种转变表明宋代铸镜和使用铜镜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平民化。

色泽:黄铜闪红。

纹饰铭文特点:总的来看,宋镜没有汉唐镜精美,但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中也迎来一个新的阶段,铸造、镜形、花纹和铭文都有不少变化。花卉镜是北宋时期最流行的镜类,其中缠枝花草官工镜被赞誉为在中国青铜工艺史上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唐代单龙镜流行,双龙镜很少,宋代则相反,双龙(龙虎)镜多见,单龙镜极少。中晚唐出现的八卦镜在宋代更为流行。

镜铭特点:以湖州镜为主的商标铭镜特色鲜明,根据纪年墓出土的资料,湖州镜流行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反映了民间铸镜的盛行和铜镜商品化竞争的激烈。

(六)辽金铜镜——朴秀兼全

伴随着考古出土资料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辽、金铜镜的类型和特点也逐渐明晰。

辽代铜镜的类型:龙纹镜,龙纹是中国古代铜镜中的传统纹饰,可以说各个历史时期的龙纹都会展现自己的特点。辽太宗会同四年(941)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盘龙镜、辽宁阜新辽道宗时期塔地宫出土的双龙镜,是辽单龙镜和双龙镜的代表作。毬路龟背纹是辽代独有的、自成一脉的镜类,方圆结合的规格范式,点缀着人物、蛱蝶、花卉,既有造型的一致性,也呈现细节的多样性。十字形珠点线条分割式配置纹饰构图的铜镜也别具一格,格中有禽鸟花卉、人物鱼龙,既有生活气息,也有装饰意味。

金代铜镜的类型:金代铜镜给世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双鱼镜、龙纹镜和人物故事镜。双鱼镜出土和传世数量最多,双鱼水中洄游,自由适意,两两成双,寓意丰富,充满生活气息。金代龙纹镜构图与唐宋不同,单龙、双龙镜都流行。学界一直比较关注为什么犀牛望月、许由曹父、柳毅传书、牛郎织女这些汉地流行的故事会成为金代人物故事镜的主题纹饰,而且这些铜镜纹饰都能与文献资料相对应,形象地阐释了故事的内容。特别是许由曹父镜竟然以四五种构图刻画出许由洗耳、曹父饮牛的情景。此外,童子嬉戏等期盼吉祥幸福的图纹也十分流行。

金代铸铭镜很少,但是具有官府验记和花押的刻款则是金镜最突出的特征,验记刻款盛行表明了金代铜禁严格。从刻记的时间地区、验记的单位可以探讨其流行的年代及流通区域。

(七)元明清铜镜——遗风余韵

元代铜镜出现了一些新的题材和新的镜形,有的沿袭前代铜镜的纹饰略有变化,如元代具年号的双龙镜发现较多,是这个时期流行的镜类。年号在钮外大方格内四角排列,双龙配置于方格上下,这在中国古代双龙纹铜镜中是独有的构图形式。由于缺少墓葬出土的资料,能确定为元镜的铜镜数量很少,且一些类型仅为孤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加深对元镜特色和时代的认识。

关于明清铜镜,学者对它们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定位和评论并不相同,如一些学者认为,明朝是唐朝以后铜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总的趋势是进入衰落时期。

纵观中国铜镜四千年的发展史,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独具特色的铜镜类型、纹饰和铭文,明清铜镜亦如此。由于明代墓葬出土铜镜资料相对较多,可以进一步将统称为明清铜镜的镜子加以区分。在这里,我们还是将这两个时期铜镜的特点一并叙述。

铜镜类型:明清铜镜类型特点鲜明,一是仿古镜和具有时代特色的铭文款识镜非常流行,二是官府铸镜与民间铸镜反差明显。

镜形:仍以圆形占大多数,与宋代铜镜相比,菱花镜、葵花镜的比例明显下降,方形镜、带柄镜增多,外形为钟、鼎、炉、瓶等特殊造型的铜镜铸造更为精细。

纹饰:明清镜除了传统的龙凤题材外,人物多宝纹应是采用最多的纹饰,有的是人物与杂宝的组合,有的则是以杂宝为主要形式。

铭文与款识:明清铜镜一个最鲜明的特点是铭文与款识镜流行,铭文成为铜镜的主要装饰。有的只有铭文而没有其他纹样,有的以铭文为主,点缀其他纹饰。此时期的铜镜吉祥铭文与汉唐铜镜在内容与形式上完全不同,四字吉语流行。

明清时期款识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造型、纹饰的铜镜中,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纪年款和名号款等不同内容。

以上简略叙述了各历史时期铜镜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在本书收录的铜镜中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

李学勤、周世荣、陈佩芬等研究铜镜的学者都一直强调铜镜具有独立的起源和发展史,自成体系,应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从铜镜研究的历史和成果看,学者关注的多是按历史时期对铜镜进行断代史的研究。其实还需要多做些纵向的专题研究,选择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相对集中。不同时期铜镜的总结和对比能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铜镜发展史及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观念。因此,我们希望本书收录的一面面铜镜能够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较完整的链条,提供新思路,产生新成果。 PXn+Xx8RqojarK9UeboKhn8COZC0w7yYza8Q422N6+yOFDlBd9JThMKzSow+9QW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